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东阿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晏子治东阿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

时间:2022-10-08 19:34:13

晏子治东阿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晏子治东阿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第一中学谢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即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合作探讨的情况下,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独立归纳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欣赏晏子高超的劝谏艺术和其深厚的内涵。

  3、从不同角度探究文中蕴涵的道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自读、合作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晏子的遭遇,体会古代官僚制度的黑暗,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

  2、以晏子劝谏的技巧为桥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先人的大智慧,激发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晏子高超的劝谏艺术和探究其深厚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故事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司马迁的两句评论,“善哉,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欣忻慕焉。”孔子赞誉晏子有折冲樽俎的才能,在酒席间就能制敌取胜;司马迁心甘情愿地说:假如晏子还在,我即使做他的仆人,也是很高兴啊!这位晏子就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婴。

  大家在初中课文《晏子使楚》里已经见识过他出色的外交才能,

  面对强大的楚国,面对楚王的挑衅甚至是凌辱,他不卑不亢、沉着机智,使楚王最终发出了我真是自讨没趣的感慨。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晏子,见识一下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在国内的精彩表现。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

  《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分类编辑改写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东阿(ē)召而数之(shǔ)属托不行(zhǔ)

  货赂(lù)陂池(bēi)并曾赋敛(liǎn)

  仓库少内(nà)便事左右(pián)乞骸骨(hái)

  再拜便辟(bì)子强复治东阿(qiǎng)寡人无复与焉(yǜ)

  学生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归纳文言字词和句式。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并检查自渎情况。

  (五)文章脉络梳理

  1、齐景公为什么会说“东阿者,子之东阿也”?甚至还加上“寡人无复与焉”?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是因为晏子治理得好,齐景公信任他。

  2、齐景公是否一直都这么信任晏子,请找出原文中晏子两次治理的方法、结果、景公的态度、晏子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一次治理第二次治理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

  民无饥者对饥者过半

  ↓比↓

  将加大诛于子迎而贺

  ↓↓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再拜便辟

  (六)文章内容主旨的探讨

  1、从这两次治理的对比来看,晏子进谏的目的?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用自己前后的行为对比,向齐景公提出了辨别人才的标准。

  晏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然和他的进谏技巧密不可分,晏子进谏技巧的突出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用事实说话。

  2、晏子最终达到目的,除了自己的原因,当然和景公的性格密不可分,你认为景公是位怎样的国君?但景公为什么不能正确评价晏子治理东阿的好坏?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在信息不畅的古代,景公获得有关东阿的信息只能依靠身边的人,他们的话直接影响到景公对晏子的评价。

  3、这就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黑暗之处,所以古代正直的人为官往往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一种左右为难的处境,在两种社会阶层间徘徊。如何左右为难?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为官为广大百姓还是让为少数权臣?

  4、教师小结点拨:这种两难的境地让许多正直的人士扼腕叹息,从屈原到陶渊明,从李白到王安石,再到龚自珍,一个个的满腹才华的文人们不得不遗憾而去。这是由于古代人治这样一个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强大的国君帝王们面前,法律是那么的苍白,人民是那么的遥远,所以才会发生一件件让人感叹不已的故事。幸运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法治的社会,晏子的进谏可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因为对官员的考核自有一套客观公正的制度。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七)从多角度探究课文表现的道理

  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八)课堂小结与拓展

  推荐阅读《论语》、《左传》、《史记》等经典古典名著

  从《晏子治东阿》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晏子的大智慧,体会到了故事各个人物告诉我们的不同道理,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微言大义的体现。所以希望大家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多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活动课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设计思想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主题为“认识自我”,里面的三篇课文的主题分别侧重于意志力、自信心和成长经历,为了加深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生活观念,同时也为了激发高一级新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根据课本里的“活动指引”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情况,我们把活动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读、写、听、说中认识自己,展现自我,树立自我进步的目标。整堂活动课,教师充当主持的角色,把握话题大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前准备:

  (1)课前收集两至三句关于意志、立志、自信、习惯等名言;

  (2)课前写一篇题为“再也不能这样”的小作文,以供课内交流;

  (3)在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时,注意外延主题,让学生在阅读和练笔中认识自我。

  (4)课前布置小组根据课文《我很重要》讨论“我从哪里来”,并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话,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准备发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启发学生深层全新认识自我,从而规划自我。

  (2)激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兴趣。

  (3)理性剖析自己,反思过去,规划未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何谓“自我”?

