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昔日的童年触动学生──《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走进第四课《槐乡的孩子》,品读课文,仿佛回到依稀熟悉的童年生活。是那么亲切,那么真切,就如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大自然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馈赠给我们。孩提时代的我们,到塘边摸螺、到山里采菇、到河边捞鱼、到山涧翻蟹……儿时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丰富多彩。就如文中所说“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当年的我们也一样,从不向爸爸妈妈要钱,学费和零花钱全是我们自己挣来的。
想想当年的我们,苦过、累过,我们知道辛劳的作用,知道节约的重要,我们的课余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可如今的孩子,条件好了,他们却少了生活体验,少了节俭和勤劳的美德。看着课文,我能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和快乐,可是学生们能感受的那么深吗?我期盼着也能够将自己身边的孩子放飞,让他们到自然中成长。
为了使学生对《槐乡的孩子》有更多的感受和领悟,我先给学生讲述了自己童年有趣而又难忘的课余生活。看到学生听的入境入情,我就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上,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对于槐乡孩子的勤劳,学生对此感受最深,对于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学生领悟的比较肤浅。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自然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涵,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
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还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要千方百计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切身感受,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有了精神和语言的充足水源,言语的溪水就会哗哗流淌!
2、略读课文,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读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 徐 燕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孩子们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这也是第一次出现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握住让学生学会读好导语,抓住导语中的重点——“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汇报、补充,充分体会阅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的区别。
在教学中,我班的学生能结合讲读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就能展示出最好的水平:
如我们在教学中学生能读懂写天气热的句子:
“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学生在读得过程中,汇报:我读懂了通过写鸡和狗、蝉热,让我们感受到天很热,通过对比说明孩子不怕热。
有一个学生还补充说,还知道他们不怕苦,吃得是干粮。
又有同学回答说,还说明孩子不怕苦,觉得很快乐的是从早到晚,已经劳动一天,“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来的时候”说明已经很晚了。
又有学生在教学中补充,“劳累一天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从这两句话出又可以让我们读出来他们不怕苦,觉得在劳动中是快乐的,而且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力,学生所学得的体会比我们预设的还要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一点空间,让他们能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到恰到好处。
3、让孩子在快乐中自读──《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在新教材中,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略读列为了一个重要部分。怎样让孩子们学会自读,以轻松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有了一点体会。
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也是略读教学的第一步骤: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便进行本课教学的第二个步骤: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时学生便可边自读边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槐乡孩子的词句,与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老师这时可学生勾画出优美词句,朗读体会,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充分体育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即可进行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交流体会,学生可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的劳动,从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过样,本课的教学也就轻松完成了。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4、淡淡清香 浓浓幸福──《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槐乡的孩子》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虽是略读,但文章语言优美,文风淳朴。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文风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但是,文中所写的生活环境、劳动场景,距离我们的学生是那么遥远。他们不知道槐树是什么树,不知道槐米可不可以熬八宝粥,不知道鸡热了干吗耷拉翅膀,更未体验过槐乡孩子们那种劳动之乐。所以,读过课文之后,他们有那么多的疑问。而当时我班教室电脑正在修理,不能找相关图片资料稍为解惑。于是在课堂上,我把自己设置要提问的问题暂置一旁,把提问的空间留给孩子们。质疑时,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满脑袋“为什么”的郭岩松首先发问:“槐乡的孩子采了槐米上哪里换钱?”
