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取生辰纲》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在主问题导引下,学生能紧扣人物的语言行动,并联系《水浒》中有关杨志的其他章节揣摹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意义。
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小说简介}: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简介杨志事迹}
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遇赦求官遭高俅所阻;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北京大名府充军;留守梁世杰因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杨志押送生辰纲。)
{杨志的人生理想}用书中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指望把一身本事,博个封妻荫子,也为祖宗争口气。”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文中涉及到的梁山好汉的绰号猜人物
智多星——? 白日鼠——?
赤发鬼——? 青面兽——?
二、看计识内容
瞒天过海——?
暗渡陈仓——?
以逸待劳——?
声东击西——?
浑水摸鱼——?
抛砖引玉——?
欲擒故纵——?
走为上策——?
釜底抽薪——?
三、讨论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讨论(找出文中相关情节加以说明)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杨志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四,总结杨志失败原因:
内因:
外因:
社会原因:
五,作业
1,分析本文的三要素与《香菱学诗》的三要素比较。
2,阅读《水浒传》有关章节
学后记:
作者邮箱: lwjlsq@163.com
2、《智取生辰纲》创新性学习教学设计
广州铁路一中陈暾
(广东广州东山区东兴南路文化里13号;邮编:510600电话:13710389386)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的是为了培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本人对现当代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新式教学方式的尝试。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创新性教学方式。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教师点拨,小组明确创新学习方向;第二课时:小组创新学习研讨;第三课时:小组创新学习成果交流。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明确创新学习方向:教师点拨,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主要采取创新性学习方式,全班可自由组合成7-8个小组,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小组创新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讨论后明确了创新学习方向,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进行准备,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整合,准备下节课内展示本组创新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小组创新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第一组(由两小组组成)展示了由他们根据课文情节在课余时间排练的课本剧;
第二小组找到了电视剧《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片段,播放电视片段,予以配音。
第三组将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剧本在基本符合原义的前提下,大胆创新。
第四组将课文改成了漫画版,更体现了同学们对课文创造性的理解。
第五组小论文展示《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第六组将原文明暗双线索换位改写情节。原文的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改编后成了:明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暗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第七组展示短评:《从生辰纲被劫,剖析杨志的性格》
【课外练笔】。
1.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将小说改为题为《力取生辰纲》,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800字左右。
(通过设计这道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2.以“天气——酒”为一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编写一篇文章,300
字左右。
【教后小记】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但第三课时的小组创新学习成果展示交流,不能说是教学设计,是教学记实。因为,我在设计是只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小说,至于采用什么形式,从什么角度入手,是由小组讨论决定的。全班8个小组采取了7种不同方式,是我始料未及的。同时,原计划一个课时的成果展示,远远不够,实际是增加了一课时。
学生的创新阅读,虽然严格意义上说,不能说是创新阅读,因为有些做法是从有关参考书或网上学来的。但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还的确有创新价值,许多构想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只是限于篇幅,没有详细一一列举他们的成果展示。
3、《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马琚生
一:导语设计:可以从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引入也可以从成语“逼上梁山”和“官逼民反”等导入。
二:介绍《水浒》及作者。
1、《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2、《》是一部最优秀的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区别)。
3、《》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4、《》各章节的故事情节既前后勾连,又自成整体。