  二、探讨“自我“——“我从哪里来?”明确“我”是什么、“我”的价值。

  演讲: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从一个角度谈论“我从哪里来”。

  三、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反思自己的缺点。

  a) 教师先小结,“我”从哪里来,就要往哪里去。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认识自我,就首先要相信自己,赞同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下面请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放大你的优点〉〉。

  b)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的优点是什么?请认真想一想,并且大声地告诉同桌听,与全班同学交流。

  c) 我们要有自信,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扬长避短。课前已布置大家写小作文《再也不能这样了》,请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互相交流。

  d)教师小结作文情况。

  四、完善自我——明确意志力、自信、合作精神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a) 既然明白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完成按屏幕上的句式造句。

  b) 总结造句情况。阅读小故事,明确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五、规划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核心目标。

  请把你所有渴望得到的东西以及渴望实现的梦想全部写在纸上。然后在你所列的所有目标中,选择一个作为你的核心目标。并说明你列它为核心目标的理由。

  六、结语: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完善自我——走向新台阶;规划自我——制定目标;实现自我——付诸行动。

  (附):放大你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吧”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的垂下头。“会计怎么样?”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哦,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的青年,兴奋得他脚步立刻轻松起来。

  数年后,青年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

  告诉你一个小故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造句练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       ,正如     所说:“          ”只有        ,才  。

3、晏子治东阿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第一中学谢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即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合作探讨的情况下,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独立归纳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欣赏晏子高超的劝谏艺术和其深厚的内涵。

  3、从不同角度探究文中蕴涵的道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自读、合作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晏子的遭遇,体会古代官僚制度的黑暗,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

  2、以晏子劝谏的技巧为桥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先人的大智慧,激发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晏子高超的劝谏艺术和探究其深厚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故事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司马迁的两句评论,“善哉,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欣忻慕焉。”孔子赞誉晏子有折冲樽俎的才能,在酒席间就能制敌取胜;司马迁心甘情愿地说:假如晏子还在,我即使做他的仆人,也是很高兴啊!这位晏子就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婴。

  大家在初中课文《晏子使楚》里已经见识过他出色的外交才能,

  面对强大的楚国,面对楚王的挑衅甚至是凌辱,他不卑不亢、沉着机智,使楚王最终发出了我真是自讨没趣的感慨。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晏子,见识一下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在国内的精彩表现。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

  《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分类编辑改写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东阿(ē)召而数之(shǔ)属托不行(zhǔ)

  货赂(lù)陂池(bēi)并曾赋敛(liǎn)

  仓库少内(nà)便事左右(pián)乞骸骨(hái)

  再拜便辟(bì)子强复治东阿(qiǎng)寡人无复与焉(yǜ)

  学生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归纳文言字词和句式。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并检查自渎情况。

  (五)文章脉络梳理

  1、齐景公为什么会说“东阿者,子之东阿也”?甚至还加上“寡人无复与焉”?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是因为晏子治理得好,齐景公信任他。

  2、齐景公是否一直都这么信任晏子,请找出原文中晏子两次治理的方法、结果、景公的态度、晏子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一次治理第二次治理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

  民无饥者对饥者过半

  ↓比↓

  将加大诛于子迎而贺

  ↓↓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再拜便辟

  (六)文章内容主旨的探讨

  1、从这两次治理的对比来看,晏子进谏的目的?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用自己前后的行为对比,向齐景公提出了辨别人才的标准。

  晏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然和他的进谏技巧密不可分,晏子进谏技巧的突出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用事实说话。

  2、晏子最终达到目的,除了自己的原因,当然和景公的性格密不可分,你认为景公是位怎样的国君?但景公为什么不能正确评价晏子治理东阿的好坏?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在信息不畅的古代,景公获得有关东阿的信息只能依靠身边的人,他们的话直接影响到景公对晏子的评价。

  3、这就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黑暗之处,所以古代正直的人为官往往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一种左右为难的处境,在两种社会阶层间徘徊。如何左右为难?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为官为广大百姓还是让为少数权臣?

