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知识点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字。
2. 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 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 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吓:xià(惊吓、吓人、吓一跳)
怕:pà(不怕、可怕、怕人、生怕)
跟:gēn(跟头、跟上、跟斗、跟从)
家:jiā(大家、家长、家乡、家门)
羊:yáng(小羊、山羊、羊角、牛羊)
象:xiàng(大象、气象、万象、象牙)
都:dōu(首都、古都、都是、都有)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咕:gū(咕咚、咕嘟、咕咕叫)
咚:dōng(叮咚、咕咚、咚咚响)
熟:shú(熟人、熟食、熟了)
掉:diào(掉下、扔掉、掉落)
鹿:lù(小鹿、鹿茸、梅花鹿)
逃:táo(逃跑、逃走、逃命)
命:mìng(生命、命运、命令)
野:yě(野生、野人、野外)
拦:lán(拦住、阻拦、拦挡)
领:lǐng(带领、领导、领班)
四、多音字
吓:xià、(吓人)hè(恐吓)
都:dū(首都)、dōu(都是)、
看:kàn(看见)kān(看家)
五、近义词
热闹——喧闹 拦住——挡住
逃命——逃生 正好——恰好
六、反义词
热闹——安静 笑——苦
最后——最先 高——低
七、理解词语
咕咚:重物落下或大口喝水吞咽的声音。
拔腿:迈步。
逃命:逃走以保全生命。
拦住:阻止。
八、句子解析
1.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这是对兔子突然受到惊吓时动作、语言的描写。“撒腿就跑”写出了兔子当时的慌乱。
2.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一听”“跟着跑” 说明小猴子根本没有问兔子是怎么回事,只是盲目地跟着跑起来。
3.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拦住”说明野牛没有像别的动物一样跟着跑,从“‘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可以看出野牛以“是不是看见”来确定咕咚到底在哪里。
4.兔子领着大伙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交代了故事的结果,也把我们从重重谜团中带出来,告诉我们“咕咚”是什么。
九、问题归纳
1.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了湖里,“咕咚”!你从“高高的”感受到了什么?
“高高的”写出了木瓜树很高,正因为树高,落下木瓜的声音才更大,才会使兔子害怕。
2.听到“咕咚”的声音,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野牛各有怎样的表现?
听到咕咚的声音,兔子拔腿就跑,别的动物见了,也跟着跑。只有野牛听到动物们的喊声,没有盲目地跟着跑,而是冷静地先问大象,再问大伙,最后问兔子,追问事情的缘由。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小动物们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就稀里糊涂跟着兔子乱跑的故事,教育大家遇事要冷静,要多观察、多动脑,不要盲从。
2、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0课《端午粽》知识点
知识点
教材分析:
《端午粽》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并说明了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本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 写出了端午节外婆盼望家人团聚的画面;第2、3自然段主 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第4自然段指出了端午节吃粽子 的意义。本篇课文呈现出一幅节日期间温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 到“浓浓的亲情”。
作者介绍:
屠再华(1932~)笔名杜鹃花,男,汉族,浙江杭州人。
著有散文集《常有灯为伴》、《快乐老家》,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儿童散文诗集《娃娃闹海》、《幼儿文学作品选——小魔伞》,童话集《卖花小鹿》等。曾获浙江省文学类“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优秀作品奖和银奖。
相关资料:
1.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我会写:
午wǔ(上午)(中午)(下午)(午后)
节jié(春节)(过节)(节日)(节目)
叶yè(红叶)(竹叶)(叶子)(树叶)
米mǐ(大米)(小米)(玉米)
真zhēn(认真)(真正)(天真)(真心)
分fēn(分开)(分手)(春分)
fèn(过分)(本分)
豆dòu(豆子)(红豆)(土豆)(大豆)
我会认:
端duān(端水)(端正)
粽zǒng(粽子)(肉粽)
节jié(节日)(端午节)
总zǒng(总是)(总共)
米mǐ(大米)(米饭)
间jiān(中间)(一间房)
分fēn(分开)(分别)
豆dòu(大豆)(豆子)
肉ròu(猪肉)(牛肉)
带dài(带鱼)(带领)
知zhī(知道)(知己)
据jù(据说)(根据)
念niàn(思念)(想念)
易错的字:
真:里面有三横。
米:点、撇、横、竖、撇、捺
分:是“八”字头,不是“人”字头。
部首:
端——立字旁(站、 童、亲、 产、章)
粽——米字旁(粗、精 、粒、粉、 粘)
多音字:
分:fēn(分别) fèn(分外)
好:hǎo(好人) hào(好学)
近义词:
十分—非常
积累:
美滋滋 又黏又甜
红红的枣 白白的糯米
青青的箬竹叶
一课一练:
用几句话描写秋天的果园,注意用上修饰词。
示例:秋天的果园是热闹的。橙红的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脸上带着微笑,在微风中摇晃;苹果的脸蛋红彤彤的,满心期待人们来把它们摘走;又大又圆的石榴外表虽然不像其他水果那样光鲜亮丽,但它肚子里的果实却粒粒饱满、晶莹剔透……
课后习题:
2、你知道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和大家说一说。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分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事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相关资料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民间活动
龙舟竞渡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
有夜龙舟,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另外,还应说一下女龙船。在过去,许多地方的龙舟竞渡均不许妇女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讽爽的女人们奋勇争光,争夺第一,丝毫不弱于须眉男儿。
凤舟
凤舟竞渡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的来源如上述,是源于远古的鸟舟、鷁舟。古代宫廷中有凤阿(如《天府广记》中记明代宫廷便有),民间有凤船竞渡。《粤囊》载:“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1964年后香港又出现了风艇赛。这种风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队员,饰有凤头、凤尾,由女队员竞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比赛形式,合龙凤呈样之意。
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凤船妙极华丽。”但今已不见了。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凤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与鸟船相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蜜蜂》知识点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蜜mì(蜜蜂、甜蜜、蜜月)
蜂fēng(蜂王、蜂拥、 蜂窝)
辨biàn(辨认、辨别、明辨是非)
阻zǔ(阻力、阻挡、推三阻四)
跨kuà(跨进、跨过、移山跨海)
括kuò(包括、括号、概括)
检jiǎn(检查、检测、检讨)
查chá(查验、查看、查字典)
确què(正确、确实、确有其事)
误wù(错误、误导、准确无误)
途tú(沿途、途中、路途)
陌mò(阡陌、陌生、视如陌路)
二、多音字
闷mēn(闷热)mèn(愁闷)
几jī(几乎)jǐ(几个)
尽jǐn(尽管)jìn(尽力)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三、近义词
辨认—辨别 寻找—寻觅 推测—猜测
超常—特殊 大概—大约 激动—兴奋
包括—包含 准确—精确 陌生—生疏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四、反义词
大概—肯定 减少—增加 遥远—附近
超常—一般 大约—准确 逆风—顺风
陌生—熟悉 阻力—动力
五、理解词语
辨认: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跨进:进入。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沿途: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
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准:标准,精确。误:错误,误差。
超常: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解释:分析阐明。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我”想试一试蜜蜂辨认方向 能力。
第二部分(2-6):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第三部分(7):实验的结论。
七、句子解析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3.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句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反问句,强调了作者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5.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八、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2.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3.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另外五只哪去了?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不能,蜇人后死了!
