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8 20:50:06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本课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3.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4.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 记。

  了解作者的情况。

  知人论世 初读文本

  粗品文意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珮环(pèi)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悄怆(qiǎo)   幽邃(suì)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 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实字词。

  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 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 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 意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

  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译。

  2.朗读PPT投影翻译。

  (五)文言知识梳理

  1. 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卷 石底以出 卷:弯曲

  (3)为坻 坻: 水中高地

  (4)为屿 屿: 小岛

  (5)为嵁 嵁: 不平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7)佁然不动 佁然: 呆呆的样子

  (8)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9)往来翕忽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10)犬牙差互 差互: 参差不齐

  (11)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

  2.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在文中意思为向西。

  ②下见小潭

  原意为下面,在文中意思为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在文中意思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为像北斗星那样。

  原意为蛇,在文中意思为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在文中意思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为凄凉,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凄凉。

  原意为寒冷,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似与游者相乐

  原意为快乐,在文 中意思为嬉戏,逗乐。

  3.一词多义

  (1)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隶而从者:跟从

  (4)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泳,游动

  同游者:游玩

  听读课文

  感受语言的美 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作答。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修辞,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此课后 作业 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为下节课做准备。

2、《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本课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3.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4.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 记。

  了解作者的情况。

  知人论世 初读文本

  粗品文意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珮环(pèi)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悄怆(qiǎo)   幽邃(suì)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 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实字词。

  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 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 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 意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

  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译。

  2.朗读PPT投影翻译。

  (五)文言知识梳理

  1. 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卷 石底以出 卷:弯曲

  (3)为坻 坻: 水中高地

  (4)为屿 屿: 小岛

  (5)为嵁 嵁: 不平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7)佁然不动 佁然: 呆呆的样子

  (8)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9)往来翕忽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10)犬牙差互 差互: 参差不齐

  (11)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

  2.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在文中意思为向西。

  ②下见小潭

  原意为下面,在文中意思为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在文中意思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为像北斗星那样。

  原意为蛇,在文中意思为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在文中意思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为凄凉,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凄凉。

  原意为寒冷,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似与游者相乐

  原意为快乐,在文 中意思为嬉戏,逗乐。

  3.一词多义

  (1)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隶而从者:跟从

  (4)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泳,游动

  同游者:游玩

  听读课文

  感受语言的美 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作答。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修辞,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此课后 作业 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为下节课做准备。

3、《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 于伟军

  课 前 学 习 准 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 一 读 一 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明确任务,回答。

  2 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3 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4 评价学生朗读。 自我评价朗读。

  二 想 一 想

  1 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 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发言反馈。

  3 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读文作画。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三 比 一 比

  1 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背诵、准备比赛。

  2 组织比赛、评价 参与比赛

  3 组织检测 完成检测

  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4、《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环境清幽、抑郁忧伤。

5、《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朗读探究景物特点和写景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领略自然风光之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熟读成诵,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高山流水的美景让我们陶醉,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探访小石潭的美丽。

  2、(1)了解文体“说”及作者,由学生相互补充完成。

  (2)疏通文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独立解决,小组交流互补,各组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完成。

  3、整体感知

  (1)理出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学生根据段落公开内容,并弄清是从游览顺序进行写作。)

  (2)潭中景物及其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由学生找出所写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

  4、问题研究

  (1)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水的清澈?请结合课文简析。

  师提示: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提示: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5、解决疑难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以教师点拨为主。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拓展延伸(练习)

  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7、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8、作业

  (1)背诵全文

  (2)背诵相关知识点

  9、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凄清寂静寓情于景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⒈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⒊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物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中学 李乃东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理解作者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寓情于景、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乐与忧的复杂情感及其变化。

  一、温故知新: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他曾被贬( ),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2)、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犬牙差互( ),

  (5)、凄神寒骨( )、( ),(6)、悄怆幽邃( )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本文从“ ”一句中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 ”一句相呼应。

  (2)、有八个字不仅高度地概括了潭中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悲凉的心境,这八个字是:( )。

  [以上各题投影显示。由三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的学生在下面做。最后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悟

  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麽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写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麽?