  4、教师小结点拨:这种两难的境地让许多正直的人士扼腕叹息,从屈原到陶渊明,从李白到王安石,再到龚自珍,一个个的满腹才华的文人们不得不遗憾而去。这是由于古代人治这样一个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强大的国君帝王们面前,法律是那么的苍白,人民是那么的遥远,所以才会发生一件件让人感叹不已的故事。幸运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法治的社会,晏子的进谏可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因为对官员的考核自有一套客观公正的制度。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七)从多角度探究课文表现的道理

  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八)课堂小结与拓展

  推荐阅读《论语》、《左传》、《史记》等经典古典名著

  从《晏子治东阿》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晏子的大智慧,体会到了故事各个人物告诉我们的不同道理,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微言大义的体现。所以希望大家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多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晏子治东阿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晏子及作者刘向的相关知识;

  2、掌握实词“数”“谢”的常见用法;

  3、掌握虚词“乃”的用法;

  4、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方法与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完成课文大意理解;

  2、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综合能力及概述情节内容的表达能力;

  3、学生比较景公的三次态度,感悟并评价晏子和景公的待人处事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办事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善于从景公的言行中吸取教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判人事物的认知体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比较景公的态度及晏子治阿的前后策略,使学生明白如何去评判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

  教学过程

  导入(略)

  一、诵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加强诵读指导,注意景公三次语气及态度的变化,晏子第一次的回答要读出委曲哀怨之情,第二次要读出内疚无奈之情)

  二、复述

  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的理解复述故事。

  三、练习

  小黑板出示文言知识的练习

  1、解释实词的含义:

  景公召而数(shǔ)之曰《晏子治东阿》()

  数(cù)罟不入洼池 《寡人之于国也》()

  数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shuò)化《离骚》()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shù)次乃至十数(shù)次之阻力《论毅力》()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shù)《琵琶行》()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晏子治东阿》()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谢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记 《孔雀东南飞》()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2、理解虚词的含义:

  君乃反迎而贺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乃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阿姆谓府史:“何乃太区区!”

  3、请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君乃反迎而贺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四、探讨

  1、分析讨论景公对待晏子的三次态度的变化,指出景公为什么不能正确评价晏子的所作所为?如何评价景公?

  引导:数(责备)―――迎而贺(赞赏)―――下席谢(道歉)

  “兼听则明,偏信则废”(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妄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2、对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策略,你作何评判?有何感想?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5、《氓》(第2课时)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氓》(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讲解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讲解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讲解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概括的故事大意。

  全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故事。

  2、朗读全诗,体会

  (1)学生概括故事大意。

  全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

  (2)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一句话。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3)全诗的主要情感是一个“怨”字,这种深深的怨恨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女子是如何从相恋到被遗弃的,从中感受一下这种深深地怨恨如何慢慢地产生。

  ①请同学概括一下这个恋爱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相恋,结婚——负心,婚变——被遗弃,怨恨

  ②恋爱阶段男女双方的表现是怎样的?

  氓:嗤嗤,抱布贸丝,谋,怒

  女:送,乘,望,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总的感受:甜蜜

  ③婚后女子的表现如何?她为何被弃?

  婚后表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被抛弃的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④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表现是怎样的?

  躬自悼矣,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毅然离开,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

  ⑤女子产生怨恨的原由:男子不信守承诺,始乱终弃。

  (4)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3、对这首诗的写作手法的把握。

  (对全诗的内容及主题把握好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一主题表现出来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①为什么作者能把女子的怨恨之情写得如此深刻,当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

  婚前与婚后男子的态度的对比:氓之嗤嗤——至于暴矣;信誓旦旦——反是不思

  男子与女子在恋爱中的不同遭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男子与女子婚后的不同表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通过这些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女子的怨恨和控诉。

  ②回忆介绍《诗经》基本知识的时候我们提到过《诗经》中所运用的主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并简单解释一下。

  学生回答:赋、比、兴

  ③这三种《诗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没有在《氓》中出现?让学生找找诗中那些地方运用到了赋、比、兴手法。

  第1、2、5、节是用“赋”的写法,直接叙写了恋爱的经过。

  第3、4节用了“比、兴”手法。

  第6节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④主要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把诗中有运用到比兴手法的句子找出来并让学生进行分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生动形象,不会单调乏味。

  ⑤知识迁移:

  以前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关雎》,里面也有运用到比兴手法,但当时没有详细分析,现在我们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找找这首诗歌中运用到比兴手法的句子。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比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比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冒之。(比兴)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

  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7、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8、《离骚(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粤教版必修)

  【学习目标】

  三维结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4、通过学习本诗,体会屈原坚定执著、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和深沉诚挚、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反观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人生追求,从屈原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学习过程】

