1、在激情中绽放在诵读中成长 ——《海燕》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二中冯丽萍
电话:15169875711邮箱:gaorrr@163.com
一、激情导入
师:大海给了它广阔的飞翔空间,风浪磨炼了它坚强意志,当其他的鸟都在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一起去感受高尔基生命之最强音。
二、明确目标
【板书】:第九课《海燕》
【幻灯片】:学习目标(一学生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读)
1、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2、理解海燕的精神内涵,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我们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学习。
三、学习过程
(一)听读谈感触
【幻灯片】(一)听读谈感触:认真听读,各抒己见。
【课堂实录】
(1)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伴奏,老师配乐范背课文。(师背完后,生鼓掌)
(2)互动交流谈自己听后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海燕的勇敢
生2:我感受到了海燕的不怕牺牲
生3:我感受到了海燕的坚强
……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可是没有人评论老师读得怎么样。我想问问大家:老师读得精彩吗?(掌声再次响起,嘴里齐声高呼:精彩)大家想不想挑战老师?超越老师?(异口同声:想!)好下面我们就转入下一个环节地学习,因为只有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读出自己的精彩。
(二)研读获感知
【幻灯片】(二)研读获感知: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思考与探究:
(1)反复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附:写作背景(用幻灯片打出)
(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的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他们勇敢地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革命运动的先驱者。)
【课堂实录】
(1)老师点拔诵读方法。
师:大家如想读出自己的精彩,就得先理解文章的内容,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如老师是这样读第一自然段的: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我重读“苍茫”是因为我感受到它能表现出大海的广阔无边;重读“狂风”并拖音是因为结合时代背景我感受到反动势力在聚集反动力量,镇压革命;所以从语调上看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重读“闪电”“高傲”是因为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我感受到了海燕矫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朗读时声音响亮,语调上扬。整个语段的语速是由慢到快,基调由抑到扬。所以,大家要先理解文章的内容,(从文章修辞、写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朗读时才会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2)自己读读试试,找找感觉。(学生边读边品味。)
、(3)在学习小组内相互诵读,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老师巡视了解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4)师生间交流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师:大家找到朗读的感觉了吗?
生:找到了。(异口同声)
师:谁想展示一下?
生:踊跃举手。
师:大家的积极性太高涨了。这样吧,为了让更多的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我们班的五个学习小组,每组派至少两个代表发言,一个代表先展示诵读,另一个代表给出点评。注意五个学习小组范读的内容尽量别重复,如重复,后面的学习小组要调整范读内容。如果你们组对其它组的范读、点评不满意可随时纠正。
生1:范读文章的第七自然段。
生2:我们组的同学对他的朗读感到满意的理由是:把“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值压下来,”读得舒缓、低沉,并重读“直压”能体现出环境的险恶,黑暗势力的强大;把“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读得上扬,声音响亮,并重读“冲向”,能体现波浪的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掌声响起)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一组同学的最高奖励。二组同学准备好了吗?
生3:范读文章的第八自然段。
生4:这个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雷声轰响”低沉、舒缓,体现环境的险恶;第二句“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语调稍稍上扬,重读“呼叫”“争鸣”,体现波浪英勇无畏。第三句“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语速在上扬,且稍快,并重读“抱”、“恶狠狠”、“甩”、“摔”体现狂风的猖狂、险恶。我觉得他可能有点紧张,语调太平,语速太快,重音没突出出来。自己范读。
师:评得精彩,是因为理解深刻,读得精彩也就更是在情理之中了,掌声鼓励。(大家齐鼓掌,)三组同学开始吧!
生5:范读第十一自然段
生6:读得很好,能体现出海燕的勇敢。
师:发言完了?是不是临时换的语段?(学生默认)大家快速读读,再品味一下。
(大家默读品味)你们自己组的同学能先再谈谈看法吗?
生7:我觉得这个语段不仅表现海燕勇敢,更能表现他有智慧“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没发生的事情它都能预料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海燕的聪明,应重读“敏感”、“早”、“深信”;“——是的,遮不住的!”它相信暴风雨遮不住太阳,开始时,老师提醒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个地方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海燕相信革命必定胜利,因为运用反复修辞,所以读时语气要坚定。
师:你理解的太深刻了,你来读读吧
生7:我想把这个机会让给我们组的**,我建议“——是的,遮不住的!”这句话我们组齐读,更能体现出那种坚定的信念。
生8:与全组同学合作完成第十一自然段的范读。
师:三组同学在全组同学的合作下出色完成了任务,四组同学有信心吗?
(异口同声有!)
生9:范读第十三、十四自然段。
生10:第十三自然段的前两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渲染了乌云的势力;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所以,重读“燃烧”、“抓住”、“熄灭”。第三句“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写出大海与闪电展开了殊死搏斗,重读“火蛇”、“一晃”,语速稍快。第十四自然段“——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海燕的兴奋之情,所以读时语调上扬。
师:有对范读和点评提出异议的吗?四组同学的合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好五组同学开始!
生11:我想读最后两自然段,但有个要求:请全班同学和我一块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1:因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齐读有声势。更能体现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异口同声:愿意!)
生12:第十五自然段中重读了“勇敢”、“怒吼”、“闪电”、“高傲”,更能突出海燕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师:点评得精彩。下面哪位同学能说说“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13:勇敢、自信、乐观、不怕牺牲
师:(用幻灯片打出写作背景)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土壤,结合时代背景来考虑
大家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生14:海燕应是一个革命先驱的形象,一个立场坚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自信豪迈、乐观的革命先驱的形象。
师:其他同学有异议吗?刚才的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沙皇势力疯狂的镇压革命,高尔基对革命先驱的赞扬不便直接说出。所以,只能借海燕这个形象来委婉的表达,
生15:三组的同学,他说“——是的,遮不住的!”它相信暴风雨遮不住太阳,开始时,老师提醒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个地方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海燕相信革命必定胜利。
师:对,暴风雨就像正革命运动。能再说说你理解到的象征吗?
生16:风雷电云象征反动的沙皇政府及其帮凶。
生17:海鸥、海燕、企鹅象征假革命和不革命分子。
师:很好。大家对象征理解了。海燕这个形象确实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其实撇开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便是在今天,海燕精神仍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会有温暖和煦的阳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那么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
生18:勇敢、乐观
生19:自信、坚定
生20:敢于接受困难的挑战
师:下面我们再回到文章中来,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生21:立场坚定
生22爱憎分明
师:很好。下面请大家通读全文看看还有没有疑难,并找出自己读得最精彩的段落。
(读书声越来越小)大家读完了吗?(异口同声:完了)有异难吗?没有)下面我们转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美读溢感情
【幻灯片】美读溢感情:自由美读,彰显个性
【课堂实录】
师:下面请语文课代表推荐两生美读课文。
1、个人美读。
生23:美读二、三自然段。
生24:范读第九、十自然段。
师:这节课个人读展示得最多了,下面请里我最近的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起立,你们分别决定女生和男生齐读的内容。
女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男生齐读第十一自然段。
师:最后请最具组织能力的班长同学,挑相关段落,举行集体朗诵,最好配上两个领诵的。
班长25:一女生领读第十三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十四自然段;一男生领读第十五自然段,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到现在为止我发现了一个空缺第四至六自然段没一人读,大家想想:读海鸥、海鸭、企鹅时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26:嘲讽、轻蔑,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你读读。
生26:范读。
师:谁点评一下?
