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底世界》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开篇以设问的形式出现,以引起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关注,造成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深思起突出 、强调的作用。
2.当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波涛澎湃”和“宁静”看出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海底的宁静,说明了海很深。
3.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达的更准确、真实地写出了大海的深度。
4.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
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衬托出海底的宁静。
5.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窃窃私语”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底动物非常多。
6.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的方法说明这种鱼的速度很快。
7.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写出了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也说明了种类也多种多样。
八、问题归纳
1.第二自然段写了海底很宁静,第三自然段又写有许多声音,这不互相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一方面以声衬景更显海底的宁静,另一方面是因为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太小了,无法打破海底的宁静。
2.第2、3自然段在写法上与第4、5、6自然段有什么关联?
第2、3自然段侧重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第4-6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第2、3自然段和4、5、6自然段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如:黑暗中有许多光点闪动,这就意味着海底有许多鱼;宁静中的各种声音,是各种动物在窃窃私语。可见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出景象的奇异,如:各种动物的不同活动方式、海底植物的多种色彩、海藻的大小悬殊等等,都使人有新奇之感。
3.作者在介绍海底的动物、植物、矿藏时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介绍海底的动物、植物时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介绍海底的矿藏时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关注部编语文学习。
2、《草原》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句子解析课文重点问题解答,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也许你跑得很快。不过要是你跟猎豹或鸵鸟赛跑的话,就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
说明人奔跑的速度跟猎豹和鸵鸟相比,差得太远了。
2.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
1.题目是“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开头两个自然段为什么却先写人和鸵鸟呢?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大家平时可能不太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点明了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带着问题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度。
2.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这一段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估计,不是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果删去了,就会与事实不符。
3.课文第1至8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构:
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为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
每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
九、
第一部分(1-3):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写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第二部分(4-9):写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依次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关。
十
本文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作假设等说明方法,按照由慢到快的顺序,层层推进,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激发人们求知的兴趣。
4、《宝葫芦的秘密》重点句子解析与课文重点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这是我们的规矩。
“规矩”一词道出“我”和奶奶之间的默契,每次奶奶要求“我”做什么事情,“我”都要奶奶用故事来交换,体现了奶奶对我的爱。
2、那一天我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了,我又想到了它。“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那……”
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假如真有那么一个宝葫芦,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王葆小时候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并希望自己也有一个神奇的宝葫芦来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困难的奇妙经历。
2、什么是幻想?幻想能实现吗?
幻想是指空虚的,不真实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张三李四等有关宝葫芦的故事?
奶奶讲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宝葫芦的故事,与前文相呼应,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听的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太多了,这些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作者写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写这个童话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付出努力就想得到或拥用想要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5、文章有很多语言描写,它有什么好处?
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好处: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5、《西门豹治邺》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老大爷说:“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一个“闹” 字反映了“河神娶媳妇” 的危害之大,也表明了当地人对此事的无可奈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地百姓很迷信,对河神娶媳妇的事并没有怀疑。
2.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他们拉走。
“眼睁睁”一词写出了当地老百姓在迷信思想的蒙蔽下和巫婆、官绅的欺压下的无奈处境。
3.西门豹说: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
这句话是反语。实际上是说河神不灵。西门豹表面上假装相信,实际上已经识破了巫婆和官绅愚弄百姓、骗取钱财的把戏。
4.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为了吓唬官绅,也给老百姓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明白巫婆和官绅是在骗人。西门豹以巫婆久去不归、麻烦官绅的头子去催一催为借口,将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5.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面如土色” “头都磕破了” 是对官绅们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官绅们在骗局被拆穿后极度恐慌的丑态。表明西门豹彻底制服了这些官绅。
问题归纳
1.西门豹用什么办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
西门豹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也使其他官绅受到了相应的惩戒。
2.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可以看出什么?
