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1 09:45:1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论议—吕蒙大惊——结友

  八、学后记:

  教后记:

2、《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石室联中高仁辉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

  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

  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论坛帖)

  http://bbs.ruiwen.com/cgi-bin/luntan/topic.cgi?forum=8&topic=515&show=0

  新华字典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4、《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晓晓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 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 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作者邮箱: jyxyyz@sina.com.cn

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6、《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是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翻译全文。

  多种形式读写以下重点生字、词语。

  当(dāng)涂但当(dāng)为(wéi)博士

  遂(suì)拜即更(gēng)自以为(wéi)

  邪(yé)鲁肃(lǔsù)

  理解词语含义。

  但当涉猎:但:只。

  见往事耳:见:知道。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邪:通“耶”,语气词。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速读课文,思考: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点拨:劝学。

  四、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精心研读文本,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对读物作全面、精细、深入地理解。

  1、组织学生小声默读课文,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2、全班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

  明确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

  (2)辞学——就学。

  (3)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五、小组交流,重点分析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6)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组内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确答案及学习技巧:

  (4)大惊——结友。

  (5)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6)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7)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8)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9)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组内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确答案及学习技巧:

  (7)"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8)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括本文的思想主题的成语:开卷有益。

  (9)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0)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全班交流明确问题的答案:

  例: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八、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黄河颂》。

  教学反思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

  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

  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教学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一些,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教师要精益求精,使教学效果更好。

7、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三国相关视频资料)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多媒体显示图片、文字资料)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多媒体显示图片及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2、多媒体显示图片及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明确: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作业:

  1、翻译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8、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小结

  1.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若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

  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

  耐心教导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

9、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3、学习通过品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自读法: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自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称。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关于孙权和吕蒙(课下注解)

  四、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五、字词疏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A、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B、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当道(2)辞---推托(3)孤---古时王侯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爱称

  (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的时候

  (9)过---经过、到

  (10)更---重新(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4)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往的事情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

  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七、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我们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归纳:“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对吕蒙的厚望和严格要求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想学,借口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有不悦,责备,更是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服口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平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以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的夸赞;讲礼节,“拜蒙母”。

  八、快速背诵竞赛

  九、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论议————结友(惊赞)

  十一、教后反馈

10、《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导入:“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检查生字词

  卿qīng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gēng

  Ⅳ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当初对……说当权推辞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事务难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只应当了解历史罢了谁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于是、就从事到了……时候讨论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重新为什么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迟于是拜见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11、《孙权劝学》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论议—吕蒙大惊——结友

  八、学后记:

  教后记: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甜甜的泥土》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老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虞美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渔家傲教案 杜牧诗三首学案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书愤》欣赏课(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设计) 《药》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琳琅满目绚丽多彩 ---高中语文第四册总结辞(人教版教学论文) 《论语》六则教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级必修教学案例) 《马说》学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伤仲永(王安石)(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相关信息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劝学成语故事100篇 孙权劝学(鲁人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