生27:第六段中描写海燕的句子再高昂些就更好了,尤其“飞翔”语气再上调些,效果更好。同时重读“高傲”、“勇敢”、“自由自在”。
生28:范读。
师: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提刚才出建议的地方。
生齐读。
四、学习结束
2、“反常”表达有妙处——《春》课堂精彩教学镜头(二)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常福胜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反常”表达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其妙处。出示PPT:反常,出于表达的某种特殊需要,将词语或句子反常使用,或打破规范用法,或改变其功能意义。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一处反常表达,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
师:那这样倒装有什么作用呢?
生:抑扬顿挫了,而且句子变短了,读起来很欢快。
生:将“嫩嫩的、绿绿的”单独从句子里拿出来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
生:强调了小草的质地与色泽。
生:我认为是正常语序,不是倒装句。
师:那你的意见怎样?说说看。
生:如果小草已经是“嫩嫩的、绿绿的”还有必要写“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吗?
生:就是,小草出来后,人们才能看到它的嫩和绿,所以,要先写“钻”出来,再写看到的嫩和绿的情状。
生:“嫩嫩的、绿绿的”描写了“钻”出来的状态。“偷偷地”和“钻”,采用拟人手法,使小草也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
生:这个“偷偷地”表现的不仅仅是草一下子冒出来,而且是一种突然的发现:没有注意,一下子就长出来了。
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动感,读起来很有惊喜感。
师:有道理,这种惊喜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作者微妙的感觉传达出来的。在我们眼里,草是很快长起来的,而在他笔下,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这样的描写与哪些诗句的描写相近呢?
生: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我记得李白有一句“燕草如碧丝”。
生:才出土的小草如细丝,不知不觉中“嫩嫩的、绿绿的”,后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在你眼前立即展现出一幅绿草如茵的画面。
师:同学们能有如此的思维碰撞、思想交流、思辨表达更是难能可贵。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酝酿”一词有反常,原来是指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生:说明这混合的气味是慢慢地越来越浓,有醉人清香的感觉。
生:还有“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来得及,指的是赶紧的结果,作者活用指的是赶的过程,争先恐后之意,也就是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PPT原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改句:桃树、杏树、梨树,都竞相开满了花,争奇斗艳。
师:朗读这两句,然后比较一下,体会其表达效果。
生:原句写出了更为具体可感的细节,更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采用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词语。
师:这样就使得这细节更为形象,使整句描写的热闹情景以及春花斗艳的动态过程如在眼前。
生:还有“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一般不与“眼”搭配,也反常。
师: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及其青绿的色彩。
生:“逼”字用来说明“青”的程度,形容草色的耀眼,很生动。
生:一个“逼”字把细雨滋润后草色的耀眼很有力度地表现出来了。
师:这肯定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足见语言大师雕琢语言的功夫。
生:结尾那个比喻句反常,从全文看不到春天“健壮”的特点,也找不到春天“铁一般胳膊和腰脚”。
生:但是,春草图中的“钻”不是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吗?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生:通过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过程,非常生动形象,达到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的“新”“美”“力”的目的。
师: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为他编撰的中学课本而写的,在结束的时候应该点一下主题,升华一下。春天不仅“有意思”,而且还有“有意义”。因此这个主题就不应该停留在诗情画意之中,而应该有一点积极的、健康的精神。于是,就有了这三个比喻句,这种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更加积极的、更加昂扬的精神诱导。
3、用环境烘托出一个勇敢的形象——《海燕》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朱武兰
师:课文《海燕》的结尾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如果可以在海燕的这句叫喊声后补填一句话,你会补填什么呢?
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不会恐惧,不会害怕!
师:为什么?
生:因为暴风雨过后乌云就散尽了,太阳就出来了。
师:可是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会恐惧、害怕呢?
生:因为海燕比它们勇敢!
师:勇敢,的确是海燕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海燕》这篇课文就是赞颂“勇敢”的一首散文诗。为了赞颂这种精神,作者以海燕为象征主体,精心设置了一个环境。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生:暴风雨逐渐逼近的环境。
师:作者在怎样的一个空间中,来表现暴风雨逐渐逼近的景象?
生:苍茫的大海和卷集的乌云之间。
生:被狂风卷集的乌云和海浪之间一望无垠的海面。
师:你的理解非常准确。现在请大家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被狂风卷集的海浪和乌云的句子,并试着设计朗读方案,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屏显)
学习任务:阅读描写被狂风卷集的海浪和乌云的句子,任选其中一段,通过重音和停连的标画,设计朗读方案。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示例: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重读“乌云”“波浪”“雷声”这些反映象征性形象的词语,突出鲜明的形象感;在句与句的关联上,“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后面的停顿可适当拉长,给人时间的推移感;在语调的处理上用降抑调,读出暴风雨逼近的沉重感。
(生读书,标画,设计,朗读;师生交流后,形成两个朗读方案。)
朗读方案一: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重读反映象征性形象的词语“雷声”“波浪”“狂风”“巨浪”,以及情感性的词语“愤怒”“恶狠狠”“摔”,突出海空环境的凶险;在句与句的关联上,“一层层巨浪”后面的停顿缩短,突出狂风搅动海浪的力度;在语调的处理上用降抑调,读出狂风肆虐的张狂之感。
朗读方案二: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重读反映象征性形象的词语“乌云”“大海”“闪电”,以及比喻性的词语“火焰”“箭光”“火舌”,突出鲜明的形象感;在句与句的关联上,“闪电的箭光”“一条条火舌”“蜿蜒游动”后面的停顿短促,突出景象变幻的快速感;在语调的处理上用降抑调,读出怒吼的大海吞噬一切的毁灭感。
师:通过朗读,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关于暴风雨的哪些画面?
生:海面上巨浪翻滚,天空中电闪雷鸣。
生:海浪跟狂风争鸣,狂风击碎了巨浪。
生:炸雷轰响, 狂风咆哮, 海涛怒吼,非常恐怖。
生:青色的火焰在大海上燃烧,海浪冲向天际,吞噬了乌云, 熄灭了闪电。
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老师感受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一种吞噬一切的威力。作者为什么要给海燕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呢?
生:环境与海燕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抗。
师:这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理解。什么是对抗?能具体谈谈吗?
生:对抗就是对立,或者抗衡。暴风雨想要毁灭一切的威势和海燕不停在暴风雨中搏击飞翔的对立;一种暴风雨越是猛烈,海燕越是要高傲地飞翔的抗衡。
生:在这种对抗中,海燕似乎越战越勇,不仅不恐惧、躲闪。相反环境越是凶险,海燕越是迅猛地飞翔,越是欢乐地号叫。
师:好一个欢乐的号叫!但老师对“欢乐”一词却充满了疑问,暴风雨越是猛烈,海燕的飞翔就越是困难,乌云、狂风、闪电中,海燕的飞翔也更充满了艰险,怎么可能“欢乐”呢?
生:因为在这种对抗中,海燕体会到一种战胜困难的快感,所以“欢乐”。
生:海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还能“欢乐的号叫”。可见,海燕是多么勇敢,简直就是一个勇敢的战斗者,因为战斗,而“欢乐”!
