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宫博物院》重点语段与文章分析
课文简介: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重点语句分析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
全文通过介绍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建筑,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它本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
以太和殿为例,介绍其布局和外观,写其高度、面积、格局、色彩,都体现出它的“宏大壮丽”的特点;然后由外观转入写内景,其中写到蟠龙金柱,摹写姿态各异的饰龙,突出了“建筑精美”的特点;“布局统一”的特点体现在很多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群……当人们在景山高处望故宫时,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这些描写既呼应本文的中心句,又写出了参观者由衷的赞叹──精美的建筑文物,智慧的劳动人民,这些都使人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文章分析:
一.整体感知
1.故宫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由外入内,沿着故宫的中轴线,从南到北,以中间带两边地说明,井然有序。
二.语段精读
阅读课文5—8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四段文字重点在介绍太和殿,请将这四个自然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
5段:太和殿的布局和外观,6段:太和殿写内景,7段:三大殿的位置,8段:太和殿的用途。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皇帝的宝座所在地,是故宫最大的大殿堂,建筑雄伟壮丽,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3、太和殿的主要的饰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作主要的饰物?
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龙是皇权的象征,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找出方位词。
立足点是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的,方位词依次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5、第6段“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约”写出了“两米”是朱漆方台的大致高度,符合实际,去掉就不准确了。
6.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事物?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描写,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太和殿有更直观的了解。
7.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4、层次结构
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2、《故宫博物院》生字拼音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关于故宮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 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四年( 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帝被逐出宫禁,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正音解词:
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璃(liú)蟠龙(pán) 中轴线(zhóu)
金銮殿(luán) 击磬(qìng)檀木(tán)
攒(cuán)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肃穆(mù) 奏极(zòn) 额枋(fāng)
藻井(zǎo)矫健(jiǎo) 妃嫔(pín)
翊坤宫(yì) 迥然不同(jiǒng)
多音字:
模:mó模型mú模板
难:nán难题nàn难民
词语解释:
宏大:巨大;宏伟。造句:这座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集中: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文中指故宫建筑群整体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俗称:①通俗地叫作。②通俗的名称。本文是第一种意思。造句:自动挡是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俗称。
矗立:高耸地立着。
矫健:强壮有力。
绚丽:灿烂美丽。造句:花园里那绚丽的鲜花令人眼花缭乱。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造句:旺盛的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造句:那位烈士的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迥然:形容差别很大。造句:这对双胞胎的性格迥然不同,一个沉着,一个急躁。
井然有序:指整齐而有秩序。井然:形容整齐的样子。
反义词 :
完整——残缺 精美——粗劣
统一——分裂 集中——分散
笔直——弯曲 矫健——蹒跚
明显——模糊 拥挤——宽松
近义词:
宏大——宏伟 精美——精致
矫健——强健 壮丽——壮观
绚丽——瑰丽 庄严——庄重
和谐——融洽
矗立——屹立/耸立/挺立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词语辨析:
【盘绕 环绕 缠绕】
三个词都为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素“绕”,但“绕”的方式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盘绕”指围绕在别的东西上面,“环绕”指围绕在别的东西周围,“缭绕”指不必依托某物在空中漂浮。
【壮丽 绚丽】
两个词都为形容词,含褒义,都有好看、美丽的意思。它们的细微差别是:“壮丽”着重表示“雄壮而美丽”的意思,适用于描写河山、事业等,例如“壮丽的事业”。“绚丽”着重表示“色彩鲜明”的意思,适用于描写景物、服饰,例如“绚丽的杜鹃花”。
【壮丽 瑰丽】
都含有“美丽”的意思。“壮丽”指雄壮美丽,侧重于雄壮,多指事业、行为和建筑物,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而“瑰丽”指异常美丽,多指事物似玉石般瑰奇绚丽,如“瑰丽的鲜花”等。
作者简介:
黄传惕笔名黄羽湖南省平江县人,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故宫博物院》等。
3、《金色的鱼钩》重点句子分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老班长”说明老班长一向特别关爱同志,表现出了老班长善良朴实的品格。
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3、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这是老班长肩负的三重责任。说他是上级,是因为他要带领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说他是保姆,是指三个战士年轻,又是病号,老班长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地照顾他们;说他是勤务员,是因为每到宿营地老班长都要找野菜,挖草根,给病号们做饭。这三个身份表现了老班长对革命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4、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说话断断续续。“别浪费东西了”说明老班长知道自己不行了,所以生命垂危的他不肯喝鱼汤,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们,表现出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5、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段落大意:
这篇课文篇幅长,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4、《文具的家》词句理解、重点问题分析
近义词
:
反义词
仔细—认真 检查—查看 所有—全部:
理解词语:
新—旧 大—小 仔细—马虎
【哪里】表示不确定的处所。【平平安安】没有事故,没有危险。
【文具】指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
【仔细】当心;细心。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词语扩展:
写出几个和“平平安安”类似的词语:
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前前后后 快快乐乐
问题归纳:
1、“文具的家”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文具盒。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贝从此爱护文具了?
