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原文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如果有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字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__________
本诗作者祁念曾,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2、借助创造性复述,结合资料,读好对话,体验情感——《小岛》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阅读提示中设计两个要求
1.借助将军的口吻,讲述故事
2.结合资料,了解守岛部队的生活,说说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要求
课文第一个要求与第二单元的《猎人海力布》中的课后习题,“以海力布的课文讲一讲劝说乡亲们搬家”相似,可以看作是对上一个单元中创造性复述的复习。同时也是希望初步了解守岛部队的艰难生活和爱国情怀,因此讲述的过程中要求不是简明,而是应该将一些动人的细节穿插其中,如谦让绿叶菜,如将绿油油的菜地当作中国地图的细节。
课文的第二个要求则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关,“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守岛部队的生活学生是不了解的,而没有这样的认知学生就无法对谦让绿菜的感人之处引起共鸣,不了解守岛的艰苦和与世隔绝,对于战士们一定要不辞辛劳的将故乡土带到小岛上的行为就无法理解。
同时在教学中要对前几课中的多角度选择,利用资料的意识习惯加以强化,可以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在课堂中,以小组展示的方式依次出示各组的资料,展示完成后,发放结合资料优劣度评价表,从资料的角度的多样,资料对文本理解的帮助度,资料的真实可信度等角度引导学生展开相互评价,强化资料收集有方法有规范的认识
再有效结合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课文中这样富含情感的个性化语言和情节很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是啊,可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都是老家带来的。”(人物)“那绿油油的一片,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回望小岛,他看到那片绿色土地上,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环境)加深对于战士们爱家更爱国,为国舍家的高尚情感
最后在朗读中表达这样的情感。本文对话较多,可以尝试排练课本剧表达情感,本文镜头感较强,也可以尝试用绘画电影镜头的方式表达情感。
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问题解答与课文主旨,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烘托了小女孩的孤独、可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文章接下来写的却是一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衬托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描写那双鞋?
作者着力描写那双大鞋是为了凸显小女孩家境贫寒。天冷极了,下着雪,小女孩连一双自己的鞋都没有,只能穿着妈妈的大拖鞋在路上走。她如此可怜还受到男孩子的嘲弄,让读者感受到小女孩的绝望和无助。
3.为什么小女孩没有注意到自己美丽的金发,却忘不了大年夜?
她没有注意自己美丽的金发,是因为此刻她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无暇顾及这些;她忘不了大年夜是因为她对美味的食物和幸福的生活的渴望。这样的对比描写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使文章更具震撼力。
4.女孩又冷又饿,为什么不回家?
卖不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可见爸爸对她十分冷酷,没有父爱。“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写出了她家的贫穷,也进一步突出她的可怜。
5.“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指什么?
指的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了。三个“没有”构成排比,写出了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对于她来讲,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只有“死亡”,多么残酷!
6.课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大年夜”?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环境,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体现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课文主题
本课叙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教材课后习题
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我感到小女孩
此时特别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我感到小女孩此时非常饥饿,由于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所以她想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我觉得小女孩此时也渴望和富家的孩子一样享受圣诞节的快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
2.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
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渴望有人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
3.(1)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像小女孩这样的穷孩子,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只能是小女孩梦想中的天堂。
(2)第一个“幸福”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就是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幻象,她在美丽的幻象中死去。第二个“幸福”指在新的一年里她摆脱了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她死了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就是“幸福”的。通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4.读了这首小诗我很受感动。小诗人把自己对“小女孩”的爱与同情都倾注到诗歌之中。给“小女孩”棉衣,一起分享食物与快乐,所有这些都代表了我们少年儿童的心声。我也有几句话想送给小女孩: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幸福与快乐,请快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度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会把你请到我的家中,把妈妈买给我的美食送给你,我要带你去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游戏,让快乐永远围绕着你。
选做题、略
4、《灯光》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千万盏灯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2.听说一按电钮那玩艺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的想象。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看到过电灯,现在看到书上画的电灯,产生了这种想象,说明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3.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注视”那本书上的插图并“默默地沉思”后说的。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4.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5.“多好啊!
“平常的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使我心里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6.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去了。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完全能理解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完全能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于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7.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接着的话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他的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他的无私的品德多么高尚!
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段(3—11):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段(12):讲“我”想起“往事”,含着不忘过去,应当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写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表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5、《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句子解析课文重点问题解答,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也许你跑得很快。不过要是你跟猎豹或鸵鸟赛跑的话,就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
说明人奔跑的速度跟猎豹和鸵鸟相比,差得太远了。
2.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
1.题目是“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开头两个自然段为什么却先写人和鸵鸟呢?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大家平时可能不太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点明了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带着问题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度。
2.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这一段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估计,不是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果删去了,就会与事实不符。
3.课文第1至8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构:
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为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
每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
九、
第一部分(1-3):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写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第二部分(4-9):写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依次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关。
十
本文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作假设等说明方法,按照由慢到快的顺序,层层推进,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激发人们求知的兴趣。
6、屠格涅夫的《麻雀》,改动后的“课文”,与译文原文到底有哪些区别
屠格涅夫是俄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他是第一个现实主义精神最充分、现实主义手法最纯熟的俄国小说家。他创作了大量小说、剧本和诗歌。《麻雀》选自他的散文诗集《爱之路》。(注意:不是选自《猎人笔记》!)
