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5 21:36:16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广东惠阳良井中学 余思达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 “但”、“即”的不同用法。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一个半课时。

  4、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要点:

  1、在辩论中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2、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

  3、检查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音义的掌握情况,学习一些通假字。

  竞赛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 辩 论占40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前半节

  任务: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一

  准

  备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解释加点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

  数犯曹操之忌( )( )

  人皆不晓其意( )

  丕如其意( )

  植然其言( )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疏通

  文字

  障碍

  第二节

  任务: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二

  竞

  赛

  (一)

  复

  述

  (二)

  必

  答

  (三)

  抢

  答

  (四)

  辩

  论 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

  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

  “梦中杀人”;②“簏 中物”;③“斩

  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

  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③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

  ②操因疑修zèn( ) 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 )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

  (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

  “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 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

  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训练口头

  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三

  总

  结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

  原因

  ┌───────┴───────┐

  杨修 曹操

  ┌──┴──┐ ┌─┴─┐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明

  └──┬──┘ └─┬─┘

  内因 外因

  │ │

  (男)恃才放旷,终于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教学后记:

  作者邮箱: xinxin332@126.com

2、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思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DVD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节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2.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3.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境:战场。

  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心理

  私解“鸡肋”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愈恶之

  密告曹丕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

  三、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1.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各抒己见)

  1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二、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曹操

  恃才放旷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三、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束语: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六、作业: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

  杨修之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第18课杨修之死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5.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6.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片段,配上主题曲,让学生先进入那种浓浓的历史氛围。

  二、资料助读。

  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庖官páo鸡肋lèi夏侯憞dūn分食讫qì佯装yáng

  大簏lù伺察sì麾军huī绰刀chāo屯兵tún

  恃才放旷shì酥sū阜fù覃zèn

  (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图。

  丕如其言:遵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

  (3)重点句翻译

  ①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

  ②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

  ③人皆不晓其意。

  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

  ④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

  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

  ⑤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

  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⑦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

  ⑧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注意,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课堂上此教学内容放在小组竞赛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2.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2)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点拨:鸡肋事件、改修花园事仲、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代作答教事件。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l开展”知识长跑竞赛活动’,研读课文;

  (课件演示,环行跑道的起点,两面旗帜并行,准备出发。

  竞赛的全部题目,各组的进程多媒体显示。

  (说明)竞赛规则:班级学生分为两个组,男生、女生各一组。红、黄两面旗帜为各组

  的标志。

  每个竞赛环节的胜出组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前进的步数:“文学常识”环节胜出

  的小组前进1步,答错的原地不动;“文言知识积累”环节答对一题即可前进重步,答错的

  组后退相应的步数;“讲故事”环节胜出的小组前进4步;“辩论环节”胜出的小组,前进6

  步。最先到达终点的组为冠军。

  (1)“文学常识”,抢答题。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第二———体小说。{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

  七十二回。作者——,名————,号——。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现在

  浙江省杭州市)或庐陵(现在江西省吉安市)人。——(年代)小说家。相传是

  施耐庵的学生。

  (点拨,章回;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2)“文言知识积累”,必答题。

  (说明,每个环节代表抽签决定回答哪两组题目三

  ①看谁读得准。•

  人庖官鸡肋夏侯停

  B.佯装大簏伺察

  C绰刀屯兵恃才放旷

  D.阜谮分食讫

  ②解释加点的词语。

  A竽刀:——适庖官进鸡汤:

  B.数犯曹操之尽:——人皆不晓其意:

  C丕印其言:——植然其言:

  凰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谮害:

  ③如下列句子。——.——

  人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译文:•

  .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1

  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课题:杨修之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见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

  1.找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1.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列内容板书)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的?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五.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③一代枭雄曹操

  ④读《三国》看曹操⑤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评曹操的用人原则

  六.板书设计: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杨修:恃才放旷

  2.分酥恶曹操:阴险虚伪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狡诈奸猾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教案评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并由浅及深设置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循循诱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导入部分,既吸引学生,又能很快将对方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故事。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黄盖、夏侯惇等众多人物形象,其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广远。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感情。)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情节以及作者。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等。)

  3、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介绍有关杨修的资料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诈败( )食讫( )

  麾军( )夏侯惇( ) 潛害( )绰刀(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不如其意(  )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第___回,作者____,名本,号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杨修因何事而被杀?

