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选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2、(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 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3、《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4、《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屈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字里行间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2.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夺”是理解该句的关键,“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课文注释取前者。“屈平不与”中的“与”亦有“给予”“与同(赞同)”二义,课文注释将“不与”解释为“不给”。和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似乎有些不可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讲,“与”作“赞同”讲。郭老的解释有他的道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这两种理解都提供给大家以利于同学们深入探究。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历来研究者认为“曰”、“以为”重复,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本段小结:
本段一共写了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5.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6、思路分析:
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
《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
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
7、疏通文意和难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明确:这一句扼要概述了屈原作《离骚》的原因。这是表因果关系的复句,“屈平疾王……方正之不容也”是表示原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示结果。句中“疾”,恨,痛心。“王听”,王的听觉,偏正词组。“聪”,指听觉十分清楚。“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下面三个“之”的用法与此相同。“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君王,这里指谗谄的言辞。“邪”和“曲”,都作“邪恶、不公正”讲,是同义词连用,指邪恶的小人。“公”,指公正的人。“方正”,指端方正直的人,“方”如“正”,也是同义词连用。“疾”的宾语由四个主谓词组充当,这四个主谓词组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屈原所痛恨的对象,即“不聪”“蔽明”“害公”“不容”,而这四者正是下句“忧愁幽思”的具体内容。这四个短语在内容上看是逐层深入的。由于怀王听不到忠臣的良言进谏,因此谗谄的话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恶之人伤害了国家,真正的忠臣贤者才不被容纳。正因为如此,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是感情的表现,“幽思”是思想发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首诗几乎可以看做是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倦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确:“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香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佞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8、本段小结:
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点晴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汩罗。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试着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这一部分,整理文言知识。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5、《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2.进一步整理文言知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⑤“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中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讨论整理课文结构:
这篇课文共13段,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第13段),写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五、课文总结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全部文言知识(见附录)。
2.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附录】: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靡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屈平既绌(绌,通“黜”)
6.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8.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信物)
(二)重点实词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ù。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是),原来(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副词,一直,直接。
闻博闻强志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动词,扣留。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保存,遗存。
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名词,(叔)父,父辈人。
弹新沐者必弹冠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⑺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⑼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⑽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⑾时秦昭天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⑿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⒀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⒂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⒃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⒄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四)句式特点
A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B省略句遂绝(于)齐(省略介词)
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
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
C被动句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倒装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介宾短语后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宾短语后置)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介宾短语后置)
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介宾短语后置)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同上)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同上)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wéi)”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五)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表疑问,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反问,怎么……呢?)
二、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6、《一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一面(阿累)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为人。
2、学习按时间顺须记叙见面经过,表现人物特点的
写法。
3、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积累词语。
学习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知道鲁迅是位大文豪,写过许多文章,又很高的成就,可不一定知道鲁迅的为人。其实,鲁迅先生还是一位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这“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板书课题、作者)
二、阅读主场
(一)浏览课文,按记叙要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作口头叙述:
时间——
“1932年秋天”~“一天下午~还要等半个小时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1936年10月”
地点——
“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起因——
“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卖书缺
结果——“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文章回忆的四十年前的往事:作者去内山书店避雨,和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鲁迅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这是一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人物回忆录”)
(二)阅读讨论
描写方法 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 性格特征
中景 (1)瘦瘦的,五十上下,穿牙黄长裳,咬着烟嘴 坚强不屈
尽心尽力
忘我工作
近景 (2)面孔黄白,瘦,长发直竖,胡须浓黑
(4)黄白的脸,瘦,直竖长发,牙黄羽纱长裳,“一”字似的胡须,捏着黄色烟嘴
特写 (3)竹枝手指(5)脸——瘦(6)手多瘦
画出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语句,分析其特点,先在小组讨论,再推举一个同学在班上交流。教师归纳,完成下表:
(三)文中的外貌描写,使我们获得了关于鲁迅先生“瘦但又精神”的深刻印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刻画,还大量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选读文中的语言描写,看看我们还能获得关于鲁迅先生怎样的印象。(学生选读,在小组交流,并推荐代表发言)
(热情温暖、诚恳慈爱)
(四)研究题目《一面》设置的好处
“一面”时间虽然短暂,但鲁迅先生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让学生找出显示给“我”巨大鼓舞和力量的段落,并抽取关键的词语加以体会。)
(五)学生举例,交流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到的作者在用遣词造句方面所显示的的感情色彩。
(提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缅怀鲁迅先生的,因而,遣词造句感情极其浓烈,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
三、阅读尾声
(一)课堂练习: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或含义
⑴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分析作用)
⑵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犹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分析含义)
2、背诵“这是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二)课外合作作业
给爸爸妈妈讲述你对鲁迅先生的新的印象,并以《梦中与鲁迅先生交谈》为题写一读篇短文。(要求短文中的鲁迅先生的特点与课文中的相吻合)
教学资料——
*鲁迅与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又日本社会活动家内山完造开设。内山完造1913年来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数次访问中国。1959年访华时,病逝北京,遗体葬于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中。
7、《行道树》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辈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缘》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堕落点缀牙龈冉冉贪婪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最后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与开头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两处对比,请找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行道树繁华热闹的城市
(对比)
原始森林孤独寂寞的行道树
作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堕落点缀苦熬冉冉贪婪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和二.1
8、《我的老师》(魏巍)教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真挚的师生情感。
2学习本文多角度选材,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合理的选材与精心安排;
2、传神、细腻的描写。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合理的选材与安排。
(一)导入:说说自己喜爱的一位老师,引入课文情景。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老师,你心中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同学们可以和大家讲讲吗?(学生发言)那好,如果让你把这位老师写出来,把你对老师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你一定有你的好办法。现代著名作家魏巍也有一篇会忆他最难忘的老师的叙事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我的老师,看看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二)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共写了哪几件事,并思考这几件事之间的联系;感受这些事件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
(三)问题讨论
1、作者选取了哪些事来写?能给它们归归类吗?详写了哪几件事?
