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2.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攀越山巅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文化积淀
作者档案。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基地》系列和《我,机器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新疆域》是他晚年的著作。
写作背景。为了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地质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说,后来大陆漂移学说被普遍接受。该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等大陆。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相继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著作《新疆域》,本课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著作。
佳句积累
1.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2.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3.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埃斯库曼斯
预习攻略
1.给加点字注音。
岛屿( )熔化( )驮着( )排斥( )趋势( )褶皱( )覆盖( )
潮汐( )尘埃( )鸟臀目( )携带( )追溯( )陨石( )劫难( )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冽( )( ) 稍( )( )
裂( )( ) 梢( )( )
抉( )( ) 溶( )( )
诀( )( ) 熔( )( )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领域:_________________。
____:灾难;灾祸。
致密:_________________。
____: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褶皱:_________________。
漂移:_________________。
迁移:_________________。
____:(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____: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扩散:_________________。
流逝: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缝:缝隙。
冰天雪地:_________________。
人人皆知:_________________。
品读精华
1.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1)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2.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2)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问题探究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2.《恐龙无处不在》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为什么要举“斯石英”的例子?
4.“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通过___________发现来证明“___________”学说的科普论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特色:○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浅显易懂;○2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3说明方法恰当适用。
(温馨提示:学习至止,请同学们使用作业手册)。
参考答案
预习攻略
1.给加点字注音。
岛屿(yǔ)熔化(róng)驮着(tuó)排斥(chì)趋势(qū)褶皱(zhě)覆盖(fù)潮汐(xī)
尘埃(āi)鸟臀目(tún)携带(xié)追溯(sù)陨石(yǔn)劫难(jié)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冽(liè)(凛冽) 稍(shāo)(稍微)
裂(liè)(裂开) 梢(shāo)(树梢)
抉(jué)(抉择) 溶(róng)(溶化)
诀(jué)(秘诀) 熔(róng)(熔化)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扩散:扩大分散出去。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缝:缝隙。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人人皆知:所有的人都知道。
品读精华
1.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1)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遍布”,说明恐龙确实远处不在,呼应文题。
(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这里用“大约”,是一个概数,说明两亿年前的数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从恐龙灭绝的原因谈起,吸引读者。“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争论不休”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这里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问题探究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首先,这两句议论是这两篇文章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联系。《恐龙远处不在》一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而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则通过探究斯石英的成因和性质,证明了6500万年前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得出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由此可见,作者这一观点的提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确凿证据的。其次,这两句议论的提出还在于它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还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即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2.《恐龙无处不在》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
首段是概括提出要说明的问题。结尾是通过具体说明后得出结论,证明首段提出问题的正确性。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为什么要举“斯石英”的例子?
因为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致密的“斯石英”后,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就会变为普通的沙子。由此可以推断: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且肯定没有发生火山活动。
4.“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而且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同时,文题形象生动,可以引起人们阅读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艺术特色:○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浅显易懂;○2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3说明方法恰当适用。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和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知识。
4.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恐龙无处不有》,第二课时完成《被压扁的沙子》。第一课时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情景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骨骼(gé) 臀(tún) 驮(tuó)
褶皱(zhězhòu)两栖动物(qī)
2.词语解释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过程。
天衣无缝:比喻事件没有一点儿破绽。
繁盛:繁密茂盛。
3.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泰斗。代表作《基地》《我,机器人》。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短文通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步骤三 细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朗读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短文的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浏览课文,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并简析。
【交流点拨】①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此句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②课文中多处使用的设问句:“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③采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步骤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拓展延伸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请你也来一次大胆地猜测吧!
