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学习活动设计
《月是故乡明》
1.背诵月亮诗歌,导入课题
(1)以月思乡,古诗背诵。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导入课题: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3)简介作者,出示季羡林资料。
2.初读课文,感知经历
(1)检查字词预习。重点指导多音字“燕”的读音。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3)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3.细读课文,感悟内心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即使身在他乡,他也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2)对比手法,凸显感情。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始终是故乡的明。
(3)仿照原文,写一个对比句。
(4)季羡林先生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念念不忘呢?
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4.回顾课题,拓展诗文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诗。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延伸拓展,请学生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进行积累背诵。
《梅花魂》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预习。重点指导“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等词。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华侨老人的爱国之情。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外祖父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外祖父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离别前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临别时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品析课文,体会感情。
(1)读诗落泪。默读课文,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2)珍爱梅花。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预设一“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预设二“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赠墨梅图。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4)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2、《梅花魂》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
运用倒叙的写法,先写看见梅花开,闻到梅花的幽芳,再写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巧设悬念,引人思考: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联系呢?
2、
把梅花与其他的花进行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质。三个“最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在梅花的精神。
3、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写从梅花图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这样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强烈情感。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由梅花开放想到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第二部分(2~15):回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春恋之情。
第三部分(16):照应开头,赞扬外祖父的爱国精神。
3、《梅花魂》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争取地理结合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正是基于以上语文新课标理念,本人执教了人教版上册第6课《梅花魂》,现将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如下。
课文主要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课文叙述的顺序是: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通过吟诗落泪、珍爱梅图、赠送梅图、赠送梅绢这四件事,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难点体现在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第十三自然段)上。最后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一、教学创新之处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在读中感悟、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重难点的基本要求,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落实课题思想。
1.设计思路新颖,层次清楚,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
课堂上我以背诵歌颂梅花的古诗入课,使学生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爱梅花,歌颂梅花。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那么喜爱梅花呢。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事情,认识到这些事都和梅花有关,为重点感悟做了铺垫。再直插重点段(第十三自然段),让学生进行画批,读一读,渗透学习方法,对文字进行深刻感悟,找到人们喜爱梅花的理由是:喜爱梅花那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精神、品格,认识到梅花的气节与品格,就象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一样。先举例说说有骨气的中国人,再做四个愈的填空,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人,为此而感到骄傲,产生热爱祖国的荣誉感,进而感悟到外祖父是想念祖国、热爱祖国。通过有语气地朗读表达情感。再由重点段扩展到其内容,找一找哪还能看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让学生结合找到的句子,谈理解,有语气朗读,体会到外祖父把爱国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梅花上。真正明白课题的含义,明白海外游子的中国心,感受其游子的民族之魂。
2.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
教师的语言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入课时,背诵学过的关于梅花的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们都很喜爱梅花,课文中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讲课过程中出示祖国名山大川和具有北京特色的图片,配着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需待加强之处
我在课堂上的状态不够好,情感不够投入,没能真正放开,没有能通过自身感染学生,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好。处理随机情况的能力有待于提高。有一个学生找到答案,我先处理前这一段,说一会儿再解决她那个问题,结果由于紧张给忘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
教学机智少,驾御课堂的地方需要提高。当学生举例说知道的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事例时,学生说得的很举例,随后老师的梳理不够明确,没能与中心联系起来归纳,显的这个环节有些偏题了。
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自己的教学水平。
4、《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学习活动设计
《月是故乡明》
1.背诵月亮诗歌,导入课题
(1)以月思乡,古诗背诵。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导入课题: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3)简介作者,出示季羡林资料。
2.初读课文,感知经历
(1)检查字词预习。重点指导多音字“燕”的读音。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3)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3.细读课文,感悟内心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即使身在他乡,他也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2)对比手法,凸显感情。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始终是故乡的明。
(3)仿照原文,写一个对比句。
(4)季羡林先生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念念不忘呢?