作者:施耐庵,江苏苏州人。
三:杨志的性格和事迹。
介绍《》第十二回到十七回的内容。
杨志故事概括如下:(1)杨志失花石纲丢官。(2)杨志杀人被充军。(3)杨志比武获重用。(4)杨志押送生辰纲。(5)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四:理清故事情节。
明暗两条线索:杨志押送生辰纲
晁盖智取生辰纲
两条线索并行,交织,融合。在黄泥冈交织,打劫成功两条线索融合。
五: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互动探讨)
1、吴用“智”取生辰纲,其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1)用天时:时间和天气。
时间方面,算准了杨志到黄泥冈的具体时间。
天气方面,突出一个“热”字。
指名找出描写天气“热”的词语或句子。
分析天气热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为后文埋下伏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
杨志的性格:谨慎精明,蛮横无理。
(2)用地利:松林黄泥冈
(3)用计谋:酒。
2、难道杨志一方就没有用智吗?他的智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后明确:变时辰,逼赶路,打军汉,骂虞候,驳督管。
2、两方都用了智,为什麽吴用一方胜利而另一方失败?(以此归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讨论后明确:内部团结与内部分裂。
杨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的一切。
六:学习本文后的启示。
作者邮箱:majusheng@yahoo.com.cn
4、智取生辰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自主探究故事情节,提炼故事梗概。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详读课文,具体分析“智押”和“智取”。
重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掌握在故事矛盾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2、熟悉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发展。
知识链接
《水浒》又名《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卒年均不详。名子安,字彦瑞,号耐庵。曾在钱塘为官,因与当权者不和,弃官还乡,闭门著书。最终写成流传千古代表作《水浒传》。
任务一资料助读,整体感知
1、朗读《新梦想》字词积累中的正字音部分,和释词义部分,自由积累本课的生字词,看谁积累的多。
2、仔细阅读课文,复述基本故事情节。由此可以发现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A、对学(2分钟)
检查自研任务一成果
B、群学(3分钟)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汇报性展示
(5分钟)
教师主持,组与组之间PK抢答,看看哪一组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强
任务二小组合作,深层探究
1、再读课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探究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分析。 A、对学(2分钟)
小对子之间相互检查任务二成果
B、群学(3分钟)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分钟)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
(10分钟)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各三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任务三拓展延伸
课文围绕“生辰纲”而展开,杨志等人是千方百计地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你是怎么看待的?
课后
反思 同学们,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
学得较好的:
有待提到的:
5、智取生辰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1、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_________写的《》。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_________为首的108名好汉在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_”的主题。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山好汉的绰号知道吗?(连线)
智多星阮小二
入云龙公孙胜
立地太岁吴用
短命二郎阮小五
活阎罗杨志
白日鼠阮小七
赤发鬼白胜
青面兽刘唐 上课之前完成基础知识作业并牢牢记住,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自主+合作+展示学习 探究一:把握矛盾冲突
本文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是什么?
探究二:我来说“智”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3.既然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4.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组相互帮助大胆大方大声1分,准确流利2分;
达标测试 达标反馈
1、《智取生辰纲》节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作者是________朝小说家
________(姓名)。
2、人物故事连一连
武松风雪山神庙
林冲大闹野猪林
杨志景阳岗打虎
吴用汴京城卖刀
鲁智深智取生辰纲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6、《智取生辰纲》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梁山一百单八将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一心希望凭借浑身本领“博个封妻荫子”,给祖宗争口气,可命运坎坷,理想化作泡影。让我们通过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杨志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读读资料、写写记记、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了()遍。
