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课依始,我由刚学过的课文入手设计导语:新学期开始,我们一起到浙江省的盐官镇观看了“壮观天下无”的涨潮景象,又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历险,看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们来个短途旅行,到广东省内的新会市去看看“鸟的天堂”。“天堂”是个极美好的字眼,能够引发人无尽的想象。所以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激发兴趣。
本篇课文用语平实,读起来却优美动人,特别是几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却对理解课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注意了““应接不暇”这个词却忽略了“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字眼或语句来重现作者眼中的大榕树。
而在学习第二部分,鸟的天堂鸟多的时候,我依然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学生似乎兴趣不高,上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来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那么难理解,朗读时感情也出不来。后来跟纪老师交流后,才发现我没有适当的铺垫来激趣。在这一部分,纪老师采用的是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从而渲染一派热闹的场景,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鸟的欢叫声感受到鸟的心情是愉悦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欢乐。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二
《颐和园》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它是一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章,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在上课之前我大量的查阅了颐和园的有关知识、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教材,力求走进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传递美、感染学生体会美。
二.课前,带领学生实践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长,使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更后的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在讲授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的高,挖掘的较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佛香阁真高!
四.把学文与学习写文有机结合。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略得当,这正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当然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三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案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四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课依始,我由刚学过的课文入手设计导语:新学期开始,我们一起到浙江省的盐官镇观看了“壮观天下无”的涨潮景象,又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历险,看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们来个短途旅行,到广东省内的新会市去看看“鸟的天堂”。“天堂”是个极美好的字眼,能够引发人无尽的想象。所以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激发兴趣。
本篇课文用语平实,读起来却优美动人,特别是几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却对理解课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注意了““应接不暇”这个词却忽略了“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字眼或语句来重现作者眼中的大榕树。
而在学习第二部分,鸟的天堂鸟多的时候,我依然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学生似乎兴趣不高,上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来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那么难理解,朗读时感情也出不来。后来跟纪老师交流后,才发现我没有适当的铺垫来激趣。在这一部分,纪老师采用的是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从而渲染一派热闹的场景,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鸟的欢叫声感受到鸟的心情是愉悦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欢乐。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4、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平平搭积木》的教学反思
《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课文以小见大,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渎、选代表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到: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多的子,给大家住。此外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而多种形式地朗读后,学生还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善良聪明的好孩子。
当然,课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导朗读时,我这样问: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样和你说话的?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课堂纪律一时难以控制。的确,每位学生对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语的,有的奶奶的慢声细语的。所以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可取性的。不如直接点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蔼的,因此读奶奶的话时应该慢一些,轻一些。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节约了时间。课堂节奏自然也快了起来。所以教师学习要求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更加准确。
5、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一、结合问题,给出想象的空间,感受儿歌的意境。
这首儿歌写得很优美,有一种引人遐想的意境。课上,当学生感受完弯弯的月亮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夏天的夜晚,和爷爷奶奶出门乘凉,抬头看到这弯弯的月亮,你想干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很丰富:如我想到月亮上面去坐一会儿,我想到月亮上去睡个觉,我想把月亮当作小船划一划,我想到上面荡秋千,我想把月亮当成滑梯滑一滑等。
二、注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中锻炼说规范话。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还能看见什么?顺势把学生说的话与上句相连。如学生说我还看见了流星,引导和上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长长的流星天上飞等。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一、课堂时间把握不好。本堂课由于内容较短,学生做了较为充分的预习,所以前半段很顺。以致使时间富裕出来,原定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我想教学过程中,自己过于追求学生回答参与面广而没有控制好时间,其次生字教学的时间太短,还可以挤出些时间来多教学生字。
二、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在生字教学中,“头”学生交流记字好方法时,提到找朋友的方法“两头”,我应该顺势引导学生“两头什么?”及时渗透量词知识。
6、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
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
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2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完课文以后,我安排了学生对爱好读书的同学或新来的实习老师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写了访谈录。学生对访谈录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采访的问题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有的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交流的话题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思考: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7、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课文题解】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课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是鸟儿的“乐园”。这篇课文选自《旅途随笔》,有修改,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有关词语造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领悟“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会背诵有关的段落。
