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反思

时间:2022-09-06 14:32:47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文本的妙句,细细品读,逐步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美的,有很多对称句,值得细细品品味。比如,“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对称,写出了四个美丽的镜头。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学生们通过交流,拓宽了想象的思路,仿写的句子比较贴切、形象,如“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柳树的青翠,牡丹的高贵。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森林的葱郁,花园的芬芳。”

比如“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文字美丽,又用了拟人的手法,节奏感强,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对我们的召唤。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学到这样的句子时,我会和孩子们停步驻足,一边读一边欣赏,从字词到整个句子,不仅理解词语,同时感受词语的运用之巧妙,感受人物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朗读,一直充盈着整个教学,有感情朗读在逐步品味中慢慢得到培养,情感在慢慢朗读中得到升华。

2、《大瀑布的葬礼》教后反思

曾在一篇文章中读过这么一段话: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对这段话我深有同感。今天,我又上完一节语文课──《大瀑布的葬礼》,文章的浓情,学生的动情,课堂的激情,总是缠绕在心间,挥之不去。其中诸多的“欣喜”与“遗憾”汇成了这一节真实的课堂,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讲述了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文章内容浅显,但含义深远。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宜粗不宜细”,但又要让学生品明白。为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先借助挂图和聆听瀑布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及美丽的景象,朗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以此来诱发学生内心的赞叹之情。学生在去粗取精,以读代讲中达到“奇文共欣赏”的目的。学生品得深入,读得有味。如品“飘飘洒洒”时,我借助手势,补充叶圣陶《瀑布》一文中的相关句子,真正做到美读。然后再以巧妙的导语“昔日的大瀑布那样辉煌,现在的它又是怎样呢?”过渡到第8自然段的教学,潜心会文后让学生设想“自己就和菲格雷特总统站在这枯竭的大瀑布脚下,会向谁说些什么?”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惋惜、痛心与愤激之情,这种角色体验很好地促进了“未成曲调先有请”的达成。再在哀乐的渲染中读这一部分,学生的情感怎能不会被调动起来呢?

阅读需要平和的心情,更需要合适的氛围。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潜心阅读创设适宜的情境。那么阅读的欢乐就会流淌,思维的花朵就会在接下来的阅读中绽放。学生的阅读期待就会在倾听与感受的交融中得以点燃。在品味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前后不同景象时,我选择创设语境引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这不同景象,在反复朗读中造成“陶醉”和“失望”的强烈情感落差,在一唱三叹中触发内心愤恨人类行为的感受。并在拟菲格雷特总统演讲搞中领会了课文的真谛。

在“欣喜”之余,也有“遗憾”。“遗憾”的点滴也因这节课而牢记我心。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得当,出现前有点松后有点紧的现象。在指导朗读时该如何把握好度才能不拖时间将是我以后注意的问题。

感谢语文,让我的体验如此多姿多彩!

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文本的妙句,细细品读,逐步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美的,有很多对称句,值得细细品品味。比如,“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对称,写出了四个美丽的镜头。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学生们通过交流,拓宽了想象的思路,仿写的句子比较贴切、形象,如“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柳树的青翠,牡丹的高贵。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森林的葱郁,花园的芬芳。”

比如“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文字美丽,又用了拟人的手法,节奏感强,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对我们的召唤。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学到这样的句子时,我会和孩子们停步驻足,一边读一边欣赏,从字词到整个句子,不仅理解词语,同时感受词语的运用之巧妙,感受人物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朗读,一直充盈着整个教学,有感情朗读在逐步品味中慢慢得到培养,情感在慢慢朗读中得到升华。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以清新活泼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美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 “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5、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把激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有机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第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天来了,绿色的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展开……让学生初步感受绿色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第三、第四行中的两个“去吧”是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呼唤,我指导学生激情呼唤,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境之中。

