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解读
2016年9月,我非常喜欢的杂志《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略读课文也需要精解——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出儿童需要的味》的小作。
画画、说画、赏画本专属于美术学科,因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文与图的密切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材中有插图)等因素,教材自然少不了相关的文章。而此类文章有着特别专业的东西在里面,如果解读不好,像解读其他课文那样去析读,课堂上肯定会留下许多遗憾的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所言之画是《清明上河图》。教材编者将这篇课文设置为略读课文,也就是用一节课来教的课文。因为课时只能是一课时,这为全面解读课文带来了难度(这可能是所有略读课文所面临的难题)。解读深了,编者、教师都会强烈反对,原因是不必要;解读不到位,学生只能了解个大概。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就是学生读读,教师随便讲讲。如此肤浅解读、随意教学,自然是远离通透。这样略略地读,难道就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略读课文教学也需要通透,最起码是略读式的通透。老师们也许早已经有了一种共识——略读课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来教。曾记得2008年的青赛会上,浙江王春燕的《猴王出世》上得非常棒,但最终只获得一等奖,许多专家、教师为之惋惜,原因只是因为她将略读课文教成了讲读课文。这节课引发了小语界对略读课文教学长达一年的关注和讨论,但没有定论。
其实,自有略读课文这种说法以来,略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报刊杂志出现了很多你说服不了我,我说服不了你的文章,最终莫衷一是。
统编教材是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的,这是遵循课程标准的表现。因为课标(2011年版)关于略读有很多规定:第二学段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教学建议中的内容——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评价建议中的内容——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既然课程标准有着那么多的规定,教师自然要关注略读,要引导学生学会略读,略读课文教什么也就一目了然——通过略读方法的指导,粗知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大意。
有人认为:“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叶圣陶先生也早就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那《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一课给学生补充什么呢?应用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此课教学不就教偏了吗?看来这一课,要放在单元中思考,放在单元中解读。学生要略读,教师注定不能略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单元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个非常大的主题,编者主要通过三首古诗(元日、清明节、重阳节)、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古代建筑(《赵州桥》)、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还有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当然还有日积月累中的“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来建构的。用这些元素为三年级学生建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确是一个创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虽是略读课文,但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体系来看,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相当重要的。以前的教材在单元前面让教师带着学生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现在的教材告诉学生为什么学这一单元,因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一幅名场中外的画》的课文前面编者专门指出——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看来,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根”的理解把这篇课文的阅读基调定下来。当然,我们也应该从“名扬中外”方面来解读。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那么深厚,可以定义为中国人的根?答案在题目中,那就是名扬中外!答案在第1自然段里,那就是这幅画窄而长,能把热闹的场面画出来,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答案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那就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从文章的整体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每个自然段里,如这幅画画的人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情景画得有意思、传神。在北宋时代,居然有这样的画家,作为中国人怎能不自豪?
那么,如何去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那就以散点的思维看此文,因为这幅画就是以散点的思维创作出来的。
第一个点,可从第1自然段中感受到。这段话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这幅画什么时候画的,谁画的;二是就是这样的画,却再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说明画的内容是北宋都城的繁荣昌盛;三是从这幅画有八九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在哪里,说明一代代中国人珍爱这幅作品。
第二个点,可从第2自然段中感受到。《清明上河图》作者下了很多功夫,画了很多东西,作者却在这里只写了画面上的人物,好几百个人物,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了上面,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人最难画,每个人不一样,每一行的人都被各具特点画出,足以说明画家张择端不一般。
第三个点,可在第3自然段中感受到街市的热闹,“省略号”及七个“有的”“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却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的人”可以感受到张择端是位绘画大师。
第四个点,可从第4自然段中感受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北头的情景画得的确传神,无数评论家观看此处都自动写下许多精彩文字来评说,本文作者也不例外。如此传神,《清明上河图》怎能不名扬中外?
第五个点,那就是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整体了解《清明上河图》,记下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从这五个点,一点点地看课文,就这么简单地说一说,足够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了。但静下心来再读课文,觉得用一课时教这样一幅世界名画,是一种罪过。因为这幅画给予中国人的东西太多了,略知大意,有一种对不起三年级学生的感觉。而作为这么大的主题单元,仅仅这一点,其文化含量不大打折扣吗?
