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诗二首》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第一课时将进酒
【课标要求】
1.本节知识点: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熟练背诵全诗。
2.重点: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3.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最杰出的诗人,被后人称之为“”。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李白上承,下启、、等,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2.音形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将进酒()金樽()烹羊()馔玉()
欢谑()对君酌()千金裘()
3.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青:;雪: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
③钟鼓馔玉何足贵钟鼓馔玉: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径须:;沽:
⑤呼儿将出换美酒将:
4.名句默写。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千金散尽还复来。
(4),但愿长醉不复醒。
(5),惟有饮者留其名。
(6)五花马,千金裘,,。
【学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重心在哪一句?
2.本诗从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3.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4.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具体分析。
5.诵读全诗,理清全诗脉络。
二、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1.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
2.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3.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李白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4.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
〖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将(qiāng)进酒 金樽(zūn) 烹(pēng)羊宰牛
B.钟鼓馔(zhuàn)玉 岑(cén)夫子 恣欢谑(nuè)
C.千金裘(qiú) 恣(zì)睢 径(jìng)须
D.千金散(sàn)尽 沽(gū)取 奔(bēn)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呼儿将出换美酒 将:拿。
C.斗酒十千恣欢谑 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人生得意须尽欢 B.径须沽取对君酌
C.白日放歌须纵酒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复醒 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将进酒,君莫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课内阅读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做。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2.“钟鼓馔玉不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A.无奈B.悲哀C.愤激D.欢乐
3.“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
(2)“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答:。
三、名句默写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但愿长醉不复醒。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qiāng)呼儿将出(jiāng)将领(jiāng)
B.馔玉(zhuàn)编撰(zuǎn)纂辑(cuàn)
C.欢谑(xuè)虐杀(nüè)疟疾(nüè)
D.烹饪(pēn)享受(xiǎng)亨通(hēng)
2.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陈王/昔时/宴平乐D.与尔/同销/万古愁
3.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如青丝暮成雪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D.与尔同销万古愁
4.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C.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二、课内阅读
阅读《将进酒》,完成1~3题。
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复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
3.作者为“与尔同销万古愁”,也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很多人评说这句诗写得好,表现出诗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为什么有如此之说?
三、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和李白的《将进酒》同是咏酒诗,感情变化上的有什么相似之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标要求】
1.本节知识点: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熟练背诵全诗。
2.重点: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探究诗歌的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素有“”之称,他与同时期的“”杜甫一起被人合称为“”,分别为唐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峰,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2)所谓“乐府诗”,最初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配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乐府”或“乐府体诗”,是包括后世作家的仿作在内的。从句式上看,乐府诗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古乐府命题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来命名。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或《》,是诗人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虚构,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2.音形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瀛()洲天姥()剡()溪渌()水谢公屐()
栗深林()水澹()澹訇()然觉()时
3.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天姥连天向天横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仙之人兮列如麻列:
訇然中开开:使我不得开心颜开: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
虎鼓瑟兮鸾回车鼓:云青青兮欲雨雨:
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訇然中开中:
古来万事东流水东:栗森林兮惊层巅栗:
4.名句默写。
(1)海客淡瀛洲,;越人语天姥,。
(2)谢公宿处今尚在,。
(3)千岩万转路不定,。
(4)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之人兮列如麻。
(5)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理想志向的诗句:,。
【学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诗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3.本诗以时间(或地点)为序,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用l~2个词语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4.请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洞中仙乐”部分。
5.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6.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二、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3.讨论本诗显著的艺术特色。
4.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5.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送我至剡溪(shàn)
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脚著谢公屐(jī)
D.海客谈瀛洲(yíng)越人语天姥(lǎo)
2.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B.梦游天姥/吟留别
C.梦游/天姥吟留别D.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4.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
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
二、课内阅读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下面题目。
1.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2.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3.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的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4.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三、名句默写
1.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2.诗人登山时的见闻,。
3.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
4.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沛公安在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D.别君去兮何时还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这首诗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4.下面关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课内阅读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本段文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体部分,紧扣“梦”这一脉络,作者写了四个层次。请简要概括层意。
2.对下列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这几句诗是诗人登山的开始,从飞度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
B.“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起到了烘托下文的作用。
C.“列缺霹雳……日月照耀金银台。”这几句诗铿锵有力,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和非凡景象,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D.“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四句诗是梦境的高潮。为全诗尾句表达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做了铺垫。
3.这节中哪些动词能表现诗人急于游览的愉快心情?
