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篮球后转身运球的评课稿
在小学现代化技术在术科中的有效运用的专题研讨活动中,我认为最有亮点的是徐老师上的体育课。
第一,教学设计规范、细致、周全、面面俱到,在课时设计的流程上和每个环节都细致的考虑到了,说明我们的胡老师对这次课还是很重视的',让我们拿到教案就知道他上什么,怎么上,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在课时教案上同样的细致,说明胡老师有比较扎实的课前基本功,对课的理解还是有一点是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第二,器材上有所创新。运用了许多现代化技术设备,如电脑,手写板,投影,iphone手机,特别是运用手机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拍摄,再练习完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巩固正确动作,改正错误技术。
第三,老师用分组轮换进行练习,练习时组织清晰、简单、实用、时效。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能够体会不同的内容和练习手段。充分解决器材少人多或者练习多人多的毛病,让学生在短时间里体会不同练习手段不一样的感觉。
2、足球运球评课稿
9月20日,市体育学科第二期后备班和市第五届名师跨校带徒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小学体育研修团队培训第一次培训活动在尔仪小学举行。
后备班成员孙斌杰老师展示了《足球运球游戏与组合练习》一课,课后,大家根据“组合练习”研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我就对孙老师的这节课阐述自己的观点。
孙老师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整个课的练习密度、强度都达到了预设的标准。
孙老师在课堂常规中对学生进行四面转法的教学,再次过程中对于有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点,让学生有了明显的改编,也符合了《刚要》提出教材“七个一”中的开始有队列,随后进行了热身操的教学,让学生在足球操中体验快乐,展现自我。课堂常规中孙老师通过足球鞋子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踢球的各个部位,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清楚明了。并通过脚外侧、正内侧、正脚背运球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印象,同时利用脚外侧运球转身进行脚内侧传球这个组合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提前感知单个内容组合后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最后利用两人一组躺垫抛接球进行素质练习,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但是,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开始部分,孙老师在开始部分进行课堂常规教学中把学生拉到了场地器材的右侧,把足球器材摆放的场地空荡的闲置着,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在这个以布置的场地中直接进行课堂常规的教学,这样省去教师调动队伍的时间,还能够使得整体效果更佳明显。
同时,孙老师热身运动中增加了足球操的教学,对于这个足球操我们是否觉得真行有用,因为我们热身操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下一个内容做好热身准备。因此在这节课中如果要安排热身操我们就要根据踢球部位去进行对应的热身,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本部分,孙老师在这节课中利用标志盘划分成几个足球道让学生能够有序的进行练习,但是我们不难发现40X60米的场地中,孙老师只是用到了整个场地的十分之一,可想而知,整体的队形较为紧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放不开,我们可以加大场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我。
3.结束部分,孙老师利用垫子进行素质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自由练习会显得乱,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由练习后再由教师进行统一的练习,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到动作,而且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能够有效的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孙老师根据市研修计划中组合练习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能够很好的渗透这个组合练习的内容,让学生的练习不再单一,而是具有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这个技术动作后如何的运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足球运球评课稿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的活动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有很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过渡期,有很好的模仿能力,同时学生具有好动和好奇的生理特点。与他人合作方面有一定基础,虽然体质还是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还是存在。但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好胜心强,敢于表现。本次课结合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加强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运球在足球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运球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运球的正确动作和练习方法进而熟练运球的动作。
3、情感目标:增进对足球的兴趣并认真练习,培养互相合作、守秩序及爱公务的习惯。
4、体适能方面:训练协调、反应、敏捷、速度等能力,增进心肺耐力及肌肉耐力。
五、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增加球性,对球的控制
2、教学难点:控球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1、教法:足球是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所以学习的热情很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练习。在授课中我采用了示范法、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快更好的掌握动作的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分组学习法、比赛激励法。首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运球要领,然后再分组练习中相互学习悟出运球要领。最后通过运球接力提高运球技能。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学生四列横队集合,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器材。宣布本次课的任务、目的及要求。安排见习生活动。
