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时间:2022-09-08 14:32:22

《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

  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含义丰富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富于想象的童年生活,认识自己的童年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富于想象的童年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教学难点:

  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目标。(1分钟)

  多媒体播放《童年》。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充满想象的。你们的童年很有想象吗?今天我们学习《幼时记趣》,看看作者童年的乐趣在哪里?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理解文言词语,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认识作者富于想象的童年生活,认识自己的童年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翻译课文其实也就是把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1)作者童年的乐趣是怎么产生的?2)作者童年有这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让学生读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稚zhì 藐miǎo鹤hè强jiàng

  淚lì 怡yí 凹凸àotū庞páng

  砾lì邱qiū壑hè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倔强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在理解注释的基础上,请二个学生翻译课文,把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用现代汉语连贯地表达出来。

  4、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些充满想象和联想的生活情景,具体反映作者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生活情景,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你的童年有哪些富于想象的趣事呢?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作者童年的乐趣是怎么产生的?2)作者童年有这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的乐趣是明察秋毫,大胆想象联想,能有物外之趣。作者想象合理神奇。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如此高妙的境地,怎不叫人拍案叫绝,怎不令人神往?神游山林,作者由从草、虫蚁、土砾联想到山林、野兽的美景,自然心旷神怡,兴味盎然。蛤蟆吃虫作者鞭打蛤蟆的情景,更是把蛤蟆想象成庞然大物,力大无穷,能够拔山倒树,就是这样的庞然大物,都被“我”驱之别院,可见“我”多么神勇,多么侠义。“我”成了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英雄了。这符合儿童心理。这是儿童最快乐的事情。可见作者是个会观察,情感丰富,敢于想象联想,聪明善良勇敢有正义感的少年。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以《我的童年》为题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预设要点多媒体显示一下。(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反映生活。课文开头总说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后详细反映三个生活情景,说明如何“明察秋毫”,如何“时有物外之趣”。这样先总后分,脉络清楚,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追问:文章的结构特点如何?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运用想象和联想反映生活。文章主要反映童年的乐趣。这个乐趣主要体现在童年的想象和联想,因此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童年的想象和联想如何给儿童带来无穷乐趣的。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把从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山丘。追问: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有哪些?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是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追问:“夏蚊成雷”说明什么?“群鹤舞空”是怎样的景象?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夏蚊成雷”说明蚊子多,叫声大,语言多么简朴自然生动;“群鹤舞空”多么美丽的景象。这么美丽的景象用来形容蚊子,想象多么大胆神奇。)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追问:“项”为什么会“强”?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观赏群鹤舞空图时间长,精神专注、入迷。)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追问:蛤蟆吃虫动作的特点怎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蛤蟆吃虫动作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也说明作者观察仔细。)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追问:为什么要“鞭数十”后“驱之别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痛恨强暴保护弱小的善良正义之气很强,有侠肝义胆。)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想象和联想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我的童年》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生活。其实,也就是把自己童年时的诸多想象和联想写出来。童年时的想象和联想很多,如我小时候没得吃,就想象自己在田埂挖锅烧饭烧菜吃;有时为了打败对手,用木棍当枪练拳;有时想象飞上天,跳下海等等。这些事情都可以写出来,以达到反映自己童年的生活情景,反映童年的乐趣的目的。写作时,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不要觉得它们不真实没意义而不去回忆思考和构思。这样就写不好本次作文了。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

  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2、《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  鹤唳(lì)凹凸(āotū)

  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明察秋毫想象奇特物外之趣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再举本文的例子。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四大板块

  1:诵读,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说译文.

  3研读课文.

  4拓展迁移.

  三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童年的生活一定记忆犹新.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让学生起来交流)确实很有趣,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他是如何写幼时的趣事?有哪些趣事?为何能有这些趣事?

  四板书课题

  幼时记趣,简介作家作品,阅读注释(1)

  五板块之一:读课文

  a)师泛读一遍,让生标清字音,注意节奏停顿。

  b)领读一遍。

  c)生自由朗读

  d)学生齐读

  0)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注;师去强调在文言文中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在读顺的前提下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

  六,板块之二;说译文

  a)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b)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解决问题.

  c)生说译文,其他同学订正.

  d)师强调订正

  e)自己对课文说顺文意.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既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检查其对文章的理解.)