4.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十、教材课后习题
图片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二十只左右”“好像”说明这些都是作者的推测,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大概”说明作者的观察与推测,体现了作者非常善于观察思考。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两点四十分”说明作者的女儿对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记录得详细精准,体现了她严谨的科学态度。
文中类似的词句还有:
1.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2.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
相关资料
1.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他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昆虫记》是他用毕生精力以观察所得写成的详细确切的笔记。这篇课文选自《昆虫记》。
2.蜜蜂,蜜蜂大都是住木箱子里,也有的住在墙洞,树洞里。虽然它身体小,却能够飞到一、二公里以外的地方,去采集百花甜汁来酿造蜂蜜。它怎么知道哪里有花蜜的呢?
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蜂)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工蜂在一个蜂群中要算是最勤劳了,它担负着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箱和饲养小蜜蜂等等的工作。
当春暧花开天气温暖的季节,一些作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箱外去寻找蜜源。当侦察兵在外面找到了蜜源,它就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来,你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种欢乐的表现,其实这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形舞两种。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自己不太远,就在巢牌上(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蜂和住宿的地方)表演圆形舞:如果蜂蜜离的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蜜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在蜂箱里蜜蜂,得到了侦察蜂带来的好消息,有的时候很快地飞出箱外,按着它的指引的方向飞去。这些外出的蜜蜂吃饱花蜜飞回去后,也同样地向同伴们跳起舞来动员大家都去采蜜。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蜜蜂都奔向蜜蜂源,进行大量的采集工作。
3.哪些动身物不会迷路?它们凭借什么来判断方向,认识路线呢?
蜜蜂、蚂蚁、鸽子、狗等动物不会迷路,即使把它带到很远的地方,它都能利用自己的认路本领找回自已的家中。
蜜蜂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表诉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蚂蚁是靠着太阳的位置和蓝天上反射下来的目光以及气味来辨认回巢的方向。
鸽子具有地球磁场变化的器官,鸽子的记忆力和视力都非常好,它有强烈的认巢性,通过太阳或星星的方位,准确地判断回家的方向,无论把它带到几千里之外,它也能飞回老家。
狗的嗅觉,听觉和记忆力非常灵敏,凭着这些特殊的能力,狗能在离开主人多年还能相识,还能找回自己的家。
类文阅读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次成功的实验》
音频:00:0001:56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教育家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2.读短文,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教育家的游戏过程。
原文:
1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2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3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4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5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6“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7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8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9“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
10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11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参考答案:
1.拿出 取出 放 分给 让
2.教育家(先)到一所学校找来三个学生,(接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然后)假设情境开始试验,观察试验现象,(最后)问询原因,得出结论。
听诊(zhěn)器的由来
《听诊器的由来》
音频:00:0001:46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听诊器有什么作用?
2.雷奈克为什么会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原文:
一百多年以前,法国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他看到许多患肺结核的病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痛苦地死去,心里非常难过。他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及早发现人体内出现的异常变化呢?
有一天,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突然被两个正在玩跷(qiāo)跷板的男孩儿吸引住了。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着跷跷板;一个蹲(dūn)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跷跷板上轻轻地划着。雷奈克很好奇,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一个男孩儿告诉他,通过木板能清楚地听到另一头划木板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果然,声音沿着木板传了过来。他高兴极了,赶紧跑回医院,找了一根小木棍,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从此,雷奈克每次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后来,雷奈克又发现用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于是,他把小木棍改成了空心木管,两端做成喇叭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参考答案:
1.