2、热身慢跑,徒手操,学生自由发挥,用各种动作熟悉球性。
(二)基本部分
一、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动作要求:直线助跑,脚尖正对出球方向,支撑脚踏在球的侧方距球 15cm 左右,大腿外展,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踝关节紧张,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同推送或敲击的方法将球击出。
组织:学生分成6组进行练习
教法:
1.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
2.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时,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二、运球绕过障碍练习
1、学生分成6组进行练习。
2、学生绕8字通过障碍物,过中点绕回后交给下一人,依次进行。
3、教师巡回辅导。
三、游戏(运球过障碍物接力比赛)
1、全班男女混合分成人数相等的4个小组进行。
2、过时必须绕8字过障碍,返回时可以传长球,但下一人必须在起点停球再动。
3、听教师口令开始,最后两组每人20个下蹲起
(三)结束与放松部分
1、放松活动。
2、集合,选出优秀同学再示范,老师讲评。
3、交代回家作业,预告下次上课内容,收点器材。
4、下课,师生再见。
4、《足球运球游戏与组合练习》评课稿
9月20日,市体育学科第二期后备班和市第五届名师跨校带徒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小学体育研修团队培训第一次培训活动在尔仪小学举行。
后备班成员孙斌杰老师展示了《足球运球游戏与组合练习》一课,课后,大家根据“组合练习”研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我就对孙老师的这节课阐述自己的观点。
孙老师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整个课的练习密度、强度都达到了预设的标准。
孙老师在课堂常规中对学生进行四面转法的教学,再次过程中对于有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点,让学生有了明显的改编,也符合了《刚要》提出教材“七个一”中的开始有队列,随后进行了热身操的教学,让学生在足球操中体验快乐,展现自我。课堂常规中孙老师通过足球鞋子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踢球的各个部位,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清楚明了。并通过脚外侧、正内侧、正脚背运球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印象,同时利用脚外侧运球转身进行脚内侧传球这个组合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提前感知单个内容组合后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最后利用两人一组躺垫抛接球进行素质练习,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但是,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开始部分,孙老师在开始部分进行课堂常规教学中把学生拉到了场地器材的右侧,把足球器材摆放的场地空荡的闲置着,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在这个以布置的场地中直接进行课堂常规的教学,这样省去教师调动队伍的时间,还能够使得整体效果更佳明显。
同时,孙老师热身运动中增加了足球操的教学,对于这个足球操我们是否觉得真行有用,因为我们热身操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下一个内容做好热身准备。因此在这节课中如果要安排热身操我们就要根据踢球部位去进行对应的热身,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本部分,孙老师在这节课中利用标志盘划分成几个足球道让学生能够有序的进行练习,但是我们不难发现40X60米的场地中,孙老师只是用到了整个场地的十分之一,可想而知,整体的队形较为紧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放不开,我们可以加大场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我。
3.结束部分,孙老师利用垫子进行素质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自由练习会显得乱,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由练习后再由教师进行统一的练习,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到动作,而且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能够有效的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孙老师根据市研修计划中组合练习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能够很好的渗透这个组合练习的内容,让学生的练习不再单一,而是具有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这个技术动作后如何的运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篮球直线运球》评课稿
本人就顾老师的篮球直线运球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1、从教学内容和目标上:严格意义上来说此内容应该是水平一的内容,但顾老师把到拿到水平二来上的话,那么对学生掌握的技术要求肯定就要提高了。顾老师在教案中教学目标其中说75%的学生能直线运球6米以上,而本次课学生仅仅掌握了走着运球且都是短距离,连慢跑都没有,可见要求过低。
2、从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置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只是形而上学,教师只是强调了让学生学得开心,而忘了也要“乐中学”。所以上课之前对教材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3、从教学方法上:教师对本堂课花了很多心思,比如熟悉球性与兔子舞的结合,让学生静下来的方法“吹一声哨,拍抱着的`球三下”,这些亮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教师对主要教材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没有很好的体现,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用游戏的方法,却没有解决本堂课要学习的重难点手触球部位及球的落点。另外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纠正错误方面也没有体现出来,只是一步步下来,为教而教。
4、场地的设置:场地设计新颖、多样化,利用各种自贴标志线、点等。课前布置花了很长时间,课后也花了较长时间收拾。个人觉得有时候太花哨不一定学习效果就好,可能合理的利用场上现有的线会更合理、有效。如用篮球场的边线来进行直线运球的教学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5、在这节课中有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错误:在教师讲解示范时,老师让前两排学生蹲下,这时整排学生都坐在篮球上,教师没有及时指出来。这个问题看似很小,但却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体育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一些常规教学的态度。
6、小篮球原地运球小学体育评课稿
