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2-06-27 21:36:07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2

  学科 语文 时间 年月日 第周 第2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题 我的母亲

  备课 语文备课组 备课人 邸伟贾延平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2.积累好词佳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核心贴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中的重点段落,从文章质朴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无限

  的怀念之情。并从具体的事件当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学习活动安排

  一、自学环节(10—15分)

  (一)研读赏析(B级)

  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二)品位语言特点,理解作者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包含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三)拓展延伸

  (1)朗读、鉴赏有关母爱的诗词。

  (2)课外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二、展示环节(20—25分)

  四、评价环节(1—2分) 学法指导:

  读的过程中要求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考虑。

  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到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重点段落展示环节请注意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栏目

  课后反思

  检查签字

2、《藤野先生》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上课时间:2012年月日学期总第课时

  教师寄语:新课堂,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

  课题 1.《藤野先生》 课型 探究展示课

  课时 第一课时(共三课时)有无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重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学法指导 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在不太理解的地方圈点勾画,要求至少三处。

  欣赏句子要抓重点字词,修辞等。

  通过质疑、探讨、解疑,整体感知课文。

  资料链接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学习

  环节 学习过程及内容 备注

  预习导学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预习展示:

  三、独学、对学、群学

  (快速默读,初步感知课文激情展示)

  四、探究、展示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七、达标检

  教师反思 1、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散文集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fēi()红芦huì()不xùn()发人深省()诘责()畸形()深恶痛疾()nì()名信

  3、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标致:..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二、明确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三、预习展示:

  四、合作探究

  1、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明确:(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2、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明确:(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3、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事例思想品质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4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五、总结

  这就是让鲁迅时隔多年后怀念敬佩又感激的藤野先生,我们是否也有同感呢?

  达标测试题

  寄语:忘时,忘物,忘我。诚实,朴实,踏实。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2分×15)

  匿(nì)名不逊(xùn)瞥(piē)见教诲(huì)畸(jī)形

  诘(jí)责yǎo(杳)无音讯深恶()痛疾发人深省(xǐnɡ)

  tuōcí(蹉跎)fēi(绯)红油光可jiàn(鉴)yì(抑)扬顿挫(cuò)

  文学常识填空。(1分×5)

  本文选自《》,是()写的一篇()。我们曾学过的《》.《》都出自这部集子。

  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即记叙顺序)(1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在东京的见闻(2分)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

  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5分)

  五、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内。(3分)⑴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B)(A、拟人 B、比喻 C、夸张)⑵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A)(A、夸张 B、拟人 C、比喻)

  ⑶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C)(A、比喻 B、夸张 C、反语)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季羡林

  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老先生、吕叔湘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4分)地道:完全限于某一特定音乐风格之内的;未经润色的。

  鼎尝一脔:指从一些小事中认识事物的精髓。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4分)答:①山十年代初,我陪老舍先生吃饭②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建议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从全文看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先老舍生的为人: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爱交朋友,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怎样?(3分)答:尊重,欣赏,敬佩,赞叹他“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5.看下面一段演讲词,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分)1936年10月19日,邹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答:表达了鲁迅先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同时批判那些不战而屈的弱者,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不屈的精神。一课一得:

  0人|分享到:

3、《观潮》(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一、学习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请结合课文语句具体分析“伟观”体现在哪里?

  示例潮来之前:作者以“银线”为喻,写出潮来之前水天相接如银线一丝,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的情境,预示着潮水即将从远方奔涌而来。

  ①

  ②

  2、教阅水军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课文语句分析?

  3、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吴中健儿的“善泅”?

  4、本文以“观潮”为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全文共四段,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段的内容

  2、文章第一段描写潮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段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3、文章第二段描写演习的场面很精彩,说说精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4、第三段写吴地健儿的表演,紧紧扣住文段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文中具体哪个地方体现出了健儿们的本领高超?

  5、文章最后一段写人们观潮,在文中有何作用?

4、《芦花荡》(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刻画了一个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这句话的内容是,我们从(字、句)理解到,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5、《三峡》(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欣赏三峡的优美景色,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请同学们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品析。

  (提示: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正面侧面、远近等多方面),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

  示例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语句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抓住“连”突出连绵,用“略无阙处”补写其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以天和日来衬山之高,正面描写体现了山的连绵、高峻。

  ①三峡的夏水:美在

  语句品析:

  ②三峡的春冬:美在

  语句品析:

  ③三峡的秋:美在

  语句品析:

  2、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三、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理解性默写。

  ①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②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③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3、课文内容理解。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②试分析课文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③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6、《背影》(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①

  ②

  ③

  ④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7、《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8、《藤野先生》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迭——叠))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本文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9、《藤野先生》学教练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黄梅县白湖中学徐少华

  【目标】1、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重难点】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语段,领会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注音:

  绯()红 芦荟()解剖()油光可鉴()

  发髻()不逊()匿()名 诘()责

  深恶()痛疾 瞥()见

  2、多音字

  jì() mó() hē() è()

  xì() mú() hè() ě()

  3、释词:

  绯红: 遗民: 流言: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妄自尊大: 美其名曰:

  杳无音信: 不逊:

  4、搜集一两句爱国的名言警句: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导学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2、背景资料: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离开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义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3、整理感知,梳理结构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结构:

  [点拨]全文共3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3)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点拨:可从文中的6—23自然段去归纳总结]

  (4)课文除直接描写了藤野先生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点拨: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等]

  (5)贯穿全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

  一条是暗线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有何用意?