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在这种对抗中,环境越是危机四伏,越是有摧毁力,置于环境中的主体就越是突出,越显示出主体形象作为一个勇敢者的力量和感染力。这是这首散文诗塑造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渲染与烘托环境,来突出象征主体形象海燕的勇敢。
(板书:通过渲染与烘托环境,来突出象征主体形象。)
4、“着”“了”也在装点春天——《春》课堂精彩教学镜头(一)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刘秀银 河北省黄骅市教师发展中心
对“着”和“了”的关注,源于课文第一自然段。本是想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情感,没想到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师生有了新的“发现”。
师:凝聚了一个冬天的念想,对春天发自内心的那份情愫,怎样读出来?
生:两个“盼望着”,要加重语气。
生:“盼望着,盼望着”语气要低沉,“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再扬上去,表达出欣喜之情。
师:说得不错,请你读一读。(生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
生:“盼望着”,我觉得重音落在“着”字上会更好。
师:“着”字上?说说看。
生:“着”字重读,表明“盼望”一直在进行着,很持久,更突出了对春天的渴望之情。
师:嗯,“着”作助词时,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其实,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助词,在表情达意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生:是“了”字,“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生:“了”,表明人们心中所盼成为现实,春天真得来了,让人格外欣喜。
师:助词“了”,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一般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所以这两个句子中的“来了”、“近了”重读更佳。好,同学们一起读读第一段,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讲究。(生读)
师: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还有没有需要格外注意的“着”“了”的其他例子,尝试着品析一下。
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起来了”,由山到水,再到太阳,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令人欣喜的景象。
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着”,写出人们正在享受大好春光。
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是动词,“闹着”的意思是说蜜蜂一直在花间飞舞,不肯离开。
师:蜜蜂“闹着”不肯离开,说明春花之多之香,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齐):侧面描写。
生:“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的风既温暖又柔和,作者把它比作了母亲的手。如果没有“着”字,春风给人的感觉是一带而过的;有了“着”字,会产生一种正被抚摸的真实感。
师:哦,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被抚摸的真实感?
生:语气舒缓,慢一点,再慢一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鼓掌。
生:“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着”字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春风和煦,鸟鸣婉转,水流淙淙。春天可真美!
生:春雨图中,“着”字也很多:“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斜织”、“笼”、“走”、“ 披”、“戴”、“静默”这些动词加上“着”字,全部变成了正在进行时。你看:撑伞的行人慢慢走着,是在享受雨景吧;披着蓑戴着笠的农夫应该是巴不得来这样一场雨吧;就连他们的房屋也在静静地享受春雨的洗礼呢。
师:人和大自然正处于一种和谐而美好的共生状态。
生:“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最美的!
师:说得真好!虽置身于黑暗的旧中国,但朱先生的心灵世界一片清新澄澈。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着”和“了”足见作者精雕细琢的功夫啊。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我觉得这三个“了”字也是需要关注的,写出了春天到来后人们的可喜变化——冬天人们呆在家里,现在来到了户外,所有的人都在迎接春天享受春光了。
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段是在赞春,作者都用了“着”字:春天一直都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直都是美丽多姿的,春天一直都是活力无限的。
师:作者选用哪些词语,归根结底,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着”“了”作虚词时,尽管没有完整的意义,容易被人忽略,但它们却在朱先生的笔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它们,也在装点着如诗如画的春天,也在传递着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5、在“比换朗读”中听出力量和赞美——《海燕》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张寰宇
师:通过重音朗读法,我们感受到了乌云、狂风、雷电等自然环境的恶劣;也体会到了海鸥、海鸭、企鹅们的懦弱胆怯。这些形象都是对海燕的衬托。现在,请仔细读读直接写海燕的文字,说一说,作者写海燕的文字与写其他形象的文字有何不同?
生:详略安排不一致,写海燕的文字多,写其他的文字少。
师:是的,这一点我也发现了。(生笑)我的意思是在文字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写海燕用的都是正面、积极的词语,写海鸥、海鸭等用的都是负面的、贬义的词语。
师:比如?
生:形容海燕的词是“勇敢”“高傲”“自由”等,形容海鸥、海鸭、企鹅词则是“恐惧”“蠢笨”“胆怯”等。
生:还把海燕比喻为“闪电”“精灵”“箭”等,写其他是没有的。
生:写到海鸥用的是“飞窜”,而写到海燕就用了“飞翔”。
师:是啊,同样的是写“飞”,却用了两个完全不同意义的动词。那么,同样是写“叫喊”呢?
生:写海鸭的叫喊用的是“呻吟”,写海燕的叫喊用的是“号叫”。
师:在形容词、动词、修辞上均是不同的,还有没有其他表达上的不一样?
生:写到海燕时,用的感叹号特别多。
生:还有很多的破折号。
生:有比较多的短句出现。
生:还有一些反复。
师:当找到了文学作品文字表达上的独特之处,我们就找到了深入理解文本的路径。请大家思考:高尔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文字去写海燕呢?
(学生沉思)
师: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种朗读方法,我称之为“比换朗读法”,就是改动文字的表达,然后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效果,揣摩作者如此表达的原因。
屏显,教师示例朗读: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在骄傲地飞翔。(学生笑)
学生读原句。
生:去掉了比喻“黑色的闪电”,就不能表现海燕飞翔的迅捷有力。“骄傲”是贬义词,而这里的“高傲”的意思是无畏和不屈服。
师:正是这样。现在请各小组合作,用“比换朗读法”去感受理解高尔基写海燕的文字。
(学生小组内相互讨论,朗读,比较。)
小组代表1朗读改句:海燕叫着飞着,很快地越过乌云,翅膀带着波浪。(学生笑)
教师请全班朗读原句: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生:我们改写的句子,“叫着飞着”,非常一般,不能像原句那样表现海燕一直不懈地抗争;去掉了比喻,就不能表现海燕的速度和力量;我们用的是“翅膀带着波浪”,这很是狼狈,而原句是“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能写出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是非常轻松自如的,甚至有些在玩耍的样子。
师:精准的动词和比喻中隐含着作者对海燕勇敢、无畏形象的理解。
小组代表2朗读改句:海燕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他相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教师请全班朗读原句: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生:去掉了“敏感的精灵”这个比喻,就不能表现海燕的敏锐和智慧;少了一个“早”字,就不能表现海燕是一个预言家;我们改动时用了长句,而原文用的是短句,“是的,遮不住的!”这样一个反复,很有节奏感,铿锵有力,强调海燕是充满信心的。
小组代表3朗读改句: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飞翔;它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生笑)
教师请全班朗读原句: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说说你们比换朗读后的发现。
生:我们改换之后的句子较长,而原句较短的句子更有力量和激情;我们去掉“勇敢”“怒吼”“高傲”这些关键词后就不能突显海燕的形象了;另外,去掉了波折号和感叹号,就感觉整句话没了气势和情感
教师再次引导全班学生分别用改句与原句朗读比较。
师:这里的破折号与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生:破折号是一种情感气势的蓄势,而感叹号有一种迸发的力量,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海燕非但毫无畏惧,而且那么地自信欢乐。
师:现在,请大家总结下高尔基用这些颇有特点的文字描写海燕的原因。
生:这些词语、修辞、句式、标点符号更符合且能强化海燕“高傲勇敢、乐观自信”的形象。
生:这样的文字更有力量,让读者深受鼓舞。
生:高尔基用这样的语言,也更能表达他自己对海燕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
紧贴散文诗的天空自由飞翔——《海燕》教学镜头点评——肖培东
肖培东
