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反思
以人物情感变化为抓手,感受人物心理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反思
《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途中,船员们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疾病,但是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从而发现了维生素c的存在,同时为人类治愈“坏血病”找到了方法。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点了点头→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通读全文,找出哥伦布的情感变化。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找到明确的情感变化,通过板书加强印象。接着,分别就每个情感历程进行细读分析,采用多形式朗读加角色转换、结合实践等方式,深入感悟情感,体会矛盾心情和内心的挣扎。比如,当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你就是哥伦布,此时,看到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你会想些什么?有些孩子说:一定得去看医生,可是,这是在海上,到哪里去看医生呢?有些孩子说:继续带着这些病重的船员,会不会把病传染给其他船员呢?如何处置这些船员呢?等等,这些疑问,足以能够说明哥伦布心情沉重的原因了,不需要分析得特别透彻,你一句我一言的交流,就是学生理解的最好证明。交流到后面,当哥伦布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我让学生们进行想象说话,并进行了表演。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得情真意切,将哥伦布的惊喜心情表达了出来。
教学语文,以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展开,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让整堂课变得紧凑,更能抓住学生的心。
2、我的教学故事──《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因为上一个学期单元测试时曾出现过这一篇文章,孩子们基本能解读文章蕴含的道理。于是我想,在这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重点引导孩子关注文中父亲的一些言行表现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吧。
课开始了,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孩子们随意地开始畅谈自己的学习所得,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勤快的人;还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很爱家的人;有的则说,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去年的单元测试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重点研究了课文的第一段,课文中说“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断奶时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紧跟其上,说:对,我也这样想,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这一个四季翠绿的菜园就如同是婴儿每天要喝的奶一样,非常重要。
生3说:我是从下一段中联想到的,‘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这一块菜地,意味着我们一家人再也难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们的启迪下,我突然发现了一条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设想,引领孩子们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师:没有了菜地,可以再开辟一片呀,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你能读懂这一句话吗?
生4:我读懂了,终于有一天,说明父亲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的。
师:为什么要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呢?父亲做事是不是有点不够果断哪?
生5:不,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6:虽然很困难,但父亲说这一句话的神情是非常‘坚毅’的。
生7:我是从我们的神情当中了解到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
师:那么开辟这样一块菜园究竟将面临那些困难,父亲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大家细细研读课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师(结课):经历了这样一番曲折和艰辛,当我们一家面对这一片四季翠绿的菜园时,我们是怎样的快乐与自豪啊!让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就在我几乎决定在《父亲的菜园》前匆匆走过的时候,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
3、我的教学故事──《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因为上一个学期单元测试时曾出现过这一篇文章,孩子们基本能解读文章蕴含的道理。于是我想,在这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重点引导孩子关注文中父亲的一些言行表现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吧。
课开始了,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孩子们随意地开始畅谈自己的学习所得,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勤快的人;还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很爱家的人;有的则说,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去年的单元测试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重点研究了课文的第一段,课文中说“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断奶时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紧跟其上,说:对,我也这样想,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这一个四季翠绿的菜园就如同是婴儿每天要喝的奶一样,非常重要。
生3说:我是从下一段中联想到的,‘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这一块菜地,意味着我们一家人再也难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们的启迪下,我突然发现了一条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设想,引领孩子们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师:没有了菜地,可以再开辟一片呀,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你能读懂这一句话吗?
生4:我读懂了,终于有一天,说明父亲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的。
师:为什么要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呢?父亲做事是不是有点不够果断哪?
