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重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走近作者—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并尊其为“亚圣”。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著,现存7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并翻译句子: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活动二:研习课文
①设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要求学生讨论,师引导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②设问: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师引导明确。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活动三: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执教人:方永旺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三年级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
(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2、抓住关键实词理解文意。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学导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视频。注意朗读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精讲(一)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②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③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合作精讲(二)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合作精讲(三)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生齐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浏览题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生于忧患
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 学生活动
3、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郧阳区实验中学李老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对停顿;
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四读,读出疑问。
二、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译读:
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词的含义,生生互动,探究解决,不会的交全班讨论。
b在理解主要字词的基础上试着翻译全文,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C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质疑问难。
d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2品读
本文中作者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观?
反复品读,读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思想。
四、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成就人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六、学有所获智慧背囊
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困苦。
要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困难是鞭策自己前进的最好的老师。
成功之后还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远要记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
七中考链接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
②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3.下边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7.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答:
8.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______的论证方法,因为六人的经历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论述了()和()两个方面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炼?
3.通过这些磨炼能带来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5、《孟子》二章精品教案(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4.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文言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四、课文讲解
小组合作探究:
1.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形象吗?
交流、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文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交流、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交流、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今天我们还需要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吗?
交流、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五、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六、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富贵不能淫
重点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 《孟子》二章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读bì,通“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1.指名读第1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齐读第2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课堂总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
四、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
关于造就人才才能从磨炼中来才能从奋斗中来生于忧患关于治理国家:居安——亡国——死于安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
《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内语段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同
(2)衡于虑同
(3)无法家拂士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答案:
1、(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横堵塞
(3)拂同弼辅佐
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不仅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
4、“生与忧患,死与安乐”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课外语段练习: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一、翻译:
1)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桓公最后为什么泫然流泪?
3)写出珍惜光阴的古代名句3——4个。
4)写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答案:
1、感慨地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忍受得了岁月的消磨呢?”
2、桓公由树的长大,联想到岁月如流水,伤感人生如梦,世事蹉跎。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对即可)
4、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理解文意。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合作探究学习,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德育目标
增强忧患意识,滋养乐观态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难点:
当堂成诵,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板块:
朗读——解读——赏读——背诵
教学过程:
序曲:资料激趣,简介作品
1.多媒体展示二则资料
为什么?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开水中,青蛙奋力一跃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越升越高,青蛙浑然不觉,最后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医院,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怜悯,又加是夜半时分。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在滚烫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自由自在、游哉悠哉,最后丧生了;稀薄的氧气让病人无恙,高浓度的氧气却让病人在安然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展示课题和解释:忧愁患难能极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们不仅赞叹古人的智慧,能将事理阐释的这样精确,孟子是什么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四大板块进行
一、自主散读,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3遍。第一遍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子音,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语句,第三遍试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根据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的美感三个方面评价同学们的朗读。)
3.老师示范吟诵课文。
4.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尽量读出文言的美,体会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细读,合作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自由讨论交流释疑。
2、小组提出遗留问题,集体合作解决疑难。
(第1、2步中穿插解决字词,注意对重点字词尤其是活用的词的准确把握和积累)
三、深入赏读,探究思路。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觉得有特点的段落或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谈。)示例:
①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④第四段点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
3.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这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
4.学生按文章思路图试背课文。
5.(媒体展示)七嘴八舌谈收获:学了本文后,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感受了……”开头说一句话。(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等方面谈)示例:
我学会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可以使文章结
构清晰,富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个事例的连用,既能增加文章气势,又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蕴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
四、背诵涵咏,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喜欢的句子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背出文言美感。并感受这种美。)
尾声: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学生自由发言:
附:板书(文章思路)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客观)
↙↘
(主观)
身处逆境须(个人)(国家)国无忧患
努力奋发(正面)(反面)易灭亡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8、《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语感,增强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几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3、知文论人,深入体味孟子的思想核心。
二、学习过程
㈠、预习展示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畎亩()
所恶()傅说()法家拂士()胶鬲()
②解释加点词语:
其所不能()人恒过()而后作()而后喻()法家拂士()一箪食()蹴尔()何加焉()
㈡、探究学习:
⒈《鱼,我所欲也》第1段(“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①逐字逐句弄清本段的意思。
②讨论: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③本段可以分几层?每层讲的什么?
2.第二段(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①逐字逐句弄清本段的意思。
②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⒊ 第三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①逐字逐句弄清本段的意思。
②本段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理的?
㈢、课堂整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什么教益?
3、从本文来看,孟子论说文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分板快整理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㈣、课堂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逐字逐句弄清本文的意思。
2、第一段列举六个伟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4、第三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当堂训练:
《孟子三章》
一实词积累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池非不深兵革委而去之
域民封疆固国威天下得道者
有不战发于畎亩降大任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苟得蹴尔何加
二虚词积累
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封疆之界寡助之至
得之则生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后喻舍生而取义者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句子翻译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孟子名,字,时国人。他是著名的儒家大师,被尊为。孟子的主要思想有、、等。
2写出这三篇短论的中心论点。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代名人事例提供事实,引发议论
逆境造就人才由事入理,生发议论
层进推理
经受磨练的好处正反对比,层层深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论点,收束全文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一、阅读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目标链接
1、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文章观点深刻,引人深思。本文阐明了人必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困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练,身心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才能肩负重任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运用排比句式,很有气势。无论是舜、管仲等人事例的排比,还是在说理之中,都注重了排比句式的运用,展示出孟子散文雄辩有力、感情充沛的特点。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
1、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①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②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教学过程设计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行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1、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2、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论证方法:
如: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设计:林涛胡小丰终审:陈良文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重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走近作者—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并尊其为“亚圣”。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著,现存7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并翻译句子: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活动二:研习课文
①设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要求学生讨论,师引导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②设问: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师引导明确。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活动三: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讽谏技巧、人物性格及写作特色。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先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二、导学过程:
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屏显: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1.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学生读文,师点评。
2.自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师评价。
3.再把注释读一读。
4.讲成语故事。师: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门庭若市”跟齐威王这个人有关。传说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
师提示: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学生讲课文故事,师点评。
活动二: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屏显: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1.学生准备编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2.交流,师点评。
(屏显: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于朝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1.“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朝”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谤讥于市朝”
“朝于齐”
3.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屏显: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1.学生自主翻译。
2.师评价。
活动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屏显: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1.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2.学生发言,师点评。(屏显:“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3.师总结: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三、课后延伸: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题: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备:罗有志审核:罗有志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
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亩:曾()益:拂()士:拂()乱:胶鬲傅说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衡:拂:
3、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人恒过()入则、出则()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古义:)举于士(今义:古义:)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在)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行拂乱其所为③、而后作
④、征于色⑤、而后喻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⑧、国恒亡⑨、生于忧患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课文内容理解
①、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②、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二、探究展示: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3、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5、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论述了什么道理?
6、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8、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9、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0、“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
答:
11、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
答:
12、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答:
13、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
14、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答:
15、请简要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思路。
16、拓展:学了课文,我们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人恒过然后能改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⑧舜发于畎亩之中⑨空乏其身⑩衡于虑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⒀必先苦其心志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⒂人恒过然后能改⒃池非不深也⒄委而去之⒅故君子有不战⒆兵革非不坚利也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5.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2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
(四)、问答题
1.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7.选文首先采用了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的论点。
8.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9.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