  七板块之三;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b-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d)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e)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八板块之四;谈迁移

  a)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b)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C)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d)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

  e)用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造句。

  (此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课文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九小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三件物外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作者的物外之趣产生在于平时观察,想象丰富。这启示我们要多观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十板书设计略

4、《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2

  )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藐小()鹤唳()凹凸()

  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

  土砾()项为之强()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拔山倒树而来

  三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四解释下列字,并说明用法。

  之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观之正浓

  4)项为之强

  5)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1)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3)神游其中

  而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2必细察其纹理()

  3定目细视()4见二虫斗草间()

  5观之正浓()

  六填空。

  1沈复,字(),()代作家,著有《》。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记叙了(),

  (),()。

  七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附录二: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稚:幼小。明:眼力。察:看清。藐:小。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所想象的景象。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素帐:白色的蚊帐。以:用。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顺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沈复,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文章概括:

  1、观蚊如鹤

  三件趣事: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体:散文。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版本

  闻尊阁版《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所收录。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5、《鼎湖山听泉》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鼎湖山听泉》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鼎湖山的秀丽风光,认识作者游览鼎湖山的情景,认识作者听泉的情景和感受,学习认识自然风光。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独特构思运用听觉欣赏的方法表现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多媒体课件响起“泉水流动”的声音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走进某个旅游景区时,你能充分欣赏景点的景色吗?你能尽情旅游吗?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走进作者的心中,学习欣赏自然风光。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鼎湖山的秀丽风光,认识作者游览鼎湖山的情景,认识作者听泉的情景和感受,学习认识自然风光。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鼎湖山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风景区,景点很多,作者从黄昏到入夜,在这么短的特定时间内游览了鼎湖山的那些景点?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怅惘wǎnɡ 污垢ɡòu 菩提树pú

  遐想xiá  楹联 yíng 泠泠línglíng

  淙淙cóngcóng 汩汩 gǔ 古刹chà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地跳跃。

  楹联:挂或贴在楹上的对联。泛指对联。(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怅惆: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肃穆:严肃安静。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新陈代谢:向原指生物体经常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现在也泛指一切事物经过内部的新旧斗争,必然导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像。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鼎湖山的秀丽风光,反映作者黄昏时到达鼎湖山,游览鼎湖山的情景,反映作者深夜在鼎湖山听泉感悟人生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怎样游览鼎湖山好?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鼎湖山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风景区,景点很多,作者从黄昏到入夜,在这么短的特定时间内游览了鼎湖山的那些景点?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由于作者黄昏才赶到鼎湖山,雨雾弥漫,所以看不真切,但能听到泉声。进山发现泉隐林间,欲近故远,泉声如铃。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前浓碧,泉声悦耳。庆云寺钟声安详厚重,寺前庭院繁华似锦。鼎湖山树木种类繁多。入夜借宿寺旁客房,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总之,作者游览的景点主要是补山亭和庆云寺。由于作者到达鼎湖山已是黄昏,看景虽不真切,但听景倒很得味。作者旅游的景点虽然不多,但真切反映了特定时间作者旅游鼎湖山的独特方法和独特感受。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运用听觉欣赏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运用独特构思听觉欣赏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2)、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从中,恐怕没有人能够分辨得出。

  3)、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4)、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课文按作者的游山踪迹顺序来反映旅游鼎湖山的情景。由寒翠桥到补山亭再到庆云寺。同时,作者还交代时间:由黄昏到晚饭再后到夜间。这样泾渭分明,时间空间两大因素都反映清楚,作者旅游的路程反映清楚了,作者的见闻感受反映清楚了,作者独特的旅游鼎湖山的生活情景也就反映清楚了。