听诊器能及早发现人体内出现的异常变化。
2.雷奈克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实践、多次尝试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4、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7课《怎么都快乐》知识点
知识点
教材分析: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了童趣,语言生动有趣,其学习活动也有针对性。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独自一个人有快乐,与别人相处很快乐,帮助别人更是一种快乐;玩耍是快乐,学习也是快乐,初步知道应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会写:
玩wán(好玩)(玩乐)(玩火)(玩水)
很hěn(很好)(很多)(很大)(很长)
当dāng(当心)(当年)(当时)(当天)
dàng(上当)
音yīn(音乐)(口音)(拼音)(注音)
讲jiǎng(讲课)(听讲)(主讲)(开讲)
行xíng(不行)(行人)(行动)(行走)
háng(银行)(行业)
许xǔ(许多)(也许)(少许)(不许)
我会认:
怎zěn(怎么) 独 dú(单独)
跳tiào(跳远) 绳 shéng (绳子)
讲jiǎng(讲话) 得děi(可得注意)
羽yǔ(羽毛) 球qiú(篮球)
戏xì(游戏) 排pái(排球)
篮lán(篮子) 连lián(连长)
运yùn(运动)
易错的字:
“行、很”字,注意左边是“彳”,不要写成“亻”。
“当”字,注意下面是“彐”。
部首:
土(地、块)
多音字:
好hǎo(好人) hào(爱好) 当 dānɡ(当心)
当 dānɡ(当心) dànɡ(上当)
得 děi(得回家) de(飞得高) dé(得到)
行xínɡ(不行)hǎnɡ(一行)
近义词
:
独自——单独 正好——恰好 许多——很多
反义词
:
独自——结伴 静悄悄——闹哄哄
正好——不巧 很多——很少
一课一练:
1、仿照课文写一写。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玩拼图 读连环画
看电视 捏橡皮泥
2、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同学们打扫卫生的场景,注意用上合适的短语。
示例:
扫地
放学后,同学们一起打扫教室。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一会就把教室打扫干净了。
课后习题答案:
2、读一读,说一说。
讲故事 听音乐 弹钢琴 踢毽子
跳皮筋 踢足球 打排球
玩游戏 做作业 练书法
这些词语是表示游戏名称的词语,认真读一读,就会发现加点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跟着的是表示名称的词,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词语还有:
相关资料
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 – 传统游戏
所属类别 : 游戏作品
老鹰捉小鸡,俗称”黄鹞吃鸡”,又叫”黄鼠狼吃鸡”,是一种多人参加的益智娱乐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这种游戏,对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练习,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游戏开始时前先分角色,即一人当母鸡,一人当老鹰,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依次在母鸡后牵着衣襟排成一队,老鹰站在母鸡对面,做捉小鸡姿势。游戏开始时,老鹰叫着做赶鸡运作。母鸡身后的小鸡做惊恐状,母鸡极力保护身后的小鸡。老鹰再叫着转着圈去捉小鸡,众小鸡则在母鸡身后左躲右闪。
拔河
拔河 – 体育运动项目
所属类别 : 其他
拔河为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属于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
2015年12月,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一起申请的拔河(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知识点
知识点
一、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 (笼罩)lóng (竹笼)
二、近义词
保存——保管 热闹——喧闹 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 紧急——危急 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 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三、反义词
完整——残缺 热闹——冷清 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四、理解词义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五、积累词语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姿态万千 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 清清楚楚 吞吞吐吐 形形色色 兢兢业业 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 又惊又喜 又高又大 又快又准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七、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八、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八、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相关资料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清明上河图》鉴赏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一、内容: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500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815人说(汤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二、结构: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三、技法: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
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类文阅读
一幅名画的诞生
《一幅名画的诞生》
音频:00:00/02:43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此段是怎么围绕这个意思写的?
原文: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这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八六八年的夏天,列宾是在彼得格勒度过的。一个星期日,同学们约他坐轮船去游览涅瓦河。轮船跑得飞快,一会儿就出了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豪华的别墅。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大木船,列宾发现岸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同学告诉他,那是拉船的纤夫。
纤夫靠近了。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lán lǚ)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
两年以后,列宾来到了伏尔加河。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三次来到伏尔加河。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最后,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他顽强地画呀,改呀,用了三年时间,于一八七三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的巨大力量。
参考答案: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纤夫们肮脏、褴褛。此段是抓住纤夫们衣着破烂、肮脏 ,阴郁的表情,流淌的汗水,乱蓬蓬的头发,凝重的神情写的。
蒙娜丽莎之约
推荐阅读:《蒙娜丽莎之约》
音频:00:00/04:11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短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幅画的内容?分别写了什么?
2.作者在对《蒙娜丽莎》的描写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原文:
1我们在纽(niǔ)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2一群灰鸽飞来,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地散步,有的好奇地歪着头看着我们,可能正猜想我们在做什么。它们猜得到吗?大家正在等着探访那刚从巴黎飞来的世界著名的美丽女子。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lú)浮宫前来纽约。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
3《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xiào)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4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我慢慢地上了博物馆门前的台阶,进了大门,到了陈列《蒙娜丽莎》的房间外。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门口,终于看到了她。
5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部,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6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tián)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7蒙娜丽莎的身姿和交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mù)浴在阳光里,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她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
8“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cuǐ)璨(càn)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第5、6、7自然段。分别写了:画的大小尺寸和色彩,人物的外形,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身姿、双手、衣着和身后的背景等。
