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字塔》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3、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4、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金字塔”译名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两个角度,写出金字塔译名的绝妙。体现了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夕照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5、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泥之类的黏着物。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段落大意:
《金字塔夕照》
1、总写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写了金字塔开阔而又雄浑的特点。
3、写“我”思考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名字最早是怎么得来的及其贵重的特点。
4、写金字塔令人着迷。
2、《将相和》句子解析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5.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6.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7.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写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课文主题
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3、《一块奶酪》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
蚂蚁队长自己抬不动,需要七八只小蚂蚁帮忙,这块奶酪可真大啊!“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2.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
心理活动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蚁王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3.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叙述了蚁王在搬运食物时发现了诱人的的奶酪,它不搞特权把奶酪让给了最小的蚂蚁。
2.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3.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4.联系全文,谈谈蚂蚊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蚂蚁队长在搬运食物时抵制奶酪渣的诱惑,不搞特权,把奶酪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的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品质。
4、《景阳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武松出言豪壮,可以看出他勇敢无畏、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
2、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笑”说明武松看到树上的字,仍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虎,还认为是店家的诡计,真是固执己见。“我怕什么”表现了武松的无所畏惧,胆量过人。
3、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武松这时才相信冈上有虎,但是一点也不害怕。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和面子,他不愿下冈。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4、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般:这里是指种、样。武松三“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表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武松在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要上景阳冈。
第二部分(5~7):写武松上冈,看见官府的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部分(8~12):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猛虎。
第四部分(13):写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5、《金字塔》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3、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4、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金字塔”译名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两个角度,写出金字塔译名的绝妙。体现了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夕照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5、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泥之类的黏着物。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段落大意:
《金字塔夕照》
1、总写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写了金字塔开阔而又雄浑的特点。
3、写“我”思考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名字最早是怎么得来的及其贵重的特点。
4、写金字塔令人着迷。
6、《手指》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写)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自然段):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作用和性格。(分写)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阐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群的全体就如同五根手指,团结才有力量(总写)
7、《藏戏》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连续三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句,点明了藏戏的特点:戴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好几天。从而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承上启下。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 不 要 ……不 要 …… 不 要 …… 只要……”句式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4~17):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18):介绍藏戏的传承方式。
8、《小英雄雨来(节选)》课文重点句子句子解析段落大意主题
句子解析: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作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因为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2、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
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
3、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却含蓄深刻。这句话既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4、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气、志向;年高:年纪大。有志气不在于年纪大,指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大小来衡量,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5、“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句子的反复,强调了大家见到雨来活着之后的万分欣喜和激动的感情。运用反复,把人们又惊又喜的情态、又疼又爱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5):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6~14):写雨来上夜校读书,接受爱国教育。
第三部分(15~24):写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25~41):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42~ 46):写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47~55):写雨来在敌人的枪口下巧妙逃脱。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在战斗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沉着勇敢地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并和鬼子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游泳本领在敌人的枪口下巧妙逃生的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9、《军神》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
沃克医生面对眼前的病人,表现出“头也不抬、冷冷”的态度,表现了他孤高自傲的性格。
2、“你是军人!
沃克医生的话表明他对眼前的病人有了新的认识。“一针见血”表现沃克医生态度果断,衬托了年轻人的镇定。
3、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沃克医生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与先前冷淡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因为面前的年轻军人在伤势严重的情况下,表现得从容镇定,具有顽强的意志。他从内心钦佩这样的军人,所以在神态上也有相应的变化。
4、病人平静地回答:
“平静”表现出病人的态度非常冷静,他向沃克医生说明拒绝使用麻药的原因。这样镇定从容的军人,让人肃然起敬。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为了以后能够指挥打仗,所以刘伯承毫不犹豫地拒绝使用麻醉剂。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意志坚定的军人形象,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甘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的这种行为让人动容。
5、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再一次愣住、口吃”形象地表现了沃克医生听到病人回答之后的震惊。这种手术的痛苦,绝非常人所能忍受,而病人竟然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侧面衬托出病人的顽强意志和从容镇定的心态。
“一刀刀”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一刀刀” 体现了手术的复杂,不是一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肯定要遭受很大的痛苦。如果去掉“一刀刀”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6、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从容镇定”与“颤抖、汗珠滚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表现了沃克医生在实施手术时心情紧张,他担心病人太痛苦,无法忍受和坚持,衬托了年轻人的坚强勇敢。
7、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年轻人比作“会说话的钢板”,直接表达沃克医生对年轻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点明文章的中心。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10),刘伯承伤势很重,找医生求治,非常镇定。
第二部分(11~15),手术前,刘伯承坚决不使用麻醉药。
第三部分(16~23),讲手术台上病人汗如雨下,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痛,还一直数着开刀的刀数,医生称赞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
第四部分(24~26),讲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
(“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10、《为人民服务》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完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要重”。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4、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5、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6、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7、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段落大意:
一、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二、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三、讲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坚持好的。
四、讲为人民服务要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五、讲开追悼会的目的,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11、《腊八粥》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
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
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人人喜爱腊八粥。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八儿等吃腊八粥。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12、《威尼斯的小艇》段落大意与句子解析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2-3):讲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舱里舒服的感受。
第三部分(4):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部分:(5-6):写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句子解析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2.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这两句描写了夜晚戏院散场时人们的活动情况。属于动态描写。
3.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这三句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静寂,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入睡了。属于静态描写。更加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3、《匆匆》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初步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第二部分(2~4):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第三部分(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