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名句默写(人教版高二必修)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5、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6、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0、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1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1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1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0、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2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6、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7、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3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3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3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3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
3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7、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
3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4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
4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4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7、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48、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
4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5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5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5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5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5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
5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6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6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6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6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69、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7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7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7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7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腾王阁序》)
7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7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2、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常见文言句式(人教版高二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
1、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2、宾语前置句:
①何厌之有?
3、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荆轲刺秦王》
1、被动句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判断句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之事)也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燕王拜送于庭
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③使(之)毕使于(王)前
《鸿门宴》
1、省略句
(1)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坐须臾,沛公起如厕蒙后省
(3)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5)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6)为(吾)击破沛公军
(7)毋从(之)俱死也
(8)竖子不足与(之)谋
(9)沛公军(于)霸上
(10)沛公欲王(于)关中
(1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判断句
(1)亚父者,范增也
(2)此天子气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此亡秦之续耳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被动句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吾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9)大王来何操?
(10)沛公安在?
5、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
(11)具告以事
(1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3)良曰:“长于臣。”
(14)得复见将军于此
《兰亭集序》
1、省略句
①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2、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不能喻之于怀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
3、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
《赤壁赋》
1、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2、定语后置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客有吹洞萧者
4、宾语前置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4、被动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游褒禅山记》
1、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介宾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寡人之于国也》
1、判断句
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劝学》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
3.倒装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陈涉世家》
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③ 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鸿门宴》
1.判断句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④亚父者,范增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此亡秦之续耳。
⑦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2.介词结构后置.
①具告以事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③得复见将军于此
3、宾词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
②大王来何操
③沛公安在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劝学》
1、宾语前置
①句读之不知
②惑之不解
2、被动句
不拘于时
3、状语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逍遥游》
1、判断句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2、宾语前置
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彼且奚适也
③彼且恶乎待哉?
《归去来兮辞》
1、宾语前置
①复驾言兮焉求。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被动句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被动句
徒见欺
2、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不可使报秦者
3、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苏武传》
1、定语后置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者
2、状语后置
会缑王与长水虞长等谋反匈奴中
3、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通假字(人教版高二必修)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3夫晋,何厌之有餍
4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5失之所与,不知智
6秦王必説见臣悦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返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震
9秦王还柱而走环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猝
11距关,毋内诸侯,拒纳
12张良出,要项伯邀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隙
16因击沛公于坐座
1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非
18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吁