  (教师补充)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继位后,为免却国家将来出现争夺帝位的内乱,杀杨修是必然的事。

  (三)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

  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则可)

  1.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吗?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做?

  3.杨修之死这件事给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四)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侧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请根据课文的描写,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杨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请根据《世说新语•容止》中的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参考)曹操:阴险奸诈、虚伪残暴、心狠手辣、妒贤嫉能

  3.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①读一读曹操的两首诗:

  《观沧海》                  《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4.讨论:你想如果曹操还活着,看了《三国演义》,他会对罗贯中说一句什么话?

  三、小结: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竞赛式教学的探索

  广东惠阳良井中学 余思达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 “但”、“即”的不同用法。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一个半课时。

  4、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要点:

  1、在辩论中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2、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

  3、检查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音义的掌握情况,学习一些通假字。

  竞赛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 辩 论占40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前半节

  任务: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一

  准

  备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解释加点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

  数犯曹操之忌( )( )

  人皆不晓其意( )

  丕如其意( )

  植然其言( )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疏通

  文字

  障碍

  第二节

  任务: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二

  竞

  赛

  (一)

  复

  述

  (二)

  必

  答

  (三)

  抢

  答

  (四)

  辩

  论 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

  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

  “梦中杀人”;②“簏 中物”;③“斩

  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

  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③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

  ②操因疑修zèn( ) 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 )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

  (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

  “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 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

  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训练口头

  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三

  总

  结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

  原因

  ┌───────┴───────┐

  杨修 曹操

  ┌──┴──┐ ┌─┴─┐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明

  └──┬──┘ └─┬─┘

  内因 外因

  │ │

  (男)恃才放旷,终于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教学后记:

  作者邮箱: xinxin332@126.com

4、《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

  山东省莱芜市鹿野中学 贾春燕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课题攻关小组活动步骤:

  1、独立研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随想随写在书本上,关键性词语要圈点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每个研究员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小组成员一块评论。正确的结论,大家都记录下来;错误的分析,大家共同讨论,加以改正。大家相互补充、互相纠正,制定出比较全面而精当的结论。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向全班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研读完毕,每个课题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公布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或未搞清的问题。全班同学进行思考、探讨,记录正确结果,纠正错误结论。

  三、对学生研究结果的预测(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如果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涉及,老师可补充提出。)

  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遗憾的是,由于本校条件受限,没有多媒体,否则,把三国或曹操的一些片段等放一些效果会更明显。)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 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且,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作者邮箱: lwjchy1973@163.com

5、《杨修之死》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松岭区第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案

  (九)年级()班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时间年月日

  课题 杨修之死罗贯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明确目标

  由《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4分钟的视频资料)导入。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又通过声音画面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营造气氛。

  二、检查预习,链接材料:

  1、人物介绍

  2、背景介绍

  3、展示预习成果

  三、阅读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会被曹操所杀吗?

  3.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说一说:概括人物形象

  以“读了__________故事,我认为杨修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例说一句话。

  四、合作探究,探讨死因

  辩一辩

  此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法为:辩论激趣法。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概括人物性格。

  过渡: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

  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观点要有事实依据)。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五、拓展迁移

  晒一晒

  多面曹操

  提问: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惟才是举,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援引易中天《品三国》中对曹操的评价,体会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六、作业设计

  (1)以《杨修之死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资料,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以《曹操小传》写一段话。300字左右,以备交流。

  找一找

  说一说

  辩一辩

  晒一晒

  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意在锻炼学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

  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意在锻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杨修之死的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内因)

  2、曹操欲消除隐患(外因)

  教师复备

  王子

6、《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凤台县钱庙中学:陈久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7、《杨修之死》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章。是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巩固小说知识,同时能借此文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就更好了。单元目标还要求学生要在学习中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也要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词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

  2、学习运用典型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及本文的叙事方法。

  3、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讨论探究杨修的死因

  2、通过思考及讨论,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典小说及古文化的兴趣

  2能通过杨修的死得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杨修的死因

  2、分析杨曹两人的性格。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朗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是学生进入课文氛围,与历史拉近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音乐声中

  教师: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一个个杰出的人才在三国的天空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有武艺卓绝的勇士,也有智谋滔天的文人,既有幸运者得偿所愿建功立业,更有不幸者黯然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两个人,希望能够管中窥豹,领略一些《三国演义》的精彩。

  二、字词检查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巩固积累一些重点字词。)

  1.解释加线的词.