4.诗人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景象,几乎没写白天的景色,一下子就转入暮色的“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描写,旦暮变化何其速也!这可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情感?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依据么?
5.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盆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李白的什么胸怀?
答:
。
(2)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体现了李白的什么特点?
答:
。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受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诗中哪两联对仗?请具体分析。
答:
。
(2)这首诗借古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答:
。
(3)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
【课后反思】
2、《李白诗二首》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第一课时将进酒
【课标要求】
1.本节知识点: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熟练背诵全诗。
2.重点: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3.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最杰出的诗人,被后人称之为“”。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李白上承,下启、、等,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2.音形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将进酒()金樽()烹羊()馔玉()
欢谑()对君酌()千金裘()
3.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青:;雪: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
③钟鼓馔玉何足贵钟鼓馔玉: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径须:;沽:
⑤呼儿将出换美酒将:
4.名句默写。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千金散尽还复来。
(4),但愿长醉不复醒。
(5),惟有饮者留其名。
(6)五花马,千金裘,,。
【学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重心在哪一句?
2.本诗从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3.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4.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具体分析。
5.诵读全诗,理清全诗脉络。
二、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1.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
2.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3.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李白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4.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
〖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将(qiāng)进酒 金樽(zūn) 烹(pēng)羊宰牛
B.钟鼓馔(zhuàn)玉 岑(cén)夫子 恣欢谑(nuè)
C.千金裘(qiú) 恣(zì)睢 径(jìng)须
D.千金散(sàn)尽 沽(gū)取 奔(bēn)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呼儿将出换美酒 将:拿。
C.斗酒十千恣欢谑 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人生得意须尽欢 B.径须沽取对君酌
C.白日放歌须纵酒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复醒 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将进酒,君莫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课内阅读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做。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2.“钟鼓馔玉不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A.无奈B.悲哀C.愤激D.欢乐
3.“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
(2)“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答:。
三、名句默写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但愿长醉不复醒。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qiāng)呼儿将出(jiāng)将领(jiāng)
B.馔玉(zhuàn)编撰(zuǎn)纂辑(cuàn)
C.欢谑(xuè)虐杀(nüè)疟疾(nüè)
D.烹饪(pēn)享受(xiǎng)亨通(hēng)
2.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陈王/昔时/宴平乐D.与尔/同销/万古愁
3.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如青丝暮成雪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D.与尔同销万古愁
4.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C.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二、课内阅读
阅读《将进酒》,完成1~3题。
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复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
3.作者为“与尔同销万古愁”,也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很多人评说这句诗写得好,表现出诗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为什么有如此之说?
三、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和李白的《将进酒》同是咏酒诗,感情变化上的有什么相似之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标要求】
1.本节知识点: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熟练背诵全诗。
2.重点: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探究诗歌的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素有“”之称,他与同时期的“”杜甫一起被人合称为“”,分别为唐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峰,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2)所谓“乐府诗”,最初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配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乐府”或“乐府体诗”,是包括后世作家的仿作在内的。从句式上看,乐府诗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古乐府命题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来命名。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或《》,是诗人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虚构,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2.音形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瀛()洲天姥()剡()溪渌()水谢公屐()
栗深林()水澹()澹訇()然觉()时
3.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天姥连天向天横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仙之人兮列如麻列:
訇然中开开:使我不得开心颜开: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
虎鼓瑟兮鸾回车鼓:云青青兮欲雨雨:
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訇然中开中:
古来万事东流水东:栗森林兮惊层巅栗:
4.名句默写。
(1)海客淡瀛洲,;越人语天姥,。
(2)谢公宿处今尚在,。
(3)千岩万转路不定,。
(4)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之人兮列如麻。
(5)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理想志向的诗句:,。
【学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诗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3.本诗以时间(或地点)为序,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用l~2个词语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4.请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洞中仙乐”部分。
5.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6.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二、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3.讨论本诗显著的艺术特色。
4.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5.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送我至剡溪(shàn)
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脚著谢公屐(jī)
D.海客谈瀛洲(yíng)越人语天姥(lǎo)
2.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B.梦游天姥/吟留别
C.梦游/天姥吟留别D.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4.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
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
二、课内阅读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下面题目。
1.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2.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3.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的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4.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三、名句默写
1.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2.诗人登山时的见闻,。
3.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
4.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沛公安在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D.别君去兮何时还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这首诗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4.下面关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课内阅读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本段文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体部分,紧扣“梦”这一脉络,作者写了四个层次。请简要概括层意。
2.对下列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这几句诗是诗人登山的开始,从飞度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
B.“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起到了烘托下文的作用。
C.“列缺霹雳……日月照耀金银台。”这几句诗铿锵有力,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和非凡景象,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D.“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四句诗是梦境的高潮。为全诗尾句表达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做了铺垫。
3.这节中哪些动词能表现诗人急于游览的愉快心情?