【交流点拨】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挨冻而死;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来不及逃脱而死;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第二课时 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潮汐(xī) 铱(yī) 陨(yǔn)
硅(guī)劫难(jiénàn)尘埃(āi)
衍射(yǎn)
2.词语理解
铱: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制造科学仪器。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劫难:灾祸,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思考: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看法:“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步骤三 细读课文 深入探究
1.朗读短文,思考: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交流点拨】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作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的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步骤四 品味语言 了解写法
快速浏览短文,说出: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几方面比较)
【交流点拨】①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②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③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④说明原因: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步骤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2.拓展延伸
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
【交流点拨】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科学内或学科间进行沟通,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名师导学设计
【导学目标】
1.搜集庄子的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北冥有鱼》,第二课时完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 学习《北冥有鱼》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战国时代,在北方有一条鱼,大到几千里,后来这条鱼变成了一只鸟,再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鲲(kūn) 徙于南冥(xǐ) 抟扶摇(tuán)
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加点字)
北冥:北海。
怒而飞: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
海运:大海动荡。
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吹:吹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湛蓝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头。
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已: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4.词类活用
(1)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2)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3)南冥者,天池也。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5.古今异义词
(1)怒而飞古: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生气,发怒
(2)海运古:海水运动今:泛指海上运输
(3)天池也古:天然形成的水池今:高山湖泊名
(4)野马也古:山野中的空气今:野生的马
6.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7.简介《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短文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描述了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
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交流点拨】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挖掘)探究
1.抽一名优秀学生翻译短文,(其他学生)思考回答: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交流点拨】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2.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交流点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交流点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继续读课文,全班齐读,讨论回答: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那么:
1.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交流点拨】庄子说: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啊!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插上知识的翅膀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2.拓展延伸
收集庄子名言,并背诵(除课文之外的)
【交流点拨】①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②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鹏鸟奋飞――→凭借海运风力水雾尘埃――→依靠气息相吹万物有所恃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______________?(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濠梁(háo) 鲦鱼(tiáo)
2.文言文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虚词。
①是鱼之乐也:这。
②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③汝安知鱼乐:怎么。
④云者:如此如此。
⑤既:已经。
(2)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圏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三)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点拨】记叙了庄子和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一场论辩。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真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步骤四 主旨探究 把握主题
1.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而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③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醇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2.拓展延伸
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交流点拨】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真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心境愉悦自由活泼)——辩论,(鱼乐))—— 惠子 ↓好辩寻根问底)
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精彩开篇词】
在距今约2.3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第1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一、新课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遗体;尸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字)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
4.作者链接。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二)文本探究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主要内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3.“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四、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佐证,(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大陆漂移学说)
(考古)(生物学)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2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一、新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短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交流点拨】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交流点拨】(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4.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5.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
【交流点拨】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科学内或学科间进行沟通,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四、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生物学)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两篇短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感悟或体会。
5、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2.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攀越山巅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文化积淀
作者档案。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基地》系列和《我,机器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新疆域》是他晚年的著作。
写作背景。为了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地质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说,后来大陆漂移学说被普遍接受。该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等大陆。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相继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著作《新疆域》,本课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著作。
佳句积累
1.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2.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3.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埃斯库曼斯
预习攻略
1.给加点字注音。
岛屿( )熔化( )驮着( )排斥( )趋势( )褶皱( )覆盖( )
潮汐( )尘埃( )鸟臀目( )携带( )追溯( )陨石( )劫难( )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冽( )( ) 稍( )( )
裂( )( ) 梢( )( )
抉( )( ) 溶( )( )
诀( )( ) 熔( )( )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领域:_________________。
____:灾难;灾祸。
致密:_________________。
____: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褶皱:_________________。
漂移:_________________。
迁移:_________________。
____:(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____: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扩散:_________________。
流逝: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缝:缝隙。
冰天雪地:_________________。
人人皆知:_________________。
品读精华
1.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1)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2.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2)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问题探究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2.《恐龙无处不在》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为什么要举“斯石英”的例子?
4.“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通过___________发现来证明“___________”学说的科普论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特色:○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浅显易懂;○2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3说明方法恰当适用。
(温馨提示:学习至止,请同学们使用作业手册)。
参考答案
预习攻略
1.给加点字注音。
岛屿(yǔ)熔化(róng)驮着(tuó)排斥(chì)趋势(qū)褶皱(zhě)覆盖(fù)潮汐(xī)
尘埃(āi)鸟臀目(tún)携带(xié)追溯(sù)陨石(yǔn)劫难(jié)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冽(liè)(凛冽) 稍(shāo)(稍微)
裂(liè)(裂开) 梢(shāo)(树梢)
抉(jué)(抉择) 溶(róng)(溶化)
诀(jué)(秘诀) 熔(róng)(熔化)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扩散:扩大分散出去。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缝:缝隙。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人人皆知:所有的人都知道。
品读精华
1.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1)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遍布”,说明恐龙确实远处不在,呼应文题。
(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这里用“大约”,是一个概数,说明两亿年前的数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从恐龙灭绝的原因谈起,吸引读者。“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争论不休”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这里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问题探究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首先,这两句议论是这两篇文章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联系。《恐龙远处不在》一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而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则通过探究斯石英的成因和性质,证明了6500万年前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得出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由此可见,作者这一观点的提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确凿证据的。其次,这两句议论的提出还在于它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还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即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2.《恐龙无处不在》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
首段是概括提出要说明的问题。结尾是通过具体说明后得出结论,证明首段提出问题的正确性。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为什么要举“斯石英”的例子?