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之一,他认为,散文诗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于是,动荡、波动、惊跳,也就成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如何学习《海燕》“这一篇”散文诗,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艺术特色呢?正如本期镜头蒋祖霞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听海燕的呐喊,就要跑到有海燕飞翔的大海边去。”同样,也只有让学生紧贴散文诗的天空自由飞翔,才能感受散文诗的艺术特色。
首先,贴着情感和语言的天空飞翔。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无论是散文,还是诗,都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是“抒情性的动荡”,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它称之为“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当然,“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王尚文),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作品外显的语言形式,才能抵达作者隐秘的情感世界。本期镜头的五位教师都把体悟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把握作品言意转化的规律作为教学的核心,即通过作品有意味的语言形式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张寰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正面描写海燕的语言特点,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言意转化中深切感受作者“对海燕的欣赏和赞美之情”。同样抓的是正面描写的语言,蒋祖霞老师,独辟蹊径,以“海燕的三次叫喊”为教学抓手,在学生发现“第一处和第二处都没有叫喊的具体内容,最后一句出现了”这一表达特点之后,顺势引出课堂的主问题“作者为什么前面不写,最后才显示”, 抓点巧妙,以点带面,通过补白比较,不仅体悟到了海燕每一次叫喊的不同情感意蕴,感受了海燕形象,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还体会到文章的节奏变化、铺垫蓄势等表达特点,真正理解作家会把“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的匠心。朱武兰老师则是抓住侧面描写海燕的文字,即海燕活动的环境,理解作品“通过渲染与烘托环境,来突出象征主体形象海燕的勇敢”,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散文诗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如果说前面的三位老师都是抓住了散文诗中描写性的语言,感受海燕形象,体悟作者情感的话,那么,毛华玲老师则是抓住散文诗“诗意的语言”来感受“语言句式的节律美和语句内涵的意蕴美”,从而走进作者的激情世界。两者都是贴着散文诗言语形式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的。
从语言直接走进情感是一条路径,从情感反观语言是另一条路径。张朝光老师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初读感受,即这篇课文感染读者的“激情”。引导学生反观本文的语言形式,通过对文本段落、句式、用词的品读,发现了《海燕》“这一篇”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了用“碎段碎句繁词”来表达浓烈感情的好处,紧抓散文诗的体式特点来教。
其次,用朗读和比较的方式引领学生飞翔。要让学生剥开语言的外壳,看到情感的内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其中需要教师的方法传授。五位老师不约而同地以朗读为翼,把朗读作为体悟语言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的体验由肤浅走向深刻。这是符合散文诗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这一文体特点的。朱武兰老师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即“阅读描写被狂风卷集的海浪和乌云的句子,任选其中一段,通过重音和停连的标画,设计朗读方案。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教师把读的主动权真正交给的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方案,在设计中调整朗读的方法,又在朗读中调整设计的内容,在反复的调整中,渐入朗读的佳境,情感的佳境。除朱老师外,其他老师还引入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和情感内容的体验,同时也加深言意转化规律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理解和建构。张寰宇老师让学生“在‘比换朗读’中听出力量和赞美”;蒋祖霞老师通过比较“三次叫喊”的不同表达来感受不断高涨的情感;毛华玲让学生在“在对比中鉴赏语言的诗意”;张朝光老师通过把原文的短句,改成长句让学生体会短句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最后,贴着联想想象的天空自由飞翔。散文诗有“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语言含蓄,有跳跃性,所以往往给读者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完全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散文诗的天空自由飞翔。蒋祖霞老师利用文本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将他们“想到的海燕的话写到黑板上来”,填补前两次的“叫喊”内容,加深对海燕形象的理解,丰富作品内涵,读出自己体验。同时,又把这一填补的内容放进原文,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可谓一举两得。同样是聚焦“叫喊”的句子,朱武兰老师则是要求学生“在海燕的这句叫喊声后补填一句话”,因声求义,利用文本空白,通过填补进一步走进海燕的内心;又让学生通过环境描写的文字想象“脑海中会浮现关于暴风雨的哪些画面”,因为画面感是这篇散文诗描写的最大特点,所以这样的设计是基于文本特点的,通过画面再现,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一种吞噬一切的威力”。
散文诗既是诗,又是散文,亦诗亦散文的特点,让散文诗的教学显得难以把握。但从本期五位教师的教学镜头中,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些需要把握的共性,比如形式上紧扣散文诗语言的表现性和描写性特点,内容上要把握散文诗的情感性特点,方法上侧重于朗读、发挥联想想象等,而这些就是基于散文诗的文体特点的。一句话,只有紧贴着散文诗的天空,我们才能自由地飞翔,领略散文诗的无限风光!
6、十分钟,是给她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镜头一则(肖培东)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我已经说不清那天有没有太阳,可那双眼睛,我记得清楚。
那双眼睛,顺着头低了下去。她紧闭着双唇,怎么也不愿挤出一丝声音,甚至上下唇之间看不到一点蠕动的迹象。我提醒她抬起头来,她不言语,略略把头举了一点。我看清楚她了,慌乱中脸色有点白,头发散着,那双眼睛死死守着一种倔强的光芒。我再微笑着看她,她终于是又低下了头,低下去的眼睛渐渐多出点迷茫。
“来,你来说说《植树的牧羊人》最后一次‘我’和老人的见面,阅读后你圈点勾画出什么句子。”
她坐在第一排的最右侧,和她同排紧紧挨着的是三两个男同学,我感觉他们之间好像隔得很远。男同学凑在一起,她却孤立在另一个岛上。
我把她叫了起来,想听听她的声音。这个问题不难,读书你总会画出点什么,而且你只要画点什么了你都可以说,后面的梳理还有我和其他同学呢!再说,前面几个同学回答得都挺好,声音响亮,读书有气势,还能顺着我的引导说出个一二三来。
她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那几秒钟,我觉得很长,我还是微笑着。她,不说话。
“我看看你的课本,你画出哪个句子了?”
她的课本无辜地摊在桌上,上面没有一个字,没有一条画线。
“你为什么都不画呢?你可以像同学们一样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语句的。”我疑心是她的态度问题,正想说两句。她的眼睛低下去,盯着桌子,又抬起来,看着我,她还是不说话。
“好,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你也学着圈圈画画。”
她坐了下去,没有同学和她私语,她也没去看其他同学。
又过了几分钟。课堂进入到新的环节——第二次来高原时,高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孩子们的回答可多了。
“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那是树!
“1910年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好!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不,老人真了不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真是奇迹!
“来,这位女同学,你也来读读这个句子。‘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你读读。”我又一次叫起了她,她站起来的时候多少有些不乐意,缓缓的,像沉睡的湖水,怎么都不想冲出缝隙去寻找远方……
她躲开我的视线,默默地站着,不说话,一秒,两秒,三秒……
报告厅里一片安静,所有的老师都屏住呼吸,他们的目光,有的是投向她的,有的则是落在我的肩上。
时间一点一点流失,其他同学开始窃窃有声。
我微笑着:“那,老师和你一起读好吗?来,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
她没跟上,我的声音很寂寞。
我有些尴尬,但看到她的眼神,那种逃避所有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我觉得,我还得要和她再读一遍。她,应该是一个自闭的女孩,她的世界,不愿意有其他的声音,她的声音,也不愿意逃逸到其他世界。
“来,和老师一起读读,老师读前半句,你读后面那个词就可以,我们读出高原的变化。”我轻轻地说,报告厅里每个人却都能听到。
“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
“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
我说了两次,多加了词语,她终于挤出了一丝声音“溪水”,轻得就像缓缓匍匐流过鹅卵石的溪水。可我听到了,听到了!所有人都听到了!