4.诗人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景象,几乎没写白天的景色,一下子就转入暮色的“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描写,旦暮变化何其速也!这可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情感?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依据么?
5.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盆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李白的什么胸怀?
答:
。
(2)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体现了李白的什么特点?
答:
。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受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诗中哪两联对仗?请具体分析。
答:
。
(2)这首诗借古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答:
。
(3)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
【课后反思】
3、《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都江堰》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语言品味: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1、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富含,给人启发。
2、作者。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
3、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和“”,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
二、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中挖掘出。
其文化散文常常以为“出发点”,以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宇宙的,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和历史人物
形象后面的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三、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
四、练习:深入思考文中的重要语句,反复品读这些语句出现的相关段落。
1、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写水的段落需要反复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可谓“”;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
,也可谓“”。
2、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大愚大拙”是说李冰,而只具有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
和,从而能够。
3、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李冰活着时是一个,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死后,都江堰仍然。他还留下了经典的,被后世奉为。
他的雕像还被用来,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
Kissingthefire(吻火)
一、阅读课本P92页,自学。预习提示: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要求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1、首先作者在一二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2、在第三段作者又截取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三、深入理解:细读文章,品味讨论,可以结合徐志摩的有关作品进行补充。
1、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对,对,对未知世界,他都是,天天都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生活
。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以一种的态度来面对。
2、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
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这种的人生态度是如此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诗人的由衷。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事故,那惨烈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的壮美,让吻火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到极致。
四、品味语言。
《吻火》这篇散文并不像很多纪念散文一样充满伤感与沉痛,本文语言,没有歌功颂德的热情赞美,而是透过两个真实可感的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含蓄隽永,让人深思、遐想。
4、《合欢树》第二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欢树》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问题探究
1、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
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的意义。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是母爱的和。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2、虽然本文以“合欢树”为题,但文中并没有出现对树的正面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是非常的。当年合欢树被母亲视为儿子的,如今儿子已经成名,但母亲已。合欢树上倾注着。作者爱这棵树,因为。但是他最终还是不愿。他渴望见到合欢树,重温,但母亲已经逝去,睹物更会,作者不忍见树,其实是。作者这样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
3、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态。
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首先是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其次,表现在作者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复杂心理的描写,“”不能去亲睹合欢树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从其内心深处而言,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去,而不是“”去。作者宁愿让这份成为永恒,也不愿意的小院,看看那心爱的合欢树,作者显然是在刻意某些东西,或者说,在着意。这与此前的“推说”、托词完全是同样道理。这种的矛盾心态,正好说明作者对那个小院子、合欢树都是非常的。
再次,看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4、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过儿子与母亲的来表现母爱的。“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反而认为这是浪费。对此,母亲依然,直到那次危险事件发生之后,母亲才对药物治疗“”。当发生危险之后,“”;母亲却“”,差点儿发疯。文章通过这些,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
5、文章行文有什么特色?