2.文章流露出作者对画作的赞美之情和对画家的敬佩之情。
6、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8课《静夜思》知识点
知识点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夜 yè(夜晚) 思 sī(思乡)
床 chuáng(起床) 光 guāng(阳光)
疑 yí(怀疑) 举 jǔ(举手)
望 wàng(看望) 低 dī(低头)
故 gù(故乡)
二、会写字及组词
思sī反思、思念、相思
床chuáng木床、起床、冰床
前qián前方、先前、从前
光guāng光明、光头、阳光
低dī高低、低头、低下
故gù故乡、故友、故人
乡xiāng乡下、同乡、乡村
三、易错的字
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前:“前”下面的部分“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光:“光”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
低:“低”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四、多音字
思 sī思乡 sāi于思
地 dì地上 de轻轻地
五、近义词
望–看 思–想
举头–抬头
六、反义词
举头–低头
七、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八、课文解读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相关资料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同步练习1
一.读读写写。
二、按笔顺写生字。
目:共()画
耳: 共()画
头: 共()画
米: 共( )画
三、给生字组词。
耳( )( ) 目( )( )
头( )( ) 米( )( )
四、用直线画出三拼音节。
chuángqiánmíngyuèguāng,yíshìdìshàngshuāng,
jǔtóuwàngmíngyuè, dītóusīgùxiāng.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静夜思》的作者是,朝人。
2.《静夜思》中的“思”的意思是。
3.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意思。
4. 《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六、把古诗补充完整
答案:一、笔顺略 5 6 5 6
二、三略
四、chuáng(qián) guāngshuāngxiāng
五、
1.李白唐
2.思念
3.好像
4.思念家乡
六、明月头明月头故乡
同步练习2
一、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1.《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静夜思》描写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色。 ()
3.诗中“疑”的意思是:
怀疑();好像();不能解决()
4.诗中“举”的意思是:
提出();兴起();抬起()
5.诗中“思”的意思是:
想办法( );思念();希望()
6.《静夜思》这首诗主要写了:( )
(1)李白十分喜爱夜晚圆圆的月亮,明亮的月亮。( )
(2)李白望着月亮,思念家乡。( )
二、写出下列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故乡–()望–()
举–() 思念–()意思–()
反义词:静–()举头–()明亮–()
三、造句。
思念—
【答案】
一、1.√3.好像(√)4.抬起(√)5.思念(√)6.(2)√
二、
近义词:
故乡–(家乡)望–(看)
举–(抬) 思念–(想念)
反义词:
静–(动)举头–(低头)
明亮–(黑暗)
三、思念——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和妈妈。
7、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知识点
知识点
一、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学习。这个片段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刻画了小嘎子的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着重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学习。《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才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作者简介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0年出版长篇小说《平原烈火》。1958年,创作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新时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树明和莺花》、《望日莲》和中篇小说《冷暖灾星》,另有剧本拍摄成影片的共三部:《新兵马强》、《望日莲》、《乡亲们哪》。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跤:jiāo(摔跤、跌跤、绊了一跤)
搂:lǒu(搂住、搂抱、搂腰)
仗:zhàng(打仗、仰仗、倚仗)
鞭:biān(鞭子、皮鞭、鞭打)
欺:qī(欺骗、欺压、欺负)
挠:náo(阻挠、挠痒、不屈不挠)
扳:bān(扳动、扳倒、扳平)
腕:wàn(手腕、腕力、铁腕)
剃:tì(剃发、剃刀、剃光)
腮:sāi(腮帮、两腮、尖嘴猴腮)
疤:bā(伤疤、疤痕、结疤)
监:jiàn(太监、监生、国子监)
侄:zhí(侄子、侄女、侄孙)
喉:hóu(喉头、咽喉、喉舌)
咙:lóng(喉咙)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嘎:gǎ(嘎子)
绊:bàn(绊倒、绊脚石、冷绊子)
揪:jiū(揪住、揪心、不揪不睬)
铸:zhù(铸造、铸成、铸就)
颧:quán(颧骨、颧部、颧颊)
痰:tán(吐痰、痰盂、化痰)
揩:kāi(揩油、揩汗、揩眼泪)
五、多音字
别:bié(分别)biè(别扭)
佛:fó(佛像)fú(仿佛)
扇:shàn(扇子)shān(扇扇子)
系:xì(关系)jì(系鞋带)
露:lù(露出)lòu(露面)
模:mó(模拟)mú(模子)
监:jiān (监督)jiàn (监生)
六、近义词
铸成——练成淘气——调皮威严——威武
模样——相貌挺脱——结实立刻——马上
欺负——欺压仿佛——好像破绽——漏洞
慌忙——急忙问候——问好穿梭——穿过
吩咐——嘱咐手疾眼快——眼疾手快
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七、反义词
威严——慈祥 结实——柔弱立刻——缓慢
破绽——严密 慌忙——沉着明白——糊涂
手疾眼快——笨手笨脚
精神抖擞——无精打采
八、理解词语
挺脱:强劲;结实。
身量:人的身材;个子。
格局:结构和格式。
惯手:习惯于做某件事的人。
手疾眼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公鸡鹐架:指公鸡打架时,彼此试着用尖嘴啄对方的架势。
精神抖擞:指精神振奋,情绪饱满。
破绽:衣服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诸亲六眷:泛指许多亲戚。
越发:表示与过去相比,程度加深。
登时:立刻。
九、句子解析
1.“要不——摔跤。”
小嘎子主动提出和小胖墩儿摔跤,可见他对自己的摔跤技术很有信心。
2.“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是……还是……”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胖墩对“一叉一搂”和“随便摔”都很有把握获胜,哪种方法无所谓。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精神抖擞”指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冷绊子”俗语,指乘人不备时,暗中耍弄手段陷害别人的行为。这里指小嘎子想趁胖墩儿不备,绊倒对方。
4.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这句写了小胖墩儿摔跤时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胖墩儿经验老到、沉着细心,他在以静制动,等候时机。
5.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自信、坚强、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
6.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祥子认为自己的穿着打扮,自己的身体素质都完全能胜任出色的车夫,以后的日子就会有着落了,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笑了。
7.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祥子的坚定性格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8.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再不回头”是指严监生的病很重,没有好的可能了。
9.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体会到严监生比刚才更加焦急。
十、问题归纳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小嘎子不选择“一叉一搂”,可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
小嘎子清楚两人在体形上的差距,认识到“单凭力气”无法胜过小胖墩儿。于是选择了“随便摔”。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从这句话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嘎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仿佛占了上风”?
从“欺负”“猴儿似的”“总想”“下冷绊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因为小嘎子在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 “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
3.小嘎子聪明、机灵、富有心机,为什么还会失败呢?
因为他沉不住气,求胜心切,让胖墩儿有机可乘。
4.如果再进行第二次摔跤,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想嘎子一定吸取教训,不再急躁,会稳中求胜。
5.《摔跤》中作者是怎样刻画嘎子这个人物形象的?
《摔跤》中作者是通过嘎子摔跤时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6.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说明祥子虽然很大很高,肢体还在长,但是年龄不大,还有孩子气。
7.《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作者是怎样刻画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的?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作者是通过对祥子的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8.从哪里可以看出严监生病得很厉害?