《清明上河图》的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绘画非常专业,读画也要非常专业,赏画更要专业。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读懂这样的一幅名画,或者说借助这篇500多字的短文来理解这幅世界名画,也是对教师专业的考量。面对内容如此复杂的图,如果仍然以略读的思维来对待,走马观花式的看说这幅画,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补充难道就是这个皮毛之样?因为这篇课文,我读了多篇介绍、赞美《清明上河图》的文章,但总觉得不够。解读好一篇课文的确需要我们做很多事,做的越多我们越能深入浅出,解读的越细,才能恰当的取舍,才能真正用一课时教好这一课。对于《清明上河图》,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入门级的看客,而从研究、思考的角度带着三年级的学生进一步地感受,不能说一点价值也没有,而我们最好不要以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而放弃教学前的深人解读。文化这种东西,我们应该相信三年级的学生也有着他们的特别智慧。
对于这幅画,我设计了如下20个问题:
1.作者是谁?作者的有关资料,学生要不要知道?——张择端生于1085年,卒于1145年。
2.张择端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只是表现北宋的繁荣昌盛吗?——答案挺复杂的,不细细研究,难以准确获得。
3.《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者是谁?——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4.这幅画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是谁写的,是用什么体写的?——宋徽宗用他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侠)。
5.《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成为名扬中外的画?——这个问题较难回答,从艺术角度看,这幅画代表宋代顶尖级绘画水平。
6.宋徽宗赵佶收藏此画不久北宋灭亡了,这幅画画的却是繁荣的北宋,此画与亡国有联系吗?——宋徴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7.《清明上河图》画了哪些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上到底画了多少人?——课文说是好几百人,但有好多文章说画了814人,故宫向世人展示过这幅图,所有在一篇最新的文章中看到是1643人。教材为什么不给学生一个更准确的数据?
8.《清明上河图》画了哪些动物?有多少只?这些动物都是人们熟知的吗?——最新资料显示:208只。
9.为什么画了那么多的驴?——据科学考证,北宋人喜欢骑驴。
10.人们最熟知的两种牲畜——马和羊,张择端为什么画的那么少?北宋人不养马养羊吗?——整幅画中,只有五匹模模糊糊、看似像马的牲畜。而羊在这幅画中是找不到。据考证,北宋的都城汴梁,那时养的马、羊是很多的。
11.有人研究这幅画,说其藏着军事机密,是真的吗?你相信吗?——张择端画这幅画想告诉皇帝北宋缺马少羊。赵佶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不管部队,部队的马非常少,也没有羊皮做衣做帐篷,部队因此没有战斗力。
12.艺术家(画家)往往有着独特的个性,常人不具的品格,从这幅画能看出来吗?——张择端把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肯定隐藏于这幅画中。
13.八九百年了,很多人评价过这幅图,哪些评价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14.“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清明节”中的清明吗?——据图上的信息推断,不是的!《清明上河图》上画有西瓜,那个年代,清明时节不可能有西瓜。“清明”看来不是“清明节”的清明,其中必然暗藏着某种意思,什么是清明?
15.北宋时汴梁,在“清明节”时,能有西瓜及新酿的酒吗?
16.这幅画到底有多宽、多高?为什么教材不把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告诉学生呢?北宋时期的画家喜欢画长的画,《清明上河图》是最长的吗?
17.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大师之画也犹药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药,但这剂药没有被皇帝发现,北宋之病因此没有得到及时根治,国家亡了。名扬中外包涵这一层意思吗?
18.世界上有很多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它们都是画家通过临摹、想象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赝品,你对赝品如何看?
19.这幅画的画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这幅画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来一一欣赏?
20.《清明上河图》每到一位收藏者的手中都留下了一些特别的印迹,如果《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到了你的手中,你如何对待它?