生5:不,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6:虽然很困难,但父亲说这一句话的神情是非常‘坚毅’的。
生7:我是从我们的神情当中了解到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
师:那么开辟这样一块菜园究竟将面临那些困难,父亲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大家细细研读课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师(结课):经历了这样一番曲折和艰辛,当我们一家面对这一片四季翠绿的菜园时,我们是怎样的快乐与自豪啊!让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就在我几乎决定在《父亲的菜园》前匆匆走过的时候,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
4、《维生素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文的重点应该是两点,一缺乏维生素c所引发的问题。二维生素c的意外获得。
第一点扣住“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这一段的总起句,“非常艰苦”是本文中缺乏维生素c的原由。可以通过读文了解“艰苦”是指“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同时也是指得了重病没有医生医治。理由“哥伦布一回到意大利,就把这些船员起死回生的奇迹讲给医生们听。”说明船上没有医生。
“危险”就是生命受到威胁。1、风浪的威胁2、疾病的威胁。“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体会这个“海上凶神”名字中蕴含的意思。
“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表现了哥伦布的矛盾,舍去船员于心不忍,但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也是难受的,再说,如果这样耽误下去,可能的探险活动就会失败。这里可以通过学生设想哥伦布的想法,来体会矛盾的心情,为下文体会哥伦布的喜悦做铺垫。
“哥伦布又惊又喜”惊喜的“起死回生”,和下一段中的这个词联系起来理解。同时为维生素c的发现打下了基础,这个段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
课文的最后一节就是维生素的作用介绍,同时也是对全文中科学疑惑的解答。但是真是这一段,我们可以引出其他维生素的发现史。同时结合《普洛米修斯盗火》中的那句话“人类文明向前进了一大步”来理解这个发现的伟大。
这篇课文我已经上完。
体会一
抓住“海上凶神”一词做文章
1、说说这个词读了你有什么感受?读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伤害船员的,读出你体会的感受。
课堂实录:
师:海上凶神这个名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可怕,很恐怖。
生:这是海上独有的疾病,来势很猛,很凶狠。
生:它来的很神秘,像是死神的代言人。来的很迅速,无法阻挡。
师:这样一种海上独有的,在船员们没有意思到,就如死神般降临的疾病,是怎样夺取船员的生命的,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来将这可怕的“海上凶神”来临的情景,读给大家听听。
指生读
2、到底什么是“海上凶神”?
师:这样可怕的疾病到底什么病呢?
请你们在默读课文,然后用书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
生读出课文的最后一段,简介是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就是“海上凶神”
教师介绍关于维生素c的科学资料
3、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的情况,读课文用书上的语言说一说。
(1)海上生活不仅……而且……
(2)人们发现野果子和其他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
因为海上生活很艰苦,船员只是吃鱼和黑面包,没有水果和蔬菜吃。而蔬菜和水果中才含有维生素c,所以他们就出现了被称为“海上凶神”的“坏血病”。结合这两点就能说清楚。
4、在发现维生素c能治愈“海上凶神”的过程中,哥伦布的情感出现了那些变化,请你们自己再默读课文找出来,然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找出: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又惊又喜
说说哥伦布心情沉重,噙着眼泪(悲伤)的原由?
讨论:哥伦布将生病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样的做对吗?要求小组在课文字里行间中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观念。
简介哥伦布的航海伟大事迹。
再读表达哥伦布心情的句子,将哥伦布矛盾的心理读出来。
教师过渡到又惊又喜
将这种惊喜的对话情景读出来。
5、很多发现都是很偶然的,请学生说说哪些发现是很偶然的?
5、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又要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了,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几年前我也上过这篇课文,当时正好碰上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冉正芳一行下到基层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当时我自己的感觉和大家的评价都是教学中读的形式多样,但读得没有深度,究其原因是对本文内在的思维活动没进行深入挖掘。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6、学生作文-照片背后的故事教学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学生作文-照片背后的故事_教学反思_课文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轰 ——轰——”日本鬼子的飞机投下了一颗又一颗炸弹。防空警报拉长了声音,“呜——呜”地响了起来。顿时,房屋倒塌下来,高高的钢架也被炸得断了半截,地上一片凌乱,到处是砖头、泥块、木块……车站里的几百个人一下子被惊呆了,人人脸上都流露出惊恐的神色。有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落在身边的炸弹炸飞了。哭喊声、求救声、脚步声响作一团,越来越多的人倒下了,到处是血肉模糊的人,还有被扔下的行李、跑丢了的鞋……
这是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的一幕。
山娃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挤到了铁轨边,他浑身是血,觉得很疼,但不知道到底伤在哪里了。他擦了擦眼睛,想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家人本来今天是要坐火车去无锡乡下,爷爷家躲几天的,没想到……
过了好久,周围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坐了下来,眼泪刷刷地流,哭声撕心裂肺……
时光不断流逝,轰炸后人们从悲痛中走出来,逃难的人渐渐汇成人流,都想远离这战火,这灾难……
这时,一个好心人走过来,发现了这无助的孤儿,他带走了山娃子,一起走向后方。山娃子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他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例文照片背后的故事,四下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7、32*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欣赏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32*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欣赏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师:大家都读了《渔夫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这也是渔夫急于要弄清楚的。
生:魔鬼被关在瓶子里的时候,400年过去了,没有人救它,它恼羞成怒,发誓谁来解救它,就要杀死谁。正是因为渔夫救了它,所以它才要杀了渔夫。
师:看来,这魔鬼还是说话算话的。只可怜,渔夫不是在400年前救了它,要不,可就发大财啦。可是,你们都相信魔鬼的话吗?