文章行文。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手法,对“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通过“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年”“再过一年”几个镜头勾勒出合欢树成长“历程”,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
6、语言品味
史铁生散文语言,尤其是单音节词语的使用非常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本文也是如此。如“这实在太悬了”“非疯了不可”“躲了出去”“她心里太苦了”“受不住”“召她回去”“光扯些闲话”“忙扯到别的”“过道窄得一个人……”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具有日常口语的韵味。尤其“我心里一抖”的动词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极为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得。
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7、98页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胜,作者不仅由“吻火”的细微动作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诗人因飞机失事而意外丧生的悲剧事件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诗性意境,这些想象奇特、大胆而又令人赞叹。《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如“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种想象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都江堰被作者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对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赞美。《吻火》把徐志摩“吻生活之火”的淳朴人生与“隔江观火”的怯懦人生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勇于体验生活的“吻火”人生的赞赏。《合欢树》中既有儿子与母亲的对比,也有母亲几十年来变化的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
3、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
“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人、事、物、景,如《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也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吻火》由一个微小的动作细节入手,展现徐志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技巧,即以部分来表现全体,如《都江堰》中由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透视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纲领。
5、《合欢树》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欢树》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问题探究
1、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
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2、虽然本文以“合欢树”为题,但文中并没有出现对树的正面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当年合欢树被母亲视为儿子的化身,如今儿子已经成名,但母亲已驾鹤西去。合欢树上倾注着母爱。作者爱这棵树,因为他深爱母亲。但是他最终还是不愿进小院亲见。他渴望见到合欢树,重温母爱,但母亲已经逝去,睹物更会思人,作者不忍见树,其实是他不忍重温失去母亲的痛苦。作者这样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3、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态。
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首先是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其次,表现在作者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复杂心理的描写,“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不能去亲睹合欢树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从其内心深处而言,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愿”去,而不是“不能”去。作者宁愿让这份遗憾成为永恒,也不愿意让别人背着自己再次踏进那熟悉的小院,看看那心爱的合欢树,作者显然是在刻意回避某些东西,或者说,在着意保留某种想象中的完美和幸福。这与此前的“推说”、托词完全是同样道理。这种“优柔寡断”、欲行又止、“瞻前顾后”的矛盾心态,正好说明作者对那个小院子、合欢树都是非常在乎的。
再次,看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4、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过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来表现母爱的。“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沮丧,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对此,母亲依然坚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险事件发生之后,母亲才对药物治疗“终于绝望”。当发生危险之后,“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却“惊惶了几个月”,差点儿发疯。文章通过这些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5、文章行文有什么特色?
文章行文简洁,表现力强。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对“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简洁。通过“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年”“再过一年”几个镜头迅速勾勒出合欢树成长“历程”,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
6、语言品味
史铁生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尤其是单音节词语的使用非常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本文也是如此。如“这实在太悬了”“非疯了不可”“躲了出去”“她心里太苦了”“受不住”“召她回去”“光扯些闲话”“忙扯到别的”“过道窄得一个人……”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具有日常口语平易浅近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尤其“我心里一抖”的动词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极为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
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7、98页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胜,作者不仅由“吻火”的细微动作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诗人因飞机失事而意外丧生的悲剧事件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诗性意境,这些想象奇特、大胆而又令人赞叹。《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如“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种想象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都江堰被作者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对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赞美。《吻火》把徐志摩“吻生活之火”的淳朴人生与“隔江观火”的怯懦人生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勇于体验生活的“吻火”人生的赞赏。《合欢树》中既有儿子与母亲的对比,也有母亲几十年来变化的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并尝试概括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在文章中各自的表达效果。
3、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
本单元所附的短文《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散文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人、事、物、景,如《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也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吻火》由一个微小的动作细节入手,展现徐志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技巧,即以部分来表现全体,如《都江堰》中由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透视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纲领。
6、《葡萄月令》第二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葡萄月令》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问题探究:
1、如何体现散文的文学性这一特点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语言平实自然,很口语化,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当然不是,以为序,作者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都有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人对葡萄的,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他散文的一个重要: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集于笔下,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
本文以“一月下大雪”作为开头,铺陈了一种的情调;结尾又以“”算是回应开头,似乎给人的感觉。不过此处写到雪,没有简单地开头的氛围,而是显示了生活的某种,比如作者谈到在雪天“检查葡萄,扛着铁锹”,担心老鼠打洞让葡萄“受了冷”。
3、如何理解文中多处的疏淡笔法?
