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一等奖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一等奖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2-05 09:30:13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一等奖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嘉肴()强()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虽有至道()

  是故()困()

  自反()自强()

  教学相长

  【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

  3.学生互相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这个结论。

  2、翻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3、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你知道《学记》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吗?

  课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了以后才知道(知识)有欠缺,教了以后知到(学问)贫乏。知道有欠缺,这样以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知道贫乏,这样以后能够自己督促自己。因此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观潮》(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一、学习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请结合课文语句具体分析“伟观”体现在哪里?

  示例潮来之前:作者以“银线”为喻,写出潮来之前水天相接如银线一丝,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的情境,预示着潮水即将从远方奔涌而来。

  ①

  ②

  2、教阅水军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课文语句分析?

  3、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吴中健儿的“善泅”?

  4、本文以“观潮”为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全文共四段,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段的内容

  2、文章第一段描写潮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段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3、文章第二段描写演习的场面很精彩,说说精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4、第三段写吴地健儿的表演,紧紧扣住文段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文中具体哪个地方体现出了健儿们的本领高超?

  5、文章最后一段写人们观潮,在文中有何作用?

3、《芦花荡》(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刻画了一个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这句话的内容是,我们从(字、句)理解到,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4、《三峡》(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欣赏三峡的优美景色,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请同学们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品析。

  (提示: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正面侧面、远近等多方面),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

  示例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语句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抓住“连”突出连绵,用“略无阙处”补写其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以天和日来衬山之高,正面描写体现了山的连绵、高峻。

  ①三峡的夏水:美在

  语句品析:

  ②三峡的春冬:美在

  语句品析:

  ③三峡的秋:美在

  语句品析:

  2、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三、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理解性默写。

  ①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②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③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3、课文内容理解。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②试分析课文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③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5、《背影》(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①

  ②

  ③

  ④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6、《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课前自学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写得最简略的是。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2008年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这是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4、结合新闻的结构、六要素等知识,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7、《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8、《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嘉肴()强()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虽有至道()

  是故()困()

  自反()自强()

  教学相长

  【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

  3.学生互相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这个结论。

  2、翻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3、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你知道《学记》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吗?

  课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了以后才知道(知识)有欠缺,教了以后知到(学问)贫乏。知道有欠缺,这样以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知道贫乏,这样以后能够自己督促自己。因此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9、《古文二则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准确掌握文言实词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特点

  4、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成功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古今中外,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都是坎坷崎岖的。学习本文,你一定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意在阐述什么观点?

  3、检查自学

  ①孟子名、字、是时期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又词采飞扬,纵观全文,论述气势磅礴,

  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②第一段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在思想上受磨练的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是,在行为上受磨练的是

  ④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与孟子的名言",

  "蕴涵的哲理相同。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动心忍性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中列举了六位逆境成才的人物,请你再为本文补写出两位

  这样的人物,并写出其事迹。

  ①

  ②

  6、写出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②

  ③

10、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古文二则第20教时

  编制时间:3月24日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郢人》

  《伯牙善鼓琴》

  [自主学习]

  一、解释加点字:

  1.伯牙善鼓琴善:

  2.伯牙善鼓琴鼓:

  3.志在流水志:

  4.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5.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峨峨:

  6.洋洋兮若江河洋洋:

  7.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念:

  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而斫之(听任)B尽垩而鼻不伤(削尽)

  C郢人立不失容(改变脸色D吾无以为质矣(人质)

  2、下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元方入门不顾

  B自夫子之死也请得自杀

  C吾无与言之矣大言数主之失

  D吾无以为质矣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课后检测:

  一、解释词语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得: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

  3.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卒:

  4.卒逢暴雨,止于岩下止:

  5.乃援琴而鼓之援:

  6.初为霖雨之操操:

  7.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琴:

  8.吾于何逃声哉逃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4)乃援琴而鼓之

  (5)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三、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郢人》节选自《庄子•徐无鬼》,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本文主要通过庄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对于死去的惠子的怀念和不舍。

  C本文通过讲述了郢人与叫石的匠人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合作默契的挚友的重要性。

  D“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是郢人在感慨自己与石的匠人间的情谊。

11、《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12、《《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1

  一、学习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法学法]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华歆()辄()避难()难之()王欲舍()携拯()()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③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⑤幸尚宽,何为不可?”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⑧遂携拯如初。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莫良于火;索道于世者,莫良于诚”,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期行》。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翻译: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翻译: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翻译:

  ⑧遂携拯如初。翻译: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翻译: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它是时期“”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朝代)至(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疏通《期行》句篇

  1、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九、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后面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4)一郡并获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完成《学与测》)

  七、板书

13、《《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叶》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一等奖附译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一等奖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蒲松龄《狼》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杜甫《登高》探究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写作小专题: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举办演讲比赛(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一等奖(共三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古文问候短信88句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记叙文复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