  2、“实在标致极了”是表明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句中“无非”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这样”指代什么?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小结: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于是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下文中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学生默读4、5自然段,分组讨论:

  4、“日暮里”让人想起的诗句,水户是富有民族气节

  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作者记得这些地名,其实是作者

  的曲折反映。

  5、“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了哪些优待?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6—23自然段,思考:

  6、作者抓住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促使我思想变化的两件大事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他们也何尝不是酒醉似的喝采”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32—35自然段,思考:

  9、文中哪句话最能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敬仰之情?且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朗读36—38自然段,思考:

  10、作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这样说?

  11、文中最后一段话中的“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尾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总结: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感情的变化为暗线来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炼,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值得好好借鉴。

  三、课内巩固

  1、选出下面加点字或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油光可鉴 A.仔细看B.镜子C.当镜子照

  2、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

  A.不讲究、马虎 B.视线不清C.不清洁,不干净

  3、将下边句子中的反语用横线划出,然后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作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2)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链接中考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③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①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④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⑥;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②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文中划线处的“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作者的感情是()

  A.无可奈何,满腹辛酸,满腹委屈 B.自暴自弃,忍受凌辱,忍气吞声

  C.遭受歧视,满腹辛酸,满腔愤怒 D.回避现实,甘受歧视,忍受凌辱

  (2)“这一声听得特别刺耳”一句有四种理解,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拍掌欢呼声过于响亮 B.对日本青年狂呼行为的不满

  C.这一声深深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D.对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愤怒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写出当时某些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4)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5)文中的“那时那地”是指() A.东京留学时 B.仙台学医时 C.回国后写本文时D.回国后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的时候

  (6)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时,我的意思却变化了”,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的意见”是指

  ②“意见变化”的内容

  ③“意见变化”的原因

  2、写6个描写校园环境的四字词语:

  3、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场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10、《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1

  学科 语文 时间 年月日 周 第1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题 藤野先生

  备课 语文组 备课人 贾延平邸伟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本文字词。

  2、掌握文章叙事线索。感知课文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核心贴士 请同学们把基础知识及文章线索,速读课文,感知内容,领会情感。

  学习活动安排 一、自学环节(10—15分)

  1.知识链接

  ①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②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知识检索(A级)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绯红驿站解剖畸形不逊

  匿名诘责教诲瞥见

  B.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客死

  落第

  油光可鉴

  3.课文导读:(B级)

  A.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②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③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理清脉络,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二、展示环节(20—25)

  1.知识链接①②题;2.生字词;3.课文导读中的问题。

  三、检测环节(5—10):

  四、总结评价(1--2): 学法指导:

  阅读相关信息,了解作者作品。

  请同学们记住字词的字音和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线索六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品、情感。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展示环节请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并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栏目

  课后反思

  邸伟

11、《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2

  学科 语文 时间 年月日 第周 第2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题 我的母亲

  备课 语文备课组 备课人 邸伟贾延平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2.积累好词佳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核心贴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中的重点段落,从文章质朴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无限

  的怀念之情。并从具体的事件当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学习活动安排

  一、自学环节(10—15分)

  (一)研读赏析(B级)

  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二)品位语言特点,理解作者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包含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三)拓展延伸

  (1)朗读、鉴赏有关母爱的诗词。

  (2)课外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二、展示环节(20—25分)

  四、评价环节(1—2分) 学法指导:

  读的过程中要求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考虑。

  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到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重点段落展示环节请注意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栏目

  课后反思

  检查签字

12、《藤野先生》第三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3

  学科 语文 时间 年月日 周 第3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题 藤野先生

  备课 语文组 备课人 贾延平邸伟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2.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核心贴士 本文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耐人咀嚼,细细品析。

  学习活动安排

  一、自学环节(10—15分)

  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拓展性学习:

  1.应该学习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为促进中日关系,你想对两国人民说些什么?

  2.从鲁迅的弃医从文,你想到了什么?今后你的人生该如何确定?

  二、展示环节(20—25)

  1.研读课文的问题。

  三、检测环节(5—10):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写一段和藤野先生的对话。

  四、总结评价(1--2): 学法指导:

  2题结合1—2自然段分析体会。

  3题应抓住两个主要事件。

  展示环节请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并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栏目

  课后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渔家傲教案

最新中学教案 中考1-6册字词复习资料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项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作品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年级上册组数评课稿 人教版轴对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特点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