学习第二至五小节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明亮的眼睛”曾经观察到的大自然动人的画面,读到“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果园里红扑扑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玛瑙似的葡萄,稻田是金黄一片;读到“鸣禽、野花要和你们相聚”,这句里,孩子们想象听到了鸟儿的歌唱,看到了花儿开得热闹非凡。这样充分挖掘文字背后蕴藏着的内容。“诗中有画”,而“画中还有诗”,发挥了学生再造想象力;训练了学生阅读的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回顾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的感受,想象大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欢乐和温馨,倾听大自然对自己的呼唤。

6、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品读文字,感受语言的美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文本的妙句,细细品读,逐步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美的,有很多对称句,值得细细品品味。比如,“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对称,写出了四个美丽的镜头。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学生们通过交流,拓宽了想象的思路,仿写的句子比较贴切、形象,如“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柳树的青翠,牡丹的高贵。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森林的葱郁,花园的芬芳。”

比如“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文字美丽,又用了拟人的手法,节奏感强,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对我们的召唤。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学到这样的句子时,我会和孩子们停步驻足,一边读一边欣赏,从字词到整个句子,不仅理解词语,同时感受词语的运用之巧妙,感受人物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朗读,一直充盈着整个教学,有感情朗读在逐步品味中慢慢得到培养,情感在慢慢朗读中得到升华。

7、《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把激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有机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第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天来了,绿色的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展开……让学生初步感受绿色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第三、第四行中的两个“去吧”是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呼唤,我指导学生激情呼唤,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境之中。

学习第二至五小节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明亮的眼睛”曾经观察到的大自然动人的画面,回顾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的感受,想象大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欢乐和温馨,倾听大自然对自己的呼唤。

这首诗激情澎湃,生机勃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内在的意蕴,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不大声喊。同时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情绪的变化,读出自己内心美好的感觉。

8、《敬畏自然》教后反思

《敬畏自然》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我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既教给学生方法,又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探究学习时,我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这样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据此,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后,让每一位学生以《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为题写一篇作文,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我做起,从而,增强了每位同学的环保意识,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总之,这节课我能紧扣课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9、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教后反思

教学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两个题目是《我的小传》和《母亲的小传》。让学生选其一来写,在写之前,还给学生讲了如何写自传和为他人作传。

周一作文交上来,我一改感到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把传记全部写成一般的记叙文了,《我的小传》内容主要倾向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等;《母亲的小传》全写成了《我的母亲》,通过几个事例展现母亲对我的爱或她的性格,爱好等。

改完全班作文,我陷入沉思,追究学生没有按要求写的根源,可能还在为师指导不利,只把如何写小传读了一下,没做更具体的讲解,学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它是胡适自传中的一部分,而学生误认为《我的母亲》就是一篇母亲的自传,问题根源找见了,就要及时纠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先给学生分析《我的母亲》与《母亲的小传》的不同之处,又给学生重新讲解如何写小传和为他人做传,并让女儿写一份小传,自己也动手写了一篇《我的小传》,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如何写小传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称得上是传,讲完之后,学生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心里也稍稍轻松了一些。

通过这件事,深感到为师者明白的事,为生者并不一定明白,为师者一定要讲清,让学生明白,并有所收益,才是我们为师者的目的。

10、《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为学生课堂反应的木讷而苦恼。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满怀期待地问下去,很多时候得到的却是无言的冷对,每当那时,我便感觉心寒,有几次甚至动怒,结果却更加糟糕。自责、埋怨、气愤……一股脑涌上心头,仿佛有一块巨石严严实实地压在心头。

升入五年级了,我感到再也不能这样了。于是,开学初,我就大力鼓吹课堂积极举手的重要性。并告诉学生,语文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苍穹,小至花鸟虫鱼,世间万事万物尽收“囊”中。从这门学科里,我们可以跨越时空,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迷人风景,可以迈进故事王国,聆听一个个绚丽多姿的故事,可以与先圣今贤对话,获得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滋润,可以浸润在母语世界,领略母语的丰富与微妙……我甚至还把从孙建峰老师那里学来的一句“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一次次地念叨给学生听。期望有更多的学生勇敢自信地表达心中的想法。

