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赣州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 邓时庆
知识目标:结合注释,落实相关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自读课文,自我体会烛之武的大智慧、大无畏、大气魄。
教学重点:提要勾玄,引导抓住关键词语,概述课文的叙事脉络。
教学难点: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对联知识为依托,为课文补回目。
教学方法:以意串文—以文意的整体理解串通文字句式的理解。
教学手段:在活动中对话,在对话中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单元总目标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三篇古代历史散文,去感受我们古代传奇人物的大智、大勇和大气(或大智慧、大无畏、大气魄)同时积累相关古代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句知识,训练文言文句译能力。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预设:
今天这节课主要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春秋末年小小郑国里一个以一人之力说退百万雄师的烛之武的大智大勇大气。
三、学生自主朗读,朗读默读,对相关注释提要钩注。
四、教师听读,学生轮读。反馈学生对课文相关字音、停顿、语气的把握,并予以纠正。
五、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六、师生对话,提出自己阅读中生成的相关疑问。力争在课堂上形成兵教兵、兵练兵的风气,达到兵强兵的效果。
学生活动
一、自读—感受美
二、疑读—激发美感力
课时Ⅱ
知识目标:结合注释,落实相关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自读课文,自我体会烛之武的大智慧、大无畏、大气魄。
教学重点:提要勾玄,引导抓住关键词语,概述课文的叙事脉络。
教学难点: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对联知识为依托,为课文补回目。
教学方法:以意串文—以文意的整体理解串通文字句式的理解。
教学手段:在活动中对话,在对话中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研读预设
今天这节课主要探究《左传》就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的叙述脉络。
一个完整故事的叙述,一般都按时间线索或事件发展过程包含五大部件: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从写作理论角度,为了完整地分析一个故事的切分法。这个切分法不是写作理论家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大量故事的叙事脉络中总结出来的。尽管古人不知这种切分法,但无论谁,无不不谋而合地遵循着这种叙述脉络,叙述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也毫不例外。
为了清晰地描述这个叙述脉络,我们借用古代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来描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叙述脉络,从而使我们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一个训练的机会。
回目是一种对联形式。“对联的欣赏与拟写”我们专门安排了两个课时。阅读P77,初步了解一些对联常识。回目不要求十分工整,只要字数相等、有一定对仗就行,不要求平仄协调。
二、《烛之武退秦师》叙述脉络预设:
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上上联或下联,学生在吃透课文的基础上补写下联或上联。
如:第一回(序幕):郑伯无礼招报复晋侯得势起狼烟
第二回(开端):国难当头荐能人临危受命弃前嫌
第三回(发展):兵临城下国有难孤胆夜缒潜秦营
第四回(高潮):三寸利舌陈利弊百万雄师崩盟约
第五回(结局):晋侯明理弃私怨之武巧言息烽烟
相信学生的智慧,给学生一个高度,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
学生活动
三、研读—探究美
课时Ⅲ
知识目标:文言句译的基本方法:扩(组)词法、换词法、补词法。
能力目标:扩(组)词法、换词法、补词法的句译训练。
教学重点:欣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教学难点:烛之武夜缒见秦的“动之以情”的“情”在何处?“晓之以理”的“理”在何处?
教学方法:用提问引导思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师品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话艺术问题预设:
1、烛之武夜缒见秦伯后,说了几句话就瓦解了秦晋之盟?(梳理句序才能梳理句理)
2、这10句话体现了劝说智慧的精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其中哪一句是“动之以情”的?(1、2句)为什么?(郑:是一种不卑不亢的示弱,秦:满足对方的征服欲望)
3、下面8句话都是“晓之以理”,烛之武向秦伯明示了哪几个理?假如你是秦伯,能不能听出来?
第一理:亡郑无益论: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麻烦。麻烦在哪里?(3、4、5句)
第二理:舍郑有益论:共其乏困,多一个朋友就多一分帮助。
第三理:晋君无德论:朝济而夕设版,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之君。
第四理:晋国威胁论:何厌之有?(“厌”引申讲—餍、魇、靥)
4、秦伯听了非常高兴,他非常高兴什么?为什么这么快就放弃晋联郑?