  2)作者运用听觉欣赏的方法反映生活。旅游一般都是目赏,听觉欣赏很少。鼎湖山泉水多,泉声美,适合听觉欣赏,但一般作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作者独具慧眼,匠心独运,以听觉为主,反映鼎湖山独特的美,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泉水抵不上大瀑布的壮观,如果描摹形状,很难生色。因此听觉反映鼎湖山的美既独具慧眼,又很恰到好处,并很合时宜:雨雾弥漫,看不真切,听倒最佳。可见作者很善于抓住时机,很会捕捉灵感,作者观察感受自然的能力非同一般。追问:文章题目是听泉,为什么只有一段反映深夜听泉的情景?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3)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反映生活。如把泉水的时隐时现比做绕膝的女儿和自己撒娇;再如把钟声和泉声相应答比做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很得体,十分传情。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追问:作者为什么点头会意?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者会意是因为楹联正合他意,正合“山”意,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鼎湖山的清澈和浓碧,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鼎湖山景色的精神实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鼎湖山的景色特点,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所有游览者的心声。)

  2)、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从中,恐怕没有人能够分辨得出。

  (追问:菩提本身不高贵,那么高贵之处在哪里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关键是人的精神品质高贵。释迦牟尼的精神品质高贵,他不贪图王位,潜心钻研,一心探索生命的意义。)

  3)、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追问: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者把鼎湖山的泉声比做交响乐,那么这个交响乐的指挥棒应该就是自然规律,不可能是哪个音乐家。)

  4)、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追问:为什么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因为鼎湖山的泉多,泉美。更主要的是泉水能滋润万木,使鼎湖山生机盎然。)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听觉欣赏表现生活的方法十分新颖,十分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今天就以《夏日纳凉听夜》为题,回忆自己夏日夜晚纳凉的情景,反映夏日夜晚的美丽和宁静,反映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谢大光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千米,主峰为鸡笼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的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6、《故乡》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故乡》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内涵深刻的关键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同学们,谁不希望家乡好呢?看到家乡繁荣昌盛,谁不高兴呢?可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回到故乡时,却看到故乡很衰败萧条,故乡人生活很艰难。你说鲁迅先生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鲁迅先生回家的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鲁迅回到故乡看到了哪些不愉快的生活情景?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阴晦(huì)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潮汛(xùn)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吓(hè) 瑟(sè)索 黛(dài)恣(zì)睢(suī)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悲凉:悲哀凄凉。

  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仿佛:大体相似;差不多。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境况:光景,指生活状况。

  应酬:交际往来,以礼相待。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我”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搬家的情景,反映农民代表闰土的生活情景和小市民代表杨二嫂的生活情景,反映农村经济日益调敝的情景,反映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情景,反映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思考,反映作者强烈要求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思想信念。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故乡会发生这么大变化?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鲁迅回到故乡看到了哪些不愉快的生活情景?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鲁迅回到故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乡萧条衰败的景象,“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接着想起少年闰土,想起闰土的活泼可爱,想起闰土的勇敢能干,想起闰土捕鸟刺猹的事,想起闰土的知识丰富和视野广阔。接着,见到“豆腐西施”杨二嫂,现在却变成“圆规式的姿势”,说话变得尖酸刻薄。最后才见到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通红,手里提着长烟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见面称我为“老爷”,家庭境况很不好,孩子多,兵荒马乱,“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后来,“我”乘船离开故乡,“我”非常的气闷,非常的悲哀。“我想:我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但“我”又觉得希望茫远,不过“我”想“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回到故乡搬家的情景就是这样。追问:中年闰土见到“我”开口闭口称“我”为“老爷”,一般人会很高兴的,可鲁迅为什么很气闷,很悲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略。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运用课文通过人物变化来反映家乡变化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课文通过人物变化来反映家乡变化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和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通过反映典型人物的变化来反映故乡的变化。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富有活力、勇敢机智,是那时的“我”羡慕的小英雄;二十年后,中年闰土憔悴不堪,呆滞麻木。更可怕的是他精神的变化,他称“我”为“老爷”,将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他是在生活重压下“辛苦麻木而生活”的劳苦大众的代表。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貌,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在艰辛生活的折磨下,他变得自私、贪婪、势利、泼悍。她是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的代表。作者反映人物的变化不是目的,目的是反映故乡的变化,反映故乡的贫穷落后,衰败萧条,反映故乡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因而反映作者探求新生活的愿望,反映作者为故乡人民、为后世百姓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2)、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映人物生活和精神状况。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上的对比;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对比;少年闰土跟“我”的友谊与中年闰土跟“我”的隔膜的对比;“我”跟闰土的隔膜与宏儿想念水生的对比;以及苍黄的天底下萧索的荒村与月夜西瓜地美景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反映了故乡的衰败萧条、贫穷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反映作者的苦闷心情,反映作者对新生活的期盼。追问:文中人物对话的作用有哪些?这样写人物对话对你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3)、文章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自然地反映人物的生活,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先是看到故乡萧索衰败的景象,回忆少年闰土后不久,杨二嫂跑来,“我”又想起“豆腐西施”,接着和中年闰土见面,最后离开故乡,探求故乡的出路。追问:作者的思想信念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追问:为什么“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因为“我”见到闰土,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到‘老爷!……”。这种神情和称呼说明我们之间已经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已经产生了无法解除的隔膜。我们之间已经无法沟通了。闰土的心灵已经变得麻木了。这些都是封建等级观念的罪恶。)