今天,我走出《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课堂,顿觉轻风拂面,神清气爽,因为,我这“欲望的深壑”终于在今天的课堂中得到了“填补”。

说来惭愧,对诗歌的教学,我向来恐惧,从“实用”的角度考虑,能够背出便万事大吉。诚然!这应该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却让我颇伤脑筋。在备课时,我想细化设计,精心预设,却难以下笔。无奈之下,只是列了个提纲:1、细细品味课文,扣住有关词句去体会、评价这“课本”怎么样。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深入研读。3、体会这“绿色的课本”如何去打开。第二版块几乎是完全的“生成”,究竟学生会有怎样的体会与感受我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怀揣着忐忑走进了课堂,开始了“大自然之旅”。开始交流了,学生的反应与我的预想相差无几——了了几只手,真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面露嗔色,而是微笑着请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选择的是第四小节,她说,这一节是祖国山水的呼唤,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勇敢地向前进。不然,就没有无法获得成功。我心头一喜:头开得不错啊!于是,我大家称赞,鼓励学生围绕这一节继续交流。大概是受到第一位女生发言的启发,举手的人越来越多,纷纷发言,有的说:要想看到山上美丽的风景,就要勇于攀登,不能半途而废,这里山上的美丽风景其实指的是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有的说:这句话是用了拟人的方法,通过祖国山水的话,号召我们少年儿童要有勇气、有胆量,去挑战困难和挫折……接着,我通过引读、男女生分别读的青山、绿水的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内化。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时而激情范读,时而盛赞学生的发言,时而指导学生读书,学生们兴致勃勃,饶有趣味地朗读课文、畅谈体会。都能比较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妙意境和绵绵意蕴。比如,一名男生在谈到“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时说道:这句话描绘的景色可真美,而且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像翠竹一样的挺拔,像松柏一样苍劲。这样的体会可谓是独到,充满了个性化色彩。

整节课,我都处于欣喜若狂的状态,结课时,我对学生说:我没有想到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如此丰富多彩的体会是你们用心读书的结果。你们是我的老师!孩子们会心一笑,我继续“鼓吹”:语文课上最美的风景就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因为每一个体会都是智慧的结晶。老师讲得再多,也仅仅是一种智慧,如果每个人都发言,那么我们在一节课上,我们就收获39种智慧。(我们班共39个人。)

最后,我们在齐读声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

回想这节课,我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除了归功于此前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有这么两点因素:1、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每次学生的发言我都没有像审判官式的给出一个冷冰冰的对与否的评价。对回答得好的,我加以鼓励,对于回答有所偏差的,我强调这是他的独特体验,鼓励继续交流。2、营造了一个浓烈的情感氛围。充满激情的课堂评价语言,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深入挖掘,让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着,在这情感的催发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恐怕“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想。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感情色彩浓烈,跳跃性也强。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通过这些凝练、简洁的语言,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所以在学习诗歌第二部分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诗歌后说说“大自然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接着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这样,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很强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 “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不禁怦然心动、心旷神怡。整堂课的教学,我和孩子们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如此的轻松。

幼儿园反思推荐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鸟岛教学反思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梦圆飞天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后反思 《滥竽充数》教后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后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教学反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后反思

相关信息 绿色环保大厅(幼儿园大厅环境布置图片) 绿色食品标语67句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评课稿 打开包装袋的秘密_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绿色的小树_幼儿园墙面环境设计图片 绿色环保大厅(幼儿园区角环境布置图片) 绿色环保生态社区宣传标语73句 绿色出行的标语和口号67句 绿色的门(幼儿园区角环境布置图片) 绿色的蝴蝶(小朋友的树叶粘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