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游》教学反思
《秋游》这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乐心情。
在本堂课中,我着力于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一、展开想象,感悟白云的变幻无常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描写天空的美,我们先品读了天空的颜色美以及大,接着我们通过想象说话,感悟了白云的变幻无常。
小黑板出示: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
秋天的天空是又大又蓝,几朵白云悠闲地飘呀,飘呀,一阵清风吹来,这些白云就像一个个魔术师一样,不时地变换着自己的模样,多有趣呀!你能说说白云还会变成什么吗?孩子们思维活跃,七嘴八舌说了好多,什么吃的(棉花糖、汉堡包、棒棒糖……),什么玩的(洋娃娃、机器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狮子、老虎……),白云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轻轻地在课堂上空飘浮着。
二、展开想象,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们先品出了农田的颜色美,接着引导学生说说稻子黄得怎么样?高粱红得怎么样?棉花白得怎么样?通过说比喻句,更生动形象地感受农田迷人的景色。
出示:农田里,稻子黄了,就像
高粱红了,仿佛
棉花白了,如同 。
三、联系生活,说话写话
课文第四自然段,紧扣“开心”,让学生说说同学们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练习写话。我让学生说说大课间的时候,小朋友的活动有哪些?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会表演哪些节目呢?大扫除时,大家在干些什么?自习课上,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最后再写写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我想,语文教学就要这样借助文本,拓展说话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经过这样扎扎实实的训练,孩子们就慢慢会说了,慢慢会写了。
2、《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3、《秋游》教学反思:让低年级语文学习有情有趣
青青荷叶
第一次读到《秋游》,心里就非常喜欢。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生动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景美、情美,文美,全文洋溢着孩子们沉浸在秋天的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
全文四个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与田野的美丽景色,描写秋天的天空时,突出抓住蓝天“一碧如洗”、“广阔无边”与白云形状变化多、奇、美的特点;描写田野上稻子、高粱、棉花时,则抓住了它们色彩的特点,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而第四自然段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在草地上愉快嬉戏的情景,充分展现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心情。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字里行间情感之美?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是复习导入,主要是检查文中相关词语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特点。
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让孩子听课文朗读的录音,在听的过程中了解秋游的路线——课文写作顺序。
三是细致感悟课文,逐节细读,体会秋天的景色特点与秋游时的快乐心情。其中,第一自然段扣住“秋风”“渐渐凉了”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秋天的气候特点;第二自然段赏图说话与读文结合体会蓝天与白云的特点;第三自然段读文与说话练习相融合,体会秋季田野“丰收在望、色彩斑斓”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孩子去切身体验:你在草地上怎么玩呀?心情如何?让孩子的心真正进入文本,体验情感。
四是整体朗读,升华情感。
同时,在设计PPT课件时,也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课文特色,努力做到景文结合,色彩鲜艳,童趣盎然,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兴趣,启迪孩子思维,提升孩子能力。
下面撷取教学中的片断来阐述一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思考:
师:让我们继续去秋游吧,这次我们来到哪儿了?(出示田野的图片、填空练习)
生:农田里。
师:是的,我们一起来到农田里,看到了什么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出示课文第三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你最喜欢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棉花。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棉花白。
师:嗯,连起来说说呢。
生:我最喜欢棉花,因为棉花白白的。
生:我最喜欢稻子,稻子里有米,可以吃。
师:嗯,稻子可以让我们吃饱肚子,很实惠。呵呵
生:我喜欢棉花,因为棉花白。
生:我喜欢高粱,因为高粱很鲜艳。
师:嗯,高粱的颜色是——红红的。
生:我喜欢稻子,因为稻子看上去金灿灿的。
师:好像……
生:好像是金子。
生:我也喜欢稻子,因为它是金黄色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没有发现,农田的色彩可真——
生:多,鲜艳。
师:农田里有——(黄灿灿的),有——红澄澄的,有——白花花的。
师:(出示句式)谁再来说说呢?
生:农田里棉花白白的,稻子黄黄的,高粱红红的。
生:农田里有白白的棉花,黄黄的稻子,红红的高粱;
师:刚才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呀?引读,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现在我们怎么说的?稻子——黄黄的,高粱——红红的,棉花——白白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再读读比较一下。
师:感觉稻子黄黄的,更黄了,高粱更红了,棉花更白了。有时我们说话时,也可以将某个词这样重叠起来,加深感觉。
师(出示句式)谁再来说一说呢?
