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掌握“之”“为”“鄙” “去”“顾”等文言词汇和基本文言句型,了解用故事类比阐明文章主旨的方法。
2 、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 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以及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彭端淑,清朝人。节 选自《百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为学,即求学、做学问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正音
1、学生散读,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纠正,学生注意字音与停顿。
字音:鄙bǐ 恃shì 钵bō 为wéi 语yù
停 顿:天下事│有│难易乎?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指名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疏通课文,掌握重点词汇,理解段落大意。
1、第一部分: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重点词汇:(1)为:做 (2)之:它,指代前文中的“事”/无意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段落大意: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
2、第二部分: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重点字词:(3)之:的。(4)鄙:边远的地方。(5)其:其中。
参考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
3)贫者 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重点字词:(6)语:告诉,对......说。(7)于:向。(8)之:往,到。(9)何如:怎么样。
参考译文: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4)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重点字词:(10)子:你。(11)何:什么。(12)恃:凭借,依仗。
参考译文: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5)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重点字词:(13)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14)足:足够。
参考译文:穷和尚说:“我靠着一 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6)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重点字词:(15)买舟:雇船。(16)犹:还。
参考译文: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重点字词:(17)越明 年 :到了第二年。(18)以:把,将,拿。
参考译文: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段落大意:四川两僧去南海的故事。
3、第三部分:
原文: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 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重点词汇:(19)去:距离。(20)顾 :还,反而。
参考译文: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段落大意: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坚持实践,奋发努力,就会变难为易,实现预期的目标。
四、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五、作业布置:抄翻课文
第二课时
课题: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2_课时)
备课日期:2014_年_ 11_月_14_日星期_五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掌握“之”“为”“鄙”“去”“顾”等文言词汇和基本文言句型,了解用故事类比阐明文章主旨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 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 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课文1到3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子何恃而往!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总结下列字 词:
(一)一词多义:
1、之:
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2、学: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问 2)学之 学习
3、顾:
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2)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古 今异义:
1、蜀之鄙有二僧 (鄙:边境;低下)
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雇;购买)
3、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前往)
4、子何恃而往(恃:凭借,依 仗;支持)
二、再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 “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中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 阐发的道理更为深刻。
(二)分析二僧:
1、二僧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请联系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2、交流:
相同:(1)目标相同:都想去南海。
(2)实现目标(客观条件)都很困难:南海离四川很远,路途险阻
(语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不同:(1)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实现目标更困难)
(语句: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2)一个坦诚谦恭,努力实践,有勇气有自信;一个傲慢无礼,只说不做,目中无人 。
(语句1:“吾一瓶一钵足矣。”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面对困难知难而进大胆实践)
(语句2: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面对困难缺乏勇气只说不做,傲慢无礼)
(3)结果不同:一个达到,一个没到。
(语句: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三)主旨分析:
1、“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引用二僧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2、课文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详写二僧的对话,却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困难的?
明确:从文章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写这个故事在于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 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 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总结:
1、主旨: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 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2、写作手法:用浅显的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
四、作业:
1、完成点击上相关练习。
2、背诵全文。
2、读对联学对联写对联(配合多媒体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先猜一个谜语:
堂前一对美夫妻,又不高来又不低(对联)
出示ppt2图片: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引出“老地主袭改旧楹联”的故事: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特别喜爱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幅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账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账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账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对联。校庆的时候我们贴了那么多的对联。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对联类型,(出示ppt)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看第一副对联:“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第二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这两副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明白,但是第三副就不容易了: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能猜出它说的是哪一种职业、行业吗?“理发。”
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毫末与顶上
再看第四副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打擂台
下面我们就试着从这几副对联里,找出对联的基本要求,好不好?
我们先看第一副上下联各有几个字啊?第二副?第三副各几字?
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一副对联要求是什么?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这副对联表面上是不规范,“袁世凯”三个字对不上“中华民国”四个字,这其实是对袁世凯的批评,说他怎么样?——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
我们也可以仿造这副对联,以咱们班为例,可以说“高一14班万岁;何宏宝千古”。
这是说何宏宝怎么样?——对不起高一4班。
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对联(ppt展示)。这几个对联的上下联用字重复了没有?没有
所以我们就找出了对联的第二个基本要求:“用字不重复”。当然是在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重复。
以上两项基本要求是比较明显的,很容易掌握。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要求,大家看这几副对联上下联在用词的词性上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该明白了,对联的上下联除了要用不同的字之外,还要求什么?——词性要相同。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这几年的高考经常会考到“对联”,这种题型在民国时期就出现过。比如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就出了个对联题,出个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他的上联是什么呢,很奇特,只有三个字,是个人名:“孙行者”。大家猜猜看,下联应该怎么对?
对这个联当然要运用到我们刚才学到的对联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三个字拆开分辨它们每个字各是什么词性。
“孙”是名词,“行”是动词,“者”,之乎者也,虚词。所以下联也应该是名词、动词、虚词组合。
“猪八戒”符合要求吗?不符合。
陈寅恪自己的答案是“祖冲之”,大家看,“祖”是名词吧,祖孙嘛,“冲”是动词吧,“之”也是虚词。很巧妙吧。
这种对联以人名作对,叫做“人名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班上同学姓名里找一个对,比如说胡倩倩对曾帅帅(朱楠楠),李亮对张晓(季明),谢翠萍对张佳楠,金虹对秦龙。
关于上下联的词性相同相当,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所对出来的词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关联,最好属于同个物种,比如同是天文地理用词,同是草本鸟兽用词等等,就是词的种类上也要有要求。
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说古时候嘛,在私塾里,学生都要学习对对联、对对子。有一次,教师出了个两个字的上联“嫩松”让学生对。“嫩松”,该对什么呢?学生张三对出“老柏”,注意“柏”本来应该念bǎi,但在这里“柏”是念成bó的,我们看到了,“嫩”对“老”,形容词对形容词,“松”对“柏”,名词对名词,完全符合对联要求,很好。所以,私塾老师夸奖了学生张三,学生李四看到张三受到表扬,就得到启发,连忙说“我也会对,我对‘干爹’”。老师很生气,认为他胡闹,用戒尺打了他一下,李四被打了还不服气地说“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而打干爹呀?”