  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和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追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句话点明了文中人物的生活特点,提升了文章的品位,从“如何生活”的高度认识人物,反映作者思想的深邃和尖锐,是作者探求新生活的开始和结果。)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追问:为什么“我”的愿望很茫远?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首先作者并不是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而是要改变以闰土、杨二嫂和“我”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的生活,使宏儿和水生他们有个全新的生活。怎样实现这个生活呢?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因此“我”觉得愿望茫远。)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追问: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表明作者打算怎样做?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表明作者要奔走呼号,组织大家起来斗争,起来奋斗,为实现这个愿望而战斗不止。)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变化来反映故乡变化的方法,同学们应该学习,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今天我们可以写母校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或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化形成对比来反映的。可是学生写家乡的变化,就只知道写家乡建筑物变了,生活物品变了等,写社会变化和母校变化也是这样。学习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通过反映人物的变化来反映这些变化。如反映家乡的变化,可指导学生写爷爷或奶奶的变化,写他们七十多岁爱起唱歌爱起打扮的生活情景,再写他们二十几岁时的艰苦生活,形成对比,以此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反映党的政策好。也可指导学生写一位叔叔由游手好闲到致富能手的变化,以此深刻反映家乡变化。再如反映母校的变化,可通过老校长的变化或一个老师的变化来反映。把老校长或老师前后不同时期的外貌、语言、动作和思想感情写出来,还可写到景物和人物活动环境,以反映学校变化。注意写出人物的对话。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鲁迅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7、《往事依依》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往事依依》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童年的读书生活,对照课文认识自己的读书生活,学习表达自己的读书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引用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少年的读书生活,对照课文认识自己的读书生活,学习表达自己的读书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运用引用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1分钟)

  少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什么都想懂,喜欢想象,喜欢读书。你们的少年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学习著名语文教育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看看作者少年读书生活怎样?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认识作者的读书生活,对照课文认识自己的读书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3)、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1)作者看画、读书、读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2)为什么喜欢大声朗诵的国文老师和喜欢教白话文的代课老师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徜徉chángyáng 浩淼miǎo雨晦huì素娥é

  婵娟chán 雕镂lòu 镌刻juān铭刻míng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糊。

  凝注:凝聚,凝结。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少年时的读书生活,反映作者喜欢读书,反映读书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反映作者希望青少年多读书,做一个知趣高尚的人的良好愿望。课文具体反映作者看山水画的情景;反映作者读《千家诗》的情景;反映作者听国文课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我们应向作者学习什么呢?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作者看画、读书、读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2)为什么作者被喜欢大声朗诵的国文老师和喜欢教白话文的代课老师感动了?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作者看画、读书、读诗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能把画、书、诗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作者说看画“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还说“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作者读诗也是这样,如作者说“四季风光就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同学们能做到这些吗?这表面反映作者喜欢看画读书读诗,其实这是最好的读书方法:把诗文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感悟品味,而不是只见文字不见生活。我们应好好学习之。再说,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田汉的诗《南归》给作者的影响之所以很大,也是因为诗词反映的生活情景被老师动情的朗诵再现出来而使作者感动的。如作者说“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慷慨悲歌也就进入了角色。进入角色也就把当时的生活情景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学会运用引用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引用的方法,以《我的读书生活》为题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读书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知趣高尚的人。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预设要点多媒体显示一下。(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按总分总的顺序,选取典型事例反映生活。文章开头总写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后分述,选取几件典型事情反映自己的读书生活。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每个事情都很动人,共同反映作者少年读书生活的全貌,最后总结点题:往事依依,催人奋进。追问:文章过渡衔接照应自然,浑然一体,请大家说说过渡衔接照应是怎样的?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运用引用的方法反映生活。如作者读《千家诗》的情景,就是通过引用来反映的。作者说“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如何美丽,如何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引用诗句的方法把这个情景再现出来了,也把自己读诗的情景再现出来了,这个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追问:写作引用诗句的作用有哪些,应注意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追问:作者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有什么作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样衬托几件事的历历在目,也很自然地入题、引起下文。)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追问: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怎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句话把“美丽的生活花环”和“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形成对比,突出了美丽的生活花环,巧妙地引起下文,也巧妙地承接了上文。)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追问:作者读诗方法好在哪里?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好在作者能把五彩纷呈的世界浮现在脑海里,能够享受美,享受浓浓郁郁的生活情趣。我们同学们读书也应该这样,再现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享受浓浓郁郁的生活情趣,而不能只看到文字,只看到文章,只分析文章,只学习语言,看不到生活。语文学习的病根就是没有看到生活,我们一定要改。)