作为教师,如能一一解答这20个问题,此课教学肯定特别有味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在课文中,有的需要查阅很多资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略读课文,但以20问题法读略读课文,可以让我们知道课文里有了什么,哪些东西没有。而没有的东西往往最能激发读者去思考、去研究。而略读课文如果只是粗略读一读,教师用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简单交流交流,学生只知大意,这样的略读真对学生阅读素养有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例子”的角度考证过这句话,结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多读多写”,我认为每篇课文应该是学习的起点,每篇课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沿着起点奔跑起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程意识”,略读课文也不例外。而把这篇课文当作略读课文的例子来教,学生只是粗知大意,不能从文章中获知更多的未知及研究素养,这注定不是当下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把略读课文当成起点来引导,引导学生跑起来,涉猎更多,这才是略读课文真正的补充与运用之实践价值。
2、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本节课预设在学生初读文章后,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了解,以表格的形式把关键词出示出来,如画名、作者、年代、画面内容等等,接着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来展开学习,最后梳理总结学习方法。
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设置课堂问题?像我预设的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后,你对《清明上河图》都有哪些了解?我没有必要出示一个表格,一是问题太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找出,再一是限制了学生思路。
那又怎样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呢?第二个主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总结,其实整篇课文就是通过对画面细致的描写来说明《清明上河图》会扬名中外的原因,学生要么只回答第五段它的历史价值,要么把第二三四段几乎全段念下来,没有去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课文,并思考从中体会出了什么。但是反观7班刘老师班上的孩子们,回答问题总是能带给人惊喜。原因肯定不在于孩子们,而是在于老师的引导。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有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比如孩子们无法适当地总结出第二三四段的内容,表达自己的体会,长篇大论念出来时,我就可以说:“是啊,第二段到第四段都向我们展示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就让我们仔细去品味一下,再谈一谈你的体会。”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第2-4段。引导也是教师总结重点的大好时机。比如在学完第三自然段后,我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总结写作方法:“本段是围绕着哪个意思来写的?是怎么写的?观察句式。”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学习任务只完成一半,学生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清明上河图》。显然我课堂把控能力还是不够成熟,上课时间把握不到位,同时教师说的又过多了。我曾与一个六年级的老师沟通,她说:“自从我上课不啰嗦,除非是特别重要我一般就不重复,我们班孩子上课听得比以前认真多了,生怕一不留神错过了重要内容。”简练优美的语言不仅是老师语文素养的体现,更是语文课堂效率的保证。
3、三年级下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解读
2016年9月,我非常喜欢的杂志《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略读课文也需要精解——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出儿童需要的味》的小作。
画画、说画、赏画本专属于美术学科,因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文与图的密切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材中有插图)等因素,教材自然少不了相关的文章。而此类文章有着特别专业的东西在里面,如果解读不好,像解读其他课文那样去析读,课堂上肯定会留下许多遗憾的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所言之画是《清明上河图》。教材编者将这篇课文设置为略读课文,也就是用一节课来教的课文。因为课时只能是一课时,这为全面解读课文带来了难度(这可能是所有略读课文所面临的难题)。解读深了,编者、教师都会强烈反对,原因是不必要;解读不到位,学生只能了解个大概。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就是学生读读,教师随便讲讲。如此肤浅解读、随意教学,自然是远离通透。这样略略地读,难道就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略读课文教学也需要通透,最起码是略读式的通透。老师们也许早已经有了一种共识——略读课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来教。曾记得2008年的青赛会上,浙江王春燕的《猴王出世》上得非常棒,但最终只获得一等奖,许多专家、教师为之惋惜,原因只是因为她将略读课文教成了讲读课文。这节课引发了小语界对略读课文教学长达一年的关注和讨论,但没有定论。
其实,自有略读课文这种说法以来,略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报刊杂志出现了很多你说服不了我,我说服不了你的文章,最终莫衷一是。
统编教材是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的,这是遵循课程标准的表现。因为课标(2011年版)关于略读有很多规定:第二学段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教学建议中的内容——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评价建议中的内容——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既然课程标准有着那么多的规定,教师自然要关注略读,要引导学生学会略读,略读课文教什么也就一目了然——通过略读方法的指导,粗知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大意。
有人认为:“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叶圣陶先生也早就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那《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一课给学生补充什么呢?应用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此课教学不就教偏了吗?看来这一课,要放在单元中思考,放在单元中解读。学生要略读,教师注定不能略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单元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个非常大的主题,编者主要通过三首古诗(元日、清明节、重阳节)、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古代建筑(《赵州桥》)、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还有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当然还有日积月累中的“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来建构的。用这些元素为三年级学生建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确是一个创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虽是略读课文,但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体系来看,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相当重要的。以前的教材在单元前面让教师带着学生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现在的教材告诉学生为什么学这一单元,因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一幅名场中外的画》的课文前面编者专门指出——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看来,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根”的理解把这篇课文的阅读基调定下来。当然,我们也应该从“名扬中外”方面来解读。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那么深厚,可以定义为中国人的根?答案在题目中,那就是名扬中外!答案在第1自然段里,那就是这幅画窄而长,能把热闹的场面画出来,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答案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那就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从文章的整体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每个自然段里,如这幅画画的人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情景画得有意思、传神。在北宋时代,居然有这样的画家,作为中国人怎能不自豪?