(烛之武处处为秦国着想,而晋国却在损害秦国的利益)
5、烛之武的劝说艺术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还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换位思考。可以适当联想其他故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以致用)
学生活动
三、品读—欣赏美(烛之武的游说智慧)
四、激发学生说说烛之武的大智、大勇、大气。
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
1.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诵读课文,达到“读准、读通”的目标。
3探究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烛之武见秦伯,双方并没有互动,更没有唇枪舌剑的交锋,从头到尾就烛之武一个人在说,为什么秦伯就心悦诚服了?
1烛之武见秦伯,劈头来一句“郑既知亡矣”,为什么?如果先从两国关系讲起,或先说“舍郑”的好处,或直挑秦晋的矛盾,把“阙秦利晋”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吗?
2.接着以“若亡郑”为假设前提,动机是什么?“敢以烦执事”是否给人以“卑下”的感觉?
3试比较一下,对秦伯是先诱之以利为好,还是先示其以害为好?为什么?又何以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有利”与“无害”有区别吗?
4. “夫晋,何厌之有?”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有着什么样的照应?如果把5、6、7句连起来一气(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注意每句开头的“若”、“且”、“夫”)读下来,你会感觉到有一股怎样的说服力量与气势?最后落到“阙秦”与“利晋”的比较上,仍然用的是设问和启发的语气,有什么好处?
5. 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利”,后者侧重于言“害”。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给下面加横线字注音
秦军氾南 夜缒而出 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 夫晋 失其所与,不知
2. 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无能为也已
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既东封郑 肆其封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
以其无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4.选出下列 “之”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5. 解释加点词,有活用的指出活用的类型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君亦无所害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6..填空
《左传》又名《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 体历史著作。《左传》记载了鲁哀公元年至鲁隐公二十七年共255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左传》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它被认为是后代叙事散文的典范。
二、课文探究检测
7.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请具体说明。
8.烛之武为什么能游说成功?他的成功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课文谈谈。不少于300字。
三、课外拓展
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6处)
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余以为,八 家 与 少 陵 复 生 必 有 低 首 俯 心而 遵 其 改 者 必 有 反复 辩 论 而 不 遵 其 改 者 要 之 择 摘 于 字 句 间 虽 六 经 颇 有 可 议 处 固 无 劳 二 公 之 舍 其 田 而 耘 人 之 田 也。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1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6处)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 之 间 吐 纳 珠 玉 之 声 眉 睫 之 前 卷 舒 风 云 之 色 其 思 理 之 致 乎 故 思 理 为 妙 神 与 物 游。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6处)
古 之 君 子 其 责 己 也 重 以 周 其 待 人 也 轻 以 约 重 以 周 故 不 怠 轻 以 约 故 人乐 为 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节选自韩愈《原毁》)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6处)
编 戏 有 如 缝 衣 其 初 则 以 完 全 者 剪 碎 其 后 又 以 剪 碎 者 凑 成 剪 碎 易 凑 成 难 凑 成 之 工 全 在 针 线 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只有先从对方的的角度考虑,劝说的效果才能最大化。更使郑一开始就从三国关系中抽身出来,让三方变为两极,关系转移了,矛盾性质也转化了,从而使自己占据了主动。
2. 动机是抓住各国君主“图利的心理”, “越国以鄙远” “有益于君”“君厚”,为后文埋伏笔。后文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表面的卑下,既是对秦王的恭维与尊重,又如实地把郑弱将亡的客观事实摆在明面上,显示后面的陈述是客观的事实,为后文的陈述埋伏笔。
3先示其以害为好。贪婪之人最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更何况春秋战国时期,利益受损就意味着可能灭亡。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则既保护了对方贪婪的颜面,又引导对方思考。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4.晋国的贪婪与忘义同在,秦怎么能帮助自己的敌人?