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4.回顾课题,拓展诗文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诗。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延伸拓展,请学生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进行积累背诵。
《梅花魂》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预习。重点指导“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等词。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华侨老人的爱国之情。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外祖父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外祖父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离别前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临别时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品析课文,体会感情。
(1)读诗落泪。默读课文,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2)珍爱梅花。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预设一“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预设二“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赠墨梅图。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4)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5、《梅花魂》教材分析与作者介绍
教材分析: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梅花魂》中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包括无数海外游子无比崇尚的精神。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爱梅花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爱梅花就是热爱祖国。
本课的重点是借外祖父的几件事的描述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外祖父的心目中,
作者介绍: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厦门人》《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等。
6、《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7、《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3*
▶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
1.识记生字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读准生字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篝火、澄澈、旖旎、无垠、点缀”等容易读错的词语。出示词串“燕京、燕园、燕山、姓燕”,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燕”。
2.朗读教学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找出季羡林爷爷直接描写家乡月亮的句子进行品读,直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语言运用
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找出文中的对比句品读感悟,仿照文中的对比句说一说。
▶
1.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
多媒体课件。
▶
1课时
▶
板块一 吟诵古诗,导入课文题目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学生吟诗。(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月是故乡明)
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了解题目的出处,为感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板块二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课件出示词串)
课件出示
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指名学生认读。
3.学生自主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1)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指名交流)
(2)引导概括: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板书: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初读课文,感知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1.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2.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部分。
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1)指名朗读,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外国月亮的语段,学生读“我”的内心感受。
3.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教师引导:北京燕园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引导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朗读。
4.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
(1)默读课文: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季羡林爷爷心中故乡的小月亮又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月亮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评价,再齐读。
5.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亮究竟好在哪里呢?(指名学生说)
6.师生在配乐中朗诵课文。
7.教师小结:季羡林爷爷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季羡林爷爷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板块四
1.感悟写法。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始终是故乡的明。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对比句。(学生练习写对比句,老师相机指导)
(2)展示台上展示写得好的对比句。
2.季羡林爷爷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念念不忘呢?(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3.作者只记得那些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除了记得在故乡发生的事,他还记得故乡的什么?(他还记得故乡的景色,比如故乡的水)
4.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指名读,再齐读。(板书:景——月、水)
5.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
6.教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乡的月亮当陪衬的。作者写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借故乡的月亮,借故乡的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故乡的一切都是他无法割舍、无法忘掉的。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季羡林爷爷心中的那个小月亮,寄托了多少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情——思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感悟衬托和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五
1.回扣课文题目,出示杜甫的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诗。(课件出示《月夜忆舍弟》)
(1)指名学生读这首诗。
(2)老师简单介绍: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扣课文题目,交流杜甫所写的思乡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
▶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8、《梅花魂》重点问题解答与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外祖父为什么珍爱梅花?
答: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答:梅花魂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3、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答:课文写了外祖父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感,赠墨梅图,送梅花绢等五件事。
表达了这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主题:
本文以梅花为线索,讲述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的深切爱国情,也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9、《梅花魂》同步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偶然( )( ) 爱惜( )( )
希罕( )( ) 快乐( )( )
二、将下列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2.一枝梅花,有什么希罕呢?
