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2、《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咆哮潸然痉摩稽首踉跄睥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B.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C.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D.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提示:C
5.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提示:《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划分为二个层次。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总之,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6.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独白中的风雷电象征什么?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提示:(略)
7.简要分析《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提示: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8.《雷电颂》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9.婵娟在这场戏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她的出现,对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剧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提示: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是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她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绢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10.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这一伟大形象,联系当今,谈一谈自己如何从行动上向屈原学习。
提示:(略)。
【妙文赏析】
猫不吃鼠的启示
一提到猫,人们立即会想起捕鼠能手,老鼠的天敌。可我家却有一只不吃鼠的猫。
为什么呢?原来,奶奶每天都喂它十几遍,它吃饱喝足之后,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变得又馋又懒,竟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捕鼠。现在,即使老鼠就在眼前,它也不会抓了。
猫尚且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现在,很多老师都把我们当成了“猫”,把那些现成的书本知识,给我们喂了又喂,灌了又灌。猫总是要饱的,怎能吃了又吃?可有的老师就不管我们这些“猫”的消化能力。白天满堂灌,晚上题海战。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想消化一下,老师又怕“饿”着:“《××习题集》《××千题解》都不错,星期天玩够了的时候好好做吧。”玩够?唉!真是天大的笑话。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可我们一些老师做起来时却又把它忘了。猫总是饿了才去觅食。同样,学生有时间,才能消化已有的知识,猎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果猫不喂那么饱,它一定自己去找食物。这样,既省了喂,又锻炼了捕鼠的本领,也不至于变得又馋又懒,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师不“喂”给那么多东西,使学生能够吃得消,接受得了,那么学生就有时间和精力潜心于课外,去猎取更多更精美的“食品”。无形中,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智力,发展了能力。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
如此看来,师“喂”徒也应讲求点方式方法了。
赏析:
类比论证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两个特征或属性基本相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已知事物的结果,来证明另一个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结果。
《猫不吃鼠的启示》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
文章不长,论题也不新,但却具有吸引力,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就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好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具体的论述中,将事例和分析逐步展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类比推理的方法,其优越性在于其论证时是从较形象的已知事物出发,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
【思维体操】
这一年,纪晓岚随乾隆南巡。一天傍晚,两人微服出游。他们在江边散步时,只见那儿停着一艘小船,一个老头儿正蹲在船头,手持鱼杆在钓鱼。但见浮标晃动,老头儿手腕一甩,钓上金色鲤鱼一条,活蹦乱跳,老头将大腿一拍,朗声大笑。
此情此景,使君臣诗兴大发。乾隆当场要纪晓岚口占七绝一首:限在四句二十八字中,必须嵌入十个“一”字。
晓岚望着江水渔舟,来回踱了几步,悠然吟道:_________________乾隆听了,连声赞叹:“好诗!好诗!”
同学们,你们尝试一下,就这幅图画展开联想,写几句诗。
提示:纪晓岚吟的七绝为:“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全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一幅《秋江独钓图》历历在目。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本单元《雷雨》、《屈原》、《窦娥冤》三篇戏剧在高中教材中十分重要,也很有代表性。要求大家要对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矛盾冲突、戏剧常识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从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学习本单元戏剧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认真领会。
3.因为戏剧的矛盾冲突复杂、集中、尖锐,所以,戏剧语言常结构复杂,蕴含信息量大,感情充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力求把握人物的神态、语气、心理,从而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反复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常考内容举例及方法总结(1989年全国高考广东题)
下面一句话综合运用哪几种修辞方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中,总司令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啊,他对敌人总是针锋相对,革命意志像钢铁一样地坚强;而对自己的同志又总是宽宏大量,情感像春天一样的温暖。
A.排比比喻借代 B.对比比喻
C.对比排比比喻 D.对比对偶比喻
解答方法:“惊涛骇浪”(比喻中的借喻),“对敌人”“对自己的同志”(对比),“情感像……温暖”(比喻),因此,答案为B。
【例2】对下列古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天上来”极夸张黄河来势之猛来势之高。
B.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借代为秋天:“南冠”借代为囚徒。
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是个设问。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落九天”是比喻与夸张融合在一起使用。
解答方法:答案应选C,C是反问,不是设问。
【动手动脑】
阅读下面屈原的一段独白,完成1—4题。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a!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b,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c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你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①在“你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个句子中,应该重读的音节是()
A.你 B.这 C.最 D.剑
②对红色的两个“你”的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是()
A.都指自然现象。
B.前一个指邪恶势力,后一个指自然现象。
C.前一个指自然现象,后一个指邪恶势力。
D.都指邪恶势力。
③对划曲线的三处短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b指闪电,c指信念
B.a指信念,b指佩剑,c指闪电
C.a指闪电,b指佩剑,c指信念
D.ab指闪电,c指佩剑
④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诵读语气正确的一句是()
A.渐弱渐弱 B.渐强渐弱 C.渐强渐强 D.渐弱渐强
答案提示:1D 2D 3C 4C
【创新园地】
1.甲、乙两人对着吹牛。
甲:“我是一个巨人,两脚踏在地上,头能顶到天上!”