从“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很穷,为下文西门豹调查贫穷的原因作铺垫。
3.我们来讨论讨论:
西门豹假装说新娘不漂亮,让巫婆到河伯那里说一声,改天送个漂亮的,把巫婆投到了漳河里。过了一会儿,说要官绅头子去催催,又把他投了进去。西门豹的办法妙在既制服了官绅们,又破除迷信,教育了老百姓。
巧妙之一:借老大爷的口,让巫婆和官绅知道“他也相信有河伯”,以免打草惊蛇,也为他能根除祸害、广泛地教育老百姓打下基础。
巧妙之二:安排周密。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这样一来,可以用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满意为理由救下姑娘。
巧妙之三: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
巧妙之四:假戏真做。西门豹以巫婆久久不归、麻烦官绅头子催一催为借口,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巧妙之五:讲究策略,区别对待。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治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了他的过人的智存慧和谋略。
4.西门豹知道了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而是去参加河神的婚礼呢?
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清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广大老百姓在河神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进而觉醒。这也为以后兴修水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惩治邪恶、破除迷信是件不容易的事,西门购是怎样把这件难事办好的呢?
(1)取信于民,适时赶到
西门豹假戏真做,在给河神娶媳妇时做戏,真是占天时、得地利、有人和。
(2)巧救新娘,严惩首恶。
西门豹惩治首恶不但行动果断,而且胸有成竹,可见其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3)惩治官绅,唤醒民众
西门豹的智慧和谋略,还体现在有区别地惩治一般官绅与首恶。那些官绅“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实际上是不打自招。他借官绅的表现揭露给河神娶媳妇的真相,达到了教育老百姓的目的。
6、《海底世界》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开篇以设问的形式出现,以引起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关注,造成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深思起突出 、强调的作用。
2.当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波涛澎湃”和“宁静”看出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海底的宁静,说明了海很深。
3.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达的更准确、真实地写出了大海的深度。
4.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
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衬托出海底的宁静。
5.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窃窃私语”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底动物非常多。
6.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的方法说明这种鱼的速度很快。
7.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写出了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也说明了种类也多种多样。
八、问题归纳
1.第二自然段写了海底很宁静,第三自然段又写有许多声音,这不互相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一方面以声衬景更显海底的宁静,另一方面是因为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太小了,无法打破海底的宁静。
2.第2、3自然段在写法上与第4、5、6自然段有什么关联?
第2、3自然段侧重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第4-6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第2、3自然段和4、5、6自然段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如:黑暗中有许多光点闪动,这就意味着海底有许多鱼;宁静中的各种声音,是各种动物在窃窃私语。可见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出景象的奇异,如:各种动物的不同活动方式、海底植物的多种色彩、海藻的大小悬殊等等,都使人有新奇之感。
3.作者在介绍海底的动物、植物、矿藏时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介绍海底的动物、植物时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介绍海底的矿藏时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关注部编语文学习。
7、《剃头大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难点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夺门而逃:表现出小沙一进理发店就小沙十分慌张的样子,甚至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逃跑。作者通过对姑父的“押”“执”“监督”动作描写,衬托出小沙害怕剃头的程度。
2.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
“锃亮”老师傅的剃刀经常磨,反着光发着亮。因为小沙骂的“害人精”,老师傅听不清;而那“锃亮的剃刀”又最容易让人做噩梦,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头儿摆布。
3.最痛苦的是,老剃头师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老掉牙”的推剪“咬住”“不放”,表现了小沙由人摆布的痛苦样子,生动、形象,用词准确。
4.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元钱。
“折磨”联系上文,指的是一绺头发被咬住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让小沙遭受痛苦。“央求”形象的表现出小沙对去理发店的惧怕,对我能替她剪头发的渴望。
5.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头发。
“这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一刀”体现出“我”剪的很随意,为后文作了铺垫。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姑父的大睡衣比成熊皮。
6.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可惜”“遭”形象的表现出我的慌张,心理已经乱了,不知所措。这两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沙的坑坑洼洼的头比成了梯田,生动的描写出我的胡乱剪的结果。
问题归纳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
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
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4.“害人精”是一个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也是日常口语,这类词语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且生命力强。我知道这样的词语有:马屁精、精灵鬼、替罪羊、墙头草、马后炮。
九、课文主题
本文讲描述了小沙怕去理发店剃头而央求我为他剪头发,结果剪成梯田样,最后被迫剃成光头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8、《27.故事二则》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儿小病。
扁鹊只是“站了一会儿”就能发现蔡桓侯的病情,表现了扁鹊的医术很高明。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动作描写写出了纪昌练习时的认真和刻苦。“两年以后”则说明了纪昌练习“盯住目标”的时间很长。
3.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
“每天”“聚精会神”“盯着”这些词语表现了纪昌的坚持不懈的意志。
4.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百发百中”表现了纪昌射箭本领的高超,同时从侧面表现了飞卫是一个“射箭能手”。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两件什么事情?