生:农田里棉花雪白雪白的;
生:农田里稻子金黄金黄的;
生:农田里高粱火红火红的;
生:农田里高粱鲜红鲜红的。……
师:啊,感觉稻子更黄了,金黄金黄的,高粱更红了,火红火红的,棉花更白了,雪白雪白的。同样是写它们的色彩,感觉上色彩更鲜艳了,农田里更漂亮了。
师:(出示新的句式)现有有点难度,谁能来说?
生:高粱红了,红得像太阳;
生:高粱红了,好像笑红了脸;
师:说得真好啊!
生:棉花白了,白得像雪一样;
生:棉花白了,好像天空上的几朵白云。
师:嗯,好像天空上的几朵白云飘落到了农田里。刚才躺在草地上看白云的情景仿佛还在脑海里,现在蓝天上有白云,农田里仿佛也有白云了,真美呀!……
师:农田里还有什么呢?把书上没有描写到的农田的景色来说出来。
生:青菜绿了,绿得像翡翠一般;
生:柿子红了,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红的太阳;
师:真不错!
生:苹果红了,好像鲜艳的高粱;
生:葡萄紫了,好像一串串的紫色的珍珠;
生:桔子黄了,好像一个个气球。……
师:真好,秋天的景色可真美呀!让我们有时间再到田野里走一走,再来说一说。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先读读文中的话,再读读我们自己说的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自己来创作的,也像一篇文章一样,写得非常美,所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位小作家!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写出美的文章来。
这一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说话练习:
A稻子黄黄的,高粱 ,棉花 。
B稻子金黄金黄的,高粱 ,棉花 。
C稻子黄了,好像笑弯了腰;高粱红了,好像 ,棉花白了,好像 , 。
当时在设计这个说话环节时,曾有一点担心,觉得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太难了。所以还设想,如果学生有困难就进行前两个说话练习,后一个作为机动。没想到,课堂上孩子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的精彩回答让我深深折服。回想起来,图片的观察,课文的朗读,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孩子表达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了,所以他们你争我赶,纷纷说出自己最精彩的回答。
在这个观图、读文、说话的环节中,不仅让孩子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农田里色彩的美,丰收的美。同时,在练习说话与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机渗透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与用词、修辞的美。这样学习,读、说、悟水乳交融,孩子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妙语不断,学得既有情有趣,又扎实有效。
初次尝试低年级教学,对一直任高年级语文的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首先是语言关,在备出初稿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教学语言那么成人化,缺少童真童趣。比如导入部分,我这样设计: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已进入秋季,开学后也学了一点关于秋天的文章,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呀?后来就改成这样的导语:夏姑娘悄悄地离开了我们,现在是谁来了。嗯,是秋姑娘来了。她给我们带了什么呢?在真正的课堂里,又结合孩子听音乐的表现,加上了:刚才我们一起听了一首乐曲,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打拍子,有的还脸上露出了笑容,老师感受到了你愉快的心情。这样开头,感觉是不是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了呀?对其它各个环节的过渡语,也进行了琢磨,试着用儿童话的语言来串联。同时,在设计PPT课件时,都注意配上合适的图片,并加上“秋游啦,秋游啦”的标题,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即使这样,由书面的备课到真正的课堂,自己说话的语气、姿态等自我感觉还是有些生硬,不太自然,看来,要真正上好低年级的语文课,自己还是得好好磨练的。
4、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
《威尼斯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首先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接着介绍威尼斯的地理状况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接下去的环节,先引导学生定向自学,帮助学生扫除阅读课文的障碍.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并给课文进行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接着让学生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4)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最后学生朗读体会.
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步步紧扣,达标的意识很强,学生在我的牵引下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有条不紊.但这种设计,学生学习空间受限制,无自主选择机会;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的指向性;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第二种方法是:首先多媒体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充满激情地介绍威尼斯的风光.让学生被美的风光所吸引,被美妙的语言所感染,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画面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引出课题.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1)学生轻声,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说说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描写小艇样子奇特的段落.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学习,你了解了小艇的哪些特点能读出韵味来吗学生回答,同学可补充,评议,也可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再画画小艇.(3)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和同桌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一人学船夫驾驶小艇前行,一人为船夫配音.(4)在学习最后两段先让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引导欣赏精彩的语句,指出精彩在什么地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机播放威尼斯夜景课件,让学生尽情地体会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安谧静寂的美.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让学生想象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人用小艇他们坐小艇做什么用总分的段式写一段话.2,指导学生用操纵自如说话,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假如你坐在小艇里会说些什么呢4,课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苏州图片或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教学之始,让学生通过课件游览一下威尼斯水城,让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全文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增长了知识.