生:我认为魔鬼说的话根本就不可信。它说谎成性,当渔夫把它关在小瓶子里时,它不是说刚才是开玩笑的吗?
生:对,它说的是谎话。魔鬼自己说,它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那就是说,它净做坏事,哪会懂得报答别人呢!另外,杀人是它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当然要杀害渔夫了。
师:杀就杀吧,为什么还要编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从中我们又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魔鬼十分狡猾。
师:同学们,我们再注意一下课文的第5、6自然段,揣摩一下魔鬼的语言,看看你有什么体会?
生:从魔鬼的语言可以看出它很狡猾。开始,它以为是所罗门放了它,所以就赶紧说好话。可是,一听说所罗门已经死了,面前是个弱小的渔夫,马上凶相毕露,恢复了本性,要杀了渔夫。
生:从这里还可以看出,魔鬼是在说谎。要是它说的理由是真的,它出来就该说要杀死所罗门了,怎么会求饶呢?
师:多么凶恶、狡猾的魔鬼啊!谁来读读魔鬼的谎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它的凶恶与狡猾。
生:读课文中写魔鬼的谎言。
师:但结果,我想,结果肯定是魔鬼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它又回到了那个小瓶子里,被渔夫扔回大海。我不知道,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
生:但是,我觉得渔夫很聪明,他想了一个很好的计策,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子里的,使魔鬼上了当。
生:渔夫临危不乱,在可怕的魔鬼要杀自己时,没有被吓得丢了魂,反而很冷静地想办法。
生:我认为渔夫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这句话,是使用了激将法,魔鬼肯定想:你不是不相信吗?我偏让你看看,到时候你敢说不信!这样一想,它就上当了。看,渔夫多么有智慧!
生:我补充。渔夫的智慧还可以从这里看出:当他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可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
生:渔夫还很自信。我来读一读他的话:“它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它的妖气。”没有这份自信,他就不会想出那么好的计策。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2*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欣赏,渔夫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8、渔夫的故事教学建议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渔夫的故事教学建议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渔夫的故事》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从哪看出魔鬼的狡猾凶恶和渔夫的智慧。
2.故事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的特点,因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不同人物的特点,在读中培养语感。要读出魔鬼的凶恶、狡猾而又愚蠢;渔夫的从容、镇定、聪明。
3.指导学生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
4.可以随文阅读《东郭先生和狼》这个中国故事,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另外,《一千零一夜》里面收集的故事大多是充满智慧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本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几个小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的目光引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引到读大量名著中。如果学生读过《一千零一夜》,可请学生讲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渔夫的故事》教学建议,渔夫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9、渔夫的故事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精读课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看阅读教学的课上得好不好,既要看其共性体现得怎么样,又必须看个性体现得怎么样。
一、阅读教学的共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保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二是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三是要正确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1、精读课的特点
(1)教学目标的多样;(2)教学形式的丰富;(3)学生活动的充分或语文实践的多样;(4)文本解读的深入。
2、精读课的教学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2)根据思考·练习安排教学思路;(3)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3、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整体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三、课文特点:
1、精读课《渔夫的故事》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其所在课文组的重点训练是“阅读要有一定的见解”。从种树人如何给桃花心木苗浇水、这么浇水的道理,以及作者从中领悟到的育人道理,是文本内在的意义。引导学生发表阅读见解,是本文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求。
四、对《桃花心木》的的教学评点如下:
林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顺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反映了学生较高的素质;课的教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而且较好得体现了课文类型特点,体现了林老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比较娴熟的教学艺术。
1、林老师语文课的教学过程
林老师的教学思路是:第一课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指导写字;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感悟道理(感知事实、明白道理)——创设情景、表达阅读。
林老师的课努力实践新课标,努力体现大修订教材的特点,非常重视读书实践,关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在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上,又各具特点。
2、从教学内容上看:
林老师的课以文本意义的理解为主,和课堂上作写字的指导。林老师的课既关注文本意义的理解,又注意扩展延伸,课前讲《夏令营里的较量》,课中有作适当的联系,课后作业增加了一篇阅读短文。在教学中初读充分,体现循序渐进,体现对研读专题的着力探究。
3、从教学策略与方法上看:
林老师非常明确本文借事喻理的特点,非常明确本文教学重点、难点的所在,在突破重点、难点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方法。
林老师采用的是:(1)循路法,即从语言文字入手,感知作者认识的变化,跟作者一起感知种树人浇水的事实,聆听浇水的道理,跟作者一起联想育人的道理,从而明白本文所要阐发的道理;(2)表达阅读法,林老师在课的结束前,创设“假如作者来到你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什么”的情境,引导学生表达阅读的感受。林老师运用常规教学法,“旧瓶装新酒”,“旧瓶”指的是传统的教学理论。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沿着作者思路一步步地去探索作者的思路和文本的意义。“新酒”即新教材、新理念,在新理念指导下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与时俱进。在林老师的课中,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感情朗读充分,几次合作学习有效。教学中,林老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关键词语“不确定”“独立自主”的词义,效果相当好。要是“语重心长、生机勃勃、优雅”等词语能随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教学会显得更加到位。力求指导学生研读,体现了老师大胆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又要不乏对新教法的探索。
