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
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江中又听身世苦;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诗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
5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
㈢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㈣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第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作者:王斌
单位:奉节县吐祥中学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吐祥镇龙泉2社
电话:023-56785003(办)
023-85990053(宅)
13594864303
邮编:404607
2、《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武汉市汉南一中刘希邮编:430090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作者邮箱:liuxi7411@yahoo.com.cn
3、《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东明实验中学代秋娥
【教材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本专题选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课文的亮点是情景动人,细节点透露着深刻的含义,作者的语言描绘恰当贴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还原情景,整体感知内容情节。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中两个重要细节点,一是音乐的文学呈现,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叹的归因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自主学习】
首先诵读明意,这篇文章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而导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首先导学案上设置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多读要求至少读三遍最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确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在下次的课堂上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来解决。另外补充描写音乐的文章增加内容的厚重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写音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弹琴时,琴声雄壮高昂,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高山的雄伟气势;而琴声转为清新流畅时,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无尽的流水。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懂他琴的人了。于是把他那心爱的瑶琴摔碎在青石上,终生不再弹琴。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一千年后,一文人骚客,一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传诵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共同见证他们的知音传奇。
二、认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作品有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和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三、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由琵琶女的遭遇引起共鸣,诉说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四、诵读悟情
1.诵读正音
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他同学指出朗读中的读错的字词。教师适当板书。
2.听配乐朗读
要求学生听读中把握诗中的情感。
五、品味赏析
听配音朗读我们已被深深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文中几次写音乐?那次写的最精彩?划出有关描写音乐的句子,细细品味。
◆一品音乐美
用自己的话描述你从文中听出的音乐美。
有嘈嘈的如急雨的大弦声
有切切如私语的小弦声
有嘈嘈切切如珠落玉盘的大小弦合奏声
有花底莺语的滑
有泉流冰下的难
有愈流愈小愈流愈弱的艰涩
有无声处的有声
有银瓶乍破铁骑刀枪的轰鸣
有收拨一划的戛然而止
这琵琶声真可谓是五彩缤纷、变化多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滑有涩、有抑有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荡气回肠,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
◆二品手法巧
这美妙的音乐,诗人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1.选用恰当的动词
“转”“拨”“信手”表达出琵琶女虽只是调弦定音、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非同凡响。“拢”“捻”“挑”描绘琵琶女弹奏时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
2.用比喻,以声喻声
大弦的嘈嘈、小弦的切切、大小弦合奏的嘈嘈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玉盘敲出的声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用花底莺语、泉流冰下喻曲调的流转与凝涩,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的雄壮高昂,用裂帛喻强力收束、嘎然而止。这里选用大家熟知的声响作喻,化无形的乐声为具体可感的声响,写出琵琶声的五彩缤纷疾徐抑扬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音乐的妙处。
3.巧用叠词、拟声词、连绵词
嘈嘈、切切、间关、幽咽
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4.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演奏结束了,悄然无声,人们被音乐打动了心醉神迷沉浸其中,衬托出音乐的美妙绝伦。
5.用环境烘托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6找异同,悟手法.
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的异同,进一步体会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相同:(1)用比喻
《琵琶行》以声喻声,用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旋律描绘得多姿多彩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有亲耳聆听之感。
《明湖居听书》用视觉感觉设喻,描绘出王小玉唱腔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2)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琵琶行》中听者的感受凝炼含蓄。《明湖居听书》用比喻夸张写听者的感受
不同:《琵琶行》既赞叹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又慨叹其凄凉遭遇抒发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不平。《明湖居听书》极力形容王小玉唱腔的美妙,无弦外音。
◆三品用情深
1.琵琶女用情弹奏,诗人饱含深情地进行描摹,请划出音乐描写中饱含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句子,并体会他们的深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弦定音,声中含情,情随声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每一声每一弦都尽量压抑心中的悲苦,但声声含悲,倾诉着不得意的经历。“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信手弹来,每一拍都流露出无限的辛酸。
琵琶曲调时而急切欢快,时而轻快流畅,时而低沉抑郁,时而愤激不平,更是饱含着琵琶女浓浓的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能从无声处听出琵琶女幽幽的愁,深深地怨,比有声的弹奏更悲凉。