  [投影显示上面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上面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石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研读赏析

  [投影显示下面各题。教师要求:按前后桌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并做好纪录,准备在班级讨论发言用]

  1读第一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如何?在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景的“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样写有什麽好处?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是这样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下见小潭”

  (2)、作者的心情是:“心乐之”

  (3)、先闻其声:隔簧竹闻水声。后见其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到了哪些景物:竹林、潭水、千姿百态的石头。岸边的景物:“青树翠蔓,蒙洛摇缀,参差披拂。”

  板书:移步换景 隔 闻 伐 取 见

  好处: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动感画面。]

  2、读第二段,这段景物描写极为神妙,想一想作者写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景物的目的是什麽?是一种什麽写法?《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一段这样描写,是哪几句?接着写水中的鱼时,采用了什麽写法?突出了鱼的活跃,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神妙在: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日光、鱼的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及潭水的清澈透明。《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用了这种方法。接下来写游鱼时,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上一段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这一段将镜头直接对准小石潭,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鱼,多麽富有人情味!这触动了作者的情怀,水之清,鱼之乐给这位心灵破碎散文家带来片刻的欢悦之情。

  由“心乐之”到“似与游者相乐”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3、文章中比喻句子用得精巧传神、清新自然恰到好处,试找比喻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学生先找出比喻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后,教师明确:

  (1)、文章开篇以“如鸣佩环”比喻水声的清脆悦耳,给人如闻其声之感。

  (2)写潭水的清澈透明,以游鱼在潭中“皆若空游无所依”设喻,则水的清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3)“斗折蛇行”,“斗折”:比喻溪身如北斗七星那样曲折,为静态,“蛇行”:比喻溪流似银蛇那样游走,为动势。

  (4)“犬牙差互”小溪的两岸则像狗牙那样参差交错。

  本文比喻自然新巧,恰到好处。作者用比喻创造的独特的视觉形象,都给人以如见其景、伸手可掬的实感。]

  4、“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全文想一想,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极力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这小石潭的幽静,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

  板书: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专题讨论:

  1、伏笔:(1)、“伐竹取道”为下文“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水尤清冽”为第二段描写水清埋下伏笔

  (3)、“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为后文“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埋下伏笔。从“心乐之”、“似于游者相乐”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情出来。]

  四、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被誉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双璧”,你知道他们的作品之间有什麽不同吗?

  [师生共同复习郦道元的《三峡》。师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师生共同讨论柳宗元的其他作品:《江雪》、《捕蛇者说》等。]

  五、作业(略)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定点特写

  游鱼:  动静结合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小石潭记

  溪身:  斗折蛇行       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潭源流            精巧传神

  岸势:  犬牙差互  (比喻)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参赛者:李乃东,44岁,中教一级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21年。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中学教师

  邮编:136408

  手机:13630968856

  邮箱:jllnd@163.com

  尊敬的管理员同志:如能采用,只希望得到证书,因为它对我太重要了。我今年只差0.6分与中学高级教师失之交臂!

  作者邮箱: jllnd@163.com

7、《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析小石潭的景物。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小石潭的景物。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齐读课文

  2.检查对文意的理解。(幻灯片出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析小石潭的景物。

  2.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赏析景物

  1.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景物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踪的语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

  2.同学们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写得特别好?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3.学生品析景物

  (1)潭水

  听觉——声音动听

  触觉——水温清凉

  视觉——水质清澈

  (2)潭石——全石以为底

  (3)潭鱼——动静结合

  (4)潭源——形状、岸势

  (5)环境氛围——清幽、凄凉

  4.小石潭的景物给人的整体感觉怎么样?

  四、体悟作者的感情

  1.如果让你置身于小石潭景致中,你的心情会怎样?作者在观赏小石潭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理解到的?

  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五、感情朗读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录音示范

  3.学生自由朗读

  六、延伸拓展

  出示春、夏、秋、冬景物力各一幅,要求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二百字左右的文字。

8、《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题 16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文言讲读课课时:两课时

  时间:2012-10-28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理解文言中一词多义和活用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理解文章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反复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重点:背诵及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文言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背景及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自由朗读,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等落实字音、词义,并翻译课文。

  3.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二、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1.一词多义。

  ①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④下见小谭()明灭可见()

  ⑤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2.加点词为典型活用的词,请解释并翻译全句。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②崔氏二小生

  4.重点语句翻译。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⑤、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三.口译全文并概括各段段意。

  四.反复朗读全文并背诵。

  学(教)后收获

9、《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文言讲读课课时:两课时

  时间:2010-10-29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四.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学(教)后收获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一等奖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学写传记》优秀教案一等奖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导学案一等奖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一等奖(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部编八上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说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学案一等奖(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小石潭记(苏教版八年级教案一等奖设计) 小石潭记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小石子饼评价42句模板 小石潭记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