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盛唐诗专题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2、《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登飞来峰》
张瑛
《诗五首》教学设计
设计:张瑛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各领风骚数百年 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作者邮箱: haozi3643@163.com
3、盛唐诗专题教案:山居秋暝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盛唐诗专题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5、盛唐诗专题教案:燕歌行
高适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二、作者介绍
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四、鉴赏诗歌
1.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将领在战场纵横驰骋,受到天子非常恩遇。)
两层含义:(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主要感情:赞颂)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战士直赴前线榆关,行进在碣石山的情形。)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夸张)
(5)第一层8句主要写什么?(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
2.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边塞秋末自然景色(衰败)——官军兵力(枯竭)。(衬托)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对比: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愤慨)
(5)第二层8句主要写什么?
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
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3.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 ……至今犹忆李将军。”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2)“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表现出什么?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什么?
士卒的心愿。
(5)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
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为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
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五、思考: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六、补充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 故园美丽的佳人
在四季轮回中守望 夏日流火,秋日收获
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
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 城头的残鼓声
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在一首唐诗里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 诗人高举火把
照亮北方的天空
6、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二:人的起点
课 题:《人的起点》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 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通过第一专题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懂得了要仁爱天下,要勤奋好学,要不取不义之财等。这些美好的品德擦亮了我们的眼睛,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孟的思想,接受贤人们高尚情操的陶冶。
2、板书课题:人的起点——人之生也直
二、整体感知
1、识记:皋陶( ) 攘( ) 忿戾( )
直 知同智 达 枉 证 隐
党 乡同向 肆 矜 廉
2、初步感知: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为人正直,服从“礼”的规定,就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渎,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罔:不正直的人。
(2)错:同“措”,安放、安置。
(3)乡:同“向”,刚才。
(4)党:上古居民以五百家为一党,又称乡党,引申为乡里的意思。
(5)直躬:坦率正直。
(6)攘:窃、偷。
(7)证:告发,检举。
(8)隐:掩藏。
(9)或是之亡:或许连这也没有了,亡,同“无”。
(10)肆:肆意,不拘小节。
(11)矜:操守矜持的人。
(12)廉:行为方正峭厉。
(13)忿戾:易怒好争。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2)孔子认为,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就能使邪者归正。
(3)孔子认为,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具有了“直”的品德。
(4)孔子认为,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5)孔子认为,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人们的毛病。
四、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孔子所说的“直”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五、积累与应用
1、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
2、名句识记
六、教后感悟
专题二:人的起点
课 题:《人的起点》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 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之生也直”这篇文章,请同学说说孔子提出的“直”指的是什么?师明确后学习下一篇课文。
2、板书课题:人的起点——良知
二、整体感知
1、识记:颡( ) 瞽瞍( ) 铄( ) 蓰( )
2、初步感知:体会孟子性善论的观点。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良能:本能。
(2)信:诚,确实。
(3)颡:额。
(4)势:外在的力量、形式。
(5)其性亦犹是也:人性由善变为不善的变化也像这样。
(6)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从人的禀赋资质来说,是可以使它善的,这便是我所说的性善。
(7)铄:授、给。一说以火销金为铄,意为自外而内。
(8)弗思:没有去思考,了解。
(9)蓰:五倍。
(10)无算:无法计算,无数。
(11)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蒸,众多。物,事。则,法则。秉,执持。彝,常。懿德,美德。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孟子认为,人有良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
(3)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4)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说说你对孟子提出的“良知”的理解。
4、思考:孔子说的“直”与孟子说的“良知”之间有关联吗?
5、讨论:孟子用什么手法驳斥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
6、完成课后练习三,积累相关的通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名句积累。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5)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六、教后感悟
7、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5)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6)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
四、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二,整理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
2、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仁。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课文名句诵读。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莅( ) 暴( ) 知( ) 乐( )
孙同“逊” 上同“尚”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孔子和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真知灼见。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国家。
(2)不庄以莅之:不以庄严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3)仁之实:仁的实质。
(4)事亲:侍奉兄长。
(5)节文斯二者:指对仁、义二者能调节与修饰。
(6)明于庶物:明了万物之理。
(7)非行仁义:不是将仁义当作手段来使用。
(8)几希:无几,极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0)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13)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
(14)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
(15)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16)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
4、讨论:孔子是怎样论述仁义礼智的?孟子对此做了哪些发展?