一是,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二是,医家都不下药了;
三是,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四是,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9.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把“把头摇了两三摇。”换成“摇了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换了以后不能表达出此时严监生的焦急心情。
10.如果严监生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在燃着,该费多少油呀,这哪是在烧油,分明燃烧的都是银子,这样白白糟蹋银子,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
11.《两茎灯草》中作者是怎样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两茎灯草》中作者是通过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十一、课文主题
《摔跤》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情景,表现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描写了祥子的外貌和他成为一个出色的车夫的梦想,表现了祥子乐观坚定的精神。
《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咽气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十二、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嘎子是一个顽皮、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的孩子。骆驼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人。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由此可以看出嘎子是一个顽皮、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的孩子。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由此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朝气蓬勃、淳朴忠厚、懂得上进的人。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由此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人。
2.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写嘎子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起初,他依据自己和胖墩儿的体形差异,找准对方的弱点,“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采取了围着对手“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在摔跤中,当小嘎子处于劣势时,他便积极开动脑筋,“推拉拽顶”,想出了各种办法。就是在他与胖墩儿酣战到最后时,他还是“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写祥子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如“他没有什么模样, 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写严监生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相关资料
徐光耀
所属类别:文化人物|政治人物|编剧
徐光耀,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作家。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又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120师特务营战士,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除奸科干事、技术书记,解放军第20兵团野战新华分社记者,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研究生,华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保定市文联编辑,河北省文联、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全国文联第五届委员,河北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省作协第三届名誉主席。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乡亲们呐……》《小兵张嘎》,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不死的河》等。
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艺评奖小说一等奖,电影《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刘文韬 摄
《冷暖灾星》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昨夜西风凋碧树》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获电影一等奖,
1995年获河北省关汉卿奖,
2010年9月获全国羲之杯诗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8、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0课《肥皂泡》知识点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会认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不容易读懂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会用句式“先……接着(然后)……最后”把吹泡泡的过程讲清楚;能用句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把泡泡的样子说具体。
5.学习作者怎样仔细观察事物并把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体会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皂:zào(肥皂、药皂、香皂、不分皂白)
廊:láng(走廊、发廊、画廊、廊子)
碗:wǎn(饭碗、木碗、茶碗、顶碗)
若:ruò(倘若、若是、若非、旁若无人)
透:tòu(透明、透亮、透气、恨透了)
娇:jiāo(娇气、娇艳、娇嫩、娇生惯养)
扯:chě(扯下、扯破、扯开、东拉西扯)
仰:yǎng(仰头、敬仰、久仰、人仰马翻)
串:chuàn(串联、串通、串珠、串通一气)
越:yuè(飞越、越过、超越、优越)
婴:yīng(婴儿、婴孩、女婴、育婴)
希:xī(希望、希求、希图、希冀)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薄:báo(薄饼、薄片、脆薄)
颤:chàn(颤抖、发颤、颤巍巍)
巍:wēi(巍峨、巍然屹立)
巅:diān(山巅、巅峰、群峰之巅)
四、多音字
散:sàn(散开)sǎn(散文)
提:tí(提水)dī(提防)
薄:báo(薄片)bó(薄利)bò(薄荷)
和:hé(和好)huó(和面)huò(和弄)
五、近义词
潮湿——湿润 破裂——分裂飞越——越过
骄傲——自豪 希望——希冀轻悠悠——轻飘飘
六、反义词
潮湿——干燥破裂——完整透明——浑浊
自由——约束希望——绝望
七、理解词语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
玲珑娇软:本课指那些小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美丽。
融化: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颤巍巍:(老年人身体)抖动摇晃的样子。
飘游:轻缓的飘动。
光影零乱:指光影闪烁,非常好看。
轻清脆丽:形容肥皂泡极轻而又纯净、美丽。
融化: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粘稠:液体粘性和浓度大,不易流动。
八、句子解析
1.小的时候,游戏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
这句话的作用是开篇点明题意,“最爱”揭示了“我”小时候对吹肥皂泡的喜爱程度。
2.方法是把用剩的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放”“加”“和弄”这些词清楚的写了制作肥皂水的简单过程。在吹泡泡的过程中,“蘸上”说明动作要轻、肥皂水不易太多,接着是“慢慢地吹”“轻轻一提”,“提”强调动作不仅要轻还要快,用词准确,说明作者观察仔细。作者用“……,然后……再……”得句式把观察到的过程很有条理的写下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3.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五彩”指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颜色,“浮光”说明肥皂泡表面的光泽亮和颜色多,而且泡泡摇晃不定。“轻清透明”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乱转”一词写出了泡泡的动态美。
4.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这段文字写了两种不同形态下的泡泡:若是扇得好……,扇得太急了……。“光影零乱”指肥皂泡处于动态中,表面的颜色和光泽变化迅速而且多样,显得零乱、不整齐,没有规律。
5.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我们眼睛里。