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地反映了对联的基本要求,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对联第三个要求――词性相同,学生李四所对的“干爹”也符合要求啊,为什么不行呢?——种类不一样
词的种类差太远,完全不相关。这样也不行。所以我们的对联基本要求之三应为“词性(种类)相当”。都记下了吧。
好的,至于对联的第四个要求就是“结构(格式)相似”,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之类。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对联题,这个不是要求大家去对出下联,而是要根据上联的结构格式特征来推导出下联,看这一题: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______”
大家看这横线上应填哪四个字?精益求精
为什么,能说一下吗?
因为上联有四个“老”字,下联也应该有四个“精”字,而且上联的最后一句首尾都是“老”字,所以下联最后一句首尾也应是“精”字,以“精”作首尾的四字成语,就是“精益求精”。
很好,就是要按照上联的格式来推导下联,这也是对联考查的一个方式。
同样的,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题目: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____玫瑰花,春___香”
大家做一下看看。“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大家做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很强。
以上讲的基本上是针对对联表层的东西,下面我们说一下对联内容上有什么样的要求。还是先看上面的几副对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第一副都跟结婚有关,第二副是祝寿,第三副理发,第四副武艺,——每一副都有一定的主题,上下联都围绕同一主题。如果上联说结婚,下联谈理发,或者说上联说结婚,下联谈离婚那就不伦不类了。
大家都学过唐诗,其中千古名句,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也可以当作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这两句内容是有关联的,都是写什么?——边关的景物描写。如果不顾上下句的内容相关,改成“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那就不行了。
最后讲一下关于平仄的要求,——“平仄相谐”。我们以前说过,音调可分为平和仄,其中“平”是哪两个调?第一声和第二声
“仄”呢?第三声和第四声
关于对联的平仄,这里不需要讲太多,太复杂,考试一般也不会考到平仄,所以我们目前只要了解一下常识就可以了。问一下同学们,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贴过春联没?
大家是怎么分辨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的?
其实很简单,按照传统对联格式,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大家记住这个规律,就可以很快判断出上联下联,可不要乱贴了。
接下来是练习对句。我们先在前边讲的的“人名对”的基础上,加大一些难度,要求每一个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把自己或他人的名字嵌入联语中写较长一点的对联。我先来示范给学生:
正正方方做人,踏踏实实教书。(正正方方,嵌入姓名,取谐音)
我给你们四个人名你们把它写成对联:杨坤路遥刘苗胡枭
杨坤不怕路遥,刘苗何惧胡枭。(嵌入四位同学的名字)
东江上一抹彩霞,离亭下两位佳丽。
(嵌了四个人名:韩东江、李彩霞、李婷、秦佳丽)
永家小妹咏丽梅,才比柳永;
郭靖大哥舞新楠,功抵小龙。(六个名字)
我们继续做练习:(ppt展示)
1、根据情景和上联对出下联:
相传,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儿子自幼聪慧,惹人疼爱。一次他去参加童子试,途中,看见篱笆下开着一朵鲜花,连忙跑去采下,边走边闻,不知不觉到了考场。见到老宗师(主考官)坐在堂上,他赶紧将鲜花藏入袖中。谁知老宗师早已看得一清二楚,随口吟道:“小童子暗藏春色”。
他一听,知道事情已无法隐瞒,于是对道:老宗师明察秋毫。后来金圣叹因抗粮一案被判死刑。临刑前,与其子相对良久。金圣叹看着儿子说:“莲子芯中苦,”儿子洒泪答道:梨儿腹内酸。
①老宗师明察秋毫。““老宗师”亦可对“老先生”“老夫子”“主考官”,“暗藏春色”还可意对“高抬贵手”“明知故问”等。②梨儿腹内酸。此处要注意“莲子”与“怜子”是谐音双关,“梨儿”亦可对“李儿”“柚儿”“榴儿”。对“藕儿”“茄儿”不行,如果分别是金圣叹的大老婆和小老婆回答则可以。
2、(ppt展示)下面对联有明显对的不公正的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3、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
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
满园春色好,神州面貌新。
5、上联:求知识,来自五湖四海;
下联:展宏图,奔向四面八方。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知识汇中西
6、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上联:一片丹心育桃李;
下联:满腔热血写春秋。
7、2005年全国卷I:
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毒品”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远离害人白色恶魔,享受灿烂生命阳光。
远离毒品,还生命一片干净的蓝天;净化心灵,给生活一个明媚的笑容。
思建设祖国责任,远离毒品;念报答父母恩情,珍爱生命。
看去漂亮罂粟花实为美女蛇;听来动听海洛英真是白骨精。
8、运用所学修辞知识,按括号中的要求补全下面的句子。
①安全在你脚下,幸福在你心中。(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对联标语)
②花香鸟语风光美,人杰地灵气象新。
水秀山清气象新。(一处山水名胜的春联)
③失败本是成功母,勤奋方为智慧根。(某自勉联)
④桃李满天下,学问遍神州。(教师节贺教师联)
3、《先秦诸子散文概述》之少教多学设想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摘要:“少教多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身树立起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是针对《先秦诸子散文概述》而设计的一堂课,希望可以和大家交流少教多学的经验。
关键字:少教多学先秦诸子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了解诸子各家的历史,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概括、识记诸子各家的历史。
教学难点:
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学生活动:
自扮某位诸子大家,以第一人称“我是——”的形式介绍某家详细历史。后由同学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秦诸子创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自扮某位诸子大家,以第一人称“我是——”的形式介绍某家详细历史。后由同学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教师准备:
(一)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1、儒家(孔丘、孟轲、荀子)、2、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3、道家(李耳、庄周)、4、墨家(墨翟)、5、杂家(吕不韦)、6、名家(惠施)、7、兵家(孙武、孙膑)、8、农家(许行)、9、纵横家(苏秦、张仪)、10、阴阳家(邹衍)。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它们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它们都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是战国末年,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它们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先秦诸子散文各抒所见,畅所欲言,不仅思想深邃,富于哲理,时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包含许多寓言、故事、神话,显得生动、形象,各具特色,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这就使它不仅在恩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后代优秀散文家无不从中多方汲取营养,获得借鉴,然后再自成一家之言。下面就几部主要著作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介绍。