19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脱
20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畔
21偭规矩而改错措
22忳郁邑余侘傺兮郁悒
23何方圜之能周兮圆
24进不入以离尤兮罹
25芳菲菲其弥章彰
26箱帘六七十奁
27蒲苇纫如丝韧
28契阔谈讌宴
29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晤
30冯虚御风凭
31长乐王回深父甫
32所守或匪亲非
3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毋
34无失其时毋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
3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途
37輮以为轮煣
38虽有槁暴又
3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纵
4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
41或师焉,或不焉否
42一尊还酹江月樽
4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否
44拜送书于庭廷
45召有司案图按
46秦自繆公以来二十余君穆
4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熟
48畔主背亲叛
49与旃毛并咽之毡
50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弆
51空自苦亡人之地无
52信义安所见乎现
5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欢
5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诀
55乃瞻衡宇横
56景翳翳以将入影
57俨骖騑于上路严
58云销雨霁消
59北冥有鱼溟
6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
61汤之问棘也是已矣
62此小大之辩也辨
6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耐
64御六气之辩变
6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悯
66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伶仃
67常在床蓐,臣侍汤药褥
68祖母今年九十有六又
4、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名句默写(人教版高二必修)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5、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6、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0、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1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1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1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0、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2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6、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7、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3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3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3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3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
3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7、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
3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4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
4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4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7、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48、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
4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5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5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5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5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5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
5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6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6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6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6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69、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7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7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7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7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腾王阁序》)
7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7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5、《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人教版高二必修)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
教学的问题:
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4.在比较中鉴赏《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诗坛争霸
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
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多媒体投影
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
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
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
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
分类 内容准确充实 语言流畅简洁 表演性强 有文采
分值 3分 3分 2分 2分
各组代表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动二:朗朗上口
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出示投影:课文朗读技巧的处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诗句的停顿和节奏;(2)韵脚的变化;(3)句式长短的变化;(4)回环复沓的诗句。
6.以组为单位汇报朗诵。
7.师生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三:诗海淘宝
目标:•品味诗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刻含义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出示投影,介绍李白诗歌的特色: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诗风豪放、雄奇、飘逸,浓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胆。——《中国文学史》(马秋高主编,中卷)
2.撒网采珠,以6人组为单位“诗海淘宝”,先在大白纸上画上五个大珍珠:(1)红珍珠:一唱三叹的诗句;(2)绿珍珠:想象奇特的诗句;(3)黄珍珠:夸张渲染的诗句;(4)蓝珍珠:气势充沛的诗句;(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诗句。要求各小组分别用红、绿、黄、蓝、黑彩笔书写上述诗句,允许有交叉。
3.各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互相比较,教师点拨评价。
4.要求学生将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录本上。
活动四:慧眼识珠:比较鉴赏
目标:在比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动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讨论《蜀道难》与《将进酒》在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异同。(以上五方面任选其一)
2.出示投影:《将进酒》
3.教师巡回指导选题,以免上述四方面讨论的问题出现空缺,并在学生有困难时及时提供指导。
4.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评价。
5.学生自由背诵《蜀道难》和《将进酒》。
6、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必修2)(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高考真题
必修2第二单元
《氓》
1.(09高考广东卷),。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答案】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08高考海南、宁夏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士戴其行。。二三其德。(《诗经·氓》)
【答案】女也不爽士也罔极
3.(07高考重庆卷)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卫风·氓》)
【答案】来即我谋
4.(07高考湖南卷)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离骚》
1.(09高考福建卷)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答案】哀民生之多艰