【词语解释】
天堂(tiān táng):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泛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例句〉人们常常说苏州、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想而知那儿有多美。
南国(nán guó):指我国南方。
不可计数(bù kě jì shù):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例句〉老鼠在
地球上不可计数,是人类的大敌之一。
展示(zhǎn shì):本课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liú liàn):舍不得离开。〈例句〉爷爷留恋农村那宁静、闲适的生活。
繁茂(fán mào):繁盛、茂盛的意思。
应接不暇(yìng jiē bù xiá):成语。暇,空闲。形容来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鸟太多,看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陆续—连续 茂盛—茂密 逼近—接近 颤动—抖动
静寂—安静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天堂—地狱 光明—黑暗 静寂—喧闹 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难句分析】
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留恋之情。作者之所以舍不得离开它们,是由于这么大、这么茂盛的榕树及树上这么多的鸟儿,如此美丽的大榕树,如此活泼的鸟儿,怎么叫我舍得离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是鸟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深情赞美。
【句式示例】
[原句]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仿句]代表们陆续进入会场。
[原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仿句]美丽的丹顶鹤抬头站在水边,好像一位骄傲的公主。
【课文结构】
[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
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讲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们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写作者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
2.语言生动,有些句子感情洋溢,含义深刻,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这一主题。
【课文朗诵导航】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用赞叹的语气来读,朗读者朗读时是直接代表作者去看、去想、去抒情,要读得准确自如,分寸得当。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获取真实感受,丰富文字形象。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可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读出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素质知识延伸】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课文中作者把一株榕树看成许多株,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练习第2题]
课文里描写的大榕树的特点是: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而作者注意去看的时候,“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便不禁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二次经过那“鸟的天堂”,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到处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眼睛应接不暇……那“鸟的天堂”,的确,大榕
树是鸟的天堂啊!
【课后达标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ng xì càn làn chàn dòng mào shèng
( ) ( ) ( ) ( )
zuò cháo shù shāo yìn jiē bù xiá jìng jì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红霞 ( )的颜色 ( )地看着
( )的榕树 ( )的照耀 ( )地移动
三、读课文,填空。
作者第一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在,他没看见一只鸟,是因为;作者第二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候是在,所以他看见了许多鸟。
【创新能力迁移】
在备选的量词(这些词大都是从名词或动词借来作量词的)中,挑选最恰当的一个,不要重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备选词:A.抹B.叶C.丝D.片E.汪F.泓 G.缕H.轮I.弯J.瓣K.眼
(1)一明月(2)一新月(3)一情思(4)一痴情
(5)一温情(6)一心香(7)一清溪(8)一清泉
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训练】
一、缝隙灿烂颤动茂盛做巢树梢应接不暇静寂
二、(美丽)(火红)(仔细)(茂密)(强烈)(缓缓)
三、吃过晚饭鸟已经在树上栖息第二天早晨
【创新能力迁移】
(1)H;(2)I;(3)G;(4)D;(5)C;(6)J;(7)F;(8)K
8、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仿写诗歌还不是很多。
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韵味。而体会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语言写赞美秋天的诗文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教学环节分为六大块: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㈡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读法
㈢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为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㈣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自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帮助。
㈤拓展想象,升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㈥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感受较深: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其次,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
第三,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
9、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风娃娃》,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我意图采用贴近儿童的教学语言,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抓住字词学习和句子训练来努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达到学习目的,希望让学生学有所得。但是通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虽有做的较好的地方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较好的方面:
1、扎实地教好字词。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来检查字词,在检查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是否把字音都读准确了,把句子读通顺了,反复地让学生练习,争取把字词学到位,为后面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做好铺垫。我发现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字词学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在读课文时基本没有出现重大的字音错误,而且学生即使读错了也能自我纠正,有了读准的意识。在教学个别难理解的词语时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理解,时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词语,读懂句子。
2、让学生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虽然这节课只教学做好事的部分,但是在研读之前我让学生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进行板书,区分好事和坏事,这样让学生能了解课文大概的内容。
3、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注重句子训练。因为课文中的2、3两段是相同句式的,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感到厌烦。同时注重句子的训练,通过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读懂句子,读好句子。学生基本都能读懂句子,读出不同的感受。
不足之处:
1、学习要求不够明确。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句意。为了降低难度,我说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读。但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没有接触过,我又没有把要求说明白,刚开始时学生有些茫然。而且在我说句子意思时采用的方法也不太对,我都是用“哪句话是写……”这种句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一个个地问问题,与原来的教学意图不相符合。
2、朗读训练没有进一步深入,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