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时间:2022-07-08 21:36:28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2、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答案与课外知识点拓展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长。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它,指天鹅。

  ◇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三、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是远小近大。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得近的事物看起来大的常识。

  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常识。

课外拓展:

一、古诗中的太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三、“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四、关于学习专心的成语 :

  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心无二用、废寝忘食

3、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与重点句子解析

我会写:

  援:援引 支援 援建 援军 孤立无援

  俱:俱全 俱乐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弗:弗去 弗许 自愧弗如

  辩:辩驳 辩护 辩证 分辩 争辩 辩论

句子解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5、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4、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y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⒁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

  ②[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⑤[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⑥[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这里读zhuó。

  ⑦[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⑧[弗若]不如。

  ⑨[为]因为。

  10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11[然]这样。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辩斗:辩论,争论。

  ③以:认为。

  ④日中:正午。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⑥[及]到,到了。

  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⑧[沧沧凉凉]寒凉。

  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10 [孰]谁。

  11[为]同“谓”,说。

  12 [汝]你。

5、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与学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翻译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课文原文

  《囊萤夜读》词语意思及译文

  《铁杵成针》原文及翻译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铁杵成针》词语意思及译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宋的鸡汤——《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6、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7、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8、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9、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课文翻译课后练习解答等知识点归类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援:yuán(支援、援助、援引)

  俱:jù(俱全、面面俱到、与时俱进)

  弗:fú(弗许、弗若、自愧弗如)

  辩:biàn(辩论、争辩、狡辩)

  四、多音字

  将:jiānɡ(将来)jiànɡ(将领)

  缴:jiǎo(缴纳)zhuó(弓缴)

  斗:dǒu(斗笠)dòu(战斗)

  五、理解课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六、问题归纳

  1.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2.“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4.“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七、课文主题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首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然后多读几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最后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善:善于,擅长。之:指弈秋的教导。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 弈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

  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10、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对弈 支援 俱全 弗若

  辩论 作为 擅长 器皿

二、比一比,再组词。

  弈(对弈)擅(擅长)俱(俱全)弗(弗若)辩(辩论)

  变(变化)颤(颤抖)具(具体)佛(仿佛)辨(辨别)

三、多音字组词。

  dòu 战斗zhuó 弓缴

  dǒu 北斗星jiǎo 缴费

四、近义词。

  知晓—(知道)提供—(供给)昼夜—(日夜)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幼稚—(成熟)家喻户晓—(默默无闻)

六、先解释带“_____”字,再理解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晦:教导。惟:只。

  句意:(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沧沧凉凉:寒冷。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七、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下棋;

  通国:全国;

  善:善于,擅长;

  援:引,拉;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然:这样。

  2.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弈秋的教导)(鸿鹄)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前一个人)

  3.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

  4.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11、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2、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词语注解课文翻译等知识点汇总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生字

  囊:行囊 药囊

  萤:萤火 流萤

  恭:恭敬 恭维

  勤:勤苦 勤劳

  博:博学 博大

  贫:贫困 贫穷

  焉:心不在焉 不复出焉

  逢:相逢 遭逢

  卒:士卒 卒业

需要背诵的内容

字词解释

  恭勤:肃敬勤勉。

  通:通晓,明白。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是:这。

  方:正在。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课文翻译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家贫不常得油,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问之,曰:“欲作针。”

  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囊萤夜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囊萤夜读》 ,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铁杵成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1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北冥有鱼》知识点总结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全:完全,完备。

  6.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追溯。本:最初。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一词多义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见

  庄子往见之:看望,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类活用:

  1.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六、古今异义词:

  1.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七、一词多义:

  ⑴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列前茅。(名次)

  ⑵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⑶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时则不至。(或者)

  ⑹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⑺其:

  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八、内容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蜘蛛开店》生字笔顺拼音组词课后练习答案预习 二年级《神州谣》生字笔顺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多彩的活动》习作指导与范文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写法指导与范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千人糕》同步练习 《火烧云》同步练习 《棉花姑娘》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同读一本书》交际指导与范例 《习作:学写倡议书》习作指导与范文 低年级看图写话资料大汇总(附常用词语、常用句式、练习)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青蛙卖泥塘》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 《长大以后做什么》范文同步作业 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二语文园地二知识点练习题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交际指导与范文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六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奥特曼表弟 六年级语文上册:常考量词、关联词、标点符号、歇后语考点汇总!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评课稿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六年级运动会广播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详细解析! 六年级人物作文我的表弟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