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两个特点──听《凡卡》一课后的反思
2007年5月22日,我冒着今年入春以来的第一场绵绵细雨,走进了海淀区育英学校的阶梯教室……-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凡卡》一课,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生:文章讲了写信和回忆两部分内容。
师:写信这部分是连着写的吗?
生:不是。写信和回忆是穿插写的。
师:哪几段写凡卡写信的内容?
生:3段,8段,10至12段,15段是写凡卡写信的内容。
(这是几个学生找到的。)
师:请你们认真读以上几段,想一想: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简单批注在旁边。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学。)
……
在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课例反思交流研讨会上,海淀区育英学校杨睿老师正在为我们执教《凡卡》一课。刚刚让雨水淋湿了的我,一下子被杨老师的入课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样的导入简洁明快,直奔重点。教师通过复习,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两大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把凡卡写信的内容找出来,带着“自学提示”读书感悟,给人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的感觉,教学的中国(切入点)找得很准。此外,教师通过提出“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学,抓住了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结合点设计问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突出的感受是:杨老师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二是体现了学段特点。
一、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语)怎么统一?阅读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崔峦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崔峦语)下面是杨老师教学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谁-谈一谈?
生:(先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我从这句话体会到凡卡在老板家经-常挨打,生活很苦,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还有不同体会吗?
生:凡卡在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时,不知不觉睡着了,就遭到老板一顿毒打。从这里我体会到老板十分凶狠。
生:我从“揪”和“拖”体会到老板真是太狠毒了。
师:如果把这两个字换成“抓”和“拉-”,你们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出示:
老板揪(抓)着我的头发,把我拖(拉)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生:我感觉老板没有那么凶了。
生:我觉得比较温柔些。
生:用“揪”和“拖”更能表现老板对凡卡的凶狠、残暴。
师:谁-带着自己的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学生练习朗读。)
杨老师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亲历从揣摩文字,到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到体会表达效果的过程。学生通过咀嚼文字和语言,感受到老板的残暴凶狠和凡卡悲惨的生活状况,对老板充满仇恨,对凡卡产生怜悯同情之心。同时,对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也有了初步的领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二、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学段特点
低、中、高三个学段,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就要符合学段目标的要求,突出学段特点。下面是杨老师教学中的又一个精彩片段。
师:课文除了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他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回忆。
师:凡卡回忆了几件事?
生:回忆了爷爷守夜和过圣诞节跟爷爷一起砍圣诞树两件事。
师:他在回忆这些情景时,心情怎样?
生:心情很快乐。
师:你从那些语句感受到凡卡的快乐?
(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感受和理解。)
……
师: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很快乐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他觉得快乐呢?
生:和现在在大城市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他觉得乡下生活好多了。其实他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
生:更加突出了凡卡现在生活的悲惨。
生:是和现在他难以忍受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生:作者是为了衬托他现在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苦。
师:这就是对比、衬托的写法。
以上的教学片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会感情的同时,“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标语)这样做,就能把阅读课上习得的写法迁移到习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杨老师的课不仅体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而且学段特点也很突出。在“篇章训练”方面,引导学生抓住“点”,连好“线”,理解“面”,注重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感悟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比如,前面提到的“入课”环节,杨老师就让学生抓住“写信”和“回忆”两个点,并且懂得“写信”和“回忆”是穿插起来的,互相映衬,从而使学生对整篇文章这种独特的表达方法有了深入地理解。
2、整合课后的反思──《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显示出动作的轻快了。
师:好,这就叫读书!这就读出味道来了!
……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3、体会特点 感悟写法──《白鹅》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一提到鹅,谁都会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选教材时做了改动。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这次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便在自己的课堂上,围绕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入手,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去展示白鹅的骄傲,可爱。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交流,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现出的白鹅的“凶”和“厉害”,实质是对白鹅的尽职、勇敢的赞赏;体会白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体现的不过是作者对白鹅由衷的喜爱和关注。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文字表述上,也比较脱离口语化,书面性较显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诌诌”。这些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很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让学生课前搜集、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大胆的联想或想象,去品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白鹅真挚的喜爱;在深入地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这节课的设计里安排了字词教学。在读准生字词语以后,我又多加了一个内容,让学生区分第三自然段中出现的三个表示叫(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的词语,目的是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作铺垫,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我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先出示三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想想这三句话分别说的是哪三个词语的意思。可是只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作者用词的准确领悟不深,一时都答不上来。课后,我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可以把这个环节去掉,或者降低难度,把意思和词语同时出示,以找朋友的形式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处理可能会更有效。
4、整合课后的反思──《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显示出动作的轻快了。
师:好,这就叫读书!这就读出味道来了!