诗人能从旋律节奏的抑扬快慢的变化中听出琵琶女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并对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真切感人的描写。
2.琵琶女借乐诉怨,悲情弹奏,诗人为什么能听出诗中的悲情,甚至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找同学概括他们“天涯沦落”的遭遇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双全名动京城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飘零憔悴谪居卧病
◆授之于渔,体验践行
学习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找学生试分析第一段、第三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六、小结
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律动和交响,是流淌着的文字;文字是心灵的声音和共鸣,是飘飞着的音乐。正是由于遭遇相同才能引起诗人与琵琶女的共鸣,引起文字与音乐的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有感而发,让诗从肺腑出。可以说《琵琶行》是诗人最真诚的情感流露,是诗人灵魂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七、作业
反复聆听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借助于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200字左右
4、《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悯然()转徙()浔阳()枫叶()瑟()声声思()捻()霓裳()秋月白()衣裳()红绡()钿头银蓖()谪居()整顿衣裳()还独倾()间关()
2、自由朗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年长色衰——()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感斯人言——()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四、师生互动,疏通全诗大概意思。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5、《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好!音乐是美妙的,不同的音乐会使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产生共鸣。一千多年前,我国唐朝浔阳江头的一位琵琶女真挚深情的演奏也曾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并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琵琶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仅因为诗中精彩的音乐描写,更因为其中有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他把音乐入诗,音乐描写中有人、有情、有自我的关照。今天我们来赏读《琵琶行》,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欣赏诗人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生花妙笔,在乐与诗的对话中,探究香山居士泪湿青衫的真正原因。
学习活动一:学习分享
分小组交流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1.诗歌体裁歌行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内容概括:(示例)
(1)浔阳江边问琵琶(2)江心聆听琵琶曲
(3)江中听诉身世苦(4)同病相怜感慨多(5)重闻琵琶青衫湿
3.故事概述
元和十年的秋景竟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的浔阳江边,荻花瑟索着盘旋而下,和着这送客之景,又平添几分凄凉……离别留下的,只是浸着冷月的江水……
她抱着琵琶从船里走出,散发着轻微木香的古琵琶半遮住了她那羞涩的脸庞。她轻转琴轴拨动两声,先情后曲,弦弦的琴声中透出凄楚与悲切,似在沉思着,又似在诉说着,随之,心中的无限往事也随着琴音一起浮现出来。
……
诗在小序中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也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学习活动二:思考探究
乐为心声。琵琶声中融注了琵琶女身世之感。透过音乐的变化,你听出了琵琶女怎样的遭际和身世?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是这首的突出特色,全诗一共有三次音乐描写,首尾两次只是以感觉摹写声音,是侧面描写。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第二段音乐描写,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这一段,你能否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朗读重点描写琵琶声的诗句,按照音乐的变化分出层次,并结合具体诗句体会琵琶女情感的变化,以及描写音乐的手法。(可用折线图勾画,回忆一下单元导读课讲过的诗歌鉴赏方法)
1.谁懂琵琶曲?重点朗读第二段音乐描写,请依据诗中的描写,勾画琵琶女演奏的情感变化。
2.再读琵琶语:赏析最打动你的诗句,可以结合导读单元所讲的诗歌鉴赏方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明确:比喻的手法—八处比喻写音乐高低缓急和情绪变化:
演奏序幕---欢快明朗—低沉幽咽—高亢激越—戛然而止。
侧面描写音乐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序曲---音乐的开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情绪:悲凉伤感
赏析示例:此时的旋律低沉抑郁,通过弹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将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表达出来: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倍感孤独凄凉。
(2)开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情绪:欢乐愉快
赏析示例:用比喻修辞和拟声词写出了琵琶声的清脆圆润,高低流转,轻快流畅。表现了琵琶女的欢快明朗,唱出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让人过目不忘。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赏析示例:写琵琶声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轻快婉转,优美动听,这就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欢快。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情绪:幽愁压抑
赏析示例:琵琶声渐渐缓慢,仿佛欢快流淌的小溪被寒冰阻塞。发出冷涩的低泣。似是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年长色衰,门庭冷落。怎能不使他陷入深深的幽怨“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情绪:悲愤不平
赏析示例: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不公之感的愤懑之情。她受伤的心灵希望得到爱情的抚慰,但商人重利轻别离,她经常空船独守。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的控诉。
3.小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手法:
(1)以形写声,间关莺语花底滑(2)以声喻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3)以声摹声,大弦嘈嘈如急雨(4)以感衬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5)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
这段曲子是琵琶女真实情感的抒发,通过琵琶曲的演绎,逐步打开心扉,由羞涩到后面的自叙身世,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遭遇,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愤懑。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大量的比喻,运用通感,以声拟声,以画摹声,正侧面描写结合,让这段琵琶曲千回百转,荡气回肠。乐为心声,我们分明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诉。
学习活动三:思考探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泪洒青衫呢?浓墨重彩的音乐描写对表现诗歌主题有什么作用?