选编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麻雀》,指的就是其散文诗集中的《麻雀》。课文是“有改动”的,那么译文原文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购买了两个译本,一是沈念驹翻译的,一是教材所依据的译文,即巴金先生翻译的。
我打猎回来,在园中林荫路上走着。狗在我前面跑。
它突然放慢了脚步,轻轻走过去,好像嗅到了野物似的。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嘴边带黄色、头上生绒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掉下来(风猛烈地摇着林荫路上的白杨树),呆呆地坐在地上,无力地拍着它的柔嫩的翅膀。
我的狗慢慢地走进它。突然从近旁的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子似地落在狗的鼻子跟前——它全身的毛竖起来,身子挣成了怪样,它带着绝望而可怜的叫声,两次跳到那张露出利齿张开的嘴边去。
它是飞下来救护的,它用自己的身体庇护它的幼儿……可是它的小小的身体因为恐怖颤抖起来,它的小小的声音也变成了粗暴,并且嘶哑了,它昏了,它是在牺牲它自己!
在它的眼里,狗一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吧!可是它还是不能够坐在它那高而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自己的意志更强的力量把它从上面推下来。
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后退了。……显然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
我连忙唤住了这只有些惊惶的狗——我带着尊敬地走开了。
是的;不要笑啊。我尊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我尊敬它这种爱的冲动。
爱,据我想,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唯有靠它,唯有靠着爱,生命才得以维持,才得以发展。
一八七八年四月
这篇“散文诗”所编入的集子叫“爱之路”,集子名就揭示了编选其中每篇文章的主题。《麻雀》这篇“散文诗” ,其爱的主题是如此鲜明:一只小小的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在绝望中迸发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力量,与猎狗这一庞然大物对峙。这是一种怎样伟大的爱伟大的力量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绝望和恐惧中以命相搏,就是因为那个面临危险的是自己的孩子。亲眼看到了这一幕,谁不会被深深震撼呢?“我想,爱心比对死亡,比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力量。只有依靠它,依靠爱心,生命才得以保持,运动。”被深深震撼的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忍不住要将自己的感触直接与读者分享,要和读者一起记住这只带给他深深震撼的拥有爱的伟大力量的麻雀,一起记住它迸发出爱的力量时的模样和精神。
是的,作者在结尾处的感慨,正是来自于那只“黑肚皮的老麻雀”。这只老麻雀当时的样子,给作者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简短的一篇文章中,关于老麻雀当时的样子、叫声,却写得那么具体细致。沈念驹的译文原文中,从第四自然段的“忽然”到第五自然段结尾,用了141个字(不包括标点符号)直接描写老麻雀当时的形象。巴金先生译文原文相应部分143个字,同样不包括标点符号。课文标注的是根据巴金先生译文改动的,相应的部分是91个字。
课文与两篇译文原文相应部分比较,都少了近50个字。除了用词和句式组合上有所区别外,细细对比,还会发现,第四自然段里,课文最后一句,只写了老麻雀当时羽毛的样子和“绝望地尖叫着”,两篇译文原文都强调了它主动跳近那只狗的露出锋利牙齿的嘴。关于狗张开的大嘴,课文中改到了描写猎狗走近小麻雀的部分。这样的改动,在意思的表达上,区别是明显的。译文原文的写法,突出的是老麻雀“昏了”的爱的无畏冲动;课文的写法,主要突出的是小麻雀当时面临的危险多么可怕。除此之外,细细品味,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到底是课文改动更高明,还是译文原文更真切,或许也能做出判断。猎狗走进小麻雀时,小麻雀是“呆呆地坐在地上,无力地拍着它的柔嫩的翅膀”。显然,小麻雀对猎狗没有任何挑战性,更不存在危险性,所以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而没有一口叼住或咬住小麻雀,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就没有必要“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嗅一嗅”就够了。老麻雀突然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而且还竖起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一定会让猎狗“惊惶”,露出锋利的牙齿或者是龇牙咧嘴,是很自然的应激反应。
第五自然段相应部分,除了具体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课文少了一句话,是紧接着对其样子、声音的描写后,作者进行的猜测和判断。沈念驹的译文写的是“他站定了,要拿自己做牺牲”,巴金先生的译文是“它昏了,它是在牺牲它自己”。这样一句话,有与没有,在表达效果上有很大差别。有了这样一句话,既说明事情一直都在作者的观察和判断中,一直都牵动着作者的心,这就为后面作者唤回猎狗做了更加充分的铺垫——文中紧接着的两句话,就是作者对老麻雀心理的换位体会。在这件事中,作者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至少,从有了这句话开始,他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了。
说到“改动”,还有两处。
一是第三自然段译文原文用括号补充的信息,课文直接用一句话写在了段落开头。可以想到,两篇译文原文的一致性,证明了屠格涅夫的原文应该也是作为补充信息的。为什么要作为补充信息呢?可以想见,作者一开始的注意力不在天气上,如果猎狗嗅到的不是一只小麻雀,而是什么地面活动的小动物,这句话就没有必要写出来了。因为发现是落到了地面上的、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作者会想它为什么会在地上,所以才注意到了“风猛烈地摇着林荫路上的白杨树”。
二是课文直接删除了译文原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删掉合适吗?如果这是一篇普通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或许可以没有这两个自然段。作者将自己的这篇短文,定位为“散文诗”。“诗”的特质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主题情感上,“爱”的主题,对“爱的冲动”的“尊敬”,都是“诗”意所在。从这一点来看,没有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也就没有了“诗”的性质了。课文的改动,直接改变了文章的文体性质——改得真是“太大胆”了。
(如果是我和班上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拿出巴金先生的译文来,让他们进行对比阅读,评价一下几处明显的“改动”。这可能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有意思的事情。)