【读读资料】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不详,曾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水浒》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写写记记】
1.《水浒》又称或,是一部以北宋末年为题材的长篇
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歌颂的长篇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的不同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众多,栩栩如生,一百单八将形象家喻户晓。
我知道《水浒》中很多梁山好汉的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趱行()嗔怒()朴刀()恁地()怄气()聒噪()
诺诺连声()瞠目结舌()面面相觑()呕心沥血()
3.我能写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的绰号。
晁盖——()杨志——()吴用——()
公孙胜——()刘唐——()白胜——()
阮小二——( ) 阮小五——()阮小七——()
【读读说说】
我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我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和同桌比一比,看谁复述得又简洁又准确。)
【说说议议】
1.我在文中找出了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并在书上划出来。
2.细读课文,在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中,杨志为了押运成功,也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从中我看出了杨志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可以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据此我可以作出概括。
由此,我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3.然而晁盖、吴用等人却能轻松地将生辰纲“智取”,他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我的发现是:
【想想写写】
为什么杨志如此卖力,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他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我来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1.完成《语文作业本》P61—63第1—8小题。
2.带着悬念继续阅读《水浒》有关章节。(如:生辰纲的下落?丢了生辰纲,杨志怎么办?……)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事事精明、处处谨慎的杨志最终还是丢失了生辰纲,并不是他缺少智慧,而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更比一山高”,吴用等人的智慧让他们笑到了最后。让我们看看施耐庵是如何运用妙笔将他们的智慧展示给读者的。
【摘摘抄抄】
我发现小说中除了精彩的人物对话,还有一些描写环境的语句,我把它们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思考它们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查查写写】
1.读谜语,猜人名。
“候鸟南迁”或“寒来暑往”——打一《水浒传》的人名()
“万紫千红总是春”——打一《水浒传》的人名()
“绿化北京”——打一《水浒传》的人名()
2.我能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纲:
趱行:
诺诺连声:
面面相觑:
聒噪:
【想想议议】
1.为了突出吴用等人的“智慧”,课文大量写了杨志的机警。这种以机警来写智慧的写法又怎样的好处?我的看法是:
资料补充: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此为正衬。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离乱之苦。
《三国演义》也是将正衬大量运用于比智的领域。
在《三国演义》中,我能找出作品中体现正衬的故事情节。如:
2.如果我是押送生辰纲的杨志,我有办法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吴用一伙貌似天衣无缝的表演。
(提示:深研文本,根据关键语句,寻找细节。)
【改改写写】
课文原来的标题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我试着从晁盖、吴用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个故事中“下药”至“劫纲”这一部分内容。
1.完成《语文作业本》剩余题目。
2.课外阅读《水浒》全书。
7、《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李玉环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2.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合作探究】
(浏览课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问题探究。)
1.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2.从“智变行辰、智藏行踪、智选路径、智察枣客”,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3.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速读课文,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水浒》的故事情节,或者自己对《水浒》的感想等等。
2.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三十六计有:
(1)胜战计:
①瞒天过海 ②围魏救赵 ③借刀杀人 ④以逸待劳 ⑤趁火打劫⑥声东击西
(2)敌战计:
①无中生有 ②暗度陈仓 ③隔岸观火 ④笑里藏刀 ⑤李代桃僵⑥顺手牵羊
(3)攻战计:
①打草惊蛇 ②借尸还魂 ③调虎离山 ④欲擒故纵 ⑤抛砖引玉⑥擒贼擒王
(4)混战计:
①釜底抽薪 ②浑水摸鱼 ③金蝉脱壳 ④关门捉贼 ⑤远交近攻⑥假道伐虢
(5)并战计:
①偷梁换柱 ②指桑骂槐 ③假痴不癫 ④上屋抽梯 ⑤树上开花⑥反客为主
(6)败战计:
①美人计 ②空城计 ③反间计 ④苦肉计 ⑤连环计 ⑥走为上计
3.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8、感受小说中的“群众角色”——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本建群】
文本一:《智取生辰纲》
文本二:《范进中举》
文本三:《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3.打通文体、生活: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反思自我,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教学难点】