……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5、做鞋的人竟然没有鞋穿?──《凡卡》片断及反思
课堂上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智慧的指引下,师生会逐渐成长。
《凡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经典老课文,说它“老”是因为我读小学时已经学习过了,今日又重新教一遍,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通过凡卡给远方的爷爷写信,诉说自己悲惨的生活遭遇,恳求爷爷带他回家乡的经过。
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很多学生被凡卡痛苦的经历所感动,都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标记下来,深情地朗读着。当看到课文的插图,凡卡在昏暗的烛光下,用干瘦的手吃力地写着信,学生眼上流露的尽是怜悯!
突然,一只小手冒了出来,我示意他发言。他的声音不大:“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看到凡卡身后摆放着一双双鞋,而且课文也交代凡卡是跟皮鞋匠当学徒工的,为什么做鞋的人竟然没有鞋穿呢?”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的意想不到一个小学生竟有如此深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回答。我灵机一动,顺水推舟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有谁知道呢?”学生一听,兴致勃勃,个个踊跃举手。
我点了一个把手举得最高的学生,他自信地说:“因为那些鞋全都是大人们穿的,并不合适他。”我赞扬道:“想象力丰富!”
但那位发问的学生紧皱眉头,显然对于此回答不满意。幸好,台下还有众多的小手。于是,我逐一点兵。
“因为那些鞋全都被皮鞋匠用大锁锁住了!”
“皮鞋匠家里有枪,如果凡卡拿了鞋,会被他一枪打死的!”
“皮鞋匠家里有很多狗,就算凡卡能拿到鞋,也不能逃过狗的灵敏臭觉。”
“还有凡卡是一位诚实善良的孩子,他怎么会做这些小偷会为?”
……
“老师,我也查找过课外的学习资料,得知当时是1886年,正值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贫富相差悬殊,穷人没有地位,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所以,作为孤儿的凡卡吃、住、穿不好,是很正常的,更不用说有没有鞋穿。”
听了学生的发言,发问的学生满意地点头,但是,我的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教后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意想不到学生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说明学生洞察力和思考力很强,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自身备课与课堂驾御能力也随之提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凡卡》一课,不仅让学生发现问题,还增强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本身以此作为一面镜子,不断改善教学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境界。
6、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两个特点──听《凡卡》一课后的反思
2007年5月22日,我冒着今年入春以来的第一场绵绵细雨,走进了海淀区育英学校的阶梯教室……-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凡卡》一课,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生:文章讲了写信和回忆两部分内容。
师:写信这部分是连着写的吗?
生:不是。写信和回忆是穿插写的。
师:哪几段写凡卡写信的内容?
生:3段,8段,10至12段,15段是写凡卡写信的内容。
(这是几个学生找到的。)
师:请你们认真读以上几段,想一想: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简单批注在旁边。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学。)
……
在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课例反思交流研讨会上,海淀区育英学校杨睿老师正在为我们执教《凡卡》一课。刚刚让雨水淋湿了的我,一下子被杨老师的入课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样的导入简洁明快,直奔重点。教师通过复习,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两大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把凡卡写信的内容找出来,带着“自学提示”读书感悟,给人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的感觉,教学的中国(切入点)找得很准。此外,教师通过提出“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学,抓住了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结合点设计问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突出的感受是:杨老师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二是体现了学段特点。
一、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语)怎么统一?阅读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崔峦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崔峦语)下面是杨老师教学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谁-谈一谈?
生:(先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我从这句话体会到凡卡在老板家经-常挨打,生活很苦,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还有不同体会吗?