“读得真像轻柔的溪水,你看,你读出了溪水的姿态。”其实,为表示惊讶,为突出高原的变化,这里的“溪水”读起来应该上扬,夸张些,声音里有一种满满的惊喜。可这时,我已经很开心了,所有的人都为我松了口气。
……
“老人创造了高原奇迹,你认为奇迹该归功于老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这,是课堂的高潮期了!
“坚强!”“毅力!”“热爱!”“细心!”“无私!”“单纯!”“稳重!”
厚厚的冰排不停地涌动,撞击,此时的课堂,已经像一条奔跑的河流,我听得见满山的鸟叫,嗅得出黑土的芬芳。什么叫快乐?艾青说:“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我想,她应该也想探出头,露出春天的绿意了吧。
“来,你来说说!”我的眼里满是期待。
她料不到我还会叫她,晃了晃身子,站了起来,眼光散着,不说话。
河流停滞了流动,报告厅里又是一片担忧的寂静。
“没事,还没想好,对吗?先坐下,我们不急。”
温暖的文字会让我们僵硬的身躯柔软复活,可是我怎么面对她的决绝?心灵的橹与桨怎么就如此深深地藏匿起来了呢?我不惧怕我的课的相关评价,我想到她的世界,我深深地疼痛。可我,还是笑着。
“最后一次发言机会,来,留给你了!”第四次叫起她了。
她依旧双唇紧闭,冰冷而又陌生。
我不死心,向前靠近了一点,她的眼睛无法再躲开了。
“你觉得老人还有什么品质呢?”她不说。
“这节课,老师是第四次叫你回答问题,你觉得老师对你——”我迎上去,不让她有逃避的空间。
“耐心。”
“耐心!”
她说的很轻,我说得很响!
“那你看,老人在高原上种树是不是也足够耐心?”
她点了点头,眼睛转了转。
我笑了,我不知道世界在她的眼里是什么色彩,但我知道,今天,她是能感受到一点阳光的。关上一扇门,她觉得是安全的,其实是最危险的。生命,不能这样被遗弃,像一根羽毛,像存在一样轻。
我喜欢她转动的眼睛。
下课了,他们都站了起来,慢慢有序地走出。我等着她,拍着她的肩,说:“你有点紧张,对吗?”她点点头,“嗯”了一声,我高兴极了。很快,我忧伤地望着她离去。
后来,她的老师很抱歉地告诉我,她是个很自闭的女孩,怎么问都不说话啊,很抱歉。我望着空去的座位,觉得抱歉的,是我们。
“我是为你而来的”,电影《当怪物来敲门》里,树怪看到康纳后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不爱说话的、孤僻的、受伤的男孩子康纳遇到了一位奇怪的客人,每天晚上来敲他窗,要给康纳讲三个故事,并且要康纳用一个故事作交换,这个怪物就是康纳家对面山头上的那棵千年老树。老树给男主讲了三个故事:王子与女巫的故事,药师与牧师的故事,透明人的故事。三个故事,与分辨对错有关,与信仰有关,与人生有关,靠着树怪的治愈,他度过了漫长的痛苦时期。康纳走出来了,重新认识和接受了自己,变成了大家期望看到的那个快乐的自己。其实,我们生下来都是孤独的,在每个故事中,我们改变了自己,融进了世界的丰富和美丽。那么,女孩,会有人给你讲故事吗?
忘了说,这堂课,我上了55分钟,十分钟,是给她的。
想起那双不对视的眼睛,我觉得,十分钟,还太少。
真的!
——2017.11.6苍南教学记录
7、《海燕》的激情是从哪里来的——《海燕》教学实录片断(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重庆市璧山区八塘初级中学校 张朝光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染到了怎样情绪?或者说,你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投入了怎样的感情?
生:热情。
生:激情。
师:大家说说你更赞同哪一个?
生:(异口同声)激情!
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冷血的,都被文中的激情所感染!那么请大家探究一下,课文中的激情是怎么喷洒出来的?
生:……
师:看来大家能够感受到激情,但真要说明白它是怎样喷洒出来的,却有一定困难,是吧?那你想一想一个人激动的时候或者生气发怒的时候是怎么说话的?
生:语速快,声音高。
生:反复说。
生:想说说不清楚。
生:口水飙得很远,眼睛鼓起很大。
(生笑)
师: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生:你——你——要你先惹我!要你先惹我!(表演同学之间生气的样子)
(生笑)
师:哦,原来人一激动起来是这个样子啊!那我们来看看《海燕》的作者高尔基是怎样激动的。这就要具体看他对段落、句式、用词的处理方式。
师:我们看先他的段落安排有什么特点?全文文章并不长,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6个。
师:一个自然段中最多的有几句话?
生:3句。
师:那么一个自然段最少的有几个字?
生:8个字。
师:这样看来,作者在自然段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生:简短。
师:嗯,除了简短,它在并不长的文章中却分成了这么多段落,这叫——零碎,琐碎。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就拿文章的第一段来看吧,原文是这样: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如果改成这样:
狂风在苍茫的大海上卷集着乌云。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
师:你读一读,体会体会原文和改文在表达的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原文感情充沛浓烈,改文要平稳、平静得多。
师: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生:同样的意思,但把句子变短了。
师:对,长句变短了,整句分零了,——句子还有什么变化?
生:语序有变化。
师:具体说说。
生:比如说第一句中,原文把“在苍茫的大海上”放在前面,独立出来,改句却把它放在中间,不再独立。这样原文的句子就显得零散一些,改文的句子就显得规整一些。
师:很好,观察很细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狂风卷集着乌云”,“在苍茫的大海上”是具体说“狂风”在什么地方“卷集着乌云”,它属于句子的“枝叶”,这里把“枝叶”成分独立出来,放在前面,凸显宏大的背景,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使长句变短了,整句分零了,表现的情感变得急促而浓烈了。
同样,第二句,句子的主干是什么?
生: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枝叶成分是什么?
生: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师:对的,它同样是把“枝叶”成分独立出来,放到了前面。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放到后面。这就是把长句变短,整句分零的奥秘。
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屏显: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师:“高傲”一词在文中不同地方重复四次,这有什么作用?