本文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从一月顺序写到十二月,在整体上显得,通篇,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所体现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那一类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其实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
4、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篇散文的“疏”是一种高妙的表现技法,是与作者那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显示了他的人生气度。所谓“文如其人”,正如有人评价汪曾祺:“他只顾勤恳地疏松着已经板结的心田,默默地播下富含营养的种子,坚信再多的灾难,也不能永远夺走人类丰收的季节。”文与人的相得益彰也说明:“疏”绝非空疏、粗疏之意,法无定法也并非散漫无度;不仅作文如此,做人也是这样。
二、语言品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崇尚,在意境上下功夫,显得。他重视语感和语流,充分营造文字的氛围和节奏,其重点不是告诉读者话里所包含的“意思”或指向,而是提供一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
可重点品味如下句子: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这里的“”二字,十足让人玩味;
“把立柱、横梁、小棍……中等的,六根”,“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虽然显得,却丝毫没有拖沓、冗赘之感;
“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极富感,十分鲜明、传神。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巧妙的(手法)在不经意间完成。
“哎,它起来了!”“它真是在喝哎!”“可是它耗养分呀!”“可是你得快来!”“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通篇的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道地的,增强了语言的。
此外,文中标点符号(特别是句号)的使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而且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课文,展示了现代散文的不同布局,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疏与密的辩证关系。这些散文或偏向于疏,表现为疏中藏密、语疏而事密;或偏向于密,表现为密中含疏、语密而事疏;或疏密相间,表现为疏密得当、繁简有度。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布局”以及写法上的多样性。
一、理解现代散文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及其不同表现
本单元的课文在处理疏与密的关系上都颇具匠心。其中《葡萄月令》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的整体结构显得疏简、随意,通篇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光》则是一篇展现“密”的作品,作者调动自己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努力用精细的语言捕捉自然界的光影声色,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树》通过精心安排行文的“节奏”,设计文字“疏”与“密”的关系,既有繁密而精细的描摹,又有简洁明了的勾勒,体现了真正的“疏密相间”。
二、领会现代散文写法的多样性
现代散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结构谋篇上是千姿百态的,这是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的充分保证。应当明白,一篇散文通过什么线索安排结构、组织材料,是依据其表现的内容来决定的;同时,抒情、叙事和议论等类型不同的散文,在具体安排上也各不相同。像《葡萄月令》就显示了一种法无定法、挥洒自如的气度,因为它的重心在于某种情趣与情调,它看似散漫,实则是更高意义的严谨,渗透着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其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光》的结构方式与作者发散型的、呈网状波动的思维有很大关系,常常由某一点联想开去,引出了许多相关的话题,这一方面导致了行文的密集,另一方面使得作者的情感和意绪蕴涵其间。《树》具有比较明晰的思路和主题,但在行文上不拘一格,有的地方十分细密,有的地方极为疏阔,显示了疏密有致的张力。
三、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从观察自然得来,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在阅读过程中要细细地揣摩。《葡萄月令》对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情景,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绘,其间蕴涵着作者深挚的怜爱和赞美之情。《光》倘若没有作者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敏锐捕捉,是不可能呈现出那样繁密的关于“光”的感受的。《树》显示的是作者对“树”这一寻常景物的沉思,他一方面把各种树写得情状毕肖,另一方面将树与人类生活、信仰和精神联系起来,做出了透辟的阐释。应提示学生在领悟之后,学会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应用,单元后的“思考与探究”里有相关的要求。
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现代散文的疏与密》,紧扣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从现实生活的布局谈到艺术作品的布局,并介绍古代诗、画对疏与密关系的处理,进而涉及现代散文中疏与密的表现。短文对三篇课文或疏或密的特点均有较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从这一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必要提醒学生的是,散文的疏其实是疏中藏密,密其实是密中含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度”。短文还引述了俄国文艺理论家马卡连柯关于散文密度的几条规则,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7、《葡萄月令》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葡萄月令》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问题探究:
1、如何体现散文的文学性这一特点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语言平实自然,很口语化,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当然不是,以时间为序,作者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都有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集于笔下,闲淡中有滋味,闲适中有意味,给读者以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
本文以“一月下大雪”作为开头,铺陈了一种静谧的情调;结尾又以“下雪了”算是回应开头,似乎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不过此处写到雪,没有简单地复归开头的静谧氛围,而是显示了生活的某种延伸,比如作者谈到在雪天“检查葡萄,扛着铁锹”,担心老鼠打洞让葡萄“受了冷”。
3、如何理解文中多处的疏淡笔法?