乙:“那算什么巨人?我一张嘴,上唇能顶着天,下唇能贴着地!”
甲:“那你脸呢?”
乙:“我不要脸了!”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唐诗名句。
2.妈妈让儿子填籍贯。
儿子:“妈妈,籍贯这栏怎么填?”
妈妈:“就填你出生的地方。”
儿子:“噢,我明白了,籍贯——妇产医院。”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报纸名称。
请同学们将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答案提示:1.谜底为:人面不知何处去。2.谜底为《体育报》
3、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史记》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楚辞》文体特点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汲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写成诗歌形式,反映楚地的民风。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赋、比、兴的糅合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突破《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参差错落,起伏回宕,并且多用“兮”字增强韵律和表达充沛的感情。
西汉时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合编为《楚辞》。从此《楚辞》便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和“骚”分别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1)屈平属草稿未定(2)谗谄之蔽明也(3)疾痛惨怛(4)谗人间之
(5)《小雅》怨诽而不乱(6)上称帝喾(7)靡不毕见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9)蝉蜕于浊秽(1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1)齐与楚从亲(12)乃令张仪详去秦(13)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14)虏楚将屈匄(15)亡走赵,赵不内(16)杀其将唐眜
(17)子非三闾大夫欤?(18)被发行吟泽畔(19)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20)受物之汶汶者乎(21)而蒙世之温蠖乎?(22)《哀郢》
三、对照课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完成任务单。
任务单一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
实词 重点
虚词 特殊
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一段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第一段内容: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问题: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任务单二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二段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
内容: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原因。
问题: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任务单三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三段 屈原为何写《离骚》
明确: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内容:评论屈原的作品《离骚》和屈原的高尚品质。
问题: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任务单四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四、五、六、七段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明确: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内容: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侵凌,日削月割,内外交困的情形。
问题: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
任务单五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八、九段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内容:顷襄王怒而迁之
问题: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务单六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十、十一段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内容:屈原自投汨罗和他对后世的影响。问题:
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任务单七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十二段 最后这段的作用。
明确:
前两句是这篇传记的资料来源,一是屈原的作品,二是实地探访;二是抒发复杂的情感。
四、研习课文
思考1: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要求:先找出原句。
明确:
提示:王甚任之(1)—→王怒而疏屈平(2)—→屈平既绌(4)—→顷襄王怒而迁之(9)—→遂自沉汨罗以死(10)
点拨:任——疏——绌(黜)——迁——投
思考2: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9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影响
第五部分(第12段):总评
思考3: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1)试着将第3段划分部分。
第一部分:《离骚》的写作缘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盖自怨生也”
第二部分:介绍《离骚》的文风特点和主要内容。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文风特点
上称帝喾……故死而不容。——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
(2)从作者夹叙夹议的论述中,找出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与坚持真理两方面。
①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者也。”
(3)作者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评价成什么?