从“每天、都要仔细检查、所有的”可以看出贝贝爱护文具。
3、你平时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我会包书皮、每天给橡皮洗澡、写完作业清点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课外拓展:
爱护文具三字经:
爱护文具
小文具,要爱惜。小书包,装整齐。
不撕书,不咬笔。好孩子,能自理。
使用铅笔
小铅笔,自己削。讲卫生,不能叼。
学写字,三指捏。身坐正,头不斜。
一课一练:
“一……就……”说一句话。
1.一听到铃声,同学们就高兴地跑出教室。
2.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
3.一回到家,我就开始写作业。
4.铃声一响,同学们就马上进了教室。
5、《羿射九日》句子分析,重点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说明太阳轮换的时候百姓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大地万物都生机勃勃。
2
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强调了太阳的炎热。
3、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十个太阳一齐跑出来,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艰难” 写出了人类更是很难生存下来,这正是非常危急的关头。
4、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来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
跨
“翻过、过、登上、搭、拉开” 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羿的英勇神武,有责任,有担当。从这里我能体会到羿为了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历尽了千辛万苦。
5、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世界一片黑暗。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这段是对羿的心理描写。也交代了天上为什么还有一个太阳的原因。我们从这里看出了羿处处为大地万物着想,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
问题归纳:
1、羿射九日后,大地呈现出怎样的景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羿射九日之后,“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从“勃勃生机”一词看出。
2、羿为什么会留下最后一个太阳?
因为如果没有了太阳,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不能生长,人和动物无法生活下去。所以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3、学了本课后,你觉得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这样的人吗?
羿射掉九日,救人民于苦难之中,让大地恢复生机,他是个勇敢无畏,造福人类的大英雄。
我知道大禹也是这样的人。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禹带领大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文主题:
本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大地万物都快被烤焦了,羿决心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他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造福世界。表现了羿无私奉献的精神,敢于担当的气魄,体现了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6、《故宫博物院》重点语段与文章分析
课文简介: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重点语句分析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
全文通过介绍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建筑,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它本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
以太和殿为例,介绍其布局和外观,写其高度、面积、格局、色彩,都体现出它的“宏大壮丽”的特点;然后由外观转入写内景,其中写到蟠龙金柱,摹写姿态各异的饰龙,突出了“建筑精美”的特点;“布局统一”的特点体现在很多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群……当人们在景山高处望故宫时,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这些描写既呼应本文的中心句,又写出了参观者由衷的赞叹──精美的建筑文物,智慧的劳动人民,这些都使人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文章分析:
一.整体感知
1.故宫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由外入内,沿着故宫的中轴线,从南到北,以中间带两边地说明,井然有序。
二.语段精读
阅读课文5—8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四段文字重点在介绍太和殿,请将这四个自然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
5段:太和殿的布局和外观,6段:太和殿写内景,7段:三大殿的位置,8段:太和殿的用途。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皇帝的宝座所在地,是故宫最大的大殿堂,建筑雄伟壮丽,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3、太和殿的主要的饰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作主要的饰物?