3.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三、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打比方的句子,是的在括号里画“√”,不是的画“×”。
1.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四、重点段落品析。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保存(cún chún) 骨气(gú gǔ) 秉性(bīn bǐng)
2.用“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别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3.梅花与、并称为“岁寒三友”。你能写出一首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4.“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五、“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一句中的省略号省略了神态、语言等。
参考答案:
一、
偶然(经常)(偶尔);爱惜(糟蹋)(爱护);
希罕(普遍)(希奇);快乐(痛苦)(欢乐)
二、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2.一枝梅花,没什么希罕。
3.这就是您最宝贵的画。
三、1.(×)2.(√)
四、1.cún gǔ bǐng 2.保存 大抵 欺凌
2.排比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比喻句: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仿写排比句示例: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春天像一个魔术师,它变来了飞翔的小燕子,给天空带来生机;春天像个闹钟,叫醒冬眠的动物, 唤醒沉睡的小草。
仿写比喻句示例: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
3.松 竹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中华民族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郑成功、戚继光(答案不唯一)
五、示例:看到外祖父这么伤心,我紧紧地抱住了已经泪眼模糊的他。外祖父停止了哭声,他努力地向窗外望去,向祖国的方向望去。并自言自语地说:“我又看到长江黄河了,我又看到万里长城了。”似乎外祖父早已飞回了祖国,脸上竟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10、《月是故乡明》同步练习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写的。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答案】
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月是故乡明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陪衬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
大概
(2)我曾想象,山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恍然大悟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月亮一()柱子几()大苇坑
一()明月一()知了几()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2.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3.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写的。
2.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答案】
一、一(个)月亮一(个)柱子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一(群)知了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11、《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课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它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和外祖父经历的五件事情,表现了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拳拳爱国之情。课题“梅花魂”的“魂”字,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是说梅花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严寒的冰雪怒放的品性;一层是隐含的意思,是说外祖父漂泊海外眷念祖国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通过了解典型事件和品读具体描写的句子(即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来了解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落实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略读课从性质任务的角度分类属练习课课型。它主要承担把该单元精读课中获得的主要语文要素,迁移、应用和进一步训练养成的任务,例如本单元的“了解典型事件和品读具体描写的句子(即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得到认识和训练,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放手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使之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相关能力。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提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梳理课文条理,能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和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落实了这个教学目标,就落实了本单元的重点语文要素。
课文结尾直接点出了外祖父的思想感情,因此,体会课文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是容易达成的,而感悟如何通过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为本单元习作目标把“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打下基础,应成为教学的着力点。
学情分析:
从三上开始,学生就开始学习略读课文了,因为,学生对略读课文的一般学习要求和操作是熟悉了解的。
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得到较大的提升,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可通过引导明确学习目标,放手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做好反馈引导,促使学生达标。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葬”等12个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能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和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
教学准备:
教师:“葬”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葬”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一、复习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复习激趣导入。
1.提问:
(1)我们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是通过什么阅读方法来体会“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依恋,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的?(指名回答。预设: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是通过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品读具体描写的句子,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来体会“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依恋,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的。)
(2)我们学习课文《月是故乡明》,是通过什么阅读方法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的?(指名回答。预设:学习课文《月是故乡明》是通过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品读具体描写的句子,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以及是读懂直抒胸怀的句子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的。)
2.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继续练习运用这些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好吗?
1.板书课题:4* 梅花魂
2. 齐读课题。
3. (PPT出示)简介作者陈慧英:新加坡归侨。1946年生于新加坡,1959年回国,祖籍福建厦门。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获国际、国家部级以上文学奖项3项。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提问:(PPT出示“魂”的几种解释)了解了作者是一个归国华侨,那么你认为课题的“梅花魂”的“魂”应该是哪种解释最恰当?(指名回答。预设:第4种,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课题“梅花魂”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课题“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的意思。)
2.导语:“魂”字的解释是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课题“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的意思。究竟作者要表现梅花的什么精神呢?让我们先来了解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吧。
出示任务: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几个主要教学目标?请用序号标示出来。
个体操作。
3.反馈指导。
预设:
“阅读提示”提示了两个主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2)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4.小结: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都是与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联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吧(齐读课题)。