   (1)适疱官进鸡汤

   (2)数犯曹操之忌

   (3)人皆不晓其意

   (4)丕如其意

   (5)植然其言

   (6)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1).鸡肋

  (2)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3)数犯曹操之忌

  (4)竟取匙与众食讫

  (5)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6)延弃弓绰刀

  三、探究杨修死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为下一步分析人物性格做准备。)

  1、师:杨修是曹军主簿,博学多才,在这篇小说里正值壮年的他却死去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死亡呢?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朗读课文的前三段。

  明确:杨修勘破了曹操以鸡肋为号令的真正意图,被曹以惑乱军心为由杀掉。

  2师: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呢?(提示只有杨修一人犯错吗?小说里的曹操对待其他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3对,杨修的死仅是因“鸡肋”事件的话也太令人奇怪了,要知道他可是“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的大才。那么杨修的死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呢?那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

  4、生齐读4——9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事,面对这些事曹操的态度有无变化?

  事件曹操的态度

  1、改造园门心甚忌之

  2、分食酥饼心恶之

  3、梦中杀人愈恶之

  4、大麓藏质愈恶之

  5、计出邺城大怒

  6、为植大教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7、鸡肋事件杀修

  5、看了这个列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那个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呢?

  明确:这是二人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讨论,关于杨修的真正死因,,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下面两种说法,你赞同那一种呢?

  A、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B、曹操忌其才能因此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7、、默看课文最后三段,议一议:这部分写曹操兵败,这和杨修之死有关系吗?

  明确:有,目的在于进一步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那曹操厚葬杨修是否说明他有后悔之心呢?

  明确: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四、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六、拓展延伸

  1、大家为杨修想想办法怎样可以避免他的死亡。

  2、杨修的死带给你什么启示呢?

8、《杨修之死》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型: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é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初读课文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四、再读课文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

  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

  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

  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六、拓展迁移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9、《杨修之死》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由音乐导入:《三国演义》大家很熟悉吧,在三国,这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诧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家最喜欢哪些英雄人物?义薄云天的关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今天,我们再来淘两位认识认识——曹操和杨修。出示课题《杨修之死》

  二、背景简介。

  本文是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口》,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刘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3、也要被杀,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解释“恃”——凭借,恃才放旷:凭借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数”——多次,“忌”——忌讳(杨修不给曹操面子)。那么杨修犯了几次曹操的大忌?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人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既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

  四、深读课文,总结性格。

  我们了解了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了人物形象。咱们趁热打铁,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

  杨修曹操

  恃才放旷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残忍歹毒

  卖弄聪明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刚愎自用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在国粹京剧中曹操的脸谱就是白脸,标准的奸诈之人。但是同学们看到的是曹操的文学形象或民间形象,那么在历史上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

  教师总结:曹操年轻的时候就曾被预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他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他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了。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他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象,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历史为依据,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更为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云雾。所以我们要拨开云雾,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要还原要比较要分析。

  五、辩读课文,探究死因。

  这里有几个QQ表情,请选择一个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读后感。老师也选择一个“疑问”。

  杨修死了,关于他的死,《三国演义》中有这样几句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老师的疑问就是到底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是他杀还是自杀?下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听到大家深刻、独到、有创意的观点。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就解读小说而言,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但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了。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写文章问候过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在《曲略》《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所以单单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杀之而后快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们要还原要比较要分析,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六、延读课文,说说启示

  不管是谁之过,三国时的杨修死了,有多少个类似的悲剧在历史上重演!让我们把思维的触角从刀光剑影的三国时期延伸到现在,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曹操、杨修带给我们的启示吗?

  七、课堂小结。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由音乐小结: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是选择韬光养晦夹着尾巴做人还是选择才华外显,放旷直言,君子坦荡荡?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吧。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八、板书

  杨修之死

  杨修:恃才放旷数忌

  曹操:能臣奸雄

  历史:还原分析辨证

10、《杨修之死》教案(粤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学生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简单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讨总结,最后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

  简案

  学科语文课题《杨修之死》教者钱恒峰

  学校锅炉中学年级八年二班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践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

  由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进行人物连线导入新课在进行思考后进行连线,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课分析

  1、围绕曹、扬二人的矛盾冲突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思考、准备复述

  2、请将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找出来学生动笔、动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名学生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个字)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讨论后回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5、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嫉妒,还是严肃军纪,或其他原因。各抒己见

  6、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讨论后回答

  总结

  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了曹、扬二人的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来愈鲜明。自我总结

  写作训练完成小评论《我看杨修之死》(字数200字左右)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短小写作的能力

11、《杨修之死》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来理解课文中心,学会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本文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引导来提高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几个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按新课标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分析。同时,按新课标理念,要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究,本课中,对于杨修之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学情分析

  本篇是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特别是本课中杨修死因以及人物形象,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要予以引导和鼓励,在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探究杨修死因,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是本课的重点,杨修被杀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学生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气氛。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杨修,何罪之有? (一)读一读。思考:

  1、杨修因犯何事何罪被杀?

  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出示背景资料)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4、运用插叙有什么好处?

  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找出关键性的句子。然后交流讨论。

  读全文,理清思路。培养学生找关键句和概括能力。

  三、人物赏析 请结合事例分析,以“通过阅读______,我认为杨修(曹操)是________的人”的句式回答。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促进学生对曹操和杨修性格的理解,为下面深入理解杨修的死因打下基础。

  四、探讨死因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多媒体显示:

  聪明杨德祖,时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读诗后思考: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他到底因何而死?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阐述看法。

  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五、拓展迁移 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请你用你对文章的感悟,自己选择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上一句话。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培养学生的拓展创新思维,丰富他们的积累,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六、作业布置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搜集曹操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你所学的《观沧海》、《龟虽寿》,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内因 ): 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矛盾冲突

  曹操(外因):嫉贤妒能、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恃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活动评价表

  评价对象____________总成绩____________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项 优

  (★★★★)良

  (★★★)中

  (★★)较差

  (★)单项成绩 累计成绩

  一、活动行为评价

  1、参与讨论态度 ①积极热情主动 ②积极热情但欠主动 ③态度一般 ④较差

  2、举手发言情况 ①积极举手,声音响亮,回答质量高

  ②比较积极,回答有条理 ③能够参与,但个别问题思考欠妥当 ④不主动举手

  3、朗读情况 ①声音响亮,充满情感 ②态度认真,有一定的情感 ③能按照要求朗读 ④朗读态度随便,声音轻

  二、学习技能性评价

  1、独立思考能力 ①能积极思考,条理清晰 ②能独立思考,有所领悟 ③能思考,但不够深入 ④独立思考能力不佳

  2、回答问题质量 ①声音洪亮,要点突出 ②有一定条理,态度认真 ③回答问题重点不够突出 ④回答问题欠思考

  3、品读感悟能力 ①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②经讨论、引导能对语言有所感悟 ③感悟不够深入 ④缺乏品读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予以点拨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插叙的作用、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等,使学生学有所获。

  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先概括故事情节,再分析人物性格,然后讨论杨修的死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足之处:

  1、教学中,发现教学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概括故事情节时,由于一些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花费的时间较多,课程结束时还拖堂了几分钟,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看来以后要多多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由于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再加上这篇课文白话和文言间杂,阅读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在早读课上就应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以后一定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书,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复习课教案一等奖 高考小说阅读”标题含义及其作用”解题指导(导学案一等奖) 《写作:思路要清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一等奖(部编版高一必修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风物民俗探春节,眷恋深沉忆旧年——《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选择性必修上)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归园田居》教学简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