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龙是皇权的象征,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找出方位词。
立足点是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的,方位词依次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5、第6段“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约”写出了“两米”是朱漆方台的大致高度,符合实际,去掉就不准确了。
6.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事物?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描写,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太和殿有更直观的了解。
7.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4、层次结构
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7、《故宫博物院》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太和殿的大和高。
2.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后三宫和前三殿作比较,鲜明地写出后三宫的特点。
3.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
(1)规模宏大壮丽
(2)建筑精美
(3)布局统一
3.全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分说时,又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4.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1)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2)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3)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分清主次,有详有略,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使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6.本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不难看出作者对故宫倾注了很深的感情,那就是爱和赞颂。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示例: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皇权的至尊威严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创造力。我们要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文明游览。
7.第6段“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约”写出了“两米”是朱漆方台的大致高度,符合实际,去掉就不准确了。
8.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8、《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11*
设计理念: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 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方式、玩耍方式,及说话方式 总是有一百种聆听的方法、惊喜的方法,和爱的方法 还有一百个开心去唱歌、去了解 一百个世界可以探索 一百个世界可以创造 一百个世界可以梦想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来思考课程设计,尝试从教师的“教”翻转至学生的“学”。 “素养表现”强调从所学到所用,学生在这个单元学到有目的的阅读所需的方法 和策略,教师提供情境和设计导览文宣的任务,引发孩子探究的问题意识,统整 所学并迁移解决问题。也企图透过多文本让孩子认识说明文的表述方式,根据读 者的需求,以图片或地图搭配文字,创作一份有自己逻辑观点和顺序的导览文宣。 因应不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1.
2.
教学准备:
1
2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故宫的记忆》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吗?(生自由回答)去过的人,都赞叹它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生齐读课题:《故宫博物院》,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2.
(1)重点指导: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
b.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引导: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你应该重点阅读哪几个材料呢?
学生交流: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师:阅读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1)学生边读边画出行踪词和方位词:
(2)学生交流,师点拨:(课件出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加文字介绍。)
(3)小组合作:画出故宫参观的路线图,并讨论、交流。推荐优秀小组用投影仪,展示解说,其他小组可以相继补充。
师点拨,学生总结: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2.
师引导学生交流:
(1)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3)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②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③作比较: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3.
思考:
(1)第6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引导学生找: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的用意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师引导学生交流:
①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②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四、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性。观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温馨提示:要选好立足点,用准方位词,按照空间顺序有序的讲解说明。
3.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同学们,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吧!
五、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
2.
要求:(1)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按照空间顺序,由外到内,来介绍书房的总体特点。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介绍我的书房。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平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9、《现代诗二首》教材分析词语解释与重点句子解析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荣景。《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
《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在格律上仍有旧诗词的痕迹。诗题中的“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江上”则交代了地点。 诗歌共两节。第1节中“归鸟”“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斜阳”原本只是倦鸟归巢的背景,然而“驮着”一词却把“倦鸟”与“斜阳”紧密联系到了一起,“驮着”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想象的空间。诗的第2节是第 1节的继续与发展,“归鸟翻翅,斜阳掉落”的动感画面,极富想象力。最后两行“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 的红颜了”,画面色彩的迅速切换,既充满神奇,又透着生机。诗的句式长短不一,使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感。简洁的勾勒,夸张独特的想象,修辞的妙用,让倦鸟、斜阳、芦苇 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这四幅画面中,花牛“坐”是动景,花牛“眠”是静景,花牛“走”又是动景,花牛“做梦”又是静景。四幅画面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 诗的每一小节,语言形式相同,韵脚却不断变化,一节一韵,韵随情生,朗朗上口。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又名靖裔,字伯贞,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旧梦》《白屋说诗》等。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主要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近义词
: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反义词
:
斜—正 扁—圆
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
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荣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问题归纳: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10、《普罗米修斯》重点问题解答与句子分析
课内问题:
1.本文讲述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起因: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
经过: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走了火种。宙斯知道后气急败坏,下令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受尽了折磨,但他毫不屈服。
结果: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拯救了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重获自由。
2.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是普罗米修斯。
他同情人类、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不怕牺牲、意志坚定,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3.这个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你怎样评价他们?
答:宙斯: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火神:富有正义感、懦弱。
大力神:富有正义感、见义勇为、神勇无比。
4.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拿取火种?可见他是个怎样的神?
(1)因为人类没有火,只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漫长的黑夜,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同情人类,决定到太阳神那里拿取火种。
(2)可见普罗米修斯是个为民造福、心地善良的神。
5.普罗米修斯是怎样拿取火种的?
(1)普罗米修斯看到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驶过,就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
(2)人类有了火,可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驱赶猛兽。
6.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后遭受了哪些惩罚?