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我在讲到威尼斯城夜里宁静,再一次用了电教媒体,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课件,给学生提供了一动一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会起着呼应的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这堂课中提倡学生充分地读,用自主阅读取代老师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溶入情感中进行阅读,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倡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5、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在语文课改的浪潮中,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赋予了《丑小鸭》新的生命,引发了孩子们多方面的思考.作为一名热爱阅读的语文老师,非常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孩子们与我一样喜欢《丑小鸭》,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训练与提高.
《丑小鸭》的语言优美富有情感,并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过分理性的肢解只会破坏文章带给读者的整体美感.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学设计,而是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去引发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一,课文重组,激发情感.
通常《丑小鸭》的教学结构都是按丑小鸭的命运情节发展来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延伸的过程和课文的情节发展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时,把丑小鸭的痛苦经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丑小鸭从出生以后受到家人的欺负,到离家出走以后的不幸遭遇.通过朗读,想像,感受丑小鸭的不幸.再回过头来学习丑小鸭看到白天鹅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惊奇,羡慕这两个关键词,感受到丑小鸭渴望得到温暖,得到关爱的心情.通过老师的导语反复跟前面的磨难相联系,相对比来组织教学.这样内容上的反差,感情上的对比,使孩子们对丑小鸭的磨难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为学生学习下文,使孩子们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那种幸福,那种快乐,那种兴奋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这样的安排,较按情节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也更有利于加深孩子们对丑小鸭由磨难到最后成为天鹅后的那种快乐的感悟.当孩子们在经历了几次感情起伏的跌宕,与丑小鸭一起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时,丑小鸭的形象,丑小鸭的感情,丑小鸭的精神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二,情境讨论,激发想象.
在教学丑小鸭的三次磨难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了感性教育的理念.设计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感性化的讨论点.在教学丑小鸭离家出走一段时,我问孩子们: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心里会怎么想你认为丑小鸭离家出走对吗孩子们不但能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丑小鸭的痛苦遭遇,并能结合实际探讨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做怎样的选择,这也是对孩子们一次挫折教育.在孩子们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又问:读了这段,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鸭的心情,去想象丑小鸭当时那种孤独的境遇之后,他们的心与丑小鸭贴得更近了.在读完第五自然段时,老师动情地说:面对昏倒在冰湖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坚强,有的说要把丑小鸭抱在怀里带回家去,有的转而替丑小鸭表达愤慨,表达不平.
感性化的讨论,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们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丑小鸭同命运共呼吸,真正走进了丑小鸭的心灵.
三,深化主题,点燃心灵.
在这堂课的主题挖掘上,我更关注学生从丑小鸭身上自己感悟了些什么,这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些带给他们的人生思考,启迪也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在孩子们读完《丑小鸭》后,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读了《丑小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在你们手中的白天鹅身上.孩子们的心灵被丑小鸭的故事点燃了,他们有的写到:战胜磨难,取得成功的秘诀——相信自己,我能成功!不能笑话别人,笑人不如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想我们应该像农夫那样,做个善良的人.我想对大家说,逆境使人坚强,磨难成就人生.我想对自己说,遇到困能要坚持.我想对大家说,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这是情思的浪花,是孩子们感悟的浪花,更是他们生命的浪花!在感性教育的火焰中,孩子们的心灵被点燃了,散发出异彩纷呈的夺目的光华.
6、秋游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欢乐心情。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渐渐”一词帮助学生感受秋天的到来。通过句子的比较,学生读后都能比较出加了“渐渐”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的描写出了秋天天空与庄稼的美丽。第二自然段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白云?接着让学生试着用朗读的方法让大家体会到白云的有趣,再让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此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像一串串糖葫芦”、“有时像张牙舞爪的大老虎”、“有时像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我顺势把“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千变万化”补充给学生,最后顺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第四自然段中,我抓住“开心极了”,问孩子“你从哪看出他们开心极了?”他们一下子找到了“打个滚儿,忙着逮蚂蚱,亮开了嗓子”等词语,我们就这些词语聊着,读着,有的孩子都忍不住离开椅子做起了相应的动作,看得出孩子们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了郊游的快乐,当我问着“你来亮一亮你的嗓子吧,你会喊什么呢?”第一个女生有些羞涩,下面的男生可豪放多了,一个接着一个喊了起来“我太开心了!”“我好像飞啊!”“蓝天你真美啊!”乘着这股子热情,我让他们说说你去郊游,你会玩什么呢?用“有的……有的……有的……”来说!一下子,他们好像真得来到了郊外,众说纷纭,有放风筝的,有跳舞的,有拉着老师一起转圈的,有拍照片的……这样的课堂真快乐!