明确: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称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钦佩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思考4.第4——7自然段,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文章第4—7段,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欺凌,日削月割,内交外困得情形。先是怀王惑于群小,为张仪利诱,背信弃义,与齐国绝交,导致外无强援。接着,怀王盛怒,“大兴师伐秦”兵败,失去汉中地;又“悉发国中兵,又深入击秦”为魏偷袭,陷于“大困”;“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这中间,又内惑于宠臣靳尚、宠姬郑袖。最终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这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命运,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楚王父子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
思考5:研读第8—9自然段: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明确:
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间接评价《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指明了“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从这两段本身来看,从两个角度来写:
①从为臣角度写。屈原——被绌被迁而心系怀王;怀王——屡受秦骗却至死不悟。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②从为君——怀王角度写。运用议论方法,突出“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的后果。
思考6:第10自然段自然段,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品格。是对人格的赞扬和景仰。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同时,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思考7:第三段最后一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明确:志:忠君爱国、坚持真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这篇传记主要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却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致穷困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王一再排斥,再被顷襄主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李景星《四史评议》: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五、写作方法
前人评价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与《史记》中其他许多传记不同,《屈原列传》在叙述中融入大量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试着分析一下“传”“评”结合的特点。
明确:
寓评于叙(第10、11段)第十段与渔父的对话,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
夹叙夹评(第3、7段)
篇末总评(第12段赞语)
4、《屈原列传》教案
江苏四中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志、属、夺、致、从容等;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一件大自然最伟大的艺术品,纵观历史长河,行吟汨罗江畔的诗人那忧思怀国之情,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的伟功伟绩,爱国史册上文天祥的刚烈、坚贞……无不为我们奏响着一曲曲永恒的赞歌,于是我们慨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永恒的也是生命。那么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们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代“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收获很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屈原列传》
二、自读课文:
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① 请你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讲述屈原的主要事迹。
②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词。
③请你勾画圈点出文章中的抒情议论的语段,给课文分段,编写结构提纲。
④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三、品析课文
(一)本文题为“列传”,请找出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生平。
提示:除3、8、9、11四个小节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屈原一生遭际可用“任、疏、黜、迁、死”5个字来概括。(板书)
(1)由“任”而“疏”(1—2自然段)
(2)见“黜”见“迁”(3—10自然段)
(3)吟答渔父,自沉汨罗(11自然段)
(4)屈原既死,赋存国亡(12自然段)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学过的《廉蔺列传》、《管仲列传》、《鸿门宴》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拔、提示。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芈(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关于第二大段:
(1)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恕“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
关于三、四两大段
(1)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拔: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请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所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三)、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这一段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离骚》内容;(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
关于简介《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 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合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群小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诤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群小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关于整段的文意和难句:
先指导理解段意层次。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通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让学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让学生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让学生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贴。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 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让学生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上“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让学生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蕙茝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让学生明确:“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秦不很协调。所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 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关于这段的行思路:
——让学生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纳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
(四)、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的段节;重点研读与渔父对话的段节;三处议论的小结。
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外”。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让学生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让学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关于两段和行文思路:
——让学生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板书:
(五)、研读与渔父对话一段。(已学,故研读可简)
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2)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
(六)、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讨论)
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
(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
点拔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采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
四、课堂练习
通假字
①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
②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见”通“现”)
词类活用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上、下、中”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②其后楚日以削 (“日”是名词作状语,表时间:一天天地。)
③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出别人的错误,诋毁)
④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名词意动,“以……为祖先”即“效法”。)
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⑥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名词作动词,“出于淤泥”)