(1)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遭受了残酷惩罚:宙斯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让他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宙斯又派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的肝脏日食夜长,痛苦没有尽头,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
(2)这体现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造福人类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7.课文是怎样表现普罗米修斯这个英雄形象的?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普罗米修斯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普罗米修斯这个英雄形象。比如:“他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的勇敢。又如:“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里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
8.我们来交流交流:
忍受痛苦,不向宙斯低头的精神让人佩服;坚持正义,为人类造福的坚定决心和大无畏勇气让人佩服。
9.我从一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情,如,“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以后,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
例句:“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我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之举是正义的,因而火神敬佩他,从中也可以看出火神富有正义感,为普罗米修斯担忧。
句子解析
1.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开篇写人类没有火的生活,此处环境描写点明了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的原因,表明普罗米修斯的行为是正义的,衬托了普罗米修斯的善良。
2.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了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冒着生命危险”说明在拿取火种之前普罗米修斯已经预见到了危险,但他仍然要去做,体现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坚定决心。
3.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shù)你。”
因为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是为人类造福,是正义之举,也是极大胆的行为,所以火神敬佩他。
4.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决不会……更不会……”说明普罗米修斯只要认为是对的,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此处语言描写反映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5.狠(hěn)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jiù)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gān)脏(zàng)。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这两句话写宙斯派鹫鹰将普罗米修斯折磨得生不如死,表现了宙斯的凶残与恶毒,以此衬托了普罗米修斯坚持正义、不怕牺牲、不向强权屈服的英雄形象。
6.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句话强调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暗示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11、《燕子》课文分析、重点句子解析,重点问题解答
课文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1、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2、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
3、本文作者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
4、本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去公园看荷花的情景,表达了对荷花的顽强的生命力及高洁的品格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夫限热爱之情。
佳句赏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挨挨挤挤,一个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写出荷花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这句话中用“两三瓣儿”“嫩黄色”“展开”“饱胀”等词语,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芯的颜色,以及花的样子,十分生动形象。
4.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而眼前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自己仿佛也“穿着雪白的衣裳”。
5.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这段话是作者沉醉在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因为在看荷花的时候,我把自己不自觉地当作一池美丽的荷花中的一朵荷花,沉浸在其中,感情高度投入,所以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说明荷花的美丽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问题归纳:
1、作者看荷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把自己也想象成荷花?
因为面对这满池美丽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鱼共语。
2、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描写得更是淋漓尽致。
3、作者观赏荷花时产生了怎样的想象?
想象: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所以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荷花,快乐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解读
作者看荷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把自己也想象成荷花?
因为面对这满池美丽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鱼共语。
12、《雷雨》词语理解课文重点句子问题分析
理解词语
黑沉沉:形容黑暗(多指天色)。
垂:东西一头挂下来。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清新:清爽而新鲜。
迎面扑来:正对着脸扑来。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雷雨前的景象。
第二部分(4-6):写雷雨中的景象。
第三部分(7-8):写雷雨后的景象。
句子解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黑沉沉”说明雷雨前的云很厚、很黑、很低。
2.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一动也不动”指没有一点风,树叶都静止不动了。“一声也不出”说明了暴风雨来之前很安静。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垂”“逃” 两个字用得好,说明风很大,蜘蛛特别害怕,赶快逃走了。
问题归纳
1.读课文,说说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雷雨的?
课文从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写雷雨的。
2.雷雨来的快,去的也快。
雨越来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越来越小。
3.雨后的景物和下雨前有什么不同呢?
下雨前,“满天乌云”,蝉“一声不叫”,蜘蛛仓皇“逃走了”,感觉很压抑、惊恐;下雨后,“天亮了、彩虹高挂天空”,蝉“叫了”蜘蛛此时的悠闲地“坐在网上”,感觉非常愉悦、清新。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3、《故宫博物院》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m0924giismk]
11.故宫博物院
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会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下面的材料?
◆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材料一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 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风、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 对面就是景山。据说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 有改动
材料二
一个寒冷的冬夜,太和殿西侧的御膳房突然起火,大火一路蔓延,两小时后烧着了太和殿。此后太和殿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废墟一片。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天下太平。此时的康熙皇帝才腾出手来重建太和殿。
这次修复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此时已经过去六十九年,人们不知道太和殿各部分确切的建筑比例与数据。一位叫梁九的人使这件事有了转机。梁九从明朝崇祯年间进入工部,已经在工部任职四十多年。
梁九按照一比十的比例,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木模型,依靠对这座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令人称奇的是,放大出来的每个木件安装上去都严丝合缝。
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
——选自马兆锋的《燃烧的黄龙旗——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
材料三
故宫博物院欢迎您!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2011年7月2日起,故宫博物院施行自南向北单向参观方案:午门(南门)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神武门(北门)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可由神武门或东华门(东门)离开故宫。
——选自2016年12月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材料四
(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阴影部分是未开放区域。)
——选自2016年12月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