“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这些是神态描写,说明我们被美丽的肥皂泡吸引了,可它终究是脆弱的,还会散裂,写出了我们的担心。
6.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
这既是比喻句又是排比句。作者把“小球”比作“一个美丽的梦”。四个“那么……”写出了肥皂泡的圆润、自由、透明和美丽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喜爱泡泡的原因之二。
7.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
没有。这是作者的想象,作者希望天上的泡泡把自己的五彩的梦想捎给太阳和月亮,想着想着,心中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所以才会说泡泡飞到天上了,这是我们喜爱泡泡的原因之三。我们还有很多想象,省略号表示想象的内容省略。
九、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肥皂泡》讲了作者回忆小时候玩吹肥皂泡游戏的故事。
2.作者围绕吹肥皂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围绕玩吹肥皂泡写了做肥皂水、吹泡泡、欣赏泡泡和产生的联想四个方面的内容。
十、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写“我”最爱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
第一部分(2-5):写玩肥皂泡游戏的具体过程以及肥皂泡带给孩子们的梦想。
十一、课文主题
《肥皂泡》讲了作者回忆小时候玩吹肥皂泡游戏的故事,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十二、课外知识延伸
1.描写童年的四字词语。
无拘无束 、天真无邪、生气勃勃、生龙活虎
欢声笑语、 自由自在 、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2.带飞的四字词语。
龙飞凤舞、大雪纷飞、眉飞色舞、魂飞魄散
雪花飞舞、神采飞扬、灰飞烟灭、不翼而飞
3.带飘的四字词语。
飘飘摇摇、飘飘欲仙、虚无飘渺、飘洋过海
风雨飘摇、雪花飘飘、桂子飘香、金桂飘香
4.说话练习
用先后顺序说说我是怎样吹肥皂泡的。说的时候用上“先……,然后……,再……”的句式。
我们先把用剩的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
5.仿写排比句
四个“那么……”是个排比句,本文用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请你模仿课文写一个排比句。
(1)一场春雨过后,远处的山那么清晰,空气那么清新,小草那么绿,好美。
(2)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空气是那么的温润、天是那么的蓝、草是那么的绿。
9、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知识点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重点)
4.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二、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块:kuài(石块、土块、方块)
非:fēi(非分、非常、是非)
常:cháng(平常、常年、日常)
往:wǎng(往日、往常、交往)
瓜:guā(西瓜、地瓜、瓜子)
进:jìn(进出、进化、进口)
空:kōng(天空、空中、空气)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猴:hóu(猴子、猴王、金丝猴)
结:jiē(结果、结实)
掰:bāi(掰开、掰下、瞎掰)
扛:káng(扛起、扛抢、扛活)
满:mǎn(满意、满足、满分)
扔:rēng(扔掉、扔下、扔球)
摘:zhāi(摘下、采摘、文摘)
捧:pěng(捧起、手捧、吹捧)
抱:bào(拥抱、怀抱、环抱)
蹦:bèng(蹦跳、蹦床、蹦极)
追:zhuī(追赶、追问、追求)
四、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结:jié(团结) jiē(结实)
只:zhī (一只)zhǐ (只要)
五、近义词
非常——十分 特别——格外看到——见到
六、反义词
空——满 是——非进——退
非常——平常
七、理解词语
扛:用肩膀承担。
掰:指的是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扔:抛,投掷。本课指丢弃,舍弃。
摘:采取,拿下。
蹦蹦跳跳:正在蹦跳嬉戏的。
八、句子解析
1.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掰”和“扛” 是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扛”表现了玉米的个头大。
2.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又大又红”写出了桃子不仅大而且红的特点,“扛、扔、摘”是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写出了小猴子见到桃子就扔掉玉米,这是第一次表现他做事不专一的特点。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满地” 是说西瓜结得多;“又大又圆” 写西瓜的“大”和“圆”,非常惹人喜爱。
4.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抱” 写出了西瓜个头大的特点。“蹦蹦跳跳”写出了小兔子可爱的样子。“扔”和“追”第三次表现了小猴子做事没有明确目标的特点。
九、问题归纳
1.小猴子一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
小猴子一路经过了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等地方。
2.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从“又大又多”你能体会到什么?
“又大又多”写了玉米的两个特点 “大”和“多”。
3.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画出这一自然段中小猴子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有:捧、走、扔、摘。表现了小猴子做事有始无终的特点。
4.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这手回家?
小猴子见一样,馋一样,摘一样,又扔一样,说明小猴子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
十、课文主题
本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好东西,他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10、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9课《棉花姑娘》知识点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棉、娘”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会写“病、医”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表达效果,并进行扩展说话。
4.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病:bìng(看病、病人、生病、心病)
医:yī(医生、中医、医学、太医)
别:bié(个别、分别、别人、告别)
干:gàn(干净、干果、干贝、干部)
奇:qí(好奇、出奇、奇怪、奇才)
七:qī(七日、七月、七天、七上八下)
星:xīng(星火、星云、星星、火星)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棉:mián(棉花、棉衣、棉被)
娘:niáng(大娘、姑娘、老娘)
治:zhì(医治、治病、治理)
燕:yàn(燕子、飞燕、燕窝)
然:rán(然后、不然、然而)
颗:kē(一颗、颗粒、颗子)
瓢:piáo(瓢虫、瓢泼大雨)
碧:bì(碧绿、碧蓝、碧空)
吐:tǔ(吞吐、谈吐、吐出)
啦:la(来啦、好啦、走啦)
四、多音字
干:gān(干净)gàn(实干)
恶:wù(厌恶) è(丑恶)
五、近义词
可恶——讨厌 惊奇——奇怪
盼望——希望 帮忙——帮助
六、反义词
可恶——可爱 雪白——漆黑
七、理解词语
可恶:令人厌恶,使人恼恨。
蚜虫:昆虫,俗名叫腻虫,身体小,绿色或棕色带紫红色,生活在植物的嫩茎、叶片、花蕾上吸食嫩茎的汁液,是害虫。
盼望:殷切期望。
害虫:对人或动植物油害得昆虫。
八、句子解析
1.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有许多可恶的蚜虫。
开篇文章的开头明确说明棉花姑娘生病了,然后详细叙述了她的症状——“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
2.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从“请、帮我”可以看出棉花姑娘很有礼貌,表现了棉花姑娘想消灭害虫的急切心情。
3.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很快就把蚜虫吃光了。
“忽然”一词,让故事有了转机, “很快” 说明这群小虫一下子就吃光了所有的蚜虫。
4.棉花姑娘惊奇地问:“你们是谁呀?”小虫说:“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
“惊奇”一词表达了棉花姑娘的惊讶与喜悦之情。小虫的话告诉我们七星瓢虫的样子: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
5.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开嘴笑啦!
“碧绿碧绿”、“雪白雪白” 叠词的连用表达了棉花姑娘大病痊愈后的健康与喜悦。“她咧开嘴笑啦”,让读者也舒心一笑。
九、问题归纳
1.棉花姑娘请了哪些朋友来帮她治病?
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
2.燕子为什么不帮助棉花姑娘?
