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雪山草地》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过雪山草地》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3-01-18 19:49:09

《过雪山草地》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过雪山草地》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2、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学习难点:

  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导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过雪山:为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红军翻越了位于川西的大雪山。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数百公里,到处是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过膝,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陷入死水潭牺牲了。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破牛皮鞋用水煮着吃。

  (二)、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相结合。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三)、整体感知

  1、“雪皑皑……炊断粮”,这四行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意在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

  2、“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两句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3、“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底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以草为毯、以泥为毡,扎起军营,古往今来,又有哪一支军队能够这样做!

  4、“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5、“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战士为什么“都是钢铁汉”?为什么“千锤百炼不怕难”?因为他们官兵同甘共苦,充满革命理想,这两个中心句点明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五、合作探究:

  1、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对比阅读:

  1、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2、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3、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七)、课堂检测:

  阅读《过雪山草地》完成下面练习。

  1、歌词写出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艰难,用自己的话说说体现哪些方面?

  2、“雪山低头迎远客”中“远客”是指__________,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来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长征,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自我发展的过程。读了这首歌词后,说说你的的感想。

  4、诗中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试加概括。

  5、认真研读全诗,说说红军为什么“都是钢铁汉”,不怕艰苦,进行长征?试从诗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回答。

  6、这首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选几句进行分析。

  7、“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两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8、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五:教后反思

  附参考答案:

  1、①.天气寒冷,没有粮食,气候恶劣,道路难行等。

  2、红军,拟人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战士远望雪山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的精神。

  3、略。

  4、有:“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主要是从气候寒冷、缺衣少粮这两方面来写的。

  5、因为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6、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前三句写景,视野广阔,映衬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不畏艰险的高大形象。又如“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它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挚爱之情,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句,对仗工整,写景、记事、抒情相结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汉”形象。

  7、不能。从诗题“过雪山草地”看,“雪山”在前,“草地”在后;从红军长征的行动看,也是先过雪山,后过草地。另外,如果颠倒了,也不能押韵。(说到一点理由即可)

  8、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2、《台阶》(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研讨与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试填写故事情节。

  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因为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2、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有关父亲的语段,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①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②从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的人。

  3、找出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的语段并进行分析。

  台阶是父亲的、,为了造台阶,父亲付出了、

  作者的情感:4、你最喜欢本文的哪段描写?请赏析一个片段。

  5、你的阅读疑惑:

  三、自测自评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凹()凼()硌()涎()水

  揩()噶()筹()划黏()

  撬()尴尬()过瘾()唿()嗒

  熬()住憋()住门槛()

  2、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3、《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4、《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二、课前自学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解题并了解作者

  《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编纂,故称《小戴礼》。“”,《礼记》篇名,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

  3、“五经”包括、、、、和《礼记》。

  4、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5、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译读课文——解释加点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你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和“大同”的关系并且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阐述?

  2、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

  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

  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

  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作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又是哪句话?

5、《三峡》(展示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法

  指导 疏通文义的方法(1)换字或添字法(2)依上下文内容推测(3)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6)借助注释(7)查工具书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三峡》理解•揣摩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155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形势,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色。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回顾反馈】【自学合作】

  第一区:

  1、齐读/背第1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3、《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二区:1、齐读/背第2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3、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4、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5、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三区:

  1、齐读/背第3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作者赞叹春冬之时的三峡“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3、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5、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6、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四区

  1、齐读/背第4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季节)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第五区:议一议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六区:品一品

  请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三峡的山美: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美在

  三峡的秋美:美在

  【小组展示】

  【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教师寄语

6、《岳阳楼记》(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重点字词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不以物喜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满目萧然宠辱偕忘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微斯人把酒临风

  或异二者之为吾谁与归

  2、重点句子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段意

  第三段:写洞庭湖阴雨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悲”情。

  第四段:写洞庭湖晴明天的景象及登楼观景之“喜”情。

  学怎样

  1、找出文中对偶句(不少于2组)

  2、翻译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读课文2、3节回答问题:

  ⑴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⑵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⑶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

7、《古诗四首》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春望》《泊秦淮》

  唐杜甫唐杜牧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宋陆游宋文天祥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宁死不屈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

  2.赏析如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  ) 秦hu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

  )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23、片断写作练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⑵溅():

  ⑶抵():

  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

  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

  丹心:

  汗青:

  。

  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

  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8、《岳阳楼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预习

  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人名)借写《岳阳楼记》之际,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操,并以“,”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写一句你所知道的有关岳阳楼诗句或楹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霪雨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属予作文

  二、课文重点字词句

  1、字词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迁客骚人

  然则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查资料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

  学怎样

  (甲)读课文第一节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为众忌嫉 ⑶罕受人言 ⑷正患无隙以规之

  2、甲文中的“今人”指 ,乙文中的“文正”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4、甲、乙两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答案不超过十个字)

  5、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唐贤今人”的诗句(写两句)。

9、《三峡》(预习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预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习

  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法

  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水经注》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预习导航】

  一、诵读课文2-3次,默读1-2次,参阅课文下面注释。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注意把握节奏(句中停顿)。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绝巘多生怪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给加点的注音:略无阙()处飞漱()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巘()怪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的意思: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

  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略无阙处()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2)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

  (3)略无阙处(古义:)今义()

  (4)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

  (5)良多趣味(古义:)今义()

  6、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的。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8、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三、熟读成诵。(全文共155字。)同桌或小组互查,老师抽查。自主自觉,互促互助

  附: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毫无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有命令急需传达,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崖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的确/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打/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冷/凉山涧寂静/静肃,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里回旋荡漾,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苏州园林(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用时:2课时

  导学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

  镂()空蔷薇()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3.自由大声读课文两遍,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并填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4、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欣赏有关园林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

  三、研讨探究

  (1)全文是按的说明顺序,其中第二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5——7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

  (2)找出3——9段中与第二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相呼应的句子。

  四.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熟读第二段。

  3、说说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匠师们自出心裁建造成不同的园林。

  ②园林中的建筑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充满画意。

  ④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存同析异。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拓展练习

  (一)

  ①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②它是净化城市的功臣。③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能消除掉,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④城市工厂多,车辆挤,噪音大,森林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⑤许多树木还能放出杀菌素,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能放出五十公斤杀菌素,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的害虫。⑥有人测验森林内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只有三四百个,而没有树木的地方每立方米有细菌三四万个。⑦森林还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作用可真大呢!

  1.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森林对人类的贡献B.森林的巨大作用

  C.森林对净化城市的巨大作用D.森林的功能

  2.本段的中心句是()

  A.第⑦句B.第②句C.第①句。

  3.本段文字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

  4.第⑥句中除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①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②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③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④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⑤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5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ŭn),器物两部分之间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第1自然段括号中应填人与上下文衔接的短语是()

  A.从它们的形式来看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看D.从它们的效果来看

  2.重新排列第2自然段①一⑤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③⑤④②B.①④③⑤②

  C.④①②③⑤D.④①③②⑤

  3.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更”字是相对风雨桥的什么而言的?

  4.第3、4自然段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侗家风雨桥的特点。

  5.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程阳风雨桥的说明顺序是

  7.参观附近的石拱桥或其他桥梁,写一段文字介绍这座桥的特点。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叶》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过雪山草地》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蓝色的威尼斯》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善待家园》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下诗文理解型默写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七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字词训练备课资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囚绿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作文的构思方法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活动专题《我也追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和必修五第一单元名句默写填空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草地上的空罐头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实践活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导学案一等奖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