本课,教师选择了小篮球原地运球作为主教材,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体育的实际技术水平,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把小篮球比喻成“球宝宝”,把一对相互学习和练习的学生分别比喻成“球爸爸”和“球妈妈”,在教学里分别扮演了3个生动有趣的角色,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老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原地运球的方法,提出了“球爸爸”和“球妈妈”如何才能让“球宝宝”听话的学习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进行学习,交流,练习。学生非常感兴趣,整个课堂深动活泼,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节课的学校,约有85%的学生掌握了原地运球的.基本方法。
二、抓重点,突难点,解决技术难题
教师抓住原地运球的重难点,即运球的手型、运球的力度、触球的部位等问题,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高运球到低运球,由原地到行进间运球。在教学中,老师的时时点评与鼓励性评价,学生间的提示性评价与判断性评价相结合,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掌握了原地运球的基本方法。
体育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也不例外,针对本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场地的布置应该科学合理
本课的场地设计是“U”字型,显得很紧,学生间间隔距离较近,影响了运球的充分发挥,老师也不容易观察到全体学生。教师在讲解的时候站在场地的中央,站在老师身后的学生听讲困难,不适合。假如站成半圆型(如下图),每个学生不但能清楚地看到老师的示范,还能听到老师的讲解,同时老师也能全方位地观察到每个学生,课堂教学也显得规范有序,场地设计也很美观。
二、精讲多练
讲解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把动作要领归纳成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反复强调,评价时也用这几个字或词进行观察点评,即省时间,学生又能记得住。如:手型如——锅盖;用力——下压松;手心——空等。
三、讲解的时机把握
讲解要把握最佳时机,学生在练习或者在学习兴趣高的时候别停下来讲解或者纠错,一般情况下在练习5——7分钟时可换下一个内容或者提示性讲解。个别学生单独纠错,多数学生错误则应停下来重新示范,学生观察错在什么地方,师生共同讨论如何改正的方法。千万不在学生练习到很高的兴趣时停下来讲解。尽量做到精讲多练。
7、《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
《中华文明的曙光》是初一教材的第一课,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抱着期盼、兴奋的心情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如何通过老师的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感到学习历史并不难,而且非常有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这节课老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亮点一:“史由证来”——注重养成学生的“证据”意识:
“史由证来”是史学的基本意识。根据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证据意识即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解和释史实”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1)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历史资料。
老师提问“你认为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历史?”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用图示进行归纳:通过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学询问长辈、历史网站等途径获得的实物、图片、文献、口述等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黄帝和炎帝”一目的内容,则是由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读《上下五千年》、到图书馆等途径查找资料,课堂交流。
(2)指导学生从考古图片材料、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中,老师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骨骼化石图》、《北京人的.工具》、北京人用火的遗迹》等一组北京人生活、生产的考古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获取信息、合理想象,拉近学生与探究的距离。特别是在观察北京人用火的遗迹图片和文字时,老师提出:“你从这些遗存中发现哪些信息?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灰烬厚达6米,说明他们保留火种”、“他们吃熟的食物,因为有烧过的兽骨”、也有的说:“他们也吃植物,因为有烧过的树籽。”从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初步具有了“证据”意识,用从考古图片资料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作为证据,解决问题、言之有据。
(3)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神话传说时代的英雄。神话不是历史,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世界上任何古老的民族的历史都离不开神话。怎样让学生理解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在学生讲述了黄帝和炎帝的故事后,老师提问:“大家觉得故事可信不可信?”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可信与否?能不能找到证据呢?”在学生疑虑重重的情况下,老师采用了文物证史的方法,展示一组考古图片,并说明这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当时同一时期甚至比传说时代更早的出土文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如:“布纹陶钵”、“丝织残片”当时已经养蚕、纺织;“船形陶器”只能说明当时有船,但不能说明是谁发明了船;出土的石镰、碳化水稻说明当时发明了原始农业;出土的七孔古笛、陶埙证明当时有了原始音乐。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被考古发掘证明的内容是可信的,没有被发掘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4)整理历史信息。