2.(09高考江苏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屈原《离骚》)
【答案】又重之以修能
3.(09高考全国Ⅰ卷)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答案】忍忧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
4.(09高考四川卷)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答案】扈江蓠与辟芷兮
5.(09高考天津卷)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答案】虽九死其犹未悔
6.(08高考重庆卷)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答案】名余曰正则兮
7.(08高考湖北卷)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__”
【答案】恐美人之迟暮
8.(07高考江西卷)《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
【答案】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9.(07高考全国卷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屈原《离骚》)
【答案】哀民生之多艰
10.(06高考湖南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答案】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11.(06高考江苏卷)唯草木之零落兮,。(屈原《离骚》)
【答案】恐美人之迟暮
《短歌行》
1.(09高考安徽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曹操《短歌行》)
【答案】天下归心
2.(07高考四川卷)《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06高考北京卷)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答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4.(05高考湖南卷)(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答案】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04高考重庆卷)(3),海不厌深。周公吐哺,。(曹操《短歌行》)
【答案】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1.(09高考全国卷2)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2.(08高考安徽卷)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羁鸟恋旧林
3.(08高考江西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4.(06高考福建卷),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羁鸟恋旧林
5.(05高考天津卷),依依墟里烟。,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暧暧远人村狗吠深巷中
必修2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1.(08高考重庆卷)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答案】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赤壁赋》
1.(09高考山东卷)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凌万顷之茫然
2.(09高考福建卷)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
3.(09高考江苏卷)综一苇之所知,。(苏轼《赤壁赋)
【答案】凌万顷之茫然
4.(08高考安徽卷)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答案】渺沧海之一粟
5.(08高考北京卷)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
【答案】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6.(08高考福建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答案】挟飞仙以遨游
7.(08高考广东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答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08高考湖北卷)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__”。
【答案】羡长江之无穷
9.(08高考江苏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答案】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
10.(08高考全国Ⅰ卷)西望夏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答案】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舳舻千里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
11.(07高考安徽卷)挟飞仙以遨游,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抱明月而长终
12.(07高考福建卷)_______,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答案】白露横江
13.(06高考福建卷)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
【答案】渺沧海之一粟
14.(06高考湖北卷)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名句。如,苏轼《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答案】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
15.(06高考湖南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6.(06高考江苏卷)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答案】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17.(05高考全国Ⅱ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苏轼《赤壁赋》)
【答案】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18.(05高考浙江卷)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侣鱼虾而友麋鹿渺沧海之一粟
19.(04高考全国Ⅱ卷)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苏轼《赤壁赋》)
【答案】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20.(04高考湖北卷)且夫天地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苏轼《赤壁赋》)
【答案】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
《游褒禅山记》
1.(08高考湖南卷)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08高考浙江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04高考辽宁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7、苏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历史的回声(作文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命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物在改变,如容颜、职位、年龄、环境、人事等,但也有一些东西永恒不变,如友情、亲情、志向、心灵等。古人也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命题立意:本单元《江南的冬景》描写了江南冬日的美丽。江南的冬天有艳阳高照,温暖迷人;有微雨寒村,象一幅水墨画;可冬郊散步,逍遥自在。江南景物参差,富于变化,不变的是作者对江南那片热土的永恒挚爱。《赤壁赋》中也谈了“变与不变”的道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总之,两文都很好地承载了“变与不变”这一话题。
问题预测
1、不能很好地扣合话题,写作时只体现其一面。
2、语言干瘪,缺乏生动感。
文法指导
1、给作文引进意象
《江南的冬景》中有很多意象:晨霜、鸟雀、微雨、芦花、杂木、冬雪等。《赤壁赋》也有意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出东山之上。写作为什么要强调引入意象呢?有了意象,就意味着有了描写,有了描写就有了意境,有了意境就有了美感。意象的运用有两个层次:一是语言运用,如《江南的冬景》《赤壁赋》中的诸多意象;二是构思运用,如后文提到的《一树一树梨花开》中的“梨花”,在构思的过程中引进意象,为的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使文章更有韵味。
2、让语言美起来
让语言美有很多方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教案只就所选作文列举三种方法:①巧用修辞②引用或化引③引进意象
习作展示
我就是我
没有红的绚目,紫的淡雅,更没有白的洁净无暇,我是自然界中最普通的一种颜色——绿色。但我想我无须模仿他们。红就是红,绿就是绿,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我。
——题记
赤橙黄绿蓝靛紫,各有各的颜色;金木水火土,各有各的属性,世界万物,都是一个个独立的自我。
曾经以为小燕子的眼睛最美。我便努力睁大了眼睛,但目光却几近呆滞,结果几天下来,眼睛又酸又胀。我睁着大大的“美丽的”双眼去照镜子,却猛然发现,镜子里的那个人却不是我。我的眼睛虽然没有小燕子的大,但它仍是两只黑葡萄,恰如其分的嵌进去,和我的脸型是天作之合,这哪里是手术刀,激光仪修整来的?
坚持自我,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持自我需要忍受孤独,真情付出,甚至是生命。布鲁诺就因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随波逐流、盲目效仿往往惹人耻笑。西施是美的,一举手一投足百媚回生。东施生就丑陋,却偏偏想要得到西施的美貌,来个“东施效颦”,只使得自己丑态百出,引人耻笑。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纵然一个人的动作、外貌、表象可以变,然而那些内在的东西——一个人的素养和秉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学不来西施,我们可以作一个更好的东施。
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联,苏联因此名声大噪,“苏联模式”也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学习这一模式,然而并没有生搬硬套。他们城市包围农村,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纵观世界,也有几个无产阶级政权曾经如昙花一现,他们尚在襁褓之中就不幸夭折,难道真的是“苏联模式”害了他们吗?