听到问题,孩子们马上低头浏览课文,一向反应灵敏的董晓说:“我知道!卖给药店!因为书上说槐米可以入药??????”“还可以卖给染料店!”不等董晓说完,急性子赵小龙抢着说,显然他是得到了董晓的提示。这是别的孩子们也找到了文中的证据,纷纷附和,再问岩松是否满意这个回答,他表示很满意,于是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又借机把相关的第二自然段的朗读完成了。
李增增接着问:“八月那么热,可是槐乡的孩子们为什么不怕热啊?”增增这个问题,包含了我设置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先问:“八月有多热?”增增说不上来,白世玉说:“八月我在家里热得光想吃冰糕!”牛乐顺说:“我在我姥姥家看见狗把舌头吐得这么长!”他边说边用手比划,这一来,孩子们都想起了暑假里自己经历的炎热,在底下说起来。于是我又问:“槐乡热成什么样?”他们一齐端起书朗读起来: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生性活泼的刘建元还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学鸡耷拉翅膀,一会儿学小狗吐舌头。
“八月的槐乡这么热!那么孩子们怎么不怕热呢?”我又提示了一遍增增的疑问。
柏梅说:“因为他们在山上,山上有树木档阳光。
她说完,同学们有的摇头,有的皱眉,觉得不太合适。
张庆烨这时站起来:“我们军训时候也在阴凉地儿,可我们还喊热哪!是槐乡的孩子很懂事,想多采槐米多赚钱好孝敬父母。”听了庆烨的话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我也趁机夸庆烨是个体谅父母的孩子。
在理解词语上,李俊蓉提出不明白“满载而归”,我要求她把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出来,而这段话正好是描写孩子们如何劳动的,于是大家一起朗读了这段,刚刚读完,刘嘉琦就高高举起了手:“满载而归就是槐乡的孩子们经过一天劳动,到了晚上,背着满满一筐槐米回家去。”虽说解释的繁长一点,但是这个孩子结合前文,把这个词语融合到课文中去作了解释,我马上肯定了她的做法:“嘉琦刚才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可以借鉴。”
这时李鸿菲说:“我看了前文,也看了后文,还是不明白‘月落柳梢’这个词。”大家一看,这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首词,原文是“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对啊,这是个言简义丰的词,前后文语境解释都不明显,孩子们思考起来。我正在琢磨如何解释,一向爱锁眉头的张庆烨此时又发话了:“春天我们观察过柳树,柳梢长长的垂到地上,月亮和柳梢一样低,说明很晚很晚了。”话音刚落,噼里啪啦,掌声响起。我趁机问:“刚才庆烨是联系什么理解这个词语的?”白紹磊终于发话了:“我们的生活!”
最后,大家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重读课文,听得出来,他们充满了对槐乡宁静生活的向往,也跟着槐乡的孩子一起体验着劳动的快乐。而我,也在孩子们的快乐中体会着教育的幸福。
5、课堂如画,空白简约之妙也──《槐乡的孩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案例描述】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二三两个自然段,找出槐乡五月时,孩子们是怎样做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四人一小组,朗读、讨论……)
(生反馈自学感悟结果。)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从这句话我可以看出槐乡的孩子很好客。
生:“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从这句话我读懂了槐乡的孩子很热情。
生:我读懂了槐花让孩子们更美了。
生:我读懂了槐乡的孩子都很爱槐花。
……
师:相机引导感悟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并指导朗读。
【反思和分析】
一幅好画有着恰当的剩余空间,国画就更是如此,往往很大的一张宣纸只有潦潦几笔,那空白之处不是没有东西,恰恰就是那足以容纳百川的空白给了这潦潦几笔以想象延伸的空间。那么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不是教师处处点到就是好的,可能我们只要那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激起那一江春水,这种生成是课堂的点睛之笔。正所谓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用得恰到好处,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6、扬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童年的发现》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有的皱眉,有的摇头,还有的干脆低下了头,那意思显然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真气人!每到知识拓展时,总是哑巴,难道真是问题难么?还是……于是按下火气,淡淡地说:“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你瞧,春天到了,校园的景色变化多大!杨树长出了毛毛虫,柳树吐出了嫩芽,冬青树……”这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后来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后,指名说一说。
生:“这也叫发现的话,校园里的变化多着呢!月季花长出了红色的叶子,多像盛开的花朵呀。”
生:“老师,老师,我也发现我家门前的石头下拱出了一棵小树苗,我觉得种子的力量好大呀!”
生:“老师,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每到夏天的雨后,校园的花池边就可以看到许多蜗牛、蚯蚓。有时蚯蚓还爬到操场上挺吓人的。它们是不是嫌地下闷?”
师:“你瞧,她说得多好!它不光有发现,还明白动物雨后出来与天气有关系,真是太棒了!”