1.整合比较: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
2.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暖场激趣,引出小说中的“群众角色”。
(一)请学生说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个角色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
学情预估:学生会说到哪吒、龙王太子、李靖、李靖夫人、太乙真人等或是主角,或是重要配角的人物。
(二)教师展示电影中陈塘关百姓的一系列照片,请学生说说对他们的印象是否深刻,具体的印象如何。
学情预估:学生八成感到意外,说得可能比较感性。
(三)教师介绍:影视剧中演员分为三种: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很多群众演员参与配合之下,主角、配角们才能完成故事的精彩演绎。小说中也有区别于主角、配角这种重要角色的“群众角色”,他们往往以群体方式出现,有着重要的价值。
引导备忘:可任选当下最热最火的影视剧暖场激趣。
(设计意图:激趣暖场,引出议题:感受小说中的“群众角色”。初步感知“群众角色”的特点。)
二、整合比较:建构“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探究文学作用。
(一)浏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三篇小说,找出三篇小说中的“群众角色”。
明确:《智取生辰纲》中的十一个挑担军士;《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宝玉、湘云、黛玉、宝钗、薛姨妈、探春、惜春等在宴席中做“背景”的小姐太太们。
(二)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波“群众角色”,朗读精彩人物描写,结合人物描写透析“群众角色”的形象,概括“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
明确:以读带品,揣摩、透析人物内心,得出“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隐秘心理;容易产生群体去个性化效应,被别人左右,无法理智思考,比较感性(真正的智慧容易被愚蠢湮没);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在群体“掩护”下,任何行为都表现得理直气壮(盲目理直气壮);仿佛有群体“撑腰”,群体就是法律、道德,群体行为天然合法(盲目迷信群体);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有着明确目标,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一种并不理解的“信仰”不惜血流成河(盲目行动);容易相信一切不可能、不合逻辑、不存在的事情和情理,不相信日常逻辑(无法信赖推理);对强权俯首帖耳,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引导备忘:1.此环节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来佐证自己对“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的概括,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2.教师相机引用畅销全球122年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中的名言,帮助学生更明确、深入地认识群体心理的本质。3.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群众角色”心理、行为的重要特征:盲目从众、狼奔豕突、刻薄寡思。PS:狼奔豕突形容闲不下来,时刻想动起来,成群地乱冲乱撞。)
(三)小组合作:任选感兴趣的一波“群众角色”思考,如果去掉“群众角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探究作者塑造“群众角色”的意图,总结“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形象;渲染一种气氛;使故事情节更曲折,为剧情增彩;作为社会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真实……
(设计意图:用整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中“群众角色”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文学作用,为教学重难点——探究小说中“群众角色”的社会影响作铺垫。)
三、求同比较: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引入小说《变色龙》中关于“群众角色”的三则助读资料。
(二)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从“群众角色”在文中具体作用角度思考,《变色龙》和《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哪一篇归为一类比较合适?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二:结合归类理由及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变色龙》和归为一类的篇目中“群众角色”对其他角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备忘:1.任务二为第二课时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应灵活,仔细聆听,相机追问。2.师生对话应侧重聚焦任务二,学生需要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感受“群众角色”对小说中他人、其他群体在思想、言行上产生的明显影响。3.任务一观点及理由:《变色龙》选段内容应该和《范进中举》归为一类。(1)《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冷漠无情、趋炎附势、谄富嫌穷。《变色龙》中的一些庸俗的小市民,趋炎附势、随风倒。人物形象接近,都有强烈讽刺效果。(2)两篇文章中的“群众角色”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力量都很巨大。(3)两篇的“群众角色”都不只是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一个要素存在,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一部分……4.任务二谈影响:聚焦“群众角色”对小说中其他个体、群体产生的社会影响:“群众角色”人多势众,渲染、烘托出人情冷漠、势利的社会氛围,形成巨大的灰色势力,对主角、配角们的悲喜、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乡邻们”的趋炎附势让范进更醉心科举,麻木不堪,一朝得中会变得圆滑世故;“随风倒”“庸俗”的群众让奥楚蔑洛夫更加谄媚权贵、专横跋扈,让赫留金更加怯懦不敢反抗……)
(三)通过透析“群众角色”对小说中其他角色产生的影响,你作为读者,有何感受?