燕子不是不帮助棉花姑娘,而是燕子只会捕捉空中飞的害虫。
3.青蛙能不能帮棉花姑娘治病?
青蛙不能帮忙棉花姑娘,因为青蛙只会捉田里的害虫。
4.棉花姑娘为什么“惊奇”?
因为有了前三次向燕子、啄木鸟、青蛙请求失败的经历,使得七星瓢虫的出现,对棉花姑娘来说似久旱逢甘霖般喜悦与激动。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只有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的科学知识,从中我们知道要爱护益鸟和益虫,和小动物交朋友的道理。
11、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腰、坡”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等7个生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感叹号;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直:zhí(一直、直角、直尺)
呀:yɑ(好呀、是呀、行呀)
边:biān(左边、右边、上边)
呢:ne(人呢、他呢、你呢)
吗:mɑ(好吗、是吗、行吗)
吧:bɑ(好吧、是吧、去吧)
加:jiā(相加、加法、加油)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腰:yāo(腰身、腰板儿、细腰)
坡:pō(山坡、下坡、坡度)
沉:chén(沉默、沉浮、沉没)
伸:shēn(伸手、伸直、伸出)
潮:cháo(潮湿、涨潮、潮气)
湿:shī(湿润、潮湿、湿气
空:kōng(空气、空洞、空间)
消:xiāo(消极、消除、消息)
息:xī(气息、信息、讯息)
搬:bān(搬家、搬动、搬移)
响:xiǎng(响声、响亮、声响)
四、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闷:mèn(沉闷) mēn(闷热)
五、近义词
潮湿——湿润 连忙——急忙
六、反义词
直——弯 伸——缩
低——高 潮湿——干燥
七、理解词语
①阴沉沉:形容天色或脸色等阴暗。
②潮湿: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③有空:有时间。
④透气:指呼吸新鲜空气。
⑤连忙:赶紧;急忙。
八、句子解析
1.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潮湿”“小水珠” 都是下雨前的现象。正因为这样,所以燕子才低飞。
2.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闷得很”表明了天气潮湿的程度。“透透气”点明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
3.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是”是确定的意思。蚂蚁搬东西这一现象也是下雨前的征兆。
九、问题归纳
1.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鱼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小鱼都游到水面上,与平时小鱼偶尔才会游到水面上的情形不同,这更增加了小白兔的疑惑。“都”在句中表示所有的。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燕子为什么低飞?
因为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所以,燕子要捉到虫子就必须非得很低。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天阴沉沉的,他看到小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上,蚂蚁搬东西,就去问他们,从他们的回答中知道要下雨了。
同步练习
12、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0课《金字塔》知识点
知识点
教材分析:
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借物写人,借“金字塔”建筑,讴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勤劳。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内容互相印证。
作者介绍: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多音字:
澄 dèng(澄清)(澄沙)(澄浆泥)
chéng(澄澈)(澄净)(心境澄明)
着:zháo(着急)zhe (走着)
近义词
:
开阔——宽阔 雄浑——雄壮
贵重——珍贵 豪迈——豪放
锋利——锐利 肥沃——肥美
放射——喷射 风采——风韵
情趣——趣味 耀眼——夺目
神秘——诡秘 珍宝——瑰宝
开阔——宽阔 神奇——奇妙
遐想——遐思
反义词
:
开阔——狭窄 贵重——廉价
肥沃——贫瘠 精湛——粗浅
白昼——黑夜 豪迈——狭隘
锋利——滞钝 延长——缩短
理解词语:
漂浮
: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
开阔
:(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雄浑
:雄健浑厚,雄壮浑厚。多形容诗文或书画气势磅礴,含义深远。
奇迹
: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熠熠发光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熠熠,鲜明,闪耀。类似的形容光芒的词语还有等。
情趣
:情调趣味。
豪迈
:气魄大,勇往直前。
遐想
: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幽思
: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
泛滥: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精湛:
精深
句子解析: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3、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4、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金字塔”译名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两个角度,写出金字塔译名的绝妙。体现了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夕照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5、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段落大意:
《金字塔夕照》
1、总写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写了金字塔开阔而又雄浑的特点。
3、 写“我”思考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名字最早是怎么得来的及其贵重的特点。
4、写金字塔令人着迷。
课文主题:
《金字塔夕照》是一篇抒情散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描写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了古埃及文明,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金字塔的神秘,对其未解之谜充满了兴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叹以及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金字塔夕照》用流畅、包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
2、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夕阳、田野、沙漠都是金色,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由此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3、《金字塔夕照》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是一篇“风貌通讯”,也是散文,文章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描绘非常出色,构思巧妙。
4、《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胡夫金字塔。作者用画图的方法展示了胡夫金字塔的塔高和边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塔的重量、体积和塔底面积,简洁、明了、直观。
2、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篇文章是散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着重描写了金字塔的金色、写出了金字塔的意境美、译名妙,色彩难忘,引人遐想。
第二篇文章是说明文,运用图片和各种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雄伟、神奇的特点以及古埃及的科技文化成就。
课外拓展:
1、“非连续性文本”
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在结构和语言上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2、“抒情散文”
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3、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而尼罗河西岸是太阳降落的地方,象征生命的结束,那里是亡灵的世界。陵墓正好是两个世界的交界口,由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然后再从东方再重新出现,所以他们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到了河的西岸。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翻译 羞愧 尘埃 遐想 芳菲
精湛 淤泥 泛滥 澄清 豪迈
二、比一比,再组词。
橙(橙子)挨(紧挨)愧(羞愧)译(翻译)滥(泛滥)
澄(澄清)埃(尘埃)瑰(玫瑰)择(选择)槛(门槛)
三、多音字组词。
dēnɡ 黄澄澄
chénɡ 澄清
四、近义词。
开阔—(宽阔)雄浑—(雄伟)
豪迈—(豪放)遐想—(想象)
五、反义词。
开阔—(狭窄)贵重—(低廉)精湛—(粗浅)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雄浑)的画卷 (熠熠发光)的珍宝
(豪迈)的感受 (无边)的遐想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遐想 幻想
1.这片迷人的金色,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引起你无边的(遐想)。
2.(幻想)的未来是虚空的,唯有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能完成梦想。
摧毁 摧打
3.地球的命运掌握在人们的股掌之间,稍不留神,将会被(毁灭)。
4.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这座主峰了。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雄健浑厚;雄壮浑厚。(雄浑)
2.因受冲击而动荡。(激荡)
3.形容闪光发亮。(熠熠)
4.气魄大;勇往直前。(豪迈)
5.精深。(精湛)
6.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想)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世界是大奇迹之一,令人神往.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力,在夕阳下矗立的金字塔却是怎样的呢?