《论语》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精,质朴含蓄、概括力强具有格言的韵味。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就不仅是对松柏的赞美,而且蕴含着对坚强性格的歌颂,给人以美感,后来成为历代诗歌绘画的重要主题。《论语》的另一特点是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神情风貌。就整部书而言,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
《孟子》仍为语录体,但有很大发展,它词锋犀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论辩。论辩方式灵活多变,有时采用设问方法,单刀直入,步步进逼;有时掌握对方心理,欲擒故纵,因人入彀;有时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辩论是非。
《老子》仅五千字,句式整齐,多用韵语。
《庄子》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诗意。如《逍遥游》关于鲲鹏的描写,《秋水》关于河伯望洋兴叹的描写,都是意境开阔,蕴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
《墨子》文词质朴,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理说理。如《非攻》从“窃桃李”、“攘人犬豕鸡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原则,然后根据这条原则论证攻国之大不义,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荀子》《韩非子》都是战国末期的著作。《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家的严峻峭拔。
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成了诸子散文的蓬勃发展。这不仅反映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文体形式上。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尚属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沿用语录体,但议论成分增多,以适应争鸣的需要。不过,这种议论尚较质朴。到了《孟子》,论辩色彩加浓,行文显得繁富而又曲折。《庄子》开始突破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到了《荀子》、《韩非子》则不再用语录体,而成为专题论文。诸子散文这种由简到繁,由语录体到专题论文的演进过程,生动地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积极作用。
课本编排了7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著作,所有选读作品,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都是本教材的着力点。其中,《论语》以全书仅1万1千字的数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选读四分之一的页码。所以,《论语》的教学又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
4、孔孟论学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孟子论学的角度和具体意义。
2.背诵孔子的四则语录,熟读孟子的两则语录。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
2.理解孔孟论学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孟言论所阐明的道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一篇文言文默写反馈。
二、齐读课文
正音:不逾矩 罔 殆 篑 一日暴之
三、复习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一)字词解释:
1.不耻下问 2.无惑乎王之不智也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今夫弈之为数
4. 为 譬如为山
为是其智弗若与
今夫弈之为数
5.数 扶苏以数谏故
若印数十百千本
尽信书
6.信 小信未孚
忌不自信
7.至 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
以至仁伐至不仁
8.进 进,吾往矣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二)句子翻译
1、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3、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7、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9、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 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
四、内容理解
(一)孔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这段话概括了人生六个阶段所能达到的境界目标,也是各个阶段学习的结果,具有规范人生的指 导意义。
2.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相得益彰。
以对举的形式,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一“罔”一“殆”,从反面论说“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严重后果,突出“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3.第三则 论学习的方法: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4.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为山”不成,是因为没有继续努力,以致功亏一篑。而平整土地,加上一篑就成功了。以此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二) 孟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 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 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再以“学奕 ”为例,说明学习如不能 “专心致志”,则将一事无成。比喻和取例都来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谓言浅而意深,并以此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学习态度的差异。
3.第二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4. 请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评讲练习
六、作业: 订正练习、背默写纸
第二课时
课题: (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2014 年10 月29 日星期三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语句,理解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中思考的价值:既要虚心求教,又要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 《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关键字词。
2、复习重点句子。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儒家学派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 ”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 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疏通文字,初步理解
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或 暴 萌 鸿鹄 缴 杵
(二)疏通课文,初步理解
第一则:
1、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重点字词:(1)或:同“惑”,奇怪。无或,不值得奇怪。
参考译文:大王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2、虽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重点字词:(2)暴:同“曝”,晒。
参考译文: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3、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重点字词:(3)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4)至:极。(5)如何:对怎么办
参考译文: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的萌发呢?