生:反复出现,反复强化,使海燕超凡脱俗的高大形象更加鲜明地凸显,在读者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师:同样,“勇敢”反复三次,“精灵”反复两次,“黑色的闪电”反复两次,使海燕的美好形象进一步强化,使作者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深化。
“叫喊”反复六次,“飞翔”反复四次,“冲向”反复两次,这些使海燕的积极抗争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
“乌云”反复十次,“大海”反复九次,“暴风雨”反复七次,这些使海燕的抗争对象和所处的风云激荡的环境作了极尽的渲染,更加衬托出海燕的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我们梳理以上内容,可以得出,这篇课文感染读者的激情,是通过对段落、句式、用词这些形式的特别处理来凸显的,总结起来,就是“碎段碎句繁词”的运用,这或许就是表达浓烈感情的方式,就是散文诗的体式特点吧。
8、 在激情中绽放在诵读中成长——《海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范镇二中冯丽萍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2、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海燕的精神内涵,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号叫翡翠蜿蜒胆怯呻吟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过程
(一)听读谈感触
1、[具体要求]认真听读,各抒己见。
2、[具体程序]
(1)听老师配乐范读
(2)互动交流感受
(二)研读获感知
1、[具体要求]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探究:(1)反复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具体程序]
(1)认真听范读及点拔研读方法。
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处理,结合具体语段来示范。
结合文章修辞、写法、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附: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的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他们勇敢地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革命运动的先驱者。)
(2)自己边读边品味。
(3)在组内相互诵读,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4)师生间交流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5)拓展延伸,融入生活
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
(三)美读溢感情
[具体要求]自由美读,彰显个性
[具体程序]
1、默读一遍,选准段落
2、当堂检测。(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五、学习结束
9、在激情中绽放在诵读中成长 ——《海燕》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二中冯丽萍
电话:15169875711邮箱:gaorrr@163.com
一、激情导入
师:大海给了它广阔的飞翔空间,风浪磨炼了它坚强意志,当其他的鸟都在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一起去感受高尔基生命之最强音。
二、明确目标
【板书】:第九课《海燕》
【幻灯片】:学习目标(一学生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读)
1、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2、理解海燕的精神内涵,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我们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学习。
三、学习过程
(一)听读谈感触
【幻灯片】(一)听读谈感触:认真听读,各抒己见。
【课堂实录】
(1)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伴奏,老师配乐范背课文。(师背完后,生鼓掌)
(2)互动交流谈自己听后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海燕的勇敢
生2:我感受到了海燕的不怕牺牲
生3:我感受到了海燕的坚强
……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可是没有人评论老师读得怎么样。我想问问大家:老师读得精彩吗?(掌声再次响起,嘴里齐声高呼:精彩)大家想不想挑战老师?超越老师?(异口同声:想!)好下面我们就转入下一个环节地学习,因为只有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读出自己的精彩。
(二)研读获感知
【幻灯片】(二)研读获感知: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思考与探究:
(1)反复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附:写作背景(用幻灯片打出)
(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的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他们勇敢地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革命运动的先驱者。)
【课堂实录】
(1)老师点拔诵读方法。
师:大家如想读出自己的精彩,就得先理解文章的内容,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如老师是这样读第一自然段的: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我重读“苍茫”是因为我感受到它能表现出大海的广阔无边;重读“狂风”并拖音是因为结合时代背景我感受到反动势力在聚集反动力量,镇压革命;所以从语调上看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重读“闪电”“高傲”是因为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我感受到了海燕矫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朗读时声音响亮,语调上扬。整个语段的语速是由慢到快,基调由抑到扬。所以,大家要先理解文章的内容,(从文章修辞、写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朗读时才会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2)自己读读试试,找找感觉。(学生边读边品味。)
、(3)在学习小组内相互诵读,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老师巡视了解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4)师生间交流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师:大家找到朗读的感觉了吗?
生:找到了。(异口同声)
师:谁想展示一下?
生:踊跃举手。
师:大家的积极性太高涨了。这样吧,为了让更多的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我们班的五个学习小组,每组派至少两个代表发言,一个代表先展示诵读,另一个代表给出点评。注意五个学习小组范读的内容尽量别重复,如重复,后面的学习小组要调整范读内容。如果你们组对其它组的范读、点评不满意可随时纠正。
生1:范读文章的第七自然段。
生2:我们组的同学对他的朗读感到满意的理由是:把“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值压下来,”读得舒缓、低沉,并重读“直压”能体现出环境的险恶,黑暗势力的强大;把“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读得上扬,声音响亮,并重读“冲向”,能体现波浪的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掌声响起)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一组同学的最高奖励。二组同学准备好了吗?
生3:范读文章的第八自然段。
生4:这个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雷声轰响”低沉、舒缓,体现环境的险恶;第二句“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语调稍稍上扬,重读“呼叫”“争鸣”,体现波浪英勇无畏。第三句“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语速在上扬,且稍快,并重读“抱”、“恶狠狠”、“甩”、“摔”体现狂风的猖狂、险恶。我觉得他可能有点紧张,语调太平,语速太快,重音没突出出来。自己范读。
师:评得精彩,是因为理解深刻,读得精彩也就更是在情理之中了,掌声鼓励。(大家齐鼓掌,)三组同学开始吧!
生5:范读第十一自然段
生6:读得很好,能体现出海燕的勇敢。
师:发言完了?是不是临时换的语段?(学生默认)大家快速读读,再品味一下。
(大家默读品味)你们自己组的同学能先再谈谈看法吗?
生7:我觉得这个语段不仅表现海燕勇敢,更能表现他有智慧“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没发生的事情它都能预料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海燕的聪明,应重读“敏感”、“早”、“深信”;“——是的,遮不住的!”它相信暴风雨遮不住太阳,开始时,老师提醒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个地方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海燕相信革命必定胜利,因为运用反复修辞,所以读时语气要坚定。
师:你理解的太深刻了,你来读读吧
生7:我想把这个机会让给我们组的**,我建议“——是的,遮不住的!”这句话我们组齐读,更能体现出那种坚定的信念。
生8:与全组同学合作完成第十一自然段的范读。
师:三组同学在全组同学的合作下出色完成了任务,四组同学有信心吗?
(异口同声有!)
生9:范读第十三、十四自然段。
生10:第十三自然段的前两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渲染了乌云的势力;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所以,重读“燃烧”、“抓住”、“熄灭”。第三句“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写出大海与闪电展开了殊死搏斗,重读“火蛇”、“一晃”,语速稍快。第十四自然段“——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海燕的兴奋之情,所以读时语调上扬。
师:有对范读和点评提出异议的吗?四组同学的合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好五组同学开始!
生11:我想读最后两自然段,但有个要求:请全班同学和我一块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1:因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齐读有声势。更能体现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异口同声:愿意!)
生12:第十五自然段中重读了“勇敢”、“怒吼”、“闪电”、“高傲”,更能突出海燕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师:点评得精彩。下面哪位同学能说说“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13:勇敢、自信、乐观、不怕牺牲
师:(用幻灯片打出写作背景)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土壤,结合时代背景来考虑
大家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生14:海燕应是一个革命先驱的形象,一个立场坚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自信豪迈、乐观的革命先驱的形象。
师:其他同学有异议吗?刚才的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沙皇势力疯狂的镇压革命,高尔基对革命先驱的赞扬不便直接说出。所以,只能借海燕这个形象来委婉的表达,
生15:三组的同学,他说“——是的,遮不住的!”它相信暴风雨遮不住太阳,开始时,老师提醒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个地方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海燕相信革命必定胜利。
师:对,暴风雨就像正革命运动。能再说说你理解到的象征吗?