因为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致密的“斯石英”后,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就会变为普通的沙子。由此可以推断: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且肯定没有发生火山活动。
4.“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而且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同时,文题形象生动,可以引起人们阅读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艺术特色:○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浅显易懂;○2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3说明方法恰当适用。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班级:姓名:编号: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顺序、说明对象。
3.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重点:目标2、目标3
自主学习:
(一)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举世闻名的全能作家,自50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300部著作,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旁涉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象与高度的预言性。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2.字词积累
褶()皱()劫难()追溯()鸟臀()
携()带陨()石铱()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二)阅读感知
1.阅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合作探究:
(一)深入理解内容: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二)探究说明顺序:
《恐龙无处不有》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当堂反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领域陨石两栖动物膨胀溶化
B.稍微汇聚迁移缓慢天衣无缝
C.致蜜流逝冰天雪地二氧化硅
D.繁盛飘移火山喷发毫无疑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自主学习:
快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合作探究:
(一)阿西莫夫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请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二)赏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2).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当堂反馈
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A.列数字
B.举例子
C.引资料
D.打比方
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阅读感知: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合作探究:
(一)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2.即非常纯的沙子。
(二)比较阅读
1.《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出自《新疆域》,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
说明对象 说明角度说明思路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展示质疑:
小组交流,抽生展示,老师点拨。
总结提升:
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
当堂反馈:
学习了这两篇短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感悟和或体会。
7、《阿莫西夫短文两篇》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编写者:王俊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理解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相关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被压扁的沙子”,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兰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9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掌握字词,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鸟臀()褶皱()潮汐()
劫难()追溯()遗骸()
2、解释词语。
遗骸:追溯:
劫难:致密:
天衣无缝:
3、各用一句话概括两篇短文说明的内容。
4、我的疑问(请将你的疑问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一)读《恐龙无处不在》,思考:
1、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作者由“恐龙无处不在”,产生了什么疑问?得出了什么结论?
3、本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4、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二)读《被压扁的沙子》,思考:
5、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6、作者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为什么这么认为?
二、综合探究
[学习建议]:分小组探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最后由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表
述出来。
7、从说明的角度、行文思路、在探索奥秘过程中的思考问题方式等方面比较两篇短文异同。
说明的角度:
行文思路:
思考问题的方式:
8、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为什么?
【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最大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生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到震前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厘米。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1、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最大的之一。
2、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相同的两个短句。
(1)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
(2)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
4、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
(1)
(2)
5、本文主要说明了()
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B.预测地震的方法
C.预报地震的方法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
褶皱()劫难()遗骸()蟾蜍()
两栖()深渊()追溯()衍射()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4、对文中相关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致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难点学习比较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机器人》《钢窟》等。
2.文体知识
复习说明文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积累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骨骼(gé)鸟臀目(tún)漂移(piāo)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liàn)两栖(qī)
褶皱(zhězhòu)携带(xié)
(2)解释下面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可参考【知识总汇】
4.初步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参考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说明内容——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总结说明内容——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结束全文。
三、局部探究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文章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可参考【微课堂】《说明文阅读方法》
可播放【影视课文】相关语段。
【精品课件】
(一)理清说明顺序。
1.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
参考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
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参考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分析说明方法。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1)举例子。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作者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又如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2)列数字。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准确可信的印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可参考【微教案】《列数字》
(三)品味说明语言。
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参考
(1)语言周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语言准确。
①“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③“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3)语言简明。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回顾。
(1)回顾复习本课的基础知识。
可参考【知识总汇】、【试题中心】“基础测试”
(2)总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交流,师生点拨。
2.拓展思考。
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师生交流。
五、作业设计
完成【阅读训练】中“课内阅读”一。
可参考【阅读训练】
六、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恐龙及恐龙灭绝的一些图片。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这种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
(学生交流,激起情趣)
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精品课件】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参考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局部探究
(一)播放【音频课文】,认真聆听,然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思考,交流。
参考
1.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3)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4)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3)(4)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5)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6)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行文思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而前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
3.作者在说明事理的过程中,其科学精神体现在哪里?