4、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重点字词:(6)弈:围棋。(7)数:技巧,技术。
参考 译文:比如下棋作为一门技术是一种小技艺; 如果不一心一意地(学习),那就学不好。
5、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重点字词:(8)通国:全国。
参考译文:奕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6、使弈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重点字词:(9)鸿鹄:天鹅。 (10)援:拿起。(11)俱:在一起
参考译文:(假使)叫奔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 在听,但心里面却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拿起弓和箭去 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一定比不上那个人。
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 告子上》)
参考译文: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第二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 尽心下》)
重点字词:(12)《书》:《尚书》。(13)策:片。(14)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15)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参考译文:孟子说:“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一篇,取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 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殷纣王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也漂流起来呢。”
四、研读课文
㈠ 孟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再以“学奕”为例,说明学习如不能 “专心致志”,则将一事无成。比喻和取例都来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谓言浅而意深,并以此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学习态度的差异。
2.第二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㈡ 请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拓展延伸
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论证的方法,如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方法,试作说明。
交流:(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学习的态度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2)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议论学习的态度度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议论读书要有批判精神。
六、总结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孟子:善于作形 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的故事。
七 作业布置
1、抄写孟子二则的翻译并背诵
第三课时
课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重要文言文字词,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通过翻译句子,理解课文,进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巩固重要文言文字词,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难点:通过翻译句子,理解课文,进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练习
《孔孟论学》练习
(一)词语解释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三十而立 ( )
3、四十而不惑 ( )
4、五十而知天命( )( )
5、六十而耳顺 ( ) 6、从心所欲不逾矩 ( )( )
7、学而不思 则罔 ( ) 8、思而不学则殆 ( )
9、不耻下问 ( ) 10、譬如为山 ( )
11、虽覆一篑 ( )( )( )止( )
12、譬如平地 ( )( ) 13、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
14、一日暴之 ( )15、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
16、吾如有萌焉何哉 ( )
17、使弈秋诲二人弈 ( ) ( )( )
18、今夫弈之为数 ( ) ( ) ( )
19、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
20、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 )
21、以至仁伐至不仁 ( )( )( )
22、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
2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
(二)句子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无 或乎王之不智也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5、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9、虽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11、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文学常识
《孔孟论学》选自《 》《 》。选取了春秋时代的 和
战国时代 (人名)的言论共六则 。他们是 派的创始人以及代表人物。
写出文中隐含的成语:
二、教师 讲评
三、学生订正
5、为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掌握“之”“为”“鄙” “去”“顾”等文言词汇和基本文言句型,了解用故事类比阐明文章主旨的方法。
2 、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 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以及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彭端淑,清朝人。节 选自《百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为学,即求学、做学问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正音
1、学生散读,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纠正,学生注意字音与停顿。
字音:鄙bǐ 恃shì 钵bō 为wéi 语yù
停 顿:天下事│有│难易乎?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指名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疏通课文,掌握重点词汇,理解段落大意。
1、第一部分: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重点词汇:(1)为:做 (2)之:它,指代前文中的“事”/无意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段落大意: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
2、第二部分: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重点字词:(3)之:的。(4)鄙:边远的地方。(5)其:其中。
参考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
3)贫者 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重点字词:(6)语:告诉,对......说。(7)于:向。(8)之:往,到。(9)何如:怎么样。
参考译文: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4)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重点字词:(10)子:你。(11)何:什么。(12)恃:凭借,依仗。
参考译文: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5)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重点字词:(13)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14)足:足够。
参考译文:穷和尚说:“我靠着一 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6)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重点字词:(15)买舟:雇船。(16)犹:还。
参考译文: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重点字词:(17)越明 年 :到了第二年。(18)以:把,将,拿。
参考译文: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段落大意:四川两僧去南海的故事。
3、第三部分:
原文: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 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重点词汇:(19)去:距离。(20)顾 :还,反而。
参考译文: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段落大意: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坚持实践,奋发努力,就会变难为易,实现预期的目标。
四、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五、作业布置:抄翻课文
第二课时
课题: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2_课时)
备课日期:2014_年_ 11_月_14_日星期_五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掌握“之”“为”“鄙”“去”“顾”等文言词汇和基本文言句型,了解用故事类比阐明文章主旨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 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 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课文1到3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子何恃而往!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总结下列字 词:
(一)一词多义:
1、之:
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2、学: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问 2)学之 学习
3、顾:
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2)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古 今异义:
1、蜀之鄙有二僧 (鄙:边境;低下)
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雇;购买)
3、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前往)
4、子何恃而往(恃:凭借,依 仗;支持)
二、再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 “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中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 阐发的道理更为深刻。
(二)分析二僧:
1、二僧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请联系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2、交流:
相同:(1)目标相同:都想去南海。
(2)实现目标(客观条件)都很困难:南海离四川很远,路途险阻
(语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不同:(1)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实现目标更困难)
(语句: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2)一个坦诚谦恭,努力实践,有勇气有自信;一个傲慢无礼,只说不做,目中无人 。
(语句1:“吾一瓶一钵足矣。”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面对困难知难而进大胆实践)
(语句2: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面对困难缺乏勇气只说不做,傲慢无礼)
(3)结果不同:一个达到,一个没到。
(语句: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三)主旨分析:
1、“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引用二僧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2、课文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详写二僧的对话,却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困难的?
明确:从文章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写这个故事在于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 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 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总结:
1、主旨: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 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2、写作手法:用浅显的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
四、作业:
1、完成点击上相关练习。
2、背诵全文。
6、勉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说”“玩”“登”等和文言虚词“之”“以”“所以”“宁”等意义和用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能顺畅地翻译课文,把握“勉学”内容。
3.通过圈划文中关键字句,理解明确学习 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理解 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 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和理解句意,把握“勉学”内容。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 录、刻写和传承。
从皇室宗亲、权贵重臣到大师名流、乡野庶民的各种体例的家 训家书我们可以体会其散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能体会到古人教诲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今天我们学习被誉为这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中的一篇《勉学》。
二、作者以及作品简介
作者:颜之推,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代表作《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 范。
三、疏通课文
(一)解题
“勉”是尽力、努力的意思。“勉学”是努力学习的意思,鼓励后世子孙及世人勤奋学习。
(二)朗读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正音、范读。 注意:为、说、 华、坎壈、无间
3、学生齐读。
(三)疏通一段。
1、通过注释,学生自由翻译。
2、重点语句轮流翻译。
第一段:
(1)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重点字词:(1)学者:读书的人。(2)以:用来。(3)说:向他人夸耀自己的才学。(4)但:只。
参考译文:古代读书人为自己(学习),为的是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读书人为别人(学习),只会用学到的知识向 他人夸耀。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重点字词:(5)行道:推行学问。(6)利市 :造福社会。(7)进:做官。
参考译文:古代读书人为别人学习,是推行自己的学问来造福社会;现在读书人为自己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来谋求官职。
(3)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重点字词:(8)华:同花。(9)登:通“得”,摘取。
参考译文: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秋天摘取它的果实 。研讨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提高修养亲身实 践,这就好比摘取秋果。
总结:第一段指出古今学者的学习目的不同,然后以种树为喻,阐明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
(4)段意归纳:
古人今人学习态度对比,褒贬 鲜明。以春华、秋实比喻,指出学习目的是为了修身利行。
四、作业:抄写课文以及翻译并且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实词“说”“玩”“登”等和文言虚词“之”“以”“所以”“宁”等意义和用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能顺畅地翻译课文,把握“勉学”内容。
3.通过圈划文 中关键 字句,理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理解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和理解句意,把握“勉学”内容。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 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识
2、第一段重点字词提问。
二、翻译文章第二、三段
(4)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重点字词:(10)专利 :专一而敏锐。
参考译文:人在幼小的时候,思想专一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5)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参考译文: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每十年回忆一次,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 ,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6)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重点字词:(11)坎壈:困顿、坎坷。
参考译文:然而人总有困顿的时候,壮 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7)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重点字词:(12)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13)瞑 目:闭眼。
参考译文: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迎着太阳的光芒走路;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总结: 第二段阐述的是最佳的学习年龄的问题。作者采用举例、对比论证,应当“早教”,若早年没有学习,应当“晚学”“不可自弃”。
(8)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重点字词:(14)所以:用来……的。(15)经:儒家经典。(16)注:注解经书的文字。
参考译文: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大致弄懂注解的意思,让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做人了;
(9)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重点字词:(1 7)仲尼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头的文字。(18)燕寝讲堂:那些解经之家对居的解释各执一词。
参考译文: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居”指闲居之处还是指讲 习之所,争论双方的依据在哪里?