大概明确:写了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带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我们模仿老师写字、老师解决学生中的小纠纷、我梦中寻师。1-4、6写的是师爱生,5、7写的是生爱师。详写了六七件事。
2、再次朗读有关第五第七件事的段落,思考:这是一篇写我的老师的叙事散文,应该写我的老师怎么样怎么样,老师怎样爱学生,为什么要在其中穿插我们模仿老师写字、我梦中寻师这些事呢?
大概明确:体现老师与学生情感的互动,表明老师的爱得到了学生的回应。写学生爱老师,其实是从侧面表现蔡老师爱她的学生,正是因为她太爱她的学生了,才会有学生模仿老师写字、我梦中寻师这样的事情。
(1、2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3、作者在重点写了6、7两件事,说明作者应该是对这两件事情记忆更加深刻,那么先写这两件事情可以吗?
大概明确:不行。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情是逐步加深的,正是有了前面的五件事,才会有后面的事,前面的事是基础。第六件事占据过作者的心灵,印象深刻。最后的梦中寻师,正是由于读者对前面事件的情感积累,才会觉得那是自然的。这符合读者的情感变化与发展。
4、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作者记叙的事情当中,你能看出作者对老师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大概明确:喜欢、依恋、想念。作者对老师的感情一步步加深,作者对老师的情感也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四)作业布置
列作文提纲,写自己喜爱的一位老师。
要求:学习作者,选择合适的材料,并精心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传神、细腻的描写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并且学习了作者高超的选材与精心的安排。并且我布置了大家学习作者写自己喜爱的一位老师,让大家先列了提纲。这节课,我们走进每一件事,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会让作者在这么多年后还这么难忘,并且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二)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尽快进入情感角色。并且要求学生划出那些能够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
(三)细读分析,辨析、推敲课文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尤其是重点段落、词语如何理解,表现了蔡老师什么样的品质,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1、第一件事中,假打真爱的场面里,“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告诉我们一些怎样的事情?
大概明确: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
在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孩子?作者用哪些词语来表现的呢?
大概明确:“一迎”写出了我的本能与调皮
2、“狡猾”一词要怎样理解?这个词用得好不好?
大概明确:“狡猾”一词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狡猾”的本来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个贬义词也可以当作有褒义色彩的词用,即“贬义褒用”,在这里是一种风趣的说法,用作褒义,是淘气而机灵的意思。也就是说,“我”用儿童的聪明调皮的眼光发现,蔡老师是爱我们的。这样使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语言,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爱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并且极富表现力。
3、“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的“围”表现了什么?
大概明确:既描写出学生期盼、渴望见到老师的心情,又表现蔡老师平易近人,师生关系很亲密。
4、在暑假惜别时,我默默站在老师身边,仔细品读“默默”一词,想象当时的场面,你能感受到哪些?
大概明确: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
5、“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真的不值得提吗?
大概明确:不是,这是委婉语。强调事虽小,“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语意一转,写出这件事在孩子心中所占分量。
6、“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这件事表现了蔡老师怎样的一面?“劝慰”一词可以换成劝解吗?
大概明确:老师写信劝慰我,说明蔡老师还是一个内心细腻的人。用“劝慰”一词,就比用“劝说”、“劝解”更恰当。后两者重在“劝”,重在从道理加以劝告,使问题得到解决。而“劝慰”重在“慰”,使受伤害者既得到劝解,又获得安慰,更好地体现出蔡老师对“我”的理解、同情和援助。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分析的词语,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五)问题研讨
1、a、请同学们看看在刚开始上课时划出的句子,它们一般都出现在一件小事叙述完之后,作者在记叙完一件事后要加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大概明确: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如在较详细地叙述蔡老师为“我”排解纠纷一事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蔡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种朴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衬托了蔡老师的伟大的人格。在叙述“梦中寻师”之后,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老师强烈的思念之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适时地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方法进行抒情议论,能够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b、请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只读叙事部分;另一位全部读,感受不同之处。
2、a、“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大概明确:一般来说第一第三人称便于清楚叙事,而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感情。文章通过前六件事已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喜爱与关怀以及我对老师的敬佩、热爱之情,到“梦中寻师”,孩子对老师的爱的蓄势已极为充分,急需向老师告白、直抒胸臆。这是作者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也使文章语言有更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b、朗读描写梦中寻师的段落,将第二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看看是否有原来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贾平凹的《我的老师》、李跃荣的《我的老师》这三篇文章,并与魏巍的这篇文章作比较,看看同样是写老师,他们的写作技巧有什么不同。
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写一篇《我的老师》。(要善于从小处、细处去勾勒人物)
板书设计: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9、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外作业
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生命是,。
2.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