第一件事是扁鹊四次请求给蔡桓侯治病,蔡桓侯不听,后来,蔡桓侯病死了。
第二件事是纪昌学射箭的故事。
2.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侯为什么会死了呢?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蔡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拖成了大病,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侯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3.练眼力与学射箭有什么关系呢?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4.《纪昌学射》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
这个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从另一角度看,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也非常重要。
课文主题
《扁鹊治病》写扁鹊拜见蔡桓侯,屡次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侯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非常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拖成了大病,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侯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也非常重要。
9、《松鼠》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2.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3.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4.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写松鼠搭窝的全过程。用“搬、编扎、挤、踏”等一系列动词,从选址、建造等方面表现了松鼠做事有条理、聪明、勤快。
5.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光光溜溜”形容毛光滑不杂乱,“干干净净”形容毛洁净无杂物。叠词连用,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爱干净的特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2.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并分析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作用:
下文所介绍的松鼠的外形突出了它的漂亮;松鼠的活动突出了它的驯良;吃食、搭窝突出了它的乖巧,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
3.你认为描写松鼠外形的这几句话好在哪儿?
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把松鼠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
4.课文说明了松鼠的些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课文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①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②从松鼠的活动范围一一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一驯良。
③乖巧是从有人触动大树时反应的警觉,从蹦跳的动作表现出的轻快,从储备食物过冬表现出的聪明以及搭窝时有条不紊、精心考究表现出的聪明等方面来说明的。
10、《小岛》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句中三个“少”字突出了小岛的环境恶劣艰苦。
2.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说明岛上温度很高,比较凉快的时候就已经二十多摄氏度,那么热的时候温度就更高。驻扎在这里的海军土兵们生活很艰苦。
3.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种菜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艰苦的小岛上却不简单,因为这里严重缺菜,因为吃不上蔬菜,战士们牙龈溃烂,嘴里起泡,这样就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如果人人都能吃上蔬菜,身体健康了,部队的战斗力就强了。
4.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将军上小岛发现菜地,与战士们共享青菜的事情。
2.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这个小岛的环境很艰苦。(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最凉快”的时候,是“二三十摄氏度”。
3.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昵?
(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
(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4.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
(3)为了防晒和防盐,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并把菜地放在了小岛的南面。
5.从 13-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6.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7.将军的军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11、《盼》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4.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12、《绿》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主题与重点问题解答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绿。
第二部分(4~5):写绿色聚集重叠的静姿和动态。
课文主题:
这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情景,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对春天、生活、生命的热爱。
问题归纳:
1、诗中呈现了哪些绿色,有什么特点?
这些绿色的特点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想象这些绿色集中在一起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场春雨润醒了小草,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嫩绿;润绿了杨柳,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润动了河水,碧绿的河水,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倒映这两岸的翠柳。一阵清风吹过,笑脸没了,翠柳的身姿也凌乱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