  (4)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知趣高尚的人。

  (追问:这句话含有什么哲理和感情?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句话说明学习语文必须多读书,做人必须多读书的道理,也反映了作者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引用诗句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我的读书生活》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生活。读书生活是一个大平面,我们可以仿照课文选取几个点来反映,如不同时期读书的情景和感受,可以选三个来反映自己的整个读书生活,每个点都可以运用引用原文语句的方法来反映当时的读书情景。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第四段。

  2、课后阅读于漪老师的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她是一个曾经的偶像。19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于漪与其说是一位语文老师,不如说是一位挺立在语文教育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

  2、写作背景:

  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

8、《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

  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含义丰富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富于想象的童年生活,认识自己的童年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富于想象的童年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教学难点:

  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目标。(1分钟)

  多媒体播放《童年》。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充满想象的。你们的童年很有想象吗?今天我们学习《幼时记趣》,看看作者童年的乐趣在哪里?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理解文言词语,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认识作者富于想象的童年生活,认识自己的童年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翻译课文其实也就是把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1)作者童年的乐趣是怎么产生的?2)作者童年有这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让学生读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稚zhì 藐miǎo鹤hè强jiàng

  淚lì 怡yí 凹凸àotū庞páng

  砾lì邱qiū壑hè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倔强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在理解注释的基础上,请二个学生翻译课文,把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用现代汉语连贯地表达出来。

  4、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些充满想象和联想的生活情景,具体反映作者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生活情景,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你的童年有哪些富于想象的趣事呢?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作者童年的乐趣是怎么产生的?2)作者童年有这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的乐趣是明察秋毫,大胆想象联想,能有物外之趣。作者想象合理神奇。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如此高妙的境地,怎不叫人拍案叫绝,怎不令人神往?神游山林,作者由从草、虫蚁、土砾联想到山林、野兽的美景,自然心旷神怡,兴味盎然。蛤蟆吃虫作者鞭打蛤蟆的情景,更是把蛤蟆想象成庞然大物,力大无穷,能够拔山倒树,就是这样的庞然大物,都被“我”驱之别院,可见“我”多么神勇,多么侠义。“我”成了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英雄了。这符合儿童心理。这是儿童最快乐的事情。可见作者是个会观察,情感丰富,敢于想象联想,聪明善良勇敢有正义感的少年。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以《我的童年》为题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预设要点多媒体显示一下。(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反映生活。课文开头总说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后详细反映三个生活情景,说明如何“明察秋毫”,如何“时有物外之趣”。这样先总后分,脉络清楚,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追问:文章的结构特点如何?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运用想象和联想反映生活。文章主要反映童年的乐趣。这个乐趣主要体现在童年的想象和联想,因此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童年的想象和联想如何给儿童带来无穷乐趣的。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把从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山丘。追问: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有哪些?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是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追问:“夏蚊成雷”说明什么?“群鹤舞空”是怎样的景象?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夏蚊成雷”说明蚊子多,叫声大,语言多么简朴自然生动;“群鹤舞空”多么美丽的景象。这么美丽的景象用来形容蚊子,想象多么大胆神奇。)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追问:“项”为什么会“强”?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观赏群鹤舞空图时间长,精神专注、入迷。)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追问:蛤蟆吃虫动作的特点怎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蛤蟆吃虫动作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也说明作者观察仔细。)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追问:为什么要“鞭数十”后“驱之别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痛恨强暴保护弱小的善良正义之气很强,有侠肝义胆。)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想象和联想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我的童年》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生活。其实,也就是把自己童年时的诸多想象和联想写出来。童年时的想象和联想很多,如我小时候没得吃,就想象自己在田埂挖锅烧饭烧菜吃;有时为了打败对手,用木棍当枪练拳;有时想象飞上天,跳下海等等。这些事情都可以写出来,以达到反映自己童年的生活情景,反映童年的乐趣的目的。写作时,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不要觉得它们不真实没意义而不去回忆思考和构思。这样就写不好本次作文了。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