总的来说,该课教学目标设立明确合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内容容量恰当,快慢节奏合适。例题选择典型,方法归纳科学。讲练安排合适,注重学法指导,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渔夫的故事》教学点评,渔夫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0、维生素C的故事内容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维生素C的故事课文内容_课堂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有一次,船队又出发了。不久,“海上凶神”就悄悄地降临了。船队才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
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对哥伦布说:“船长,您就把我们送到附近的荒岛上吧。等你们返航归来的时候,再把我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哥伦布噙(qín)着眼泪点了点头……
几个月过去了,哥伦布的船队终于胜利返航了。船离那些重病船员所在的荒岛越来越近,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哥伦布这么想着,船不知不觉已经靠岸。
正在这时,十几个蓬头垢面的人从岛上向大海狂奔过来。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我们来到岛上以后,很快就把你们留下的食物吃完了。后来,肚子饿的时候,我们只好采些野果子吃。这样,我们才一天天活下来。”
“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哥伦布一回到意大利,就把这些船员起死回生的奇迹讲给医生听。后来经过研究,人们发现野果子和其他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正是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生命。
原来,所谓的“海上凶神”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内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当身体内补充了适量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不治而愈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维生素C的故事》课文内容,维生素C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1、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体会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体会_课堂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完《维生素C的故事》,我的感想也颇多。到底语文课该怎么上?是应该深入文本,细读课文呢?还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匆匆而过呢?教学一篇课文,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课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时应该怎么办?……很多问题与困惑萦绕脑际,使我有些无所适从了,也使我对自己的教学使去了信心。带了十几年语文,我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尤其面对苏教版语文教材,对教材不是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更是不知如何下手了。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这一课之前,因为要准备学校教研组听课,因此,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可以说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教案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如下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任何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细心个的观察和思考这个道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专注于“说”和“读”的环节。说一说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读出哥伦布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心情。我希望通过“说”和“读”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人物的心境,让学生在受到感悟的同时,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由于课前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不够,加上问题的设计过细,致使课堂上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脱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上完课后,与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换了意见。他们很诚恳的指出了我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中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中,对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分析的是不是过于细致?”针对这个问题,大家意见不一。我想:学语文就是要把作品中的人物读懂、读活,让读者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感性应是语文的本质特征。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悟,这样的教学一定不是很扎实,学生的认识也一定不够深刻。但怎样教育语文?怎样上好语文课?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也许语文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读书,在情境中体验文本的感情,在读中获得语言的感悟,在读中提炼自己的感触。只有读懂了,才会让许多的问题得以解决。比如:语法的、语感的……
曾经多年的语文教学,总是先讲文章主要内容,在概括中心思想的老框框上进行。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小学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门。至于走进门后,如何修行,我也只能战战兢兢的摸着石头过河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体会,维生素C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2、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反思
以人物情感变化为抓手,感受人物心理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反思
《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途中,船员们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疾病,但是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从而发现了维生素c的存在,同时为人类治愈“坏血病”找到了方法。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点了点头→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通读全文,找出哥伦布的情感变化。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找到明确的情感变化,通过板书加强印象。接着,分别就每个情感历程进行细读分析,采用多形式朗读加角色转换、结合实践等方式,深入感悟情感,体会矛盾心情和内心的挣扎。比如,当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你就是哥伦布,此时,看到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你会想些什么?有些孩子说:一定得去看医生,可是,这是在海上,到哪里去看医生呢?有些孩子说:继续带着这些病重的船员,会不会把病传染给其他船员呢?如何处置这些船员呢?等等,这些疑问,足以能够说明哥伦布心情沉重的原因了,不需要分析得特别透彻,你一句我一言的交流,就是学生理解的最好证明。交流到后面,当哥伦布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我让学生们进行想象说话,并进行了表演。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得情真意切,将哥伦布的惊喜心情表达了出来。
教学语文,以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展开,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让整堂课变得紧凑,更能抓住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