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解说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青山不老》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解说

时间:2022-07-14 14:32:28

《青山不老》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解说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青山不老》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解说

课文分段

  第一段(1):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段(2-5):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成绩。

  第三段(6-7):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阅读感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劳动模范,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他出生在1899年,已于2005年去世,享年106岁。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个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铁力林业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课文简说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将相和》句子解析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5.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6.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7.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写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课文主题

  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3、《灯光》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千万盏灯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2.听说一按电钮那玩艺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的想象。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看到过电灯,现在看到书上画的电灯,产生了这种想象,说明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3.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注视”那本书上的插图并“默默地沉思”后说的。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4.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5.“多好啊!

  “平常的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使我心里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6.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去了。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完全能理解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完全能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于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7.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接着的话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他的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他的无私的品德多么高尚!

  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段(3—11):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段(12):讲“我”想起“往事”,含着不忘过去,应当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写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表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4、《白鹭》句子分析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不安稳”与“悠然”对比,写出了白鹭的栖息特点。

4.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产生无限的遐想。

5.——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破折号)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答案,让人感到白鹭无处不美。

段落大意:

  一(1)全文的总起句,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

  二(2-8)具体描写白鹭的美。

  三(9-11)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的美的赞叹。

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外形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竹节人》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小时候大家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

  第二段(2-4):写怎样制作竹节人。

  第三段(5-18):讲述怎样玩竹节人。

  第四段(19-29):讲述竹节人与老师之间的故事。

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本文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 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与满足的感情。

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重点句子解析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迫不及待”“立刻”极为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想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的迫切心情。

2.七点。

  三个关于时间的词语单独成句,说明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突出了“我”盼望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第一次写的诗的评价,这与前文母亲的“精彩极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扔”字表现了父亲对“我”这首诗的不屑,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 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6.“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4):写“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部分(15):写“我“在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帮助下一直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的体会。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 父亲和母亲对这首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得到了感悟。表现了父母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7、《梅兰芳蓄须》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梅兰芳先生的身份、职业、习惯等。

  第二部分(2-8):具体记叙了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以及抗战胜利后又重新登台演出的事,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从表演艺术和民族气节两个方面对梅兰芳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港、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8、《小岛》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19):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20-35):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36-37):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又绕回小岛南边,并行了一个军礼。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将军上小岛发现菜地,与战士们共享青菜的事情,表达了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同时也表达了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9、《青山不老》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解说

课文分段

  第一段(1):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段(2-5):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成绩。

  第三段(6-7):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阅读感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劳动模范,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他出生在1899年,已于2005年去世,享年106岁。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个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铁力林业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课文简说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大象的耳朵课文生字拼音组词课后习题解答等知识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二年级《神州谣》生字笔顺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树和喜鹊》同步练习 树和喜鹊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 《小猴子下山》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要下雨了》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小壁虎借尾巴》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漫画的启示》写作指导与范文 《荷叶圆圆》生字拼音组词句子解析等知识点归类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经典考题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少年闰土》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匆匆》生字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时练习题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交际指导与范文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图文讲解 《聊聊书法》交际指导与范例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课文8《蒲柳人家》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白杨》教学反思 课文5《孔乙己》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课文4《海燕》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6《变色龙》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6《变色龙》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人物对话性格特点 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 课文4《海燕》课时导学 课文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