(10)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重点字词:(19)宁:难道。
参考译文:就 算凭借这个获胜了,难 道会有什么好处吗?
(11)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参考译文: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
(12)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重点字词:(20)机要:书中的精要之处。(21)济:成就,完成。(22)无间:没有什么可批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参考译文: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求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助益;如果你们能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总结:第三段谈了如何正确对待经文。作者认为学习经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
三、重点字词总结
“说”—同悦”,取悦。但能说之也:只会用学到的知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
“ 华”—同“花”。春玩其花:春天赏玩它的花朵。
“登”—摘取,收获。
行道以利世也:实践自己的学问 去造福社会。
修身以求进也:努力修身为了取得高官厚禄。
坎壈:困顿,坎坷。
专利:专一,敏锐。
所以:(1)的原因(2)用来-----的
可惜:值得珍惜
专利:专一而敏锐
学者:(1)读书人(2)学习,“者”句间停顿。
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节选的三段文字,分别从不同角度“勉学”。请概括他们各自勉学的内容。
第一段:学习在于“修身利行”。(学习目的)古人今人学习态度对比,褒贬鲜明。以春华、秋实比喻,指出学习目的是为了修身利行。
第二段:学习在于“固须早教”“不可自弃”。(学习态度)学习固须早教,晚学犹不可放弃。
第三段:学习在于“使言行有得”“博览机要”。(学习方法)正确对待经文,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不误。
2、作者在面对人、教育人、塑造人的情景时,是怎样使自己的看法更有说服力的?
第一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第三段: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五、完成《品读》上的相关练习。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外练习。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句子翻译
2、理解对比说理的方法和论点的意义 。
教学重难点:
1、巩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句子翻译
2、理解对比说理的方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文学常识
2、复习
一、加点字解释
1、以补不足也( ) 2、但能说之 ( )( )
3、行道 ( ) 4、修身以求进 ( )( )
5、春玩其华 ( ) ( ) 6、秋登其实( )( )
7、固须早教 ( ) 8、犹不遗忘 ( )9、一月废置( )
10、秉烛夜行 ( )11、所以设教( )
12、常使言行有得, 亦足为人 ( )( )( )( )
13、以此获胜 ( ) 14、光阴可惜 ( )
15、宁有益乎 ( ) 16、以济功业( )17、吾无间焉( )
二、句子翻译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2、人生 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3、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4、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6、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7、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8、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9、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10、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三、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本文选自《_______》。
2、本文第一段将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进行对比,目的是__________
3、本文第二段叙述作者七岁背诵《灵光殿赋》一事运用了______论证方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 :
4、文中提倡的对待“圣人之书”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 。
7、《安恩和奶牛》学研案(教师稿)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养过小动物?能简单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
的确,人与人相处久了会产生感情,人与动物也是一样。所以,老师注意到刚才同学们再讲述时,下意识地使用了“我的……”这样的结构来表明我们对动物们的喜爱,亲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曾荣获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丹麦小说家、诗人约翰•尼斯延森的一篇描写人与奶牛情感的小说题目是《安恩和奶牛》而不是《安恩的奶牛》。为什么这里是“和”而不是“的”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二、展示目标,明确目的
在学习这篇小说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哪位同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小说的一般常识,积累衣褶、锱铢必较等重要字词。
2、能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安恩的优秀品质及对我们的启示。
三、活动方案
活动一: 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小说,作为小说,故事情节是 其必备的三要素之一。那么,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本文 的情节吗?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活动程序:自由朗读,尝试概括5’→小组讨论,推选代表3’→全班交流3’)
情节梗概: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和同类相聚散心。
第一部分(1—2):故事开端,介绍人物和环境。
第二部分(3—10):故事发展,很多人来买奶牛,安恩不卖。
第三部分(11—19):故事高潮、结尾,原来安恩来集市的目的是让奶牛散心。
活动二:在这个故事中,最吸引我们的大概就是安恩这个人物了,她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段,结合相关句子,仿照示例,谈谈安恩给你的初步印象。(14’)
(活动程序:默读第1段,再次圈画出描写安恩的句子3’→仿照示例,小小组交流2’ →小组交流,尝试合作展示4’→全班交流5’)
示例:“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中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1、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
动作、神态描写。总写安恩的特点:孤独、腼腆、羞怯。
2、她身上穿着样式老 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外貌描写。衣服旧但是干净,说明她勤快;蓝裙带着土味说明她与土地接触密切,劳作不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贫穷、勤劳的人。
3、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
外貌描写。年龄大了,生活节俭,营养不良。
4、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
外貌描写。生活简朴。
5、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生活清苦且爱整洁。
6、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
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年纪大了,但是干活却飞快,勤劳。
7、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 口。
动作描写,她热爱音乐,而且凝神倾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具有高尚趣味的女人!
