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2、3、4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目。
2、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3、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的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懂得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对口诀:5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一句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3、算一算,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53= 51= 52=
55= 25= 45=
师:用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进行计算,但是只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课件出示:一棵向日葵幼苗。
师:春天的时候,小朋友们种的向日葵发芽了。一颗幼苗张开了两片叶子,这张开的两片叶子叫作子叶。这是几个2?
一棵幼苗张开2片叶子是1个2,1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
21=2 12=2,
我们编出口诀是: 一二得二。
一二表示什么?得二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两棵向日葵幼苗。
两棵幼苗张开几片叶子?(4片)是几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22=4)谁能试着编出这几句口诀?(板书:二二得四)
看一看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读一读。
2、学习例3
过了一段时间,向日葵开花了。课件出示一行向日葵,3棵。
同学们,每行3棵是什么意思?(一行种3棵)表示几个3?(1个3)1个3是几?(1个3 是3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3,13=3)你能编一句口诀吗?(一三得三)
继续出示:2行是多少棵?表示几个3?3行是多少棵?表示几个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编出乘法口诀。
数一数,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自己小声读一读。
3、学习例4
(1)请同学们看老师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讨论内容如下:
摆1个正方形用(4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2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3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4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得出结果,由组长将答案填进题单。
小组汇报,老师板书。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4、同学们这么厉害,自己都能编出口诀了,那你知道11得多少吗?口诀呢?
1个2是2, 1个3是3; 1个4 是4,所以1个1还是1, 11=1。
乘法口诀:一一得一。
5、观察黑板上1、2、3、4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6、尝试背诵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对口诀。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 )得二 三( )得九
二二( )四 ( )四得四
( )四十六 二( )一十
( )三得六 四( )二十
三( )十二 三( )十五
3、整理1、2、3、4的乘法口诀。
4、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四四十六 三四十二
一四得四 一二得二 四五二十 三三得九
5、看算式说口诀。
22=4 44=16 23=6
6、找新家。
7、小动物怎样过河。课本习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学生在书上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21=2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31=3
23=6 二三得六 32=6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41=4
24=8 二四得八 42=8
34=12 三四十二 43=12
44=16 四四十六
2、6、7的加减法评课稿
1+4= 2+3= 3+2=
1+5=
△
7-3= 7-6= 7-4=
3.看图列式。
△△ △△△△△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7 7 4 3
2. 略
3. 6-5=1 6-0=6 6-2=4 6-4=2 6-6=0 6-1=5 6-3=3 7-5=2
7-7=0 7-0=7 7-2=5 7-4=3 7-6=1 7-1=6 7-3=4
思维训练
1. (1)6+1=7 1+6=7 (2)7-4=3 7-3=4
2. 7 7 2 7 7 4 1 3
3. 2+5=7或5+2=7 7-2=5或7-5=2
教材习题
练习九
7. 0+4=4 6-3=3 2+5=7 抄写略
6、7的加减法
根据6和7的组成可直接计算6和7的加减法。
一图两式:
5+1=6 1+5=6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摆圆片的两幅直观图,让两个小朋友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6-1=5、6-5=1两组算式,从而引出用一幅图可以表示两个算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摆一摆的例题,一方面通过情景图向学生说明可以通过摆学具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的知识。教材还注意用同样的学具摆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如第一组都用6朵花摆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为了学生由一图两式的学习向一图四式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分别像教材上图示反映的场面那样,两人一组实际摆一摆圆片,根据摆的过程,一人写一个算式并算出得数,由此引出一图两式。然后利用第42页所安排的情景图,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摆学具计算6、7的加减法,并分别根据摆的过程得出两组算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横着先摆两个加法算式,再摆两个减法算式,一方面巩固一图两式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一图四式做准备。写算式时,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让他们一开始就能正确且工整地写算式。
3、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4、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数松果练一练4.填一填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2-5的乘法口诀》数松果练一练答案
4.填一填
5、《2-5的乘法口诀》数松果练一练3.对口令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2-5的乘法口诀》数松果练一练答案
3.对口令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6、想一想,怎样记住5的乘法口诀?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2-5的乘法口诀》数松果
想一想,怎样记住5的乘法口诀?
口诀的最后一字,不是五就是十。
只要记住五六三十,再加一个5,就是五七三十五了。
7、2.根据下面的点子图,说一说2,3,4,5的乘法口诀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练习题及答案
2.根据下面的点子图,说一说2,3,4,5的乘法口诀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练习题及答案
一二得 二/ 二二得四 / 二三得六 / 二四得八 / 二五一十 / 二六十二 / 二七十四 / 二八十六 / 二九十八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
8、你能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买球》
你能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9、时、分、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10、笔算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一、课题:《笔算乘法》(三年级上册第6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难点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填一填
356里,6在( )位,表示( )个( );5在( )位,表示( )个( );3在( )位,表示( )个( )。
2、过河
53 94 85 32
102 65 510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师:美术课上,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这看看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师:那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学生发言)
师:那123等于几,你会算吗?
好,现在你们同桌讨论,看看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
(三)探究算法,初步认知。
1、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算的呢?谁先来说
(在交流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师:你们谁看懂了这位同学的算法吗?谁来说说?