参考:作者始终以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进行科学的推理,层次清楚地说明,充分体现了其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的精神。
(二)《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可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思考,交流。
参考
1.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是因为地球受到撞击。
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止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可参考【微教案】《比较阅读的策略》
(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播放【影视课文】,认真观看,总结回顾本课所学。
参考
本文通过探究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其性质,探究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撞击说”的正确性。文章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拓展: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说说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
五、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知识。
2.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撞击说
恐龙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斯石英分布情况支持了“撞击说”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9、《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获取主要信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并抓住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解读: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获取主要信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八上学生应该侧重在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会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篇文中主要指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的基础上去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依据2: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时,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2.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3.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依据3: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依据4:《阿西莫多短文两篇》的核心内容
《阿西莫多短文两篇》是一篇新晋课文,两篇文章里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站在不同角度,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另外本文的语言简洁易懂,也很值得学习。
依据5: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上册学过说明文,对于说明文这类文体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掌握得还不错,对于说明顺序,尤其是逻辑顺序,理解得还比较模糊,另外,对于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以前也训练得也不多,因此,这两点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的盲点。
(二)学习目标陈述
1、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2、能从不同角度说出恐龙灭绝的原因。
3.朗读重要的句、段,谈谈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课堂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和2,设计两个大问题,
(1)找一找,理一理。分别说说两篇短文的顺序。
(2)让学生思考:
a.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b.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c.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d.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e、本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f、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g.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从文章整体和局部入手,加强学生对逻辑顺序的把握。
2、针对目标3,设计四个活动,(1)画一画,评一评。(2)听一听,说一说。(3)比一比,谈一谈。(4)读一读,赏一赏。让学生展示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和批注,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3、针对三个目标设计一项综合性评价作业:写一写,用一用。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种原理或现象,重点检测学生对逻辑顺序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四)课堂评价设计
目标1: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目标2: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预习我收获:
结合课前预习,谈谈你的收获。
能够从字词、作者、文章内容等方面选角度来谈。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来谈。
活动1:找一找,理一理。说说全文的顺序。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动笔圈画,独立概括。
划分层次,结合每一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活动2:说一说,试一试。
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跳读两篇课文,独立思考。
能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原因。
活动1:画一画,评一评。
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性的词语,并进行点评。
活动2:听一听,说一说。
请以我听到了______,我知道了_____,说一句话。
能够结合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文从字顺。
教师范读,学生听,然后朗读展示自己听到的内容。
活动3:比一比,谈一谈。
比一比: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提问式评价
能够比较着说出两个
语段不同的表达效果。对比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活动4:读一读,赏一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用下面句子说话。
我觉得_________(字、词、句、段)写得好,因为_________,我是这样来读的。
1、找准角度。
2、结合句子内容进行赏析。
3、有感情朗读。
写作活动:
写一写,用一用。
写一段文字分析一种原理或现象……
1、80字左右。
2、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与生动形象性。
3、文从字顺。
检测我巩固(布置作业):
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012河南中考),完成第1、2、3题。
1、文章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2、准确简明地说出花儿五彩缤纷的几点原因(3分)
3、文章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结合第五段内容,各举一例加以分析。(4分)
陈述性评价
1、能够结合文章内容,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2、能跳读课文,准确简明地说出花儿色彩缤纷的几点原因
2、能够结合例句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师出示标准,课外20分钟完成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泛大陆——恐龙灭绝原因——漂流说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1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过程与方法,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难点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所需课时2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过,可就是这样一种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我,机器人》等。
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如何说明文章内容的?,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归纳:,1.按逻辑顺序说明的,过程为:①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②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③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学的板块漂移理论,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得到许多启示,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所感动,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
(恐,龙,无,处,不,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推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
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课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这样既将中心内容逐步推出,又使读者有如面对面地交流,既亲切,又真挚。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2.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4)列数字。如“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具体地说明了“大冰箱”的内涵。文中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佐证)(―→)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逻辑顺序
本课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之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教学时我多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作者说明的思路和从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跟我来吧。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
被压扁的沙子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和“火山说”第二部分(第5~17自然段):分析问题,支持“撞击说”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患于未然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题目提纲挈领。
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用词准确精练。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佐证,―→)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生物学)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本堂课我通过对这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了写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感悟“逻辑性、严谨性的说明结构”。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1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4.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陋室铭》文,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关于作家: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关于作品: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陋室铭》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陋()西蜀()
3.本文的作者是(人名),他字,(朝代)著名诗人、哲学家,4.“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请写出本文押韵的字
二、课内交流探究
(一)预习反馈展示
(二)学习交流,把握重点词句。
▲解释加点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句子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学习探究,品味赏析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结尾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检测反馈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
2.《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
3.本文的作者是(人名),他字,(朝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二、课内交流探究
(一)预习反馈展示
(二)学习交流,把握重点词句。
▲解释加点的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莲,花之君子者也。
⑸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学习探究,品味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的异同。
检测反馈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家。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2、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第一课时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本文选自《》。
2、文体常识
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
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德馨()案牍()西蜀()
鸿儒()苔()痕
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
5、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
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综合探究
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
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拓展提升】
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1、品读全诗,描绘“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虚写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
2、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世称。“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2、文体常识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类似现代杂文。
3、关于“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淤泥()濯清涟()()亵玩焉()隐逸者()鲜有闻()
周敦颐()甚蕃()淤泥()不蔓不枝()噫()
2、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2、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具体说明一下。
(1)从方面,“”写出了莲;
(2)从方面,“”写出了莲;
(3)从方面,“”写出了莲。
3、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导航]:结合莲的特点及写作背景作答。
二、综合探究
5、作者如此的喜爱莲,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代表了哪三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1)牡丹—象征: ,这种人。
(2)菊—象征: ,这种人。
(3)莲—象征: ,这种人。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也略微流露出周敦颐“孤芳自赏”的情怀。你怎么看他这种情怀,你认为这种情怀适合于当代社会吗?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固:(2)夫如是如是: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2、填空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