新课结束前,老师提出:“在这节课中有哪些可以成为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学生回答:出土文物、口传资料、文字资料。课后作业则是要求学生模仿老师所做的表格,整理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这节课白老师自始至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亮点二:“神入”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断给学生营造“神入”历史的场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头问道:“你想从历史中了解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古代人的交通、服装、怎么生活),老师话题一转:“历史这门课包括了过去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用通俗的贴近学生的语言解释了历史这门课的内容。通过观察一组北京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图片,让学生想象“用火以后北京人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取暖、照明、驱逐凶猛的野兽、吃烧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北京人时代,“如果你是北京人,结合北京人生活的特点,你从早到晚是怎么过的?”这个问题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既具有科学性(合理想象)又有趣味性,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学生的讨论分热烈,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说“一大早出去打猎、找回一些树籽,在火上烤,烤熟了之后让妇女和孩子先吃”、有的说“天刚蒙蒙亮,我召集大家到森林里挖陷阱,一头鹿掉到陷阱里了;然后大家有在河边用树枝找鱼,在树上摘植物的果实。”学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在课堂上闪烁出的智慧火花,当他们的回答不断得到老师的赞扬时,他们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始终在一种宽松、有趣、兴奋的氛围中度过。
8、高三体育篮球评课稿
1、在紧张的高三的学习中, 体育课是学生文化学习以外的唯一身体活动课堂,开好每堂课也是作为高三体育课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工作,黄老师这节课,为我们高三年的体育教学作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模式;
2、课堂中的课堂常规在这节课中体现得非常到位,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技术学习与技能展示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也乐在学,活动在课堂中,师生的配合互动也是非常紧密;
3、优化了教学方法与手段,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体现,充分发挥着体育骨干的助手作用,较好地处理好“小老师”的角色,也处理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也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的活动练习时间较多,这样可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提升过程;
4、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上使用的激励方式也很特别,从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中,我从中看出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取得的效果是非常鲜明的,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强烈,特别是高三年女生,也们更是在篮球课堂中取得了自己的一块天地。
建议:提升学习小组的活动空间。
9、篮球后转身运球的评课稿
在小学现代化技术在术科中的有效运用的专题研讨活动中,我认为最有亮点的是徐老师上的体育课。
第一,教学设计规范、细致、周全、面面俱到,在课时设计的流程上和每个环节都细致的考虑到了,说明我们的胡老师对这次课还是很重视的',让我们拿到教案就知道他上什么,怎么上,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在课时教案上同样的细致,说明胡老师有比较扎实的课前基本功,对课的理解还是有一点是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第二,器材上有所创新。运用了许多现代化技术设备,如电脑,手写板,投影,iphone手机,特别是运用手机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拍摄,再练习完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巩固正确动作,改正错误技术。
第三,老师用分组轮换进行练习,练习时组织清晰、简单、实用、时效。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能够体会不同的内容和练习手段。充分解决器材少人多或者练习多人多的毛病,让学生在短时间里体会不同练习手段不一样的感觉。
10、《篮球原地运球》评课稿
今天听了崔老师的运球课,感受颇深。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篮球运球练习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导学、设疑、来组织学生进行分散练习、自主练习、比赛、游戏互相参差的教学方式达到在比赛,游戏当中使学生练习并、掌握到篮球的基本技能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下,我就谈谈对崔老师课堂上的闪光点。
一、教学目的的人性化
本课的教学内容,崔老师选择了学生非常喜欢的篮球运动。但本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又是反复枯燥的原地运球练习,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所以,老师在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位,在比赛游戏当中练习到篮球的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比赛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以学生合作意识为隐形目标,从比赛、游戏的生活化行为体验中体验合作的无处不再和及其重要性!
二、教学程序的科学化
课的开始就提问学生关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篮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切入主题,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热身运动,再是拨球、抛接、饶球、转球练习使学生熟悉球性。接着运球练习和运球过障碍游戏比赛,意在强化运球技能。最后,用篮球游戏-胯下传球,来进行放松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恢复。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课堂首先球操导入,在富有现代气息中学生渐入佳境。它不再是以往的绕圈惯例,绕圈长跑,而是有针对性的,又有时代个性。而接下来的练习、比赛、游戏一条龙的多样化训练中主要考虑到队形,充分利用上课的基本队形,灵活变化队伍,进行分组,即使减少了排队的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练习球的次数。
当然也有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球操练习中,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可以有什么玩法,让孩子自己变换模式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2、“在组织的比赛中发现有些学生动作变形,学生刚学习了新动作还没有完全熟悉掌握,而且在比赛中学生一般都会注重比赛的结果自然就会忘记动作的要求,因此在比赛期间老师应该多提醒学生规范动作;还有要不断强调比赛奔跑中的安全性。
总得来说崔老师的这堂课设计新颖独特,符合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从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