8、然而她却站在那 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动作描写,安闲从容。
小结:初识安恩,我们认识到安恩是一个孤独、年迈、勤俭、朴素、自尊、从容、安闲的人, 小说第1段通过对安恩的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让我们初步认识了安恩这个人物形象。这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活动三:普普通通的孤独的安恩出现在嘈杂的牲口交易市场上,表现得从容、安闲,在瓦尔普峡集市上,奶牛的表现怎样呢?它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段,结合相关句子,仿照示例,说说奶牛的表现和特点。奶牛的这些情况或许会使你对安恩这个人物又有一些新的认识。(15’)
(活动程序:自由朗读第2段,画出文中描写奶牛的句子3’→独立思考,认真批注3’→小小组交流,确定展示人员和方式4’→全班交流5’)
示例:“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这句中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奶牛的高贵、美丽,从而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悉心照料。
1、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奶牛只熟悉自己的主人安恩,“蹭”是它的亲昵动作,它只有对主人,才会这样。可以看出它和主人的关系密切,“依偎”写出了奶牛对老太太的信任和依恋。至于它的“神情厌烦”,仅仅是作者的猜测,也许是不习惯市场的嘈杂,也许是它想回到宁静的农舍。
2、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 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
外貌描写,它年龄大了、出身高贵、健壮、美丽,从而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悉心照料。
小结: 奶牛的高贵、健壮、美丽和它与安恩的亲密让我们对安恩又有了新的认识,她是善良仁爱的。这是对人物的侧面烘托。
四、总结提升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收获了奶牛对她的信任和依赖,那么,同学们,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又收获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解释,课题为什么是《安恩和奶牛》而不是《安恩的奶牛》了吧。(学生回答)
年迈朴素的安恩内心是善良仁爱的,作家想告诉人们: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动物,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就如捷 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道:“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我想:通过今天我们对安恩这个人物的两次解读,我们已 经看到了安恩身上那闪耀的仁爱的光辉。也希望这仁爱的光辉照耀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从文中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中,初识了贫穷自尊、勤劳细心、安闲自若的安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文本,走进安恩的内心世界。
二、明确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主人公淳朴、善良、慈爱的特点。
2.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三、活动案
活动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从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的 环境描写的句子,独立思考,认真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嘈杂喧闹的集市。
“她站在那里……安闲得很。”
作用:(1)对比或反衬,突出安恩的安闲自若。 (2)留下悬念,为下文打下伏笔。
活动2:对前来买牛的几个人,安 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课文中画出相应 的语句,并结合具体内容说 说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跳读课文,在文中迅速找出相关内容→自主研读并批注→小组讨论明确→全班展示)
“挑剔”“锱铢必较”者:坚定,谦恭而有点抱歉。(善良、淳朴)
“精明利落”的屠夫:更干脆、更坚决,鄙视、厌恶、理都不想理。(疼爱奶牛)
“死乞白赖”者:耐心而坚决。(疼爱奶牛,善良、淳朴)
“刨根究底”者:非常坚决,窘迫不安。(疼爱奶牛,单纯、善良、淳朴)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活动3: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11—19小节。
(快速明确合作朗读的角色分配→各自准备→组内尝试有感情地合作诵读→全班展示)
要读出安恩对奶牛的爱,以及她的单纯、善良、淳朴。
买牛人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活动4:合作探讨探究下列问题:
(1)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你对安恩又有怎样的认识呢?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从三个“我们”尤
其可以看出,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体现了任务的淳朴和慈爱。
(2)这样的结尾你想到过吗?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全班展示)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不已。
活动5: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自由思考并草拟提纲→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示例:安恩老太太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了 ,人们就这样看着她一步一步地走了,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这样看着她离开了瓦尔普峡集市。走着走着,忽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是在叫她:“安恩老太太,等等我,您别走啊,我……”。安恩已经走远了,她没有听见。
那个人一直跟着老太太,后面还牵着一头奶牛,气喘吁吁地跑着跑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村口撵上了安恩。
“这头牛送给您,让它们做个伴吧。”那人喘着气说。
“这样不好吧,我怎么能无故接受您的馈赠呢?”安恩老太太平静地望着那人,目光里有疑惑。
“我知道您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把奶牛交给同情它了解它的人,我放心,就让它们做个伴吧,这样您的奶牛也不孤单了。”看来那人铁了心要把奶牛送给同情动物的安恩老太太。
“好吧,真的要好好谢谢您,这样也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它们。”安恩说话的声音有些发颤,她心想:还是好人多啊!
三年以后,安恩老太太又出现在瓦尔普峡集市上,这次她带来的是四头奶牛,哦,应该说是奶牛的一家:两头大的,两头小的,好不热闹。
四、 我的收获:
比如:
1、我懂得了要爱护动物,尊重每个动物生命的情感需求。
2、我掌握了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
8、<<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9、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挖掘阿长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以及对她所代表的一类小人物的同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感受作品的意蕴
一、设为导读:
齐读课题,说说阿长是谁?在《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狗猫鼠》中都有提到阿长,可见阿长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再来了解一本书《山海经》,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山海经》,地理著作,共18卷。是一部涵盖了上古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等诸多内容的古籍,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书里画着没有头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刑天,九头的蛇,像袋子一样的帝江,三脚的鸟,还保存着不少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不仅孩子喜爱看,成年人也视为典籍。
那么一位保姆与这本古籍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导学案交流,两人互检。学生齐读,字正腔圆。
三、品读——初印象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回忆自己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散文集,本文也出自这本书,在鲁迅记忆中的保姆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你从文章具体的语句中读到一个怎样的阿长?