7、《听听,秋的声音》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o08177gjtkn]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嚁嚁”,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毕国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8、《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梳理练习
教材分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歌颂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诗歌。全诗共五小节,以问答的形式回忆雷锋做好事及孩子们学习雷锋的表现。
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因此在朗读感悟时,我把重点放在“感”上,在心底里真诚地呼唤着雷锋叔叔,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在说话,我们看见了在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上,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体现。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会写:
锋(锋利)(前锋)(先锋)(冲锋)
昨(昨天)(昨日)(昨晚)(昨夜)
冒(感冒)(冒号)(冒险)(假冒)
留(留下)(留学)(停留)(收留)
弯(弯腰)(转弯)(弯刀)(拐弯)
背(背包)(背走)(背起)
洒(洒水)(泼洒)(飘洒)(洒落)
温(温暖)(温和)(温水)(体温)
暖(暖和)(暖气)(冷暖)(暖风)
读一读,记一记:
叔叔 足迹 昨天 迷路 温暖 爱心
多音字:
背 bēi (背包) bèi ( 背书 )
曾zēng(曾孙) céng(曾经)
近义词
:
寻找——寻觅晶莹——剔透
足迹——踪迹四处——到处
年迈——年老温暖——暖和
反义词
:
温暖——寒冷晶莹——浑浊
出现——消失年迈——年轻
理解词语:
泥泞: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年迈:年纪老。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晶莹:光亮而透明。
寻觅:寻找。
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蒙蒙的细雨
年迈的大娘晶莹的露珠温暖的春风
知识要点: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们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我们在心底里真诚地呼唤着雷锋叔叔,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也在说话;我们看见了在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上,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体现。
课文主题:
这首诗歌讲述了“我们”寻找雷锋叔叔的故事,展现了雷锋叔叔生前做的好事,表现了雷锋叔叔处处想着别人,把爱心洒遍祖国各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对雷锋叔叔的怀念之情,告诉我们要像雷锋一样做一个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人。
课后习题答案:
1、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泥泞 年迈 晶莹 寻觅
我是用查字典的方法和请教老师、家长的方法知道词语的意思的。
2、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
◇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
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在雨中抱着孩子,一步一滑地行走。
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大娘行走着。汗水从他的额头上滴落下来,但他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小练笔:
试着写一件你助人为乐的事,记得多用叠词。
示例:傍晚放学的时候,天阴沉沉的,眼看着一场大雨就要到来了。我和小红、小明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半路,狂风大作,雷电交加,转眼间,黄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落下来,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白花。
小红和小明想跑到树下避雨,我说:“打雷的时候在树下避雨太危险,我带了雨伞,我送你们回家吧。”于是,我们三个人打着一把雨伞继续往家走。雨伞太小,我尽量让雨伞遮住他们两个人。我把小明、小红送回家,才急匆匆往家走去。回到家的时候,我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本文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提升练习】
二、根据拼音写词语。
三、词语巧搭配。
蒙蒙的() 温暖的()
长长的() 晶莹的()
年迈的()弯弯的()
四、连词成句,并打上标点符号。
1.迷路的抱着孩子雷锋叔叔
2.温暖的四处寻觅我们乘着春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文综合阅读。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1.按要求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温暖-()【写反义词】
寻觅-()【写近义词】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雷锋叔叔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B.在需要奉献爱心的地方,到处都有像雷锋叔叔那样热心助人的人们。
C.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他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
3.请你写一句关于帮助他人的名言或俗语。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你身边有“小雷锋”吗?说说他(她)哪里做得像雷锋。
答案
一、F L A N
二、温暖冒出昨天留下洒水弯下
三、
蒙蒙的(细雨)温暖的(春风)
长长的(小溪)晶莹的(露珠)
年迈的(大娘)弯弯的(小路)
四、1.雷锋叔叔抱着迷路的孩子。
2. 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
五、1.寒冷寻找 2.C
3.示例: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六、示例:丽丽经常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明明帮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
9、《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原文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如果有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字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__________
本诗作者祁念曾,选作课文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