五、积累与应用
1、阅读顾炎武《廉耻》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论的出处,并写一篇读后感。
2、名句诵读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輗( ) 軏( ) 惮( ) 硁( )
狷( ) 筲( ) 便( ) 狎( )
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3)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9)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10)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11)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2) 便辟:惯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 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爱好的标准。
(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错和善于改错。
(14)君子的羞耻观。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4、讨论:你对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请说出理由。
五、积累与应用
1、诵读名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言必信,行必果.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教后感悟
8、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为( )己 假( )馆 雏( )百钧(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7)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叩问、询问。
(11)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穷尽、尽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16)贼:害。
(17)绞: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学而时习之》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之学者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时习之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说同“悦” 愠( ) 罔( ) 殆( )篑( )鸿鹄( )
缴( )轫(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学习的态度、方法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2)愠:音yùn,恼怒,怨恨。
(3)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4)罔:迷惑、糊涂。
(5)殆;疑惑、危险。
(6)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7)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8)疑:怀疑。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10)敏:敏捷、勤勉。
(11)意:同臆,猜想、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执己见。
(1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15)篑:音kuì,土筐。
(16)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2)“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3)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14)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 舟”的感觉。而庄子却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知道了这一点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危险了啊!”(《养生主》)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危险又危险了吗?但他却做了圣人。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 不同,让我们看到在知识问题上儒道两家的不同。
(18)“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20)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21)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谈到学习应“专心致志”,而不应该“三心二意”
(23)“为山九轫,功亏一篑”,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翻译第十八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五:学问之道
课 题:《弟子孰为好学》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弟子孰为好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杇( ) 牖( )命矣夫( ) 骞( )莞( )尔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诛:意为责备、批评。
(3)与:语气词。
(4)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5)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6)亡:同“无”。
(7)牖:音yǒu,窗户。
(8)说:音yuè,同悦。
(9)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0)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12)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13)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14)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40)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41)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5)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46)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48)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49)“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50)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40、46、49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9、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政者,正也》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政者,正也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共同“拱” 佾( ) 阙( )如 错同“措” 圃( ) 稼( )穑( ) 襁( )褓( )
2、整体感知: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5)以:连接词,与“而”同。
(6)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7)临:对待。
(8)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9)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10)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1) 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2) 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1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14)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1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6) )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17)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18)衅钟:古代一种祭祀仪式。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2)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3)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4)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6)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7)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8)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9)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0)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11)正人先正己的重要作用。
(12)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13)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4)身不行道则道不行。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政者,正也”的主张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⑶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思想?
六、教后感悟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仁政》 时间:2007、8、30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政者,正也”,这其中包含哪些闪光的思想?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仁政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道( ) 陈同“阵” 胡龁( ) 衅( )钟 觳( )觫( )褊( )小 忖( )度 枝同“肢” 刑同“型” 采同“彩” 便嬖( ) 盖同“盍” 反同“返” 愬同“诉” 惛( ) 罔同“网” 豚( ) 彘( ) 庠( )序 无同“毋” 索绹( )盻盻( )( )然 钧同“均”
2、整体感知:富而后教,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3)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4)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5)益:增加。
(6)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7)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8)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⑼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
⑽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⑾龙子:古代贤人。⑿粪:扫除。
⒀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⒁说:同“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5)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16) 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17)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18)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19)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
(20)孔子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21)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22)强调“仁”的重要性。
(23) 孟子向齐宣王阐明怎样以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
(24)孟子告诉滕文公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⑵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⑶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⑷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⑸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⑼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2、合作探究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富之”,孟子主张使人民有“恒产”,请归纳一下孔子和孟子关于国计民生的主张。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 ) 反同“返” 弑( )君 粢( )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3)传:传记
(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10、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 ) 反同“返” 弑( )君 粢( )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3)传:传记
(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苟有用我者》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虽然都身处乱世,但他们始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然他们也愿意出仕,为当时的社会所用。如果让他们出来主政,他们将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苟有用我者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奚( ) 期( )月 蘧( )伯玉 榱( )题
2、整体感知: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5)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6)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7)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8)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9)卷:同“捲”。
⑽陈子:即陈臻,孟子弟子。
⑾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9)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3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
(33)史鱼真是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
(34)孟子谈君子何如则仕。
(35)我若得志,则弗为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主张?试加以评价。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⑵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思想?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