7、秋游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落实在指导朗读上。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以外,课文的插图的配合也很重要。
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简单明了,我没有放过多的时间在讲解上,而是通过让学生读,感知这一自然段写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质疑,说说在读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更好的让孩子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验秋天的美丽,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是“蓝蓝的”,是 “一望无边”的,白云一直在变幻,田野里色彩斑阑,到处充满了果实成熟的美。在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朗读的方法让大家体会到白云的有趣,想象:“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 “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高梁熟了,像―――,棉花白了,像―――。
”再想,这时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边,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让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听,进入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比赛,培养语感。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采取了激励措施,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
8、秋游教学反思
课文的第
二、小节写出了秋天的特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美在白云的形态变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阑。在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这时候,如果你走到田野,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我着力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当学生把白云的变幻,田野的五彩斑阑描述得很美时,我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大家说得可真美呀!谁来把这美景读出来?” 这时我有意先让一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再让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当一名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听,进入课文的意境中,然后让学生评价他们的朗读。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创设了朗读情境,采取了激励措施,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使学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9、《秋游》教学反思
《秋游》这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乐心情。
在本堂课中,我着力于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一、展开想象,感悟白云的变幻无常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描写天空的美,我们先品读了天空的颜色美以及大,接着我们通过想象说话,感悟了白云的变幻无常。
小黑板出示: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
秋天的天空是又大又蓝,几朵白云悠闲地飘呀,飘呀,一阵清风吹来,这些白云就像一个个魔术师一样,不时地变换着自己的模样,多有趣呀!你能说说白云还会变成什么吗?孩子们思维活跃,七嘴八舌说了好多,什么吃的(棉花糖、汉堡包、棒棒糖……),什么玩的(洋娃娃、机器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狮子、老虎……),白云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轻轻地在课堂上空飘浮着。
二、展开想象,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们先品出了农田的颜色美,接着引导学生说说稻子黄得怎么样?高粱红得怎么样?棉花白得怎么样?通过说比喻句,更生动形象地感受农田迷人的景色。
出示:农田里,稻子黄了,就像
高粱红了,仿佛
棉花白了,如同 。
三、联系生活,说话写话
课文第四自然段,紧扣“开心”,让学生说说同学们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练习写话。我让学生说说大课间的时候,小朋友的活动有哪些?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会表演哪些节目呢?大扫除时,大家在干些什么?自习课上,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最后再写写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我想,语文教学就要这样借助文本,拓展说话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经过这样扎扎实实的训练,孩子们就慢慢会说了,慢慢会写了。
10、《秋游》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内容我进行了两次说话写话练习;
第一次:想象画面说具体
文章的第三段,用“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12个子写出了庄稼丰收的景象。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子啊农村,对此情景并不陌生,我先扩写了第一处,“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块金地毯;接下来,孩子们的仿写的比较得心应手。
高粱红了,远远望去像一片燃烧的火焰; (像一个个高举的火把);棉花白了,像天上的白云飘到了地里。
第二处:拓展延伸活运用
文章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孩子们在田野里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文字是用“有的……有的……有的……”连接起来的。在课堂上,我进行了写话练习,另外,我还要求他们不只是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要把当时的场景写具体。
附上孩子们的写话:
下课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跑出校门。
他们有的像兔子一样跳绳,有的像大马一样奔驰,还有的像猴子一样在爬竿。
同学们笑着喊着,追着跑着,个个满头大汗,玩得真开心啊!(傅娜)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打羽毛球,羽毛球像一只白色的蝴蝶在两个小朋友之间飞来飞去;有的在踢毽子,之间他们一只脚弯曲着,一只脚站立地上,一上一下地踢得可带劲了;有的在踢足球,他们你踢给我,我踢给你,踢得可开心了。(张瑜洋)
下课了,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有的跳绳,只见她们的小辫子一甩一甩的,绳子在飞速地旋转着,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踢毽子,毽子好像粘在她们的脚上,从不落地,还不停地换花样;还有的在拍球,球在他的手里一蹦一跳的,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娃一蹦一跳地走路。正在同学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上课铃声响了。(刘泓妤)
大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起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同学们有的在荡秋千,像是一只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有的在丢沙包,沙包像是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着,有的在跳绳,绳子犹如一只蝴蝶从头上飞过。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啊!(沈凯伟)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去郊外游玩。
农田里的专家又丰收了。稻子黄了,开心得笑弯了腰;高粱红了,摇晃着红扑扑的脸蛋;棉花白了,吐出了白白的棉絮,正等着农民伯伯去采摘呢;大豆黄了,撑圆了肚皮。乐呵呵得咧开了小嘴巴。
小伙伴们在田野里追逐打闹,有的忙着逮蝴蝶,有的正引吭高歌,还有的在欣赏美丽的秋景。单价奔跑追逐,欢声笑语,玩得对开心啊!(林氲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