生:凡卡在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时,不知不觉睡着了,就遭到老板一顿毒打。从这里我体会到老板十分凶狠。
生:我从“揪”和“拖”体会到老板真是太狠毒了。
师:如果把这两个字换成“抓”和“拉-”,你们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出示:
老板揪(抓)着我的头发,把我拖(拉)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生:我感觉老板没有那么凶了。
生:我觉得比较温柔些。
生:用“揪”和“拖”更能表现老板对凡卡的凶狠、残暴。
师:谁-带着自己的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学生练习朗读。)
杨老师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亲历从揣摩文字,到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到体会表达效果的过程。学生通过咀嚼文字和语言,感受到老板的残暴凶狠和凡卡悲惨的生活状况,对老板充满仇恨,对凡卡产生怜悯同情之心。同时,对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也有了初步的领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二、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学段特点
低、中、高三个学段,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就要符合学段目标的要求,突出学段特点。下面是杨老师教学中的又一个精彩片段。
师:课文除了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他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回忆。
师:凡卡回忆了几件事?
生:回忆了爷爷守夜和过圣诞节跟爷爷一起砍圣诞树两件事。
师:他在回忆这些情景时,心情怎样?
生:心情很快乐。
师:你从那些语句感受到凡卡的快乐?
(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感受和理解。)
……
师: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很快乐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他觉得快乐呢?
生:和现在在大城市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他觉得乡下生活好多了。其实他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
生:更加突出了凡卡现在生活的悲惨。
生:是和现在他难以忍受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生:作者是为了衬托他现在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苦。
师:这就是对比、衬托的写法。
以上的教学片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会感情的同时,“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标语)这样做,就能把阅读课上习得的写法迁移到习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杨老师的课不仅体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而且学段特点也很突出。在“篇章训练”方面,引导学生抓住“点”,连好“线”,理解“面”,注重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感悟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比如,前面提到的“入课”环节,杨老师就让学生抓住“写信”和“回忆”两个点,并且懂得“写信”和“回忆”是穿插起来的,互相映衬,从而使学生对整篇文章这种独特的表达方法有了深入地理解。
7、长文短教教课文──教学《凡卡》反思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此第一大版块。“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教学的第二板块结束。
8、让问题为学生启智──《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是一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改变了备课中已设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大胆质疑。没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就连平时极少举手的同学也是一脸的兴奋,手也举得高高的。凡卡是谁?他多大了?课文讲述了有关凡卡的那些内容?为什么要讲述这些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呈现于黑板之上。我依次标上了序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我发现学生读书兴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时会自觉地标上记号。
时间不长,10多个问题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参与中全部解决。
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围绕凡卡写信的内容和插叙描写进行了重点讲解,学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从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当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体会时,学生又一次表现出了空前的活跃,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学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进行了对比,体会到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幸福和快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由此我想到: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味妙药,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撒手,只要教师合理调控,正确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9、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萌生:何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判断。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交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然后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大组,让这三个大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看哪一组读得最好。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三个组都分别出现了一些失误。课文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匆忙去读第二遍,而是让学生交流感受或体会,你认为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有的回答:“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为什么说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我接着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挨饿、受冻,受老板和伙计们的作弄、挨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知道凡卡还是个特别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说说看,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惊奇地问道。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从问候爷爷的话中知道的。”“从凡卡问候乡下熟人知道的。”“从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文,但这一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学生读得几乎没有差错。正当我要表扬同学们读得棒时,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原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读出了凡卡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了。“我想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惟一的亲人;三是他想念乡下的生活,想念乡下的熟人,想念乡下的快乐日子。”一个学生满含深情的说。我独享在孩子们的感受中了。“凡卡的这封信爷爷收到收不到?课文又蕴涵着什么深意呢?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动听的读书声刚刚止歇,学生们又纷纷举手。“这封信爷爷根本收不到,他连邮票都没贴,地址也没写明,怎么能收到呢?”一个学生不等我叫就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场梦。”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满有把握地说。课堂就在学生对课文浓浓的回味中结束了。
这堂课我并没有多讲,完全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于他们能入情入境地读,源于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把握精髓。这就是我教学《凡卡》一课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