本文在作者的眼里金字塔是那样干燥、郁闷、荒凉的。
2.在第②段中,作者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写的。
3.面对夕照下的金字塔,作者感情很复杂,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抒发了哪些感情?
作者想让人们和平相处,讲卫生,想让子子孙孙孝顺一些。
4.以“以这座人面师身的身象”作开头,改写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写句子的意思.这里的声光表演,让这坐人面狮身的石像用苍老的声音叙述着自己的历史和见闻?
这座人面师身的石像,用苍老的声音让这坐人面狮身的石像叙述着自己的历史和见闻。
13、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夜色》知识点
知识点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胆dǎn胆子 敢gǎn勇敢
往wǎng来往 外wài外面
勇yǒng勇敢 窗chuāng窗外
乱luàn乱来 偏piān偏远
散 sàn分散 原 yuán原来
像xiàng 好像 微wēi微笑
二、会写字及组词
色(红色)(白色)(春色)(出色)
外(里外)(外头)(门外)(外国)
看(看见)(好看)(看书)(看一看)
爸(爸爸)(我爸爸)(好爸爸)
晚(晚上)(早晚)(很晚)(晚会)
笑(大笑)(玩笑)(好笑)(笑一笑)
再(再见)(再会)(再三)(再来)
三、易错的字
外
:左边是“夕”,不要写成“夂”。
看
: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横。
晚
:右面是“免”,不要写成“兔”。
笑
:下面是“夭”,不要写成“天”。
“胆子”、”晚上”应读轻声。
“一”的读法:“天一黑”中念第四声,“一样”“一看”中念第二声。
四、多音字
散sàn散步 sǎn散文
觉jué感觉 jiào睡觉
看kàn看见 kān看守
五、近义词
从前——以前 原来——本来
从此——此后 勇敢——英勇
六、反义词
从前——今后 勇敢——懦弱
七、部首
新的偏旁:厂字头。
带厂字头的字有:原、压
八、词句积累
讲了又讲 说了又说 看了又看 问了又问
九、造句
一……就……——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一……就……——他一回到家就睡觉。
十、课文解读
小时候胆子小,妈妈给我讲勇敢的故事,可我还是害怕。爸爸带我出去散步,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也不害怕。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学会克服胆小的心理,做个勇敢的人。
相关资料
夜晚
词目:夜晚
拼音:yè wǎn
基本解释:[night] 晚上,天黑之后
引证解释
指夜间,晚上。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唐孔颖达疏:”谓诸妾夜晚始往及早来也。”《水浒传》第四五回:”若是夜晚老公不在家时,便掇一个香卓儿出来,烧夜香为号。”《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夜晚路上有虎,须要小心。”老舍《骆驼祥子》六:”初秋的夜晚,星光叶影里阵阵的小风,祥子抬起头,看着高远的天河,叹了口气。”
夜晚的相关诗句
1、晚飘蓬、夜郎秋浦(宋·刘克庄·《贺新郎》)
2、归晚楚天不夜(宋·王千秋·《好事近》)
3、但自家晚夜(宋·吕渭老·《沁园春》)
4、晚寒寒似夜来些(宋·刘学箕·《鹧鸪天》)
5、松晚夜凌寒(唐·骆宾王·《咏怀》)
6、晚香淡似夜来些(宋·张炎·《瑶台聚八仙/新雁过妆楼》)
7、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衤周]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 (宋·晏殊·《清商怨》)
8、卧晚不曾抛好夜(唐·薛能·《晚春》)
9、岁晚匆匆日复夜(宋·李处权·《梅二首》)
10、晚泊吴江夜雨馀(宋·刘过·《自述》)
11、晚淮他夜月(宋·宋祁·《送王庾》)
12、晚望秋高夜(唐·陈润·《赋得秋河曙耿耿》)
13、晚寻丹灶夜渔(宋·董与几·《题澹山岩》)
14、夜直蓬莱得归晚(宋·李新·《送范秉彝》)
15、夜吠仙苗喜晚尝(宋·杨万里·《尝枸杞》)
16、岁晚夜何长(明·郑胤骥·《题汪无际茸游册三首》)
17、秋城一夜江湖晚(宋·方岳·《次韵斋宿》)
18、晚酌金叠邀夜月(明·刘养晦·《王氏招饮席中有感》)
19、夜饮归常晚(唐·白居易·《和杨同州寒食乾坑会后,闻杨工部欲到,知予》)
20、夜郎岁晚逢羁客(宋·王公炜·《梅花》)
类文阅读
小弟和小猫
柯岩
我家有个小弟弟,
聪明又淘气。
每天爬高又爬低,
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澡(zǎo),
装没听见他就跑。
爸爸拿镜子把他照,
他闭上眼睛咯咯地笑。
姐姐抱来个小花猫,
拍拍爪子舔(tiǎn)舔毛。
两眼一眯
“喵,喵,喵,
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
小猫连忙往后跳。
胡子一撅(juē)头一摇:
“不妙,不妙,
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
爸爸妈妈皱(zhòu)眉毛。
小弟听了真害臊(sào):
“妈!妈!快快给我洗个澡!”
推荐阅读:《小弟和小猫》
音频:00:0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