在我的激励下,学生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发现”高潮。
生:“老师,我还发现下雨前蜻蜓飞得很低。”
生:“老师,我还下雨前,蚂蚁总会把家搬高处
,它们多聪明。”
生:“老师,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因为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才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不然就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其次,教师要灵活,不妨装傻一点。在这节课上,当出现冷场时,我的引导似乎不怎么贴切,但这样降低了难度,淡化了学生的顾虑,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我觉得挺值得的。我想这也算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吧。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效地打破课堂上的僵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授课水平。
7、略读课文,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读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 徐 燕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孩子们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这也是第一次出现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握住让学生学会读好导语,抓住导语中的重点——“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汇报、补充,充分体会阅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的区别。
在教学中,我班的学生能结合讲读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就能展示出最好的水平:
如我们在教学中学生能读懂写天气热的句子:
“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学生在读得过程中,汇报:我读懂了通过写鸡和狗、蝉热,让我们感受到天很热,通过对比说明孩子不怕热。
有一个学生还补充说,还知道他们不怕苦,吃得是干粮。
又有同学回答说,还说明孩子不怕苦,觉得很快乐的是从早到晚,已经劳动一天,“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来的时候”说明已经很晚了。
又有学生在教学中补充,“劳累一天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从这两句话出又可以让我们读出来他们不怕苦,觉得在劳动中是快乐的,而且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力,学生所学得的体会比我们预设的还要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一点空间,让他们能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到恰到好处。
8、用昔日的童年触动学生──《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走进第四课《槐乡的孩子》,品读课文,仿佛回到依稀熟悉的童年生活。是那么亲切,那么真切,就如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大自然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馈赠给我们。孩提时代的我们,到塘边摸螺、到山里采菇、到河边捞鱼、到山涧翻蟹……儿时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丰富多彩。就如文中所说“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当年的我们也一样,从不向爸爸妈妈要钱,学费和零花钱全是我们自己挣来的。
想想当年的我们,苦过、累过,我们知道辛劳的作用,知道节约的重要,我们的课余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可如今的孩子,条件好了,他们却少了生活体验,少了节俭和勤劳的美德。看着课文,我能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和快乐,可是学生们能感受的那么深吗?我期盼着也能够将自己身边的孩子放飞,让他们到自然中成长。
为了使学生对《槐乡的孩子》有更多的感受和领悟,我先给学生讲述了自己童年有趣而又难忘的课余生活。看到学生听的入境入情,我就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上,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对于槐乡孩子的勤劳,学生对此感受最深,对于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学生领悟的比较肤浅。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自然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涵,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
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还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要千方百计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切身感受,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有了精神和语言的充足水源,言语的溪水就会哗哗流淌!
9、让孩子在快乐中自读──《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在新教材中,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略读列为了一个重要部分。怎样让孩子们学会自读,以轻松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有了一点体会。
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也是略读教学的第一步骤: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便进行本课教学的第二个步骤: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时学生便可边自读边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槐乡孩子的词句,与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老师这时可学生勾画出优美词句,朗读体会,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充分体育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即可进行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交流体会,学生可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的劳动,从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过样,本课的教学也就轻松完成了。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10、课堂如画,空白简约之妙也──《槐乡的孩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案例描述】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二三两个自然段,找出槐乡五月时,孩子们是怎样做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四人一小组,朗读、讨论……)
(生反馈自学感悟结果。)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从这句话我可以看出槐乡的孩子很好客。
生:“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从这句话我读懂了槐乡的孩子很热情。
生:我读懂了槐花让孩子们更美了。
生:我读懂了槐乡的孩子都很爱槐花。
……
师:相机引导感悟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并指导朗读。
【反思和分析】
一幅好画有着恰当的剩余空间,国画就更是如此,往往很大的一张宣纸只有潦潦几笔,那空白之处不是没有东西,恰恰就是那足以容纳百川的空白给了这潦潦几笔以想象延伸的空间。那么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不是教师处处点到就是好的,可能我们只要那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激起那一江春水,这种生成是课堂的点睛之笔。正所谓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用得恰到好处,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1、扬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童年的发现》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有的皱眉,有的摇头,还有的干脆低下了头,那意思显然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真气人!每到知识拓展时,总是哑巴,难道真是问题难么?还是……于是按下火气,淡淡地说:“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你瞧,春天到了,校园的景色变化多大!杨树长出了毛毛虫,柳树吐出了嫩芽,冬青树……”这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后来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后,指名说一说。
生:“这也叫发现的话,校园里的变化多着呢!月季花长出了红色的叶子,多像盛开的花朵呀。”
生:“老师,老师,我也发现我家门前的石头下拱出了一棵小树苗,我觉得种子的力量好大呀!”
生:“老师,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每到夏天的雨后,校园的花池边就可以看到许多蜗牛、蚯蚓。有时蚯蚓还爬到操场上挺吓人的。它们是不是嫌地下闷?”
师:“你瞧,她说得多好!它不光有发现,还明白动物雨后出来与天气有关系,真是太棒了!”
在我的激励下,学生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发现”高潮。
生:“老师,我还发现下雨前蜻蜓飞得很低。”
生:“老师,我还下雨前,蚂蚁总会把家搬高处
,它们多聪明。”
生:“老师,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因为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才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不然就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其次,教师要灵活,不妨装傻一点。在这节课上,当出现冷场时,我的引导似乎不怎么贴切,但这样降低了难度,淡化了学生的顾虑,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我觉得挺值得的。我想这也算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吧。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效地打破课堂上的僵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授课水平。
12、发挥教学机智 应对课堂意外──《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现代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本质,它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46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