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幼儿语言环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隐形课程”,教育环境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该发挥环境对幼儿学习的外部支持作用,使环境创设更好地为语言教育服务。但因种种原因,许多幼儿园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环境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有鉴于此,这里拟就目前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变静为动。注重语言环境的启发性
环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因此,随着语言教育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环境也应该作相应的变更。也就是说,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与目的是变更环境的最主要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如果说,前者的环境变化呈现板块状,环境与环境之间是不尽相同的;后者的环境变化就是辐射形的,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灵活地调整环境。如在一次雕塑作品欣赏活动中,幼儿谈论道:“这个叔叔很帅,皮肤很亮很光滑,肌肉一块块鼓起来,很发达,他摆的姿势很美。…‘他的肩膀宽宽的,皮肤亮亮的,是古铜色的,好像阳光洒在他身上。…‘这个雕像是女的,她的头发长长的,很漂亮。”“她的腰细细的,肌肉比较松,没有那么结实。”……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些信息,提出“这些雕像美吗”、“什么地方美”等问题让幼儿讨论,将幼儿引向共同关注的兴趣点,从而产生“人体雕像”的环境主题。
二、变废为宝,丰富语言环境的内容
不少时候总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材料不全或者缺少材料而无法创设环境。其实,如果教师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废旧材料都可以作为环境创设的有用资源。如果教师请幼儿也参与废旧材料的收集,在多方收集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又实现了对幼儿的环境教育。如在“糖果”主题中,鼓励幼儿搜集各种糖果包装纸、泡沫板、糖果盒等;在“人体雕像”主题中,让幼儿帮助搜集毛线、细铁丝、吸管、玻璃绳、麻绳等有利于塑型的材料;在“酷酷舞台”主题中,让幼儿搜集果冻盒、纸芯、纸盒、一次性纸杯、旧布、小雨伞、水果包装袋等适宜设计、制作舞台的材料。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参与大大拓展了材料搜集的范围,丰富了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为环境创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废旧材料要成为成品,还需要幼儿对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最后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思考。设计并制作尚不存在的事物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共同完成任务,如何共同解决问题和矛盾,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同伴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如何结合各自的观点进行创新等问题。在这样的合作活动中,幼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他们也体验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更乐意与他人合作。
三、变美为实用。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为了使环境创设符合幼儿的兴趣,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如描绘五彩的颜色、构思良好的布局、寻找精美的材料等。但一些教师因此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由于太看重环境的表面效果而忽视了环境的教育价值,使环境创设成了一种盲目的行为。教育情境下的环境并不是单纯为创设而创设的,它具有促进幼儿学习的内在品质。因此,在追求环境审美效果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环境的教育价值,有时甚至要牺牲环境的审美性为教育目的服务。
要想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教师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如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中幼儿都能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完美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花盆里的泥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感知活动,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土壤对人类的作用,萌发幼儿热爱土地的感情等。
在环境创设伊始,教师要深入思考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的认知体会,是对问题进行假设验证,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序地组合各种材料,在发挥各种材料教育价值的同时实现环境的整体教育作用。如下面这一实例:放大镜等工具性材料的提供一源于幼儿看不清“一片片羽毛是什么样的东西组成的”一用提供的工具观察一比较一“画”下来一为科学发现区提供记录工具(打破区域材料的内容)一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产生的羽毛制作画一提供各种工具及辅助材料一引出羽毛还有很多用途一张贴到墙上交流(成为有意义的墙饰)。
四、变一为多,发挥各方面的合力
良好的环境创设必然是可以给幼儿更多生活体验的环境,若把环境创设局限于教师的人为设计,把幼儿的生活范围限制在幼儿园,必定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创设幼儿园环境的时候,教师要具有开放的心态,通过整合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区域的环境,实现环境创设的最优化。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固有的自然生活环境。在教育活动中,许多教育内容来自于美丽的自然环境,教师可以将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外显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实施教育。例如清明节来临,适值雨季,桃花红、菜花黄、草儿青……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可组织幼儿去野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放放风筝、挖挖蚯蚓,看看蜜蜂采蜜,使幼儿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如当今环境问题严重,可组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社会、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如烟囱冒烟、河水又脏又臭、垃圾满地等这些非常直接、与幼儿生活密切的污染现象,促使幼儿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确立环境意识。
其次,教师要挖掘良好的社区环境。幼儿的社区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及社区教育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多的一个地方,家庭教育对促进幼儿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融洽亲子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让幼儿把这种和谐愉快的情感延伸至幼儿园,促进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表现。而丰富多彩的社区环境,可以让幼儿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丰富早期社会经验,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情感,促进其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如过春节时,大红灯笼高高挂,烟花爆竹噼啪响,年画春联处处飘,家家户户喜洋洋,幼儿穿上崭新的衣服、相互拜访、贺岁融融的场景等,都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社会体验。
五、变封闭为开放。创设优良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中,除了物质环境外,心理环境的创设也是重要的内容。优良的心理环境可以消除幼儿紧张的情绪,让他们在爱、平等、民主的气氛中,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交往,形成个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创设优良的心理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语言发展特点,也有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教师应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或成人的角度来评价幼儿的思维。能够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当今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这种品质。尊重幼儿想法,也要求教师对于幼儿的错误语言表述加以正确的指导,不严厉批评幼儿,不对他们冷嘲热讽,给他们继续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从而把被动接受错误转变为主动认识错误。
其次,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幼儿也不例外。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初建班集体时,应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态度,使幼儿个体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逐渐使幼儿产生自信和自主感。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这将会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如果对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采取讽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惩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心灵,使他们自卑、失去信心,对自己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对自已的行动或自身产生羞怯感,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也指出,创设和帮助幼儿注意四周的环境,可以发展幼儿的各种兴趣,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仅要让“每一片空间向幼儿释放”,而且要让每一缕阳光普照幼儿,使幼儿在创设环境、观察环境、欣赏环境、探索环境的过程中自主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