我们读到了这样一个阿长:粗俗可笑,迷信好事,热心善良。
老师也找了几个句子,大家来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相同点是为突出阿长的性格特点,不同点是描写人物的手法不同。
四、探读——新印象17`
那么,你觉得儿时鲁迅喜欢阿长这样一个保姆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成年后鲁迅回忆阿长,再看阿长,和小时候的感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小时候认识人和事物的理解很低,阿长的很多行为儿时“我”并不能读懂,也很不理解。回忆阿长时,用成年人的眼光看阿长,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节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材料)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她的身份和经历,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出依据,并思考造成她性格的原因,小组交流。
明确:身份低下命运不幸期待美好纯朴仁厚
阿长粗俗好事背后的辛酸与不幸,儿时鲁迅有没有读懂呢?等到小鲁迅成年,四十五岁的他回忆阿长的时候,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五、延读——小人物
古文说,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材料)
还有上高中后会学习到的祥林嫂,他们都是鲁迅笔下小人物,无名卑微。而鲁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样的小人物呢?你能揣摩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抒写对于小人物的同情,赞扬真善美!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两人互检)
1.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_____。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以前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_》也是出自这部作品。
2.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絮( )说huáng()急烦suǒ()
骇( )破掳( )去灸( )疮( )疤
jié()问渴mù()粗拙()震悚()
霹lì()书斋( )孤shuāng()淡薄()
3.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3)“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2、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说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问题探究
1、儿时“我”和成年“我”对阿长的感情是一致的吗?请结合课文内容,略加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个人?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读广告,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初步建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实践性,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赏析广告语;2.学写广告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每天,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刊,走上街头,漫步校园时,形形色色的广告
俯拾即是。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广告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
3.同学自告奋勇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广告写在黑板上,并口头说明理由。
4.过渡语:其实,我们在欣赏广告时,不能只在乎那些明星,也不能只看它有多搞笑,更要懂得体味广告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赏析广告语:
(一)提问:同学们喜欢的这些广告语的广告对象是什么?
1.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
2.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
3.万家乐,乐万家。(万家乐热水器)
4.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美容香皂)
5.聪明的妈妈会用锌。(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6.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7.平时一滴水,难时太平洋。(太平洋保险)
8.多一点润滑,少一些摩擦。(统一润滑油)
(二)看看这些广告语与哪些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有关?
如:1.好空调,格力造。(押韵)
2.晶晶亮,透心凉。(押韵,夸张)
3.万家乐,乐万家。(顶真,语义双关)
4..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对比,夸张)
5.聪明的妈妈会用锌。(谐音双关)
6.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押韵,语义双关,假设问句)
7.平时一滴水,难时太平洋。(对比,语义双关)
8.多一点润滑,少一些摩擦。(对偶,语义双关)
9.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押韵,比兴)
10.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拟人,押韵)
(三)你觉得下列广告语好吗?请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
1.别吻我,我怕修。
[赏析:“修”与“羞”谐音,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含蓄地提醒后面的司机不要开得太快,要注意交通安全。]
2.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
[赏析:语义双关,“毫末”、“顶上”巧扣“理发”,也道出该店理发师技艺高超(顶上=最好)。]
3.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赏析:这则广告成功地改用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俗语,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一是表明车的质量高,销量大;二是表明车的适应性强;三是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两个“必有”,语气坚定,给人可以信赖的感觉。]
(四)小结:
广告语主题突出,言简意赅,常常借用成语、俗语、歌曲等,运用押韵、对偶、比喻、双关等手法,使之生动形象,易懂好记,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三.学写广告语:
师:刚才,我们对几则广告进行了赏析,初步领略了广告语言的魅力,我们应学以致用。现在,大家来学写广告语,好吗?
(一)请用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使它成为一则宣传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
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 ”;(如:千山鸟飞绝)
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 ”。(如:处处闻啼鸟)
(二)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句,使它成为“注意交通安全”的公益广告:
司机一杯酒, 。(如:亲人两行泪)
(三)请以“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为主题拟一条广告。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再选派代表把本组的最佳广告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全班评议,看哪一小组的广告最妙。)
(如:1.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2.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3.劝君莫伸折枝手,劝君莫抬踏草足。)
四.修改广告语中的错别字:
师:广告语言言简意赅,易懂好记,我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学到很多语文知识。但是,有些广告改用成语、诗词等,虽然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误导学生,影响了同学们对成语、诗词的理解和运用,影响了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一)下面是一些有错别字的广告语,请你帮它恢复本来的面目。
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闻)
理发店广告:千君(钧)逸(一)发
电熨斗广告:百衣(依)百顺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欲)
止咳药广告:咳(刻)不容缓
洗衣机广告:闲(贤)妻良母
治结石病广告:大石(事)化小,小石(事)化了
(二)对此,同学们有何良策?
同学建议:1.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责令其限期改正,使文字规范。
2.可对谐音的字加以标记(如:用“”标明),以便辨别。
五.课堂小结:
1.提问:这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对学习语文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平时你用心观察体味,你一定会发现很多奥妙,学到更多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请你为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一则广告。(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如:余甘:先苦后甜,人生之味。)
11、《心声》导学提纲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检测预习
文学常识
(1)小说以塑造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有三个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人物的直接描写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5)小说故事情节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词语积累
学生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棱()角斩钉截()铁恍惚()桢()过瘾()揽()蜷()唾()沫
琅()琅痒()痒发窘()嘟囔()
撇()抽噎()抽泣()毛毛剌剌()
(二)感知情节,梳理结构,把握矛盾冲突。
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情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跳读课文,研讨刻画李京京形象的描写方法,感悟心声
1、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
2、学生选读精彩的段落,用句式:
“我从段中读出了京京的心声”说一句话
3.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4.综上所述,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四)质疑评价
对这篇小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五)走出课文,倾诉心声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
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六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
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学生平等交流;也希望我们大家能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强烈愿望并渴望实现,也许实现它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一番曲折,但你会不断争取下去,请把你追求的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吧,那是你成长的足迹。
12、《创造学思想录》(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 目标预设:
1、认识创造性思想的意义和特点。
2、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主要内容。
3、了解其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学习思想录这种形式的写作特点。
★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先体会《创造学思想录》的内容。
2、准备交流:你在学习生活中,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人类摆脱原始的荒芜,进入到了现代科技文明,这一切都是人类创
造的结果,《创造学思想录》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思维之窗,一定
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悟。
二、预习检查,前提测评。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牡lì()jùn()工开拓()
记载()一筹莫展()焙烧()
(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就是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问题)
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
程及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三、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读第一则《放松》,感悟问题:
○1本则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告诫人们什么?