本文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从一月顺序写到十二月,在整体上显得疏简、随意,通篇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所体现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那一类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其实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
4、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篇散文的“疏”是一种高妙的表现技法,是与作者那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显示了他飘逸、洒脱的人生气度。所谓“文如其人”,正如有人评价汪曾祺:“他只顾勤恳地疏松着已经板结的心田,默默地播下富含营养的种子,坚信再多的灾难,也不能永远夺走人类丰收的季节。”文与人的相得益彰也说明:“疏”绝非空疏、粗疏之意,法无定法也并非散漫无度;不仅作文如此,做人也是这样。
二、语言品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在意境上下功夫,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他重视语感和语流,充分营造文字的氛围和节奏,其重点不是告诉读者话里所包含的“意思”或指向,而是提供一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
可重点品味如下句子: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这里的“碧绿”二字,十足让人玩味;
“把立柱、横梁、小棍……中等的,六根”,“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虽然显得繁琐,却丝毫没有拖沓、冗赘之感;
“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极富形象感,十分鲜明、传神。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巧妙的譬喻(手法)在不经意间完成。
“哎,它起来了!”“它真是在喝哎!”“可是它耗养分呀!”“可是你得快来!”“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通篇的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道地的口语,增强了语言的活力。
此外,文中标点符号(特别是句号)的使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停顿,而且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节奏。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课文,展示了现代散文的不同布局,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疏与密的辩证关系。这些散文或偏向于疏,表现为疏中藏密、语疏而事密;或偏向于密,表现为密中含疏、语密而事疏;或疏密相间,表现为疏密得当、繁简有度。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布局”以及写法上的多样性。
一、理解现代散文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及其不同表现
本单元的课文在处理疏与密的关系上都颇具匠心。其中《葡萄月令》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的整体结构显得疏简、随意,通篇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更多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光》则是一篇展现“密”的作品,作者调动自己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努力用精细的语言捕捉自然界的光影声色,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树》通过精心安排行文的“节奏”,设计文字“疏”与“密”的关系,既有繁密而精细的描摹,又有简洁明了的勾勒,体现了真正的“疏密相间”。
二、领会现代散文写法的多样性
现代散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结构谋篇上是千姿百态的,这是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的充分保证。应当明白,一篇散文通过什么线索安排结构、组织材料,是依据其表现的内容来决定的;同时,抒情、叙事和议论等类型不同的散文,在具体安排上也各不相同。像《葡萄月令》就显示了一种法无定法、挥洒自如的气度,因为它的重心在于某种情趣与情调,它看似散漫,实则是更高意义的严谨,渗透着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其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光》的结构方式与作者发散型的、呈网状波动的思维有很大关系,常常由某一点联想开去,引出了许多相关的话题,这一方面导致了行文的密集,另一方面使得作者的情感和意绪蕴涵其间。《树》具有比较明晰的思路和主题,但在行文上不拘一格,有的地方十分细密,有的地方极为疏阔,显示了疏密有致的张力。
三、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从观察自然得来,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在阅读过程中要细细地揣摩。《葡萄月令》对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情景,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绘,其间蕴涵着作者深挚的怜爱和赞美之情。《光》倘若没有作者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敏锐捕捉,是不可能呈现出那样繁密的关于“光”的感受的。《树》显示的是作者对“树”这一寻常景物的沉思,他一方面把各种树写得情状毕肖,另一方面将树与人类生活、信仰和精神联系起来,做出了透辟的阐释。应提示学生在领悟之后,学会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应用,单元后的“思考与探究”里有相关的要求。
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现代散文的疏与密》,紧扣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从现实生活的布局谈到艺术作品的布局,并介绍古代诗、画对疏与密关系的处理,进而涉及现代散文中疏与密的表现。短文对三篇课文或疏或密的特点均有较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从这一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必要提醒学生的是,散文的疏其实是疏中藏密,密其实是密中含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度”。短文还引述了俄国文艺理论家马卡连柯关于散文密度的几条规则,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8、《森林中的绅士》第二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森林中的绅士》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文章的讽刺意味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章通篇采用的笔调完成叙述、描写,意味强烈。作者把豪猪称做绅士,把豪猪与绅士巧妙联系,极有讽刺意味。
同时,文中充满讽刺意味的具体描写也不少,如第二段写道:“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作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士们
;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生活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者。
第九段写道:“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
,深刻揭露了他们本质。
2、拟人方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本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综合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其中方法的运用尤为成功。无论是描写豪猪的等外在特点,还是揭示豪猪绅士风度的本质,作者都充分使用了方法,如“矮胖胖”的体态、“方正而持重的面孔”“踱着方步”“不慌不忙”“潇洒悠闲”的风度、“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宛然是一位乐天派”“好比穿了件救生衣”“方正而持重的脸部照常一点表情也没有”等都十分精彩。这种把人格化的拟人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先,拟人方法
地刻画了豪猪的;其次,拟人方法准确到位地豪猪的“”;第三,拟人手法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
。
3、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意味?
文章标题。文章精心锤炼了“森林中的绅士”这一颇为