⑦明道德之广崇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⑧正道直行 (“正”“直”,形容词使动,“使……正”、“使……直”)
一词多义
【属】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一个接一个)
【伐】
①平伐其功 (夸耀)
②大兴师伐秦 (讨伐、攻打)
【微】
①其文约,其辞微 (含蓄)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方正之不容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屈平既绌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判断句
①天者,人之始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古今异义
①人穷则反本 (“穷”: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
②大兴师伐秦 (“师”: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③颜色憔悴 (“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5、《屈原列传》教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请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纲要。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1.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6、《屈原列传》教学案(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一、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
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
找出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
解释下列词的古今义:
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
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
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
解释加点的词:1
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平伐涔Γ?)5、王怒而疏屈平(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7、可谓穷矣()8、其文约(),其辞微()9、惠王患()之10、大兴师( )伐秦
11、臣请往如楚()12、奈何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 )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 ) 2、其后楚日以削( )
3、内惑于郑袖( ) 4、短屈原于顷襄王( )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七、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5、求人可使报秦者( )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7、是以见放( )
八、一词多义:
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B、为陶谦所害()
C、除国之大害()D、不能害人()
2、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B、疾在腠理()
C、疾风知劲草()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E、吾疾贫富不均()
3、许A、而赵不许,曲在赵()B、时人莫之许也()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塞上长城空自许()
4、属A、亡国破家相随属()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司命之所属()D、屈平属草稿未定()
E、有宁越徐尚……之属()
5、疏A、王怒而疏屈原()B、梅以疏为美()
C、其于计之疏也()D、十三经注疏()
6、离A、“离骚”这,犹离忧也()B、约从离衡()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D、多情自古伤离别()
7、迁A、王怒而迁之()B、再迁为太史令()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8、闻A、博闻强识()B、闻道有先后()
C、闻寡人之耳()
9、审A、审问之,慎思之()B、审矣,何足怪乎()
C、审时度势()D、明日再审之()
10、望A、望桓侯而还走()B、欲望百姓亲附()
C、自幼有公辅之望()D、若望仆不相师()
11、过A、过宋将军而不见()B、求,无乃尔是过欤()
C、过犹不及()D、人谁无过()
12、与A、与之斗卮酒()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D、蹇叔使子与师()
九、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2、亦余心之所善兮,。
3、欲少留此灵琐兮,。吾令羲和弭节兮,。路漫漫其修远兮,。
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
5、举世,,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光崇,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8、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幽怨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明确:“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明确: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明确: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书】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9、《屈原列传》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一、划读文章
1、介绍屈原的基本情况
姓名:屈平家庭背景:楚之同姓也最初任职:左徒
才识:博闻强识,明于之乱,娴于辞令。
2、新人名:上官大夫
事件内容:(1)“王怒而疏屈平”的经过
(2)揭示楚国黑暗现实:上有昏君,下有佞臣
、、、、、、、、、、、、、、、、、、、、、、、、、、、、、、、事件①
3、新人物(对象):《离骚》
事件内容:(1)写作缘由、内容介绍及对其评价
(2)赞美屈原的品德修养
、、、、、、、、、、、、、、、、、、、、、、、、、、、、、、、事件②
4、时间:屈平既绌新人名:秦惠王、张仪
事件内容:楚第一次被秦国欺骗
、、、、、、、、、、、、、、、、、、、、、、、、、、、、、、、事件③
5、时间:明年新人名:靳尚、郑袖
事件内容:楚第二次被秦国欺骗
、、、、、、、、、、、、、、、、、、、、、、、、、、、、、、、事件④
6、时间:其后诸侯共击楚新人名:唐眛
事件内容:楚大败,大将被杀
、、、、、、、、、、、、、、、、、、、、、、、、、、、、、、、事件⑤
7、时间:实秦昭王与楚婚新人名:秦昭王、子兰
事件内容:楚第三次被秦国欺骗,怀王身死于秦
事件③——⑤可归纳为:
(1)楚国三次被骗,一步步走向衰落
(2)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国家息息相关
8、新人名:顷襄王事件内容:迁之
、、、、、、、、、、、、、、、、、、、、、、、、、、、、、、、事件⑥
6、地点:江滨新人名:渔父
事件内容:沉江经过
、、、、、、、、、、、、、、、、、、、、、、、、、、、、、、、事件⑦
7、时间:屈原既死之后新人名: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事件内容:死后影响(1)楚辞后继有人(2)无人敢于直谏
、、、、、、、、、、、、、、、、、、、、、、、、、、、、、、、事件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
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
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6、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三、一词多义
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景象)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冀君实或见恕也(“我”)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出现)
事不耳闻目见(看见)项伯即入见沛公(会见,拜见)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前,有称代作用,相当于“我”)
使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命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叫)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官职)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让,致使)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若属皆且为所虏(一类人)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刚刚,适才)
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语气词)为之奈何?(对)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
请以赵之十五城为赵王寿(给,替)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和薄!(为,为了)非为织作迟(是)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认为)斩木为兵,接竿为旗(作为,当作)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当做)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有)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担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向)
治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乎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语气词,呢,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词,吧)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感叹词,啊,呀)
吾尝疑乎是(对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于)于是乎书(句中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的样子)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在)
而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转折,却)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并列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递进)吾恂恂而起(修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承接)死而有之,其几何离?(假设)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因果)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目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复音虚词,句末语气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