动之以情,晓之以厉害,挑拨其关系,用最经济又最严密的表达收到了最雄辩的效果。
委婉的语气,引人思索。
5. 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利”,后者侧重于言“害”。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
不能。三国关系史上,强秦与弱郑之间本无利益上的矛盾。这在课文首段已经透露,即围郑全然是由于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秦郑并没有怨仇。更在于使郑一开始就从三国关系中抽身出来,让三方变为两极,关系转移了,矛盾性质也转化了,从而使自己占据了主动。而后说害,则是在两极的关系上回顾历史,分析现实,利用其矛盾,离间其关系。烛之武之所以能瓦解秦晋结盟,正是善于分析矛盾和利用矛盾。
【对应检测】
1. 氾,f¨¤n 缒,zhu¨¬ 薄也: b¨®;共其乏困: gōng;夫,f¨² 知,zh¨¬
2. 无能 古:没有能力 今:形容词
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
行李 古:使者 今:行人所带物品
夫人 古:那个人 今:男子配偶
3.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封(疆界,名词) 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以乱易整(用,介词) 以其无礼(因,介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4. B ①④⑨⑩代词 ②⑤⑥⑦主谓之间 ③的 ⑧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东:在东边;在西 ,名词做状语
害 : 妨害,动词,无活用。
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7.围郑 郑既知亡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
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正面说理
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
8.参考: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9.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10.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1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12.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
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阅读第二段:
1、掌握诵读技巧: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_______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________,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________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判断文言句式:
(1)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三段:
1、掌握诵读技巧:
本段的三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调要略______(高或低)一些,______语气要读出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_______之感,速度较前要_____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要用____________的语气读出。
2、解释加点词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判断文言句式: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3)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5)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史官__________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___________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编年鲁国左丘明善于描写战争记述行人辞令史学文学公羊传谷粱传
2、史书体例
①______________: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通史
②__________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年体
③______________: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国别体
④______________: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断代史
⑤________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传体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___________、乙、丙、丁、_________、己、________、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__________、卯、辰、___________、午、未、申、酉、____________、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_______________。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甲戊庚壬癸寅巳戌六十甲子
(二)字音字形:
1、氾南()2、佚之狐()3、缒而出()4、不闕秦()5、逢孙()
1、氾南(fàn)2、佚之狐(yì)3、缒而出(zhuì)4、不闕秦(jué)5、逢孙(páng)
(三)通假字:(提示: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提示:指出加点字属于哪种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远⑥阙秦以利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五)古今异义:(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段:
1、诵读提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________,尤其是“_______”字处应稍作停顿,“______________”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______”“______”二字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______词活用为_______词,当“驻扎”讲。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解释加点词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判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4)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秦晋围郑,交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原因
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阅读第二段:
1、掌握诵读技巧: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_______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________,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________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_____________。
沉重坚定伤感心平气和
2、解释加点词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判断文言句式:
(1)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危受命
二、阅读第三段:
1、掌握诵读技巧:
本段的三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调要略______(高低)一些,______语气要读出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_______之感,速度较前要_____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要用____________的语气读出。
焉用亡郑以陪邻?何厌之有?将焉取之?高反问激愤快平缓诚恳
2、解释加点词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判断文言句式: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3)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5)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枣庄六中高一语文学案(003)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教师寄语:说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命题人:龙广春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几个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言句式
4.理解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5.体味抓住关键点说服人的方法
【故事背景】
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纷纷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途中经历了八个国家,每个国家对他的态度都各不相同。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有一个大臣叫“叔詹”的对郑国国君说“晋公子重耳与众不同,很有天子之姿,我们应该礼遇他。”但郑文公说“每天路过的公子那么多,怎么能一一礼遇呢?”将不礼。叔詹又谏曰:如果不礼遇他,不如把他杀了,以免后祸。郑文公不听,放重耳过去了。晋公子重耳到楚国的时候“楚子飨之”,给他很好的待遇。然后楚成王就问他“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我?”重耳答曰:若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报(三舍即90里)。后晋楚真的发生了一场战争——城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郑和楚原本是盟国。后楚国将被打败的时候,郑国抛弃楚国,向晋国靠拢,以渴望能得到晋国的谅解。可是并没有得到晋国的谅解,两年后,晋就以郑在城濮之战中“贰于楚也”也就是对楚国有二心。发起了这场战争。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只要有一个借口就行。
【了解作者】
1.《左传》简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__所做。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蛤方面定额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三传:《春秋》微言大义,十分难懂。后人多为做传,其中三家传比较好,被称为“春秋三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其中《左传》的文学价值是最大的。
【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氾()佚()缒()瑕()逢()孙
2.复述故事内容
【深入探究】
1.借助注释和辞典解释下列10个词语。
贰:军:
辞:鄙:
陪:敢:
济:肆:
阙:与:
2.归纳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若:说:
辞:鄙:
微:之:
3.找出本文中的几个通假字
4.写出本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并分析。
5.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②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话中,你认为那句话最具有语言魅力,或最能打动秦穆公?