1.琵琶语与青衫泪对于《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大家都能充分地注意到作者描写音乐时的高超笔法;其实《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不只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音乐描写的意义远不限于此,诗人不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为人而写音乐;不是停留在音乐意境的描摹上,而是通过音乐形象,展现了琵琶女和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坎坷遭际以及他们“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满腔不平。那么我们来看看琵琶女与江州司马之间是否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请同学们再读《琵琶行》找到相关诗句:
1.都来自人才济济的京都:一是京城女,一是在长安为官;
2.同样都是才华横溢:一个是曾经名属教坊第一部,一个是才华横溢名满京都;
3.两人都跌落到人生的低谷:一个无奈嫁给了商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
2.谁解青衫泪:白居易被贬的原因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对音乐的体悟、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欣赏,对二人相似命运的感慨。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小结:通过琵琶女的自述,白居易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人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不只是一个独立优秀的审美对象。诗人面对琵琶女不是一般的触景伤怀,而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失路悲鸣。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音乐,刻画琵琶女出众的琵琶技艺、超拔的才华,下文的主题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才有了更丰富、更明确、更有感染力的内涵,诗人怀才不遇的失志情怀才分外真切感人。
通过学习,你是否听懂了琵琶曲背后的人生际遇了呢,著名作曲家吴元厚先生读《琵琶行》后,创作了一首琵琶独奏曲,用独特的音乐视角解读了《琵琶行》。
学习活动四:聆听琵琶曲
琵琶演奏: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作曲:吴元厚
从乐与诗的对话中,你对《琵琶行》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
结束语: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诗人通过诗与乐的对话,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琵琶曲与青衫泪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一首琵琶曲弹尽人生苦辣心酸,一篇《琵琶行》写尽作者失路人生。同学们,读诗的过程就是与诗人对话的过程,也是阅读审美体验的过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诗歌内容、手法的赏读,你是否对白居易和他的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方式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可见这三首诗得到赞誉之高,堪称唐代音乐诗之力作。换言之,也就是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韩愈的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耀人心目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是否也急于想了解其他两首摹写音乐的唐诗呢?大家可以在课后借助学习资源包,完成课后学习任务。
课后学习任务:1.班级开设了经典咏流传诵读吧,请你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白居易的《琵琶行》,并选取合适的音乐诵读这首诗,说明选取的理由。
学习资源推荐:1.《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2.孙道临朗诵《琵琶行》
6、《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绩溪中学冯卫仁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诗歌叙事特点
2.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
(略) (详) (详) (略) (略)
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
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附图表)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音乐京官
商妇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骚》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发情感的。
问6:古代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
——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易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当然不例外。
问6: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今读来是不是仅仅读出他们两人感伤身世?你对这句诗又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天下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二)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
送客无管弦转轴拨弦却坐促弦
忽闻琵琶声四弦一声弦管急
1.描写次数:(一)(二)(三)
2.特点:(暗、略)(明、详)(明、略)
3.诗人反应:主人下马客不发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
问1:“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
——“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
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
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问3:诗人在写琵琶女和写琵琶声时是做到声情并茂的,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二者紧密结合的?
——以情写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
五.小结
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作业
背诵全诗
7、《琵琶行》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白居易“天涯沦落”的贬谪之感
2.鉴赏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在诵读中探究诗人的精神世界,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全诗中“琵琶女出场演奏”和“自述身世”两个片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从音乐的起伏中感受琵琶女的身世浮沉;从“我”的情绪变化中体会士大夫的“贬谪之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琵琶行》的器乐合奏音频文件,让学生先感性地体会音乐的高低起伏变化。课文写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这位流落异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丙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常常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自然也包括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这其中有《杜陵叟》、《上阳白发人》等,同时也在诗中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诵读示范和诵读引领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四、诗歌的整体解读
⑴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邂逅琵琶女的时间、地点、和简单过程,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
⑵抓住序文与各段内容上的关联性,概括各段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主客忽闻琵琶声;
第二段——邀见弹者听琵琶;
第三段——琵琶女自诉身世;
第四段——听者顿起相怜意;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五、品赏课文,把握重点句子
1.全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无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都曾经有过风光无限的人生阶段,现在都远离长安、漂泊在外。(“同是天涯沦落人”)
2.重点把握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和琵琶女人生变迁的关联契合
3.体会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的生活内容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表面是音乐(琵琶声)。(可谓桥梁)
实际上是昔盛今衰的人生变迁感。(真正根源)
分析: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投影)
5.琵琶声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体会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1)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注意调弦定音,信手续弹,曲终收拨几个细节。
(2)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体会诗人描写乐声的手法。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叠词的运用),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3)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4)诵读描写音乐的这段文字,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6.自读文章后三段内容,重点探究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内涵。
(1)阅读琵琶女“诉说身世”一段,体会身为“长安倡女”的她传奇的人生变化和凄苦的现实遭遇。(2)体会作者在琵琶女的音乐表达和真情诉说的两重作用下,内心的“贬谪之感”被激活后的情绪表达。
(3)由“琵琶女”的“良久立”、“不似向前声”和“江州司马”的泪湿青衫看出二人由音乐而形成的心灵契合。
六、总结和重读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先是闻声不见人;而后则见人再闻声;最终升华到知人重闻声。全诗琵琶声中塑造出琵琶女漂流沦落的凄苦形象,也刻画了诗人自己遭遇贬谪失落寡欢的形象。
选择“琵琶女低眉奏曲”、“自诉身世之悲”和“江州司马自诉贬谪之苦”几个片段,要求学生读出情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1.体会景物描写对诗歌内容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背诵全诗
8、《琵琶行》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学习方法: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教学工具:音频
教学步骤:
一、导入: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
明确: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哪次是详哪次是略?