生16:风雷电云象征反动的沙皇政府及其帮凶。
生17:海鸥、海燕、企鹅象征假革命和不革命分子。
师:很好。大家对象征理解了。海燕这个形象确实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其实撇开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便是在今天,海燕精神仍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会有温暖和煦的阳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那么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
生18:勇敢、乐观
生19:自信、坚定
生20:敢于接受困难的挑战
师:下面我们再回到文章中来,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生21:立场坚定
生22爱憎分明
师:很好。下面请大家通读全文看看还有没有疑难,并找出自己读得最精彩的段落。
(读书声越来越小)大家读完了吗?(异口同声:完了)有异难吗?没有)下面我们转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美读溢感情
【幻灯片】美读溢感情:自由美读,彰显个性
【课堂实录】
师:下面请语文课代表推荐两生美读课文。
1、个人美读。
生23:美读二、三自然段。
生24:范读第九、十自然段。
师:这节课个人读展示得最多了,下面请里我最近的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起立,你们分别决定女生和男生齐读的内容。
女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男生齐读第十一自然段。
师:最后请最具组织能力的班长同学,挑相关段落,举行集体朗诵,最好配上两个领诵的。
班长25:一女生领读第十三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十四自然段;一男生领读第十五自然段,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到现在为止我发现了一个空缺第四至六自然段没一人读,大家想想:读海鸥、海鸭、企鹅时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26:嘲讽、轻蔑,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你读读。
生26:范读。
师:谁点评一下?
生27:第六段中描写海燕的句子再高昂些就更好了,尤其“飞翔”语气再上调些,效果更好。同时重读“高傲”、“勇敢”、“自由自在”。
生28:范读。
师: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提刚才出建议的地方。
生齐读。
四、学习结束
10、批注式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斑羚飞渡》课堂实录程立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师:上星期,我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与大家共同学习了一种新的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叫做——
生(齐):批注式阅读法。
师:我们也读过并批注了沈石溪的很多篇动物小说。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为《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做了批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就这篇课文同学们的批注进行分享和交流,好不好?
生(齐):好!
师:先用五分钟时间,同学们以4人为一组互相传阅评审对方的批注,并在你认为优秀的批注旁边用五角星做上标记。
(师巡视,学生交流传阅5分钟)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看完两三个同学的批注了,下面进入我们的展示时间。一篇文章拿到手,我们最开始要为它做上——
生(齐):眉批。
师:眉批是关于文章标题和写作背景的注释和简介。下面哪些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眉批?
生:作者沈石溪常以动物为题材写作,以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引出寓意。这篇《斑羚飞渡》让我有深刻的感悟。主要写了一群被逼绝境的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壮烈事迹。斑羚在困境面前表现了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有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赋予了动物人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动物精神的高尚,人类的丑陋。
师:陈艺冰的批注非常精彩,已经有同学忍不住鼓掌了。但不太像眉批,而更像——
生(齐):尾批。
师:对了。那还有哪些同学继续展示?
生:《斑羚飞渡》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感到十分震撼,我们读过沈石溪的作品,都是描写动物间的精彩场面。那这一篇文章又将展示怎样的精彩呢?
生:在人的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感情的动物,而动物没有。他们错了!有一群动物叫斑羚,在巍峨陡峭的伤心崖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面对种族灭绝的险境,他们又做怎样的选择?有这么一头羊,叫头领。有这么一个故事,叫斑羚飞渡。
师:非常好!再给一位同学展示的机会。
生:如果动物有一反常态的举动,一定是因为生存。一面是悬崖,一面是猎人,面对生与死之间的抉择。一部分毅然选择了死,为另一部分选择了生。两只斑羚几乎是同时的起跳,等待的却是不同的结果。得到帮助的一半,也就获得了新生!
师:同学们的眉批都让老师有一种想要读全文的强烈欲望。下面我们进入文章之中,一起分享同学们的旁批。先就文章的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的批注进行展示。
生:第四自然段“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综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这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中必然要有一个领导者。从这个群体中我看到了公斑羚身上的重任,因为它背负的是大家的生命。只有它想出出一个让大家免遭灭绝的方法,大家才有生的希望。
生:第二自然段“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跳远冠军,但就象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五米远,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出四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这里说明斑羚虽然跳得远,但也不能跳跃六米宽的山涧。同时说明作者对斑羚非常了解。
师:我们还看出来沈石溪是个动物专家。
生:第三自然段“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有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距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地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我觉得这段话再次证明悬崖是很难跳过去的。也写出了老斑羚对生的渴望。
师:刚才范斌同学是从理论上证明斑羚跳不过去,现在林佳如又找到了一个实例,真是只自不量力的老斑羚!
生:第二自然段“伤心崖是戛洛山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从“一把利斧”“一线天”等词语可以看出伤心崖的地势十分凶险,也能看出斑羚面临的绝境。
师:找到了一处环境描写写出了斑羚的困境,非常好!
生:第三自然段描写斑羚群惊慌、不知所措的紧张场面,点面结合,既有对羊群的大致描写,也有个体的描写。对动作的细致刻画体现了当时形式的严重和危险。
师:点评得相当准确,太棒了!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中的这个“逼”字用用得非常好。加上前面的数字“七八十只”可以烘托出狩猎队的气势很大,也暗示了斑羚无路可走。
师:又一次暗示了绝境。很细心的同学!
生:“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综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对头羊的外貌描写突出了领袖的庄严和强壮,对斑羚的描写中给予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师:真棒!从外形描写中看出了斑羚的地位来。
生:我要补充第三自然段。“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从“好一会儿”可以看出悬崖十分高,斑羚面临严重危机。
师:又一处印证斑羚身陷绝境。
生:第四自然段“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镰刀头羊没有丝毫的办法。从“抬头仰望”“悲哀地咩了数声”可以看出镰刀头羊的伤心与自责。
师:又是一处对头羊的细节描写,真棒!
生(深情地):第三自然段“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窜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有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距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地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如此的绝境,他们该怎样面对?难道就这样灭绝了吗?
师:看来你为斑羚们感到非常的惋惜。我们为吴升壕同学深情的朗诵鼓鼓掌,好吗?(鼓掌)
生:我补充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而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这句话不用“还没有”而用了“还没有生出来”,更说明斑羚面对了危险的境地。
生:我补充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从“庄重”“悲哀”“仰望”等词语无比体现出头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痛恨,没有办法让族群生存下来的无奈。
师:前四段同学们评析得相当细致。下面进入5至8自然段的旁批展示。
生:“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的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老天爷对这群斑羚开了一个玩笑,让它们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偏偏架起这座美丽而虚渺的桥,用桥的美丽反衬出现实的残酷。(生鼓掌)
师:看出了现实与虚幻的对比,真棒!
生:第八自然段“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的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斑羚跟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个动作看似平凡却又多么壮烈,这些斑羚宁愿放弃自己生的希望,也要给别的斑羚留下活下去的机会。
师:你读出了斑羚心中的矛盾与无奈。
生:我补充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面对对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自己的利益和众羊的安危,头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在这一伟大举动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悲哀与不舍,沉重的一步,背后却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生鼓掌)
师:冯缘同学的语言永远这么有感染力。
生:第五自然段“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斑羚对生的渴望,也暗示下文斑羚有了办法。
师:为后文发展做了铺垫,你找到了情节的转折点。
生:第六自然段“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此时的头羊是多么坚定,它相信它们能够突破难关,通向生的彼岸。
师:这确是一头真正的头羊!