③秦军退了,晋国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
④说一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编订。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7、《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检测
(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
(3)、参考答案B
(4)、参考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
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
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A.往,到B.的C.代秦军
焉A.助词B.何,为什么C.哪里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
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
(2)特殊句式(3种)
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合作探究
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2)、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解析:临危受命
①、“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导学第三段
(1).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链接: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第三段大意:说退秦师
1、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⑥.阙秦以利晋
或者: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2、“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或者: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略)
二、拓展练习
1、D(“田”指祭田)
2、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
3、B
4、C
5、A
6、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略)
二、合作探究
(一)、第四段:迫晋退兵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二)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一层: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二层:亡郑无益于秦
第三层:存郑无害于秦
第四层:亡郑有害于秦
第四段:晋师撤离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附:
郑君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2、课外迁移(略)
(五)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3、叙事详略得当。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左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史实,不含战国时期。
7.B,“部”在句中为统领,指挥。
8.C(A.第一句属燕王之事;B.第二句非铁铉之事;D.第二句主要说明惠帝对铁铉的表彰。)
9.C(赐字“鼎石”,与封铁铉为山东参政不是同时发生的事情,且封他为山东参政也不是
太祖在位时发生的事。)
10.(1)译文:所以趁着大败李景隆的锐气,竭尽全力攻打,希望一定能攻打下来,却竟然被铁铉等人挫败。(5分,“乘”“期”“拔”“为……所”各1分,大意对1分。)(2)译文:燕王登上皇位后,将铁铉抓至京城。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燕王让他回头,他始终不回头,最后就在闹市上被磔裂而死。(“执”“反背”“回顾”“遂磔于市”句式,大意对1分。)
(二)拓展练习(略)
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
8、《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
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
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
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
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
(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
(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
(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
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说辞方面(层层深入):
(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
(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
(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
(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
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
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
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
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2)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
(3)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4)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
(5)学生自主归纳的其他内容
6、应用
(1)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思考:赵云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说服刘备?
(2)老师现在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同学老是认为学习是老师“要我学”,试从教师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辞,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是“我要学”。
(明确可从哪些角度入手)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1、人物(烛之武、晋侯、郑伯、秦伯、佚之狐)形象分析(主要由学生完成)
2、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跌宕起伏,感受经典的魅力
3、分析文章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课堂集体口头作文)
(1)伏笔与照应
(2)记事有点波澜
(3)详略
(4)人物塑造
9、《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时间:2007.11.12
班级:姓名:
[导学目标]
1、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品位其语言特点。
2、坚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知识。
3、导学本文,让同学们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
[预习自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先秦历史散文对社会生活做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写人记事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比较有名的是体的《左传》,体的《》和《》。
(2)《左传》又称,,相传是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多年间各国的,,,和方面的事件。<<春秋三传>>指,,。
2、积累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音义)佚之狐(音义)
夜缒而出(音义)共其乏困(音义)
阙秦以利晋(音义)杞子逢孙(音义)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矣②秦伯说③失其所与,不知。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②既东封郑()③烛之武退秦师()
④越国以鄙远()⑤与郑人盟()⑥且贰于楚也()
3、“读读背背”课文
第二课时品读感知
[师生共同探究]
1、有节奏,注意停顿朗读课文,请学生讲述秦晋围郑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说说烛之武是这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组口译课文句段,分析课文层次,概括段意。(完成合作与探究7小题)
[课后自测]
1、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若不绝秦,将焉取之
D、因人之力而避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与郑人盟( )B、且贰于楚也( )C、是寡人之过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②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今义)
③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今义)
5、“焉用亡郑以陪邻”注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怎么能因为要灭掉郑国而让邻国也伴随着一起灭亡?
②怎么能因为要灭掉郑国就要去增加邻国的土地?
③哪里用得着让邻国伴随晋国一起灭亡?
④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晋国的土地呢?
第三课时阅读与鉴赏
[思维拓展]
1、点题识义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散文,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围困,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赴秦,利用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王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理清叙事条理。
①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篇幅虽短,但,结构,时间交代,矛盾展示,收尾也。
2、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的牢骚,郑文公的自责,产生了波折和戏剧性,秦单方退兵,晋文公怒,秦晋关系紧张,晋文公以理平息了这场风波,如此,曲折有致,紧扣人的心弦,作品感染力。
3、善于辞令,说理透辟,本文中心是说退秦师,烛之武抓住扩张土地,趋利避害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层层紧逼,句句入理,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其语言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本文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安排文章结构条理的。
[导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