那么,如何去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那就以散点的思维看此文,因为这幅画就是以散点的思维创作出来的。
第一个点,可从第1自然段中感受到。这段话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这幅画什么时候画的,谁画的;二是就是这样的画,却再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说明画的内容是北宋都城的繁荣昌盛;三是从这幅画有八九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在哪里,说明一代代中国人珍爱这幅作品。
第二个点,可从第2自然段中感受到。《清明上河图》作者下了很多功夫,画了很多东西,作者却在这里只写了画面上的人物,好几百个人物,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了上面,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人最难画,每个人不一样,每一行的人都被各具特点画出,足以说明画家张择端不一般。
第三个点,可在第3自然段中感受到街市的热闹,“省略号”及七个“有的”“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却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的人”可以感受到张择端是位绘画大师。
第四个点,可从第4自然段中感受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北头的情景画得的确传神,无数评论家观看此处都自动写下许多精彩文字来评说,本文作者也不例外。如此传神,《清明上河图》怎能不名扬中外?
第五个点,那就是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整体了解《清明上河图》,记下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从这五个点,一点点地看课文,就这么简单地说一说,足够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了。但静下心来再读课文,觉得用一课时教这样一幅世界名画,是一种罪过。因为这幅画给予中国人的东西太多了,略知大意,有一种对不起三年级学生的感觉。而作为这么大的主题单元,仅仅这一点,其文化含量不大打折扣吗?
《清明上河图》的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绘画非常专业,读画也要非常专业,赏画更要专业。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读懂这样的一幅名画,或者说借助这篇500多字的短文来理解这幅世界名画,也是对教师专业的考量。面对内容如此复杂的图,如果仍然以略读的思维来对待,走马观花式的看说这幅画,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补充难道就是这个皮毛之样?因为这篇课文,我读了多篇介绍、赞美《清明上河图》的文章,但总觉得不够。解读好一篇课文的确需要我们做很多事,做的越多我们越能深入浅出,解读的越细,才能恰当的取舍,才能真正用一课时教好这一课。对于《清明上河图》,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入门级的看客,而从研究、思考的角度带着三年级的学生进一步地感受,不能说一点价值也没有,而我们最好不要以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而放弃教学前的深人解读。文化这种东西,我们应该相信三年级的学生也有着他们的特别智慧。
对于这幅画,我设计了如下20个问题:
1.作者是谁?作者的有关资料,学生要不要知道?——张择端生于1085年,卒于1145年。
2.张择端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只是表现北宋的繁荣昌盛吗?——答案挺复杂的,不细细研究,难以准确获得。
3.《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者是谁?——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4.这幅画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是谁写的,是用什么体写的?——宋徽宗用他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侠)。
5.《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成为名扬中外的画?——这个问题较难回答,从艺术角度看,这幅画代表宋代顶尖级绘画水平。
6.宋徽宗赵佶收藏此画不久北宋灭亡了,这幅画画的却是繁荣的北宋,此画与亡国有联系吗?——宋徴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7.《清明上河图》画了哪些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上到底画了多少人?——课文说是好几百人,但有好多文章说画了814人,故宫向世人展示过这幅图,所有在一篇最新的文章中看到是1643人。教材为什么不给学生一个更准确的数据?
8.《清明上河图》画了哪些动物?有多少只?这些动物都是人们熟知的吗?——最新资料显示:208只。
9.为什么画了那么多的驴?——据科学考证,北宋人喜欢骑驴。
10.人们最熟知的两种牲畜——马和羊,张择端为什么画的那么少?北宋人不养马养羊吗?——整幅画中,只有五匹模模糊糊、看似像马的牲畜。而羊在这幅画中是找不到。据考证,北宋的都城汴梁,那时养的马、羊是很多的。
11.有人研究这幅画,说其藏着军事机密,是真的吗?你相信吗?——张择端画这幅画想告诉皇帝北宋缺马少羊。赵佶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不管部队,部队的马非常少,也没有羊皮做衣做帐篷,部队因此没有战斗力。
12.艺术家(画家)往往有着独特的个性,常人不具的品格,从这幅画能看出来吗?——张择端把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肯定隐藏于这幅画中。
13.八九百年了,很多人评价过这幅图,哪些评价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14.“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清明节”中的清明吗?——据图上的信息推断,不是的!《清明上河图》上画有西瓜,那个年代,清明时节不可能有西瓜。“清明”看来不是“清明节”的清明,其中必然暗藏着某种意思,什么是清明?