的标题,不仅极大地(如果说森林中的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并不希奇,那么,森林中的“绅士”则足以让人好奇),而且并
豪猪的──“”,从而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二、语言品味:
茅盾是语言大师,语言造诣深厚。本文语言除了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之外,还具有如下显著特色。
第一,语言的。文中使用许多加引号的词语,如“得天独厚”“青出于蓝”“乐天派”“绅士”“挨打”“镇静”“尊躯”“可敬”“很有教养”等。在上下文中,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其本身意义的活用,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二,语言的。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如“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它也不怕跌落水里去,它全身的二万刺毛都是中空的,它好比穿了件救生衣,一到水里,自会浮起来的”,作者把豪猪的特殊刺毛比喻为“特别的长毛大衣”和“救生衣”就非常形象,也极为贴切。
第三,语言的。在现代白话文中适当夹杂文言的词语,如“长短有定”“殊堪钦佩”“尊躯”等不仅简洁精练,而且很有表现力。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展示了某种“如真似幻的梦境”,或通过对“森林绅士”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某个历史时期绅士们的生活状态,或通过对大自然云霓的描写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时代“云霓”,或通过对埃菲尔铁塔的描写,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亦虚亦实,如真如幻,创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一、现代散文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森林中的绅士》实写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和生活状态,但处处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绅士们”的行为、举止和精神本质;
《云霓》由“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引出预示雨水的自然云霓,再由大自然的云霓引申到“能满足大旱时代渴望”的时代“云霓”;
《埃菲尔铁塔沉思》则由登临铁塔的“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并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实”的部分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虚”的部分则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既不牵强生硬,又不喧宾夺主,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状态而与“实”保持着良好的“张力”关系,使文章在内容上含蕴无穷,而在艺术上又显得生动活泼。
二、“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张力问题
与“虚实”问题联袂而来的,就是文章的“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张力问题。可以说,虚实相生的文章常常会包含丰富的“言外意”,而且“言外意”还是文章表现的重心之所在。但从表现文字来看,作者浓墨重彩表现的是“实”所展示的“言内意”。“内”是“外”的基础和依托。所以,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从篇幅结构来看,重点在“内”,但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精神指向却是“外”。对森林豪猪、自然云霓、巴黎铁塔的描写,其根本目的是引导读者由“内”而“外”,体会到“象外之意”和“韵外之旨”。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体会隐藏在“言内意”背后、里面的“言外意”。
三、体会文章的标题艺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常起到统摄全文、点明主题的重要作用。本单元的三篇文章的标题都是很精当的。茅盾的文章精心锤炼了“森林中的绅士”这一颇为形象化的标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准确地概括并有力地突出了豪猪的本质特征──“绅士风度”,从而起到了统摄全文、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云霓》中,云霓是文章的文眼和题旨的关键所在。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在一个“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与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以云霓为题显然是很精当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标题则清楚地表明,在文章中,作者的兴奋点并不在于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在于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个体感悟和主体思考方面,而铁塔则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理解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以及文章确定标题的艺术和方法,并理解标题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领略文章的结构艺术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都很讲究。《森林中的绅士》布局巧妙,结构上层层推进,跌宕起伏。文章开头安排巧妙引人入胜,中间过渡自然,衔接有度,结尾形成“豹尾”之势,收笔有力。《云霓》紧紧围绕“云霓”这一主题展开描写,可谓形散神不散,结构井然。《埃菲尔铁塔沉思》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围绕登临铁塔的过程中“所见”变化而引起“所感”的差异,浑然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仔细体会不同的文章在安排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起伏变化和承接过渡的艺术技巧。
9、《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一、语言品味: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1、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2、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3、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二、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三、对比手法
1、文章三个部分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分别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对都江堰和长城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来突出都江堰水强悍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比出长锸的守持;即将治水经验与以后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
2、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练习:深入思考文中的重要语句,反复品读这些语句出现的相关段落。
1、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写水的段落需要反复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尽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尽了苦头”。
2、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3、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
主题:
作者由赞叹工程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Kissingthefire(吻火)
一、阅读课本P92页,自学。预习提示: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要求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1、首先作者在一二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2、在第三段作者又截取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三、深入理解:细读文章,品味讨论,可以结合徐志摩的有关作品进行补充。