生:第八自然段第一句“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首领往往具有健壮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威严的气势,它能带领斑羚群维持良好的秩序和状态。在最危急的时刻,整个族群都把信任与尊重交给了它,它临危不乱,使斑羚群对它无比顺从。
师:看来头羊不仅坚定,更有临危不乱的气魄。
生:第五自然段“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彩虹虽然很美,但终究是虚幻的。我知道这是它们对生的一种渴望,它们多么希望这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啊,可以让它们通向生的彼岸。
师:看来同学们对“彩虹”的理解非常的透彻深刻。
师:接着我们进入本文的重点段落,第9至15自然段。
生:第九自然段“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里将被踢老斑羚的动作比作“突然断翅的鸟”写出老斑羚下落速度之快。又把下落老斑羚和上升的半大斑羚作对比,突出了同时起跳的两只羊面对的不同命运——生与死。
生:“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老斑羚以生命的代价为这只小斑羚换取了生机,生命就是为了牺牲者而更好地活着。
师:说得真好!(鼓掌)
生:“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了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了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年轻的小斑羚如重获新生一般快乐,与之前老斑羚悲惨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这条小生命的老之不易。
师:好,正是因为老斑羚的牺牲才换来如此鲜活的生命。
生:第九自然段“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窜跃出去。”这些精彩的动词,让人感觉它们好像事先排练过,让我深陷其中。
师:让你“深陷其中”?呵呵,看来你被感动了。(生笑)
生:“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支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板领紧跟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窜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这里对斑羚飞渡进行了详细而细致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
生:“就象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它们并没有因为失去生命而软弱,而用自己的身躯换取他人继续生存的机会。
师:舍己为人,十分伟大。
生:“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了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了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这里成功后兴奋的叫声,也是对人类的嘲笑。
生:我认为这并不是对人类的嘲笑,而只是重获生命的欢喜。
师:看来同学们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分歧。这两种理解是是很合理的,有道理的。
生:“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作者看到如此残酷的生死选择,以为会有斑羚不守秩序,但一个都没有。
师:还有谁能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为他的批注做补充吗?
生:我的理解是,每一只老斑羚都愿意牺牲自己,让年轻的斑羚获得生命,也是为了让它们延续自己的生命。
生:我认为这里的“我故意”是因为“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是因为“我”没有对别人付出过。也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的性格。
师:很好,这里反射出了一些人性的弱点。
生:“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象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我对“蹬”“跳”“升”这三个动词做了批注,这里能体现出老斑羚的勇敢和付出,以及小斑羚对族群的重要。
生:我补充刚才同学的,这里还能看出斑羚们拥有高超的跳跃技巧,写出它们完美的合作。老斑羚牺牲自己给小斑羚生的希望,也让我想到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师:你还产生了联想。(笑)
生:“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就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驾驶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是啊,这座桥是用年迈的老斑羚的生命搭建的。它们不仅延续了生命,这种精神也将被下一代延续下去。
生:十四自然段“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生死由命不由命,我命由我不由天。老斑羚却选择了牺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付出!
师:你高度赞美老斑羚的精神,感悟也十分深刻。
生:第十自然段“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我觉得“画”字用得很形象,很悲壮。老斑羚的死,画出了生命可贵的乐章。把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比作一道道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个年轻斑羚的背后,就是一只老斑羚的消亡,令人可悲,可叹!
师:好一副壮美的画面!
生:十五自然段“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这里从侧面描写,表现所有人的震惊。
师:找到了侧面描写部分,真棒。
生: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几个自然段中出现了这么多次“桥”?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同学们可以先找一找哪些地方出现了“桥”,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我们小组讨论一下,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讨论两分钟后)
师:哪组同学有答案了呢?
生:我们组认为这些桥都是老斑羚用生命筑成的,它们牺牲自己为了换取新的生命,才能如此从容地面对死亡。
师:那这座桥具体是指——
生:老斑羚搭建的生命之桥。
师:哦,是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其他小组要补充吗?
生:桥象征着老斑羚们可贵的精神,与那道彩虹一样美丽。
师:哦,还是斑羚高贵品质的象征。那同学们对桥的理解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那我们进入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赏析。
生: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不只是指彩虹,更是指头羊高贵的品质及牺牲精神。
师:批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刚才我巡视时还看到有同学在“灿烂”二字之后打上了问号,现在应该已经解决了。
生:我也批注最后一段。他走了,迈着从容的步伐走了,并没有做最后的尝试。如果他拼命一跳,说不定就是那只能一下跃过山涧的超级斑羚。可是它放弃了最后的机会,毅然跳下山崖,与伙伴在一起了。
师:看来死也要有头羊的自尊。
生:让一半的斑羚获得生存的机会,这个决定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而它做到了!它为所有的猎人上了最悲壮的一课。人可以消灭他的肉体,却永远无法屈服它的灵魂。
师:说得真好,可以作为头羊的墓志铭了!
生:第十六自然段“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作为头羊,它那崇高的形象从不向猎人的枪屈服,它才是真正的英雄。将美丽的彩虹与壮丽的生死桥一起写,表现了美丽的理想世界与残酷的现实的强烈对比,也体现了人类的险恶。(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也讲出了彩虹的另一层涵义——映衬英雄的壮美。
生: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灿烂,斑羚的心情也灿烂,但更灿烂的是头羊勇于承担责任的心。它消失了,但人们依然会铭记,只因有人见证过它曾经的辉煌。也许流连,也许忘返,也许为它的伤痕洒下热泪斑斑。(鼓掌)
师:同学们的旁批都做得十分详细,甚至很多老师没有注意的地方你们都分析得特别透彻。那最后,我们一起来展示下文章的——
生(齐):尾批。
生:本文记叙了一群斑羚在极度危险的伤心崖上,面临绝境,进退两难。唯有牺牲老斑羚,才能帮助小斑羚获得生命,保护种群。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潮部分描写细腻,让读者的心随之起伏。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一条条用生命搭建的桥,是通向未来的通道。为了延续种族,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谱出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一颗星滑落,一颗星升起,它们是死亡的惋惜和生命的开始。(鼓掌)
师:你的尾批这么棒,这么完整,后面的同学怎么敢讲,压力好大啊。有同学挑战吗?
生: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本文讲诉了一群斑羚面对六米山涧时做出的生死抉择。老斑羚用自己的牺牲挽救了年轻斑羚们。在文中,生命的消失代表着另一种生命的继续,这是一种伟大的付出。而我们人类又有多少能做到在绝境与困难面前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呢?
师:我也看到了满天的繁星,同学们的才华就像一颗颗星星在缓缓升起。
生:本文让我有很多深刻的体会。首先作者对斑羚飞渡的描写,表现了斑羚面对死亡所作出的从容选择,已经超越了奉献、付出,而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也使我看到了人类的渺小。在如此壮丽伟大的景象面前,人类是卑劣的。同时也表现一种伟大的信任。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它们把一切都交给了头羊。它崇高美丽的姿态是令人敬畏的,它从容冷静无不体现了一种王者气概。而人残暴贪婪的本性在这高尚精神面前,只有目瞪口呆的份。也表达了对人类的嘲讽,写出了人类的黑暗面。
师:你在总结的同时,还学会反思,这一点真是很了不起。(鼓掌)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我知道同学们还有很多的疑问没有解决,那我们把这些问题留到下节课。课下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对自己理解错误,不完整或不够深刻的批注进行修改,形成二次批注,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