红有红的热烈,白有白的纯洁,我自坚持一份我的本色!生活是一个大熔炉,但我们没必要都凝固成圆球,你有你的圆满,我有我的方正,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我。
简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观点鲜明,举例精当,论证有力,只是文章不能充分体现话题,本文只谈了“不变”,而话题是“变与不变”。不能准确完美地体现话题,就会产生立意偏差,立意偏差就是“跑题”,因而本文在45分以下划分。
母亲变了吗
母亲渐渐变老,但她对我们的爱没有变,并且永远也不会变。
————题记
(一)母亲变老了
今年,哥哥高中毕业,但高考落榜,去了北京的一所专科学院上学。而我和姐姐也在今年参加了中考。很高的学费,使原本富裕的家庭,开始穷起来。
现在呢,爸爸去了一个远方的城市打工,哥哥去了北京,我和姐姐在县城读书。原来充满欢声的院落,现在也变得冷清起来。只剩下了母亲忙碌的背影。
上次回家,我发现母亲变了——原来有神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眼角又新增了几条皱纹;头上又新长了几根银发;手背被北风吹得干裂、粗糙。……原来母亲已经开始变老,变得是那么快,让我不敢想象。这时我忽然想起儿时母亲的样子:身板直直的,头发比较黑,眼睛非常有神,整天忙,却乐滋滋的。
我明白:那都是被生活所逼。她为了能让我们安心读书,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却从来不说累。
(二)母亲对儿子的爱没有变
每次我回家,总能在下车时看到母亲的身影。她是来接我的——她的儿子。每次回家,母亲都给我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这些都是对儿子的爱。为了不让母亲牵挂(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母亲不会不牵挂自己的孩子),我会经常往家打电话,每次和母亲通话,母亲总会说同样的几句嘱咐的话——那样是母亲对儿女的爱。
小时候我很顽皮,是个孩子王,我领着小伙伴到处疯玩。有一次我们玩警察抓小偷,其中一个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狠狠揍了他。母亲知道后打了我,当时不理解。后来才知道那也是一种爱。
期终考试前,我突然迷上网吧,对上学失去了兴趣。我经常旷课,有时整夜不归。老师批评我,同学也劝我,可我都没接受,最终成绩一落千丈。那段日子我非常苦恼,觉得没有脸面见母亲。但母亲还是知道了,可她并没有怪我,只是平静地告诉我以后好好学习就是了。那一刻我真懂得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理。
从十月怀胎开始,到呱呱坠地,到哑哑学语,到成家立业,母亲对儿女的爱都不会改变,并且永远不会变,直到母亲去世……
简评: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话题,但语言平淡,缺乏生动感。另外题目也显得浅白无聊,得分46。
一树一树梨花开
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流水脉脉……
而今,穿行于这一树一树的梨花下,嗡嗡忙碌的蜜蜂又将我的思绪牵到了过去……
这生机勃勃的梨树是爷爷年轻时栽下的。爷爷告诉我,他在这片梨树下看大了爸爸,又看大了我。爷爷很爱这梨树,也许因为这树凝结着三代人的情感吧。
一提起童年,就会有梨树,也便会有爷爷。从我记事那时起,就经常和爷爷一起坐在梨树下的石凳上,尤其是在洁白的梨花开满枝头,在凉风习习的的傍晚,在硕果累累的金秋……
梨树下,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小孩子的嬉笑,更有爷爷的故事。那时,幼小而调皮的我总爱依偎在爷爷的怀里,听他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还用胖胖的小手揪爷爷花白的胡子,爷爷总是乐呵呵地笑,说我是个傻丫头,却把我搂得更紧了。那时的我还不理解爷爷的爱,挣脱爷爷的怀抱,跑掉了。
后来,梨树下的脚印变成了两对半,不变的是爷爷的爱。我长大了,开始懂得体贴爷爷,我给他讲学校里的一草一木,爷爷总是静静地听着,脸上挂着幸福、满足的笑。爷爷变老了,他仍然重复着他的故事,而我更加爱听了。
梨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爷爷也随着梨树渐渐变老。又是一个梨花盛开的时候,爷爷永远地离开了这片梨树林,但我相信他的灵魂没走,他在树下等着我,等着我开花,结果。
我呆呆地伫立在这雪白的梨花下,不知何时,泪水已流入我的嘴角,有点涩,却又有丝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纯净的清香,夹杂着片片洁白的花瓣。我发现梨树林里真的变了好多:树高了,花疏了,草盛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了爷爷。但爷爷对我的爱没变,博爱的伟大形象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千变万变,爷爷的爱永存,它会和着这一树一树的梨花,化作伴我一生一世的梨花魂,直到永远,永远……
简评:本文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且富有意境,真情动人,美文!50分以上。
附思考题答案
1、2、3略
4、提示:可从比喻、拟人、排比、引用、意象等角度结合划线句子回答。
5、答:两文都表现了爱是不变的这一主题。前文先写“变化”,再写“不变”,“变
与“不变”先后分明。后文通过叙事将“变”与“不变”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前文单纯叙事,后文除了叙事还揉进了一个意象。由于意象的揉进,使得后文多了描写的机会,产生了美丽和谐的意境,为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平台,使得人物、景物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为语言美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8、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20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必修3)
一、高考真题
必修3第二单元
《秋兴》
1.(09高考安徽卷),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
《咏怀古迹》
1.(05年高考福建卷),。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登高》
1.(09高考福建卷)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
2.(09高考全国Ⅱ卷),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潦倒新停浊酒杯
3.(09高考天津卷)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答案】塞上风云接地阴
4.(07高考山东卷),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
5.(06高考四川卷)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对此都有直接描述,句子是:《登高》,。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06高考重庆卷)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答案】渚清沙白鸟飞回
《琵琶行并序》
1.(09高考辽宁卷)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继续弹
2.(08高考安徽卷)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犹抱琵琶半遮面
3.(08高考江苏卷)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江州司马青衫湿
4.(08高考山东卷)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似诉平生不得志
5.(07高考广东卷)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6.(07高考山东卷),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间关莺语花底滑
7.(07高考重庆卷)转轴拨弦三两声,。(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未成曲调先有情
8.(06高考上海卷)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9.(06高考四川卷)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琵琶行》,。《雨霖铃》,。