1、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都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2、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美。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坠机事故,那惨烈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吻火的壮美,让吻火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到极致。
四、品味语言。
《吻火》这篇散文并不像很多纪念散文一样充满伤感与沉痛,本文语言冷静质朴,没有歌功颂德的热情赞美,而是透过两个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含蓄隽永,让人深思、遐想。
10、《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2—12—2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重点难点预测】1、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
2、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知识链接】
关于文体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lěi)》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翻译下列句子(将画线词语要翻译准确)。
(1)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按祭文体例由三部分构成:引语——主体——结语。除首尾两段的引语结语外,正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2、研读引语部分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文章这个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3、具体研读正文第一部分(2--3)
①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别从哪几方面来写?
②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4、具体研读第二部分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4、具体研读第三部分
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课堂小结】
1、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①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叙写琐事,而是放在宽阔背景中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如十二郎英年早逝,本身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别多聚少,再加家世凄凉,作者三兄早世,两世一身,现孙辈惟一的十二郎又逝,岂不悲痛之情更重,更催人泪下吗?
②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本文虽是直抒胸臆,但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将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
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
三是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
四是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
五是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
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③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本文除借助叙事表达思想感情,还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如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死的事实,反诘语气有力强化了作者震惊程度。接下去几句,3个“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心情。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2、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作用是()
A、探究侄儿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
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
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1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2—12—2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重点难点预测】1、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
2、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二、背景介绍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而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读准字音:
闻汝丧之七日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
省坟墓汴州归取其孥丞相薨
佐戎徐州汝遽去万乘之公相夭其嗣乎
耿兰殒其生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曷其有极伊、颍之上尚飨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请勾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谈被感动的原因。
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段感动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再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正确翻译词语和句子:(将重要词义誊到书上,识记更方便!)(要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理解字意!)
㈠、找出下列句中活用词并解释
乃能衔哀致诚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不省所怙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汝又不果来然后惟其所愿
莫如西归长吾女与汝女
而视茫茫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㈡、古今异义
1、当不复记忆
2、吾去汴州
3、而齿牙动摇
4、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5、将成家而致汝
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7、志气日益微
㈢、词类活用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成家而致汝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吾书与汝日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
莫如西归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㈣一词多义
长:吾少孤,及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吾女与汝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不省所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来省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成家而致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知其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天者诚难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其信然邪?其梦邪?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呜呼!其信然矣!)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㈤、指出特殊句式并翻译
惟兄嫂是依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吾又罢去
何为而在吾侧也
其又何尤
汝从于东
其然乎?其不然乎?
三、我来设计一个问题
四、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