  高效学习三步曲: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老师指导

  一、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阅读《语文学习报》第39期《从秭归到汩罗》、《一个屈原已经足够》,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6页《走进作者》,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参考课本第38页《关于楚辞》、《名师伴你行》第36页《了解文体》,了解“楚辞”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朗读全文,体会其节奏、韵律。

  4、完成《名师伴你行》第35页《预习热身子》。

  二、课堂学习。——“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互查。

  2、老师抽查。

  (二)诵读、感悟。

  1、参考课本第37页练习一,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句式结构特点:主要是六字句,间有五、七、八字句;

  B、注意处理好虚词:兮、之等;

  C、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老师指导诵读。

  3、学生自读自悟,同学交流诵读。

  4、师生交流诵读。

  (三)理解、感知。

  1、解题。

  (1)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

  A、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认为:离通“罹”,遭受、遭遇;骚,忧、忧愁、忧患;离骚,遭遇忧患。

  B、东汉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离别的忧愁。

  C、现代游国恩:“离骚”即古曲名“牢商”,意为牢骚。

  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2)读课文第34页注释①,了解《离骚》一诗,摘出知识点。

  2、解诗。

  (1)第1节四句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从2—7节来看,诗人“虽好修姱以鞿羁”,却落得“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方面的原因?

  (3)面对不公正的遭遇,诗人却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还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他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再三反复申说?

  (4)诗人在第8节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他是不是真的有了“悔”、“反”之意呢?他又为什么这样说呢?

  (5)从8—13节来看,诗人所追求的外部形象有何特点?我们常说:“外在美不叫美,内在美才是美。”屈原为什么如此在意自己的“外在美”呢?

  (6)从全文看,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3、总结。

  (1)结合课文和课外文史知识,谈谈你心中的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再次诵读课文,感受屈原的缠绵之情思、执著之意志、深挚之忠爱、圣洁之人格。

  三、课后作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背诵全文。

  2、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5页“自主学习”部分,理解重点词意、掌握重点句子翻译,打牢文言基本功。

  3、屈原的哪些事迹打动了你的心?他的哪些特点对你自己的青春理想与人生追求有所启发?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想。

  四、自我检测:——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1、《名师伴你行》第38页的10道题。

  2、屈原,名,字。战国时期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等。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

  3、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因其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后世因将之称为“”。又因以《离骚》一篇最为有名,故又称“”。

  4、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以“”、“骚”并称,前者指,后者指。鲁迅先生认为,后者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上”。

  5、写字,注音。

  修kua()揽chai()ji()羁朝sui()謇()

  ji()荷zhi()鸟杂rou()兰“皋”()

  溘()死谣“诼”()偭()规矩忳()郁邑

  6、默写:

  (1),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

  (2)屈心而抑志兮,。,。

  (3),。不吾知其亦已兮,。

  (4)民生各有所乐兮,。,。

  7、解词。

  兮()好修姱()朝“谇”()夕“替”()

  申()所“善”()浩荡()偭()规矩

  溘()死谣诼()周容()所“厚”()

  忍“尤”()“攘”()诟延伫()朕()信“芳”()

  离()尤陆离()弥章()惩()

  8、说出下面各句是哪种特殊句式。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9、翻译。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4)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五、拓展提升。——“痛饮酒,读《离骚》,方可为名士。”

  1、《离骚(节选)》今绎。绎者:文怀沙。

  长长地太息,

  止不住我眼泪的流倾。

  我虽然有高尚的德操,谨言慎行,

  然而啊!早上献出的意见晚上又给否定。

  纵使毁了我芳香的蕙带,

  我还得用白芷来作为替代。

  只要是我内心认为它正确;

  纵使交付出生命,我也不能有丝毫悔改。

  怨恨你:先王,这般糊涂!

  老是不能了解人民的企图。

  嫉妒我的美好的,是那群小气的女人;

  她们制造卑鄙的谣言——说我生性好淫。

  固然,当时这批庸俗的人们善於取巧,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胡作乱为。

  放弃是与非的标准,从俗浮沉,

  比赛苟合取容的媚态成为他们的生活惯例。

  沉重,忧郁,不安,我是这般地寂寞;

  我孤独地被这个不幸的世纪所困厄。

  宁可早些死掉,或者让灵魂去飘泊也好,

  我实在是不忍心作那种丑态啊!

  飞得太高的鹰隼是不能合群的,

  这自古以来便是理所当然。

  方与圆怎能配合呢?

  哪有不同的想法能彼此相安?