二、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会认读的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一些?主要是讲谁?课文讲了他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葬”“腮”“郑”“嗖”。
(3)指名回答预习任务3的问题。
预设:
第一问:课文中的人物有“我”、外祖父和母亲。
第二问:主要讲的是外祖父。
第三问:课文讲了五件事情,这五件事情表现了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情感。
(二)梳理课文条理,了解典型事件。
1.导语: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以“我”小时候的经历为线索,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情,这五件事情表现了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再读课文,看看这五件事情分别是什么样的事情,怎样表达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的。
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请用“‖”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第一部分和第七部分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意思:每看到梅花,我总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板书:看到梅花 总想起)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思乡的诗句,常会流泪。(板书:常流泪)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主要意思:我五岁那年,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看见外祖父第一次发脾气训斥母亲。(板书:弄脏 训斥 )
第四部分:从“有一天”到“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主要意思: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要回祖国去,我请外祖父一同回去,外祖父竟因年纪太大不能回去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板书:哭)
第五部分:从“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到“‘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主要意思:离别的前一天,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我,告诉我梅花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叮嘱我要有梅花的秉性。(板书:送我墨梅图)
第六部分:倒数的第3、2自然段。主要意思:离别那天,外祖父递给我一块绣着血梅的手绢。(板书:递血梅手绢)
第七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现在,我知道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板书:赤子心)
追问:这五件事情中,与梅花直接有关的是哪几件事情?(指名回答。预设:这五件事情中,与梅花直接有关的是第2、4、5件事情。)
3.小结: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从看到梅花写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与外祖父经历的五件事情,结尾直接点出这五件事情表现出的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情感。
三、品味具体描写,进一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第1、第3件事情。
1.导语:那么,这五件事情是怎样写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
出示任务:默读第1、第3件事情,思考,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情感的?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1件事情: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第3件事情: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是怎样读出的?与同桌说一说。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第1件事情:我是从“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那些诗句都是些游子漂泊在外思念故乡的诗句,勾起了外祖父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而自己有家乡却不能回,家乡亲人不能见,情到深处,不禁流下了眼泪。所以,我从这里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3件事情:我是从“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我”和母亲要回国了,而外祖父却因年纪太大,不能回去圆他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夙愿,不禁悲从心生,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所以,我从这里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与梅花有直接关系的三件事情。
1.导语:其他的三件事情又是怎样写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
出示任务:默读第2、第4、第5件事情,思考,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情感的?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2件事情: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第4件事情:外祖父说的那段话。
第5件事情: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3.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你是从句子中的那些地方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是怎样读出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第2件事情:我是从“第一次”训斥,和“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在外祖父心中,梅花象征的是祖国。梅花不惧严寒、不畏风雪,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中华民族就像梅花一样,面对磨难、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把自己的爱国情怀寄托在那幅墨梅图,十分爱惜,不容有半点玷污。所以,我从这里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4件事情:我是从外祖父的这整番话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在外祖父心中,梅花不惧严寒、不畏风雪,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中华民族就像梅花一样,面对磨难、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梅花象征的就是祖国,外祖父希望“我”要有梅花的秉性,像他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我从这里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5件事情:我是从“眼含泪水”“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在外祖父心中,梅花象征的就是祖国,这帕绣着血梅的手绢,就是他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它随着外孙女回去,就象征着自己回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故乡、祖国。所以,我从这里读出外祖父思念故乡、眷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谈对题目的理解。
1.在开始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了解了课题“梅花魂”的意思是梅花的精神的意思。那么,学习到这里,你了解到课题“梅花魂”讲了哪些精神呢?
出示任务: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课题“梅花魂”讲了哪些精神?分别是什么精神?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题“梅花魂”含有两种精神。一种精神是指梅花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严寒的冰雪怒放的品性,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精神;一种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是指外祖父虽漂泊海外,但坚守爱国之情的精神。
四、总结。
要体会写人的记叙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首先要弄清课文是通过什么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还要通过联系上下文品味具体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就能准确地体会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了。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使用脱音节的字卡检查评价,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板书设计
4 梅花魂
一、看到梅花 总想起
二、常流泪
三、弄脏 训斥
四、哭
五、送我墨梅图
六、递血梅手绢
七、赤子心
12、《梅花魂》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n3065wzsuna]4.梅花魂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竞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__________本文作者陈慧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
13、《月是故乡明》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l3060by62tt]
3.月是故乡明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 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 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
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qq-video vids=f0135q1ip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