15.北宋时汴梁,在“清明节”时,能有西瓜及新酿的酒吗?
16.这幅画到底有多宽、多高?为什么教材不把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告诉学生呢?北宋时期的画家喜欢画长的画,《清明上河图》是最长的吗?
17.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大师之画也犹药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药,但这剂药没有被皇帝发现,北宋之病因此没有得到及时根治,国家亡了。名扬中外包涵这一层意思吗?
18.世界上有很多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它们都是画家通过临摹、想象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赝品,你对赝品如何看?
19.这幅画的画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这幅画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来一一欣赏?
20.《清明上河图》每到一位收藏者的手中都留下了一些特别的印迹,如果《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到了你的手中,你如何对待它?
作为教师,如能一一解答这20个问题,此课教学肯定特别有味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在课文中,有的需要查阅很多资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略读课文,但以20问题法读略读课文,可以让我们知道课文里有了什么,哪些东西没有。而没有的东西往往最能激发读者去思考、去研究。而略读课文如果只是粗略读一读,教师用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简单交流交流,学生只知大意,这样的略读真对学生阅读素养有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例子”的角度考证过这句话,结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多读多写”,我认为每篇课文应该是学习的起点,每篇课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沿着起点奔跑起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程意识”,略读课文也不例外。而把这篇课文当作略读课文的例子来教,学生只是粗知大意,不能从文章中获知更多的未知及研究素养,这注定不是当下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把略读课文当成起点来引导,引导学生跑起来,涉猎更多,这才是略读课文真正的补充与运用之实践价值。
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步练习
基础练习: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横线。
笼头(lónɡlǒnɡ)选择(zháizé)
摊贩(fànfǎn)官吏(shǐlì)
作坊(zuōzuò)都城(dōu dū)
一乘轿子(chénɡshènɡ)
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例:撑→船
________→买卖 ________→热闹
________→江湖 ________→轿子
________→马车 ________→招牌
________→毛驴 ________→小摊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功夫 工夫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 )。
2.他花了两天的( )学会了游泳。
四、句子练习。
1.张小军画的画,是多么入神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张择端 画 著名 一幅 的 了 画(连字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探究:
一、名画概况(第1自然段)
1.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画中的人物(第2自然段
1.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这句话表现了画中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中,作者连用了多个“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这是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后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A.语意未尽 B.引文的省略 C.说话时断断续续 D.列举的省略)。
3.我能接着写:有________,有________。
三、画上的街市(第3自然段)
1.这是一个( )结构的段落。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这一段中,作者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街市的热闹。
四、画中桥北头的情景(第4自然段)
1.在属于这个情景中的事物后打“√”。
①骑马人( ) ②推车人( )
③被吓的小毛驴( ) ④一乘轿子( )
⑤走江湖的医生( ) ⑥受惊的人( )
2.这里通过描述这个具体的情景,表现了张择端画的画非常________。
五、名画的历史价值(第5自然段)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一、
lónɡ zé
fàn lì
zuō dū
shènɡ
二、做 买卖 凑 热闹
走 江湖 抬 轿子
赶 马车 挂 招牌
骑 毛驴 摆 小摊
三、1.功夫
2.工夫
四、1.入神→传神
2.张择端画了一幅著名的画。
3.示例:大桥两侧的狮子形态各异,真有趣啊!