  且耐心地压制住我这颤动的心灵和理想,

  忍受着谴责并且接受耻辱的流言。

  我知道,满蕴着清白而死於正义,

  那本是一切伟大灵魂所赞美的啊!

  我悔恨压根儿走错了我的路,

  停顿了脚步,我将要回去。

  回转我的车乘走向归途,

  趁错误的道路还没有走得太远的时候。

  把马赶上蔓生着兰草的泽畔,

  让它在长满椒花的小山上自由自在地休息。

  进取不成反遭受到痛苦的毁谤,

  我要退下来再尽力修整一下我旧时的衣裳。

  于是,将碧绿的荷叶制成一件上衣,

  把洁白的莲花作为裙裳。

  没有人能了解我也就算了,

  只要我内在的戚情是真正的芬芳。

  我戴上一顶高高的帽子,

  系上一条长长的带子。

  眼看到芬芳与污垢混杂在一起,

  只有我清白的本质没有受到损伤。

  急忙,我扭过头来将我的视野驰骋、开放,

  我打算将要到四处游览观光。

  你瞧我佩戴得多么华丽而且停当,

  馥郁的香味在飘扬,向更远的地方……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各有不同的爱好,

  爱好修饰,却成为我恼人的习尚。

  我是不能改变的,纵使我的肢体四分五散,

  难道我的心会由于受了威胁而动摇张皇?

  创新实践:这是文怀沙先生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做的今绎,轰动一时,广为传诵。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句子显得拗口,有些地方绎的不太准确,参考课本注释,把你认为不妥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帮他修改修改!

  2、《湘夫人》

  本篇是《楚辞•九歌》中《湘君》的姊妹篇,以湘君的口气表达对湘夫人的那种望之不见、遇之无因的缠绵思恋之情,是整部《楚辞》中最美丽动人的一篇。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人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为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3、《湘夫人》今绎。绎者:文怀沙。

  高贵的公主——湘夫人啊,你降临在北岸的水旁,

  用尽我的目力却看不清爽,使我无限忧伤。

  这时,微微地起来一阵秋风,

  洞庭湖上皱起波纹,树上的黄叶随风飘扬。

  我爬到长着白薠的高处纵目张望,

  很想在同你约会的时间,张设黄昏的罗帐。

  真奇怪,为什么只见那山鸟聚在水蘋丛生的地方,

  鱼网反而挂在树梢上?

  沅水边有香茝茂盛,醴水上有幽兰芬芳,

  我思念你哟!可我不敢倾吐衷肠。

  远望是彷彷佛佛,渺渺茫茫,

  只见那滔滔不绝的流水,一片汪洋。

  更奇怪,那野地里的麋鹿为何在庭中吃东西?

  蛟龙为何又在浅水的边上游戏?

  拂晓,我在江畔驰骋车马,

  到傍晚,我渡过西方的水涯。

  我恍惚听说,夫人啊,你召唤着我!

  我将刻不容缓地飞奔着我的车驾。

  我愿盖一所住房在江水之中,

  房上铺满了荷叶做帐篷。

  用荪草装饰墙壁,用紫贝砌成高坛,

  敷墙的白粉中散播芳椒,四壁芬芳。

  以桂树为栋,木兰为橑,

  用辛夷作门梁,白芷作卧房。

  帷帐是薜荔之网,

  屋梁是蕙草之香。

  更有那白玉的镇席,

  空气中石兰的香气荡漾。

  荷屋上盖着香芷,

  四周围束着杜衡。

  满庭是百草之华,

  芳馨结集在门厅上。

  九嶷山上的诸神都要来欢迎我们,

  诸神缤纷下降,如同天上的云一样。

  把我的衣袖抛到江心,

  把我的单裙放在醴水之津。

  我采取水洲上的杜若,

  将它赠给那遥远的人。

  唉,时光是不可再得了,

  姑且放宽心怀等待。

  思考、欣赏

  1、本诗仅仅是写神仙之间的思恋吗?你有没有从中发现屈原的心灵寄托?

  2、本诗写“筑室”的部分与课文写“修吾初服”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点?这里反映出屈原怎样的内心世界?

  3、就你喜欢的诗句与同学交流欣赏。

9、《晏子治东阿》教案刘向(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刘向父子和《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数”“诛”“罪”“谢”“而”等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4、学习晏子的品质,认识晏子的智慧以及文章折射的深刻道理:“做事”与“做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数”“诛”“罪”“谢”“而”等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讲授、讨论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晏子使楚》的故事

  2、文章故事情节导入

  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齐景公召见说:“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齐景公亦欲奖赏他。最终,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二)解题:晏子治东阿(提问:涉及了哪些人和事?)