  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9、《最后一课》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认识理解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的爱国思想和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了解小说反映生活的特点,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蕴含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同学们,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的时候,你们会怎样对待呢?当外族侵略者要剥夺你们的学习权利时,你们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课》。看看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这个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认识理解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的爱国思想和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最后一堂法语课有哪些异常的情景?为什么?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匙(shi) 藤(téng)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祈(qí)祷(dǎo)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最后一课特别安静,气氛不平常,老师穿着礼服,后排还坐着镇上人的情景,反映小弗郎士自责没有学好法语,害怕老师,在最后一课变得学习认真、喜爱法语、理解老师、崇敬老师的情景,反映韩麦尔先生无比留恋最后一课,无比珍惜最后一课,使尽全力教学法语,对国土沦陷感到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情景,反映韩麦尔和小弗郎士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爱国精神。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最后一课的学习内容怎么这么多?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最后一堂法语课有哪些异常的情景?为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最后一课的异常之处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校异常安静,“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后面还坐着镇上的人。二是韩麦尔先生今天穿着礼服,打着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说话很温和,教学最卖力,语法课完了,又上习字课,还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三是小弗郎士的变化。小弗郎士后悔、自责自己没有学好作文、语法;小弗郎士从一个不爱学习、贪玩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热爱法语的孩子;小弗郎士今天觉得韩麦尔先生的课很好懂;小弗郎士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和钦佩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常呢?因为国土沦陷,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明天就没有学习法语的机会了。这些异乎寻常没有一个不饱含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感情的。可以说,每个异常都是跳动的爱国音符。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了解小说反映生活的特点,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蕴含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个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本文是小说。小说反映生活的方法一般是在典型事件,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而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也不例外。小说反映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就是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的。他说小弗郎士、说学生父母、说自己、说法语;他穿礼服、讲语法、上习字课、教历史等;他激动、沉痛、依恋、悲痛。他的每个言行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小说反映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他对韩麦尔先生穿戴和言行的理解、对自己学习的后悔和自责、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和敬佩等感情都是通过他的心理活动来反映的。

  2)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以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为主体来表现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小说从小弗郎士上学迟到写起,按时间顺序写到上学路上的见闻,写到学校和班级的见闻,看到老师课堂上的穿戴和动作,听到老师课堂上的语言,感受老师的思想和感情,最后写下课。整堂课都是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和感受来联系的,整篇文章也是这样的。

  3)爱国是个老话题。古今中外反映爱国的文章很多,可是这篇小说反映的主题角度新,构思巧。本文以一堂课为视角,围绕最后一课反映主人翁的异常生活,反映国土被占领,尊严遭践踏给国人带来的巨大伤害,反映主人翁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候,各机关单位都会有一些异常情况,都能表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用“最后一课”这个角度来表现这个老话题,是最恰当的了。这说明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非同寻常。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追问:语言的作用有这么大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因为牢记语言,就能不忘民族尊严,不忘民族耻辱,还能用祖国的语言来团结人民和侵略者斗争,赶走侵略者,争取解放,因此可以说“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如果忘记语言,就等于忘记民族尊严,忘记民族耻辱,就等于彻底亡国。这句话巧妙运用比喻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这些内容,给人很深的印象,发人深思。)

  2)、这个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追