点拨:本题词语使用不当。“入神”是指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传神”形容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一、1.北宋张择端
2.《清明上河图》
3.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4.八九百年
5.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
1.人物的繁多
2.有 举例子 D
3.略
三、1. A
2.各种各样的店铺 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四、1
①③④⑥√
2.传神
五、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
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5、《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朗读与课文原文
[qq-video vids=d08443j63bj]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滕明道,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6、《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文/ 杨瑞霞
一、 文本教学解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文笔精致、结构清晰的好文章。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名扬中外”四个字来向我们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课文第一自然的语言简单平实,平铺直叙的向读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朝代、作者、画面场景以及现存位置,我们能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八九百年的历史”和“完整地保存”这些关键词中,了解到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围绕“画面上人物众多”来写的,从结构上看,第二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不同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省略号则留给了我们充足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文中未提及的更多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从内容上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状态,这也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作者围绕着“热闹”,先写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又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这样的描写让原本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到的“热闹”具体化了,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们既可以饱览当年汴梁城鳞次栉比的店铺,又可以一睹街市上形态各异的人各自的风采,作者这样的表达手法把静止的画面写动了、写活了、写热闹了!当然,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作者也不忘交代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画面上的这几百号人,有的不到三厘米,有的甚至只有黄豆大小,别看画上的人这么小,每个人干什么,我们依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样高超的技艺,而且是在八九百年之前,怎能不令人惊叹啊!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画面局部一个传神的情景,这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是分-总结构,中心句位于段落的末尾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过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个段落中关键语句所处的位置,从而清楚地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传神”来写的。读完这段文字后,给我的感觉是:我们之所以能够领略到张择端画的如此传神,是因为滕明道写得传神,他为了突出当时的紧急时刻,在描述经过的时候,他故意选择了短的句式,我们在读短句式的时候,节奏会不自觉地加快,如此一来,当时那万般紧迫的情景便会马上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仅如此,动词的精准运用,如“骑”、“撞”、“拽”、“又踢又跳”、“惊扰”、“赶”等,也为滕明道传神的表达增色不少,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这些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上述的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式自主识字学词,自主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如“作坊”、“一乘轿子”、“马笼头”等;
2.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二、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聚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 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了的难懂词语;
2. 板书课题,新课导入
(1) 画是指哪幅画;
(2) 默读课文,思考《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在文中圈划关键词句,与同学家交流;
板块二:品读段落,落实语文要素
1. 指名学生梳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1:张择端在画这幅画的时候,瞎了很大功夫。(教师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下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中的具体描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全文的角度,总结学生的回答, 梳理出“画面上人物众多”,点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教师继续追问:画面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第三自然段的具体描写,师生交流这段话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落实语文要素)
预设3:张择端画的画传神。(教师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的具体描写,质疑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滕明道的表达手法,并从句式特点和动词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学习滕明道传神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自己用口头言语的方式也说一个画面上的情景,可借助放大版的《清明上河图》来实现这一操作)
2.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组员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师生结合评价标准点评同学的介绍词。
学习活动设计(二)
文/郝秀秀
1.预习反馈,剖析课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都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都城、一乘轿子、马笼头”等词语,交流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板书课题,交流对“名扬中外”的理解。
预设:运用拆词、近义词等方法,理解“名扬中外”大致意思是指很有名气,名声传遍了世界。与其相近的词语有举世闻名、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等。
(3)聚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①课题中的画指的哪幅画?
②这幅画画了什么内容?
③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圈划关键词句。
(2)师生对话交流,重点聚焦画的内容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①:这幅画是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他画这幅画时,下了很大功夫。画上有好几百个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在介绍人物时句式都是“特点(或动作)+职业”,此外的人物都用省略号代替。从中可以感受到画面上从事三百六十行的人物都是鲜活立体的。这幅画写实性很强,点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②:画上还画了形态各异的人,名扬中外是因为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教师追问:画上的人都在干什么?通过画面内容,总结“名扬中外”的另一个原因是画面细节刻画真实。
预设③:画上还有很有趣的情景,张择端画得非常传神,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第四段的描写,圈画动词“走、撞、拽、站、回头”,体会八九百年以前普通百姓生活情景的真实。
(1)梳理画面内容,总结名扬中外的原因。
师生对交流内容做出梳理,总结出《清明上课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形成名画小档案。
画名
清明上河图
作者
张择端
创作时间
北宋,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收藏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内容
各行各业鲜活立体、形态各异的人,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名扬中外的原因
写实性很强,画面细节刻画真实,时代气息浓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聚焦段落,巩固方法,落实阅读要素
(1)对比阅读,分析结构
将课文第三自然段与《赵州桥》第三自然段对比学习,思考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本篇课文第三段,同样也采用了“中心句+支撑句”的结构。
(2)作者是如何把画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的?小组交流后全班分享。
预设:作者为了将画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先写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又用“有点…有的…有的…”句式写了形态各异的人。
(3)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师生回顾“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列举同一事物(或人物)的不同形态特点。
4.介绍名作,练习表达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放大版的部分图片,如”虹桥”“汴河边”等。
(2)交流:哪些要点是必须介绍的?怎么把要点介绍清楚?