【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10.(06高考浙江卷),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春江花朝秋月夜
11.(05高考江苏卷)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12.(04高考上海卷)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未成曲调先有情
《蜀道难》
1.(09高考广东卷)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答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09高考湖北卷)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答案】郁乎苍苍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09高考全国Ⅰ卷)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答案】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4.(08高考湖南卷),!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答案】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5.(08高考全国Ⅰ卷)锦城虽云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答案】不如早还家侧身西望长咨嗟
6.(08高考浙江卷)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李白《蜀道难》
【答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7.(07高考海南、宁夏卷)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飞湍瀑流争喧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答案】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
8.(06高考四川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答案】剑阁峥嵘而崔嵬
《锦瑟》
1.(09高考安徽卷)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答案】只是当时已惘然
2.(09高考江苏卷)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答案】蓝田日暖玉生烟
3.(08高考广东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答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答案】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5.(07高考安徽卷)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答案】沧海月明珠有泪
6.(07高考山东卷),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答案】沧海月明珠有泪
7.(06高考江西卷)沧海月明珠有泪,。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答案】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当时已惘然
8.(04高考天津卷)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答案】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
9.(04高考湖北卷)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答案】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
9、阿房宫赋(课时1)(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
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作者作品】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研习课文】
一、熟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二川溶溶(河水流缓的样子)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人的腰,像牙齿)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盘盘焉,囷囷焉(盘旋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分辨不清)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的金玉珍宝)
弃掷逦迤(连续不断)秦爱纷奢(喜欢,纷华奢侈)
奈何取之尽锱铢(搜刮、夺取)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承担)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戍卒叫,函谷举( 被占领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传递)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空闲,悲哀)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
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表转折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表承接)谁得而族灭也( 表承接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转折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表承接 )
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语气词)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假使)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二、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预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先吞”!
三、欣赏文章的语言
1、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品析下列句子。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5)品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2、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你认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从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偶、排比;从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结合。
3、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铺采摛文,语言华丽。
四、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的描写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字就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三百余里,隔天蔽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2、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
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靡。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好不爱惜,到处丢弃。
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老百姓的怒气已经积压在心中了,只有不敢说罢了。
4、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