师:好的,那不是这么算的有吗?
(结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刚才大家用不同的口算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口算来计算,那假如数字再大一点,数位再多一些,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疑问,想想看。
这个同学的想法很好,那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同桌可以互相商量,尝试着列竖式算一算。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乘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再进行讲解,出示课件
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
师:同学们,比一比,看看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如果12前多了一个数字,那竖式又怎么列呢?(学生板演)
师:好的,那么现在就请大家用刚刚学会的竖式来算出这个算式,我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及时练习。
课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板演第1题,教师课件演示第2题。
师:算好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
师:做了这么多题,谁来说说列竖式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把数位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数位较少的写在下面,相同数位对齐,然后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写在十位上。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连一连
322 336
1123 48
124 69
233 64
2、我是小法官
师:说一说小猪、小猴列的竖式哪里出错了。
看了小动物们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小游戏:猜一猜
提高练习: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课后作业:
1、课本63页练习十三第1题。
想:5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为例2进位的学习做下铺垫)
(七)谈收获。
师:1、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2、说一说,在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23= 36(枝)
1 2 1 2 3 1 2
3 3 3
623 3 6 9 3 6
3 0103
3 6
六、课后反思
11、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 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数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下面的复习题:
(1)分组说一说每一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因数末尾都有零。
第二组:其中一个因数中间有零。
(2)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2.课件出示下面的复习题:
12412 31223
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
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应注意什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指一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复习原来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里,因数末尾有0和其中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改编的信息窗2的情境图。
(1)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互相交流再汇报。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板书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第二:买30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第三:买10袋大米要花多少元?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解决第1个问题: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1)学生自己观察并思考:
①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说 ,教师板书:34021=
②怎样计算?
温馨提示
(1)写出计算过程。
(2)观察这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写法?请写出来。
(4)小组交流一下,共有几种计算方法?
(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计算简便?
学生讨论,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并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巡视时注意观察算法不同的学生,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
可能会出现以下算法:
第一种:口算34021=
把340分成300和40。先算30021=6300,再算4021=840,最后算6300+840=7140。
2.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
例如:
疑问1:1为什么和4对齐?积末尾的1个0是怎么得来的?
疑问2:十位2和个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后明确:
(1)十位上的2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2)第二种竖式计算,末尾的0可以不参加计算,但是积的末尾不要忘了添上0。
3.比较
大屏幕出示竖式的计算过程,再找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引导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观察、讨论、明确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4.总结: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进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总结: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按照一般的计算方法计算,即竖式的第一种;也可以列竖式时把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计算,计算完后,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
5.练习:数学书第38页第3题。
36032 27043 17086
学生先自己观察思考:这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呢?哪种竖式方法比较简便?再计算。
三、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解决第2个问题:买30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1)学生自己观察并思考:
①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说 ,教师板书:30423=
②怎样计算?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写出计算过程。
(2)观察这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写法?
学生讨论,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并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巡视时注意观察算法不同的学生,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
可能会出现以下算法:
第一种:口算30421=
把304分成300和4。先算30023=6900,再算4 23=92,最后算6900+92=6992
2.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
例如:
疑问1:304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后明确:304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不能省略不写。必须按照数位顺序计算。
3.总结: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的时应注意什么?
总结: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其中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只能按照一般的计算方法按顺序计算。
4.教师板书:10646
(1)思考:怎样算呢?计算时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
(2)学生自己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5.教师板书:10630
思考:怎样算呢?计算时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
预设方法:
第一种方法: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讨论:
疑问1:第二种方法中3为什么和6对齐?积末尾的那个0是怎么得来的?
疑问2:第二种方法中下一个因数3和上一个因数0相乘得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乘吗?也就是说3乘6后直接用3乘以1这样可以吗?
讨论后明确:
(1)3为什么和6对齐呢?主要是计算起来方便。积末尾的那个0是怎么得来的?那是因为乘的时候只是和3相乘,积缩小了10倍,所以结果要加一个0。
(2)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出错,积变小了。
通过以上解决问题方法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哪种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说一说:因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乘法,计算时可以按照一般的计算方法计算,也可以先不看末尾的进行简算,再在积的末尾填上0.
五、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会了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我们来概括一下:
1.当一个因数中间是0,另一个因数再和它相乘时,中间的0也必须参与到乘法中去,绝不能省略不乘。
2.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方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也就是说如果因数扩大10倍或100倍,积也就扩大10倍或100倍。
六、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计算我能行。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的部分题目。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找两个学生的练习本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集体交流,并让这两个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的第2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错的说明理由,并改正过来。
3.出示新课堂第33页的第4题。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学生汇报。学生可能回答:
(1)我知道了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
(2)我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当一个因数中间是0,另一个因数再和它相乘时,中间的0也必须参与到乘法中去,绝不能省略不乘。(2)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方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1.设计意图:
(1)准确了解学情,有效引导学生感悟。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汇报情况,了解到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知识点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为什么这样算(算法的抽象概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让每位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感悟数学算理。课堂上学生从解决具体问题,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式,从个例开始研究算法,不但研究怎样算简便,还要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这样算简便。在探究清楚为什么这样算简便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体会到算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用建议。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在本节课学习中可以大胆放给学生去研究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