(3)学生选择一个画面,概括画面特点(围绕一个意思),介绍画面具体内容(把一段话说清楚)。师生结合评价标准点评。
课文精讲
同学们,大家好!
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可图。“名扬中外”是世界闻名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不朽珍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众多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卷有五米多长,全图可分为三个部分: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
这篇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对画中人物的描写跟画作中的人物一样神态毕现、栩栩如生。
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
第2-4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第5自然段总结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呢?答案有三: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人物众多,各行各业的都有。怎么将这众多的人物写清楚呢?这段围绕中心句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不啰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这句话写出了街市热闹非凡。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这句话告诉人们,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话写出了画中人物的特点是:小却清楚,形神兼备。表现了画家技艺高超。画家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并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表现了街市的热闹。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选择桥北头的情景来写,写得活灵活现。“撞上”“拽住”“惊扰”等词语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桥头这惊险的一幕,场面描写形象传神、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同学们,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解说员,你将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呢?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适当想象,介绍《清明上河图》画家、朝代、画面内容等及其艺术成就。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相关知识。好啦,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7、《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句子解析课文重点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3.《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这句点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了解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以及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更多免费教学视频,解题技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会课堂(微信搜索“会课堂“后关注)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8、《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生字拼音组词及词语积累
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择:zé(选择、择取、择优)
都:dū(首都、都城、古都)
宫:gōng(故宫、皇宫、宫殿)
摊:tān(摊位、地摊、水果摊)
贩:fàn(商贩、贩卖、小贩)
吏:lì(官吏、吏治、贪官污吏)
作:zuō(作坊)
态:tài(态度、形态、状态)
驴:lǘ(毛驴、骑驴、驴肉)
寸:cùn(一寸、寸步、尺寸)
乘:shèng(千乘、一乘、万乘)
笼:lóng(鸟笼、笼中之鸟)
栏:lán(栏杆、围栏、桥栏)
貌:mào(风貌、容貌、才貌)
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 (笼罩)lóng (竹笼)
近义词
保存——保管 热闹——喧闹 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 紧急——危急 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 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反义词
完整——残缺 热闹——冷清 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9、《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生字拼音组词
第1步:观看写字动图,书空笔画和笔顺。
拼音zé
部首 扌
笔画 8
拼音dōu dū
部首阝
笔画 10
拼音gōng 拼音
部首 宀 部首 扌
笔画 9 笔画 13
拼音fàn 拼音 lì
部首 贝 部首 口
笔画 8 笔画 6
拼音zuò zuō 拼音tài
部首 亻 部首 心
笔画 7 笔画 8
拼音lǘ 拼音 cùn
部首 马 部首 寸
笔画 7 笔画 3
拼音
部首 丿 部首 竹
笔画 10 笔画 11
拼音
部首 木 部首 豸
笔画 9 笔画 14
第3步:请爸爸妈妈检查评定等级并做好记录。
1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内容预习
一、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 (笼罩)lóng (竹笼)
二、近义词
保存——保管 热闹——喧闹 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 紧急——危急 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 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三、反义词
完整——残缺 热闹——冷清 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四、理解词义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五、积累词语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姿态万千 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 清清楚楚 吞吞吐吐 形形色色 兢兢业业 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 又惊又喜 又高又大 又快又准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七、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八、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九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佳作选登】鸣神樱与长弓
【佳作选登】观璀璨星河
【佳作选登】一种声音,一段回忆
【佳作选登】难忘的声音
【佳作选登】半勺糖
11、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分类解读
来源:部编版小学语文精讲
我会写:
侯hó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
章zhāng:乐章 篇章 简章 盖章 约法三章
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
盈yíng:充盈 丰盈 盈利 盈余 热泪盈眶
脉mò:脉脉 脉脉含情
栖qī:栖息 栖居 栖身 两栖
鸦yā:乌鸦 鸦片 鸦雀无声 鸦片战争
多音字:
处:chù办事处 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 xiàng相貌
传:chuán (传说)zhuàn(传记)
脉:mài(山脉)(mò(脉脉)
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
形近字:
宫(宫廷)官(官员)
侯(王侯)候(等候)
栖(栖息)柄(把柄)
问题归纳:
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3、《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课后习题答案:
二、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答:《迢迢牵牛星》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
三、《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示例: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李中《客中寒食》)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5、“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四、《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春节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宵节诗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端午诗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中秋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寒食》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著有《韩君平诗集》
主题: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译文: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注解: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鉴赏: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介绍:
《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注解:
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②擢(zhuó)伸出,抽出。
③素:白皙的。
④札(zhá)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⑤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⑦零:落下。
⑧盈盈:形容清澈。
⑨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鉴赏: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介绍: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主题: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图文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1
一、 默写诗歌。
1. 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
2.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 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
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 、 和 。
答案
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札扎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 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三、1.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元日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同步练习2
本文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一课时
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喻讽喻的特色。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
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
第二课时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三课时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的习俗。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 ) 庭( ) 栖( )
鸭( ) 廷( ) 晒( )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走进《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天的景物。
、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6.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花柳 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略
2.介子推
第二课时
1.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2.泣涕零如雨3.动作 情态
第三课时
1.画去: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二个 第一个
.中秋 赏月吃月饼
3.乌鸦 庭院 栖息
鸭子 宫廷 晒伤
4.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5.①庭院 月光 树木 乌鸦 露水 桂花 秋
②冷 白 无声 作者王建
6.①重阳节 插茱萸 登高
②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提升练习】
一、 默写诗歌。
1. 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
2.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 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
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 、 和 。
答案
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札扎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 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三、1.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元日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12、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生字组词等课文知识点解读及练习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
漫灭—磨灭 回忆—回想
1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一、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 (笼罩)lóng (竹笼)
二、近义词
保存——保管 热闹——喧闹 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 紧急——危急 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 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三、反义词
完整——残缺 热闹——冷清 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四、理解词义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五、积累词语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姿态万千 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 清清楚楚 吞吞吐吐 形形色色 兢兢业业 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 又惊又喜 又高又大 又快又准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七、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八、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八、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同步练习及答案
基础练习: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横线。
笼头(lónɡlǒnɡ)选择(zháizé)
摊贩(fànfǎn)官吏(shǐlì)
作坊(zuōzuò)都城(dōu dū)
一乘轿子(chénɡshènɡ)
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例:撑→船
________→买卖 ________→热闹
________→江湖 ________→轿子
________→马车 ________→招牌
________→毛驴 ________→小摊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功夫 工夫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 )。
2.他花了两天的( )学会了游泳。
四、句子练习。
1.张小军画的画,是多么入神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张择端 画 著名 一幅 的 了 画(连字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探究:
一、名画概况(第1自然段)
1.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画中的人物(第2自然段
1.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这句话表现了画中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中,作者连用了多个“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这是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后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A.语意未尽 B.引文的省略 C.说话时断断续续 D.列举的省略)。
3.我能接着写:有________,有________。
三、画上的街市(第3自然段)
1.这是一个( )结构的段落。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这一段中,作者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街市的热闹。
四、画中桥北头的情景(第4自然段)
1.在属于这个情景中的事物后打“√”。
①骑马人( ) ②推车人( )
③被吓的小毛驴( ) ④一乘轿子( )
⑤走江湖的医生( ) ⑥受惊的人( )
2.这里通过描述这个具体的情景,表现了张择端画的画非常________。
五、名画的历史价值(第5自然段)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一、
lónɡ zé
fàn lì
zuō dū
shènɡ
二、做 买卖 凑 热闹
走 江湖 抬 轿子
赶 马车 挂 招牌
骑 毛驴 摆 小摊
三、1.功夫
2.工夫
四、1.入神→传神
2.张择端画了一幅著名的画。
3.示例:大桥两侧的狮子形态各异,真有趣啊!
点拨:本题词语使用不当。“入神”是指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传神”形容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一、1.北宋张择端
2.《清明上河图》
3.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4.八九百年
5.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
1.人物的繁多
2.有 举例子 D
3.略
三、1. A
2.各种各样的店铺 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四、1
①③④⑥√
2.传神
五、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
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