  ——晏子、治理东阿

  (三)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

  《战国策》是记录战国事情谋臣策士谋划或辞说的著作,又称《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纂,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着春秋末年至秦二世继位为止,内容涉及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情况等,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晏子治东阿》选自《说苑校证•政理》,题目是编者加的。《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少影响。

  2、作品人物简介

  晏子,名婴,卒于公元前500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臣。春秋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字仲,谥平,故世称“晏平仲”。经历了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参政50余年。以力行节俭而闻名于家,美名闻于列国。

  (四)初步感知

  1、自主阅读,解决字词音义

  数(shǔ)诛(zhū)属(zhǔ)赂(lù)陂(bēi)曾(zēng)

  赋敛(fùliǎn)内(nà)骸骨(hái)辟(bì)与(yù)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晏子治理东阿而展开,通过叙述了晏子和景公的对话,着重说明“以民为本,不要轻信小人”的思想。

  3、梳理文意,明确文章内容

  (1)字词疑难:数、而、之、曾、谢……

  (2)翻译文章(见教参)

  4、文章脉络:晏子治东阿三年——召而数之——请改道易行——迎而贺之——晏子论道——景公下席而谢之

  ※小结:文章通过晏子在治理东阿问题上前后的差别,形象地告诉了景公应该坚持以民为本,不要偏信小人。

  (五)细节探讨

  1、晏子治理东阿,前后的变化

  前: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民无饥者→景公召而数,反以罪臣

  后: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饥者过半→景公迎而贺之

  前

  对比景公下席而谢之→以民为本

  后

  2、晏子的形象:(以退为进,欲擒故纵)智慧多谋、能言善辩

  3、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给你什么启发?

  ——做事、做人、为官

  (六)积累文言字词

  1、重点词语

  数之:责备

  子退而自察也:退,辞去官职;察:反省

  便事左右:逢迎讨好,玩弄手法

  大诛于子:责罚

  属托:走后门

  货赂:钱财

  权家:在朝中掌权的人家

  罪:责罪、怪罪

  下席而谢之:道歉

  子强复治东阿:尽力

  寡人无复与焉:参与、干涉

  2、通假字

  曾通“增”增加

  仓库少内:内通纳,纳税

  辟:通“避,退避

  3、一词多义

  数:

  景公召而数之曰(责备)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将兵(屡次)

  数罟不洿池(密、细)

  谢: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挥手谢公卿(辞别)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告诫)

  而:1、连词,表递进、并列、顺承、转折等关系;2、表修饰关系;3、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乃:

  君乃反迎而贺(却,竟然,副词)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于是,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第二人称代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表判断)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去”(如此)

  4、词类活用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名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而君反以罪臣(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

  以利贫民:使动用法,使……受利。

  5、文言句式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句)

  并曾赋敛,仓库少内(省略句,省略主语)

  君乃反迎而贺(省略语,省略宾语)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判断句)

  判断句式:者、者……也,……也

  (七)总结提高

  对比手法的运用

  晏子的智慧

  民贵君轻的思想

  故事的启发

10、汉乐府两首: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粤教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王仁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1)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读音:

  上邪ye2雨雪yu4饮yin4马夙su4夕

  自媚mei4遗wei4烹peng1调

  2)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词类活用

  夏雨雪“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语篇分析

  1)《上邪》

  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无绝衰③。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与君绝⑧!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 ②相知:相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声。 ⑥雨雪:降雪。雨,音yù,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讨论:《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艺术特点:

  想象:神奇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2)《饮马长城窟行》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青草-->思远道(不可)-->梦见-->我旁-->他乡-->各异县-->不相见

  枯桑海水――>各自媚相为言

  客来――>双鲤鱼――>烹鲤鱼――>尺素书――>读素书――>言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本诗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晏子治东阿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 《春》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美猴王》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雨霖铃》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九年级)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文教案一等奖----细节描写(九年级) 作文辅导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区级公开课《声声慢》教案一等奖及教后记(沪教版高二必修) 《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教案一等奖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高一年级学习动员大会通讯稿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800字 高一军训心得感想600字 高一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最新版 高一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 晏子使楚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高一年段学生家长座谈会讲话稿 高一到高三的总结心得优质作文精选 高一主题班会方案精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