○2这“放松”与平时强调的“勤奋、努力追求”矛盾吗?为什么?
○3老师说考试前同学们心理要放松,为什么这样要求你们呢?
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2、读第二则《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感悟问题:
○1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是随心所欲、胡思乱想吗?
它的依据是什么?它该是怎样的结果?
3、读第三则《多问几个假若》,感悟问题:
○1这一则在结构上,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
○2“离奇”是什么意思?你也来几个“假若”好吗?
4、读第四则《使用你的想象力》,感悟问题:
○1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说想象力的重要性?
○2你说说为什么到了成年后想象力逐步丧失?
○3你怎样理解“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5、读第五则《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第六则《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感悟问题:
○1这二则讲的都是转换思维视角,与上面那一则一致?
○2这二则是怎样的思维视角。
6、读第七则《看到画面之外》,感悟问题:
○1你从这画面之外还看到些什么?
○2“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更能深入思考,领会本质,
你再想一想?
7、读第八则《顺其自然》,感悟问题:
○1理性的第一规范是自然法,现在我们常提倡以什么为本?
○2你平时有强迫自己做什么吗?怎样才能更容易呢?
○3你认为《顺其自然》与“无为而治”有什么不同吗?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
二、孔子的学习态度。
既然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因此,孔子认为学习就应该广泛的了解,广闻博见。孔子博学到什么程度呢?《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说是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来意义──“君之子”或“上等人”。这些人,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
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
孔子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这就是博学。据《论语•子张》,【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师之有)?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你又管他的老师是谁。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何以谓之大?有容乃大。何以谓之师?可法曰师。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的。
成为大师的孔子,对于人的天资进行了客观的划分,也就是我们课文中做说的: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接着孔子很清晰的认识了自己,虽然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卓著,但是他认为他不是
天才,而是好学。这是孔子的第二个学习态度。所以他说【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特点之一。那么,现在我可以恭喜大家,大家也是“学而知之者”,那么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你们和孔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了。
孔子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论语•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相当的自信,还说,【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这两个字的评价,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原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论语•先进》
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孔子有学习的兴趣,他也认为有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那么孔子认为颜回好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就是淡化物质追求,主动丰富精神,前面我们说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颜回是满足这个标准的。
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据《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赐怎么敢比回?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赐顶多才想到二。于是孔子说,是比不上。他还说:“吾与汝,弗如也!”这话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种解释是:我和你,都比不上。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据《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还是问子贡: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子贡惊异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当然不是!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也可以是基本方法。这样的人,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王朔说的“知识分子”。
三、课后思考。
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孔子好学、博学而且活学。那么孔子为什么重视学习?又重视学习什么呢?这就是孔子关于“学”的内涵。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
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孔子是十分重视学的作用的。
二、学习的重要。
孔子生活的时代,不要说高考,就是科举考试也还没有出现。因此孔子绝对不会拿考试的指挥棒来教育他的学生“要考试啊,你们的认真学习”。孔子从人的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学习的目的,他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在我们课本上的解释是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孔子对学者基于现实的认识而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偶有一些商品交换.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仕,农,工,商的等级意识极为强烈.唯有'仕'者才可以得到俸禄,吃到皇粮,也就是吃国家财政,收入丰厚,让你富甲一方.而且只要一人得道,那么全家可以随同鸡犬一起升天.在这巨大利益诱导下,寒门弟子要脱胎换骨,光宗耀祖,就必须顺应当时社会遴选人才的制度,以优学取'仕',谋得一官半职去享受皇粮奉禄,参与国家的财政分配.这一本(无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所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有人漏夜赶科举','孟母三迁'等等故事,感动和教育了几十代人,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为已'。然而,孔子又说,'今之学者为人.'不管你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但你进入社会做的一切客观上正是为他人提供了产品,服务,便利---------这是事实,主观上利已,客观上利他.那么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孔子的学习观恰恰就是从动机上去端正你的学习态度:今之学者为人!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既为己又为人。
那么,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这样表达的:
【原文】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的。为什么对子路说呢?我们说过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是他的弟子中的一个莽撞人,直而不屈,子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挨骂也最多。孔子对他,不仅是骂,而且常常是痛骂。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的脾气太坏。他这个人,用北京话说,叫“浑不吝”,也就是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里火里不回头。所以在整部论语中,他是被教育最多的一位,一共被教育了42次。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学习起到了一个方向性的作用。
三、学习的内容。
上一节我们讲了孔子的教学内容是政治,伦理,很明显这也是孔子在学习上所重视的了。
课文中有这样几个语段: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易色”,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是这样解释的:古人如宋儒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
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这句讲学贵实行,更是说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上面说,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何以见得呢?这句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水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四、总结。
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所教的大多是思想道德课,为什么呢?古人已知有一个观念就是“诚意”《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说的就是无论你要办多大的事,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提高自己的修养首先要让自己的意念真诚。这就是为什么孔子重在教人道德,教人伦理的原因。从内心上诉遭人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也正因此,司马迁在《孔子世家》的最后写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衡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