学情预估:聚焦“群众角色”对读者产生的社会影响:学生个性化谈自己对这种影响的感受。只要谈出来,就证明小说中“群众角色”对读者产生了思想、言行上的社会影响。
(四)教师展示社会影响的术语及伏尔泰名言,个性化解读伏尔泰名言,总结归纳“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并向“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过渡。
PPT展示:
Nosnowflakeinanavalancheeverfeelsresponsible.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伏尔泰
(设计意图:《变色龙》和《范进中举》中的“群众角色”的作用和《刘姥姥进大观园》《智取生辰纲》有很大不同,前者多一个重要身份——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读者、小说中其他角色的影响明显。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法探究“群众角色”在小说中的社会影响,即他们对读者,小说中的他人、其他群体在思想、言行上产生的明显影响。)
四、打通文体、生活: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
(一)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奔放起来,打通文体界限,从表现“群众角色”的社会影响角度,在其他文体中选择篇目,为《变色龙》《范进中举》添加新成员,建立文本群,并简要说明添加理由。
引导备忘:学生想象无限,教师可以示范,比如余秋雨的《围啄的鸡群》《霜冷长河》,鲁迅的杂文等。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在更开阔的阅读空间里参考更丰富的信息,为下个环节学生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作铺垫。)
(二)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二次奔放起来,打通课堂、书本的界限,任选文本群中的新内容,说说“群众角色”还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启示或反思。
引导备忘:教师应提醒学生回避之前环节中说到的社会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引导。
(设计意图:深悟“群众角色”在生活中的社会影响,收获人生启示。)
五、结语
教师请学生谈这节课收获。
助读资料一: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中部分经典语录。
助读资料二: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助读资料三:
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助读资料四:
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助读资料五: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的言辞、行为或仅仅是其在场对个体的思想、感觉、态度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许多种形式,不只是要改变别人行为的意图,而且仅仅是他人的存在就能使个体受到影响。侯晓旭
9、《智取生辰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李娜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二、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2、作者介绍、作品《水浒传》介绍(《名校》P190)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复述选文情节: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2、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明确: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3、故事情节分析(分两部分)
(1)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侯及众军士的矛盾,为以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伏笔。
(2)全文的高潮,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志斗勇。
4、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三、作业:
1、被麻翻的杨志醒来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们以“一个时辰后,杨志醒来”为开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尾。(注意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了解杨志故事及《智取》在《水浒传》中的地位。
课前浏览《水浒传》第12回至第17回,了解杨志事迹和杨志性格。
1、杨志事迹(学生概述):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以上第12回)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3回)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第16回)⑤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第17回)
2、杨志性格(教师归纳):"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3、《智取》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三、探究阅读:杨志押送生辰纲是以失败告终的,请问: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第一层次探究;结合课文中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联系你所知道的杨志的其它故事,试着从杨志本人身上找答案。
请结合文章中关于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以“杨志失生辰纲之我见”为内容说话。
示例:杨志是一个老练、精明、谨慎的人。接受任务后,为了预防“强人”,将众军伪装成客商;行路时间、路线选择;不许军健在黄泥冈歇息等这些内容都可看出。
杨志又是一个蛮横粗暴的人。他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和担子沉重,强迫禁军赶路,不许歇息,不许喝酒,一意孤行,动辄打骂。与老都管、虞侯也不能很好沟通,成为对立面。
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精明、能干、蛮横、刚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词语相同,能够概括杨志的性格即可。)
2、第二层次探究:文题为“智取生辰纲”,吴用、晁盖等人想了哪些计谋最终取得生辰纲?试着从他们身上找找杨志失败的原因。
请结合七星聚义的大致内容以及文章的第二部分,说说晁盖等人“智”在何处?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无还击之力。(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酷热的气氛;烘托人物烦躁不安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而晁盖、吴用等人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晃盖等人做到了知已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急于歇息。晁盖等人为杨志一行已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将进入的埋伏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矛盾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前两智的高明得当。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3、第三层次探究:你还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杨志失败的原因吗?
四、把改写的课文与原文对比,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结尾的好处。
改写内容的要求:①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②在规定时(六月初四)空(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投影示例)
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开端)
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舒头棵脑价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州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发展)
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高潮)
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夹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结局)
(悬念:读完最后一段补叙文字,吴用妙计始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结尾补充交待八位好汉的姓名、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名了题目。)
五、拓展延伸
被麻翻的杨志醒来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们以“一个时辰后,杨志醒来”为开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尾。(注意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六、作业
--备课资料--
1.官制执掌
中书--宋代的内阁侍读。清梁章钜(称谓录内阁各官古称):"宋称内阁侍读为中书检正。"
提辖--宋代州郡多设置提辖,或由守臣兼任,专管统辖军队,训练教阅,督捕盗贼。《宋史•职官志七》:"崇宁中,复制提举兵马、提辖甲兵,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都管--总管,管家。《水浒传》六十一回:"那一个为头管家私的主管,姓李名固……教他管顾家间事务。五年之内,直抬举他做了都管。"
虞候--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256、3698、6187、50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