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
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5、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下面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独奏《高山流水》,结合着刚才的音乐描写体会诗人高妙的文笔。
6、分析侧面描写:
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内有几句音乐描写,请同学们回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写音乐的句子,还有一句是写音乐效果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不是正面写音乐,转而写听者的反应的描写,叫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的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补充:在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词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7、小结:以上呢,我们鉴赏了诗中的音乐描写,通过鉴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高超,称得是一位演奏家。并且,在这首诗里,她的琵琶声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请勾划相关句子。
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
所以,这真是一场水淋淋的琵琶专场演奏会。
三、延伸拓展
1、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出示大致诗意解读: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剧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3、学生思考:这首诗和《琵琶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说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哪些比喻。
明确: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并且,正面描写中也用了大量的比喻。
四、练习
播放《雨打芭蕉》,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觉。
五、作业:
把听曲之后的第一感觉记下来,下去整理成一段音乐描写,要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比喻。
2011-3-2
9、《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感情
学习重点:体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结构有些特殊,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板书:
哪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全诗内容?
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身世漂零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关于琵琶女
(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有关的文字。
在诗中找有关琵琶女身世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对照,让学生体会二者之不同。
明确:一略一详。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
1、琵琶女的身世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对比。
从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得意一时的情状。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醒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任性戏谑,正如一出蕴含悲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深思。
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比,世态炎凉,昔盛今衰。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乐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愁。
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梦回过去,醒后倍觉伤心。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然而,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怎样表现呢?
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重点分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写,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写也非常符合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与心理。请同学们找一找。
明确:“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沉吟、整衣、敛容、久立这些动作神态,与琵琶女这一饱经沧桑的歌女身份、性格相符,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欲语不语,恭敬严肃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动作,都反映出这位琵琶女内心的难言的痛楚和稳重、端庄的性格。
2、师点拨:细读诗文,会发现,琵琶女的生活境况并不是一次沉落到底,而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这个过程,可用一个词概括:每况愈下。
先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然后: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3、问题思考:
琵琶女已嫁为人妇,按说,她不该再出来为陌生人表演了。可她为什么克服心理障碍还是出来弹奏了?
点拨:对艺术的热爱。一个从小学艺且以此为生的人,怎么能放下心爱的艺术呢?一个地位卑微而造诣精湛的女艺人,当她被社会冷落,遗忘之后,只能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再次向人间献出她的艺术。月华如水的太空是天幕,空阔茫茫的大江是场地,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闹,庄严、肃穆地倾听着她的演奏。一曲倾诉天涯沦落、人间不平的悲歌,与大自然浑然融合,回响在茫茫水天之间,从而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四、关于诗人
1、历史上曾留传过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的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
白居易是懂音乐的人。他是琵琶女真正的知音。这样一个懂音乐的高手,给了琵琶女的演奏一个很高的评价:如听仙乐。
在诗中,许多地方都写出了诗人对音乐的重视,请同学们找一找。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另有一些地方写出了他的善听,请同学们找一找。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首诗中,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音乐,其次是命运。那么,诗人遭遇了怎样的打击呢?注释2.
琵琶女身世漂沦,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弹,一个听,弹者弹出了一腔幽愤,听者听出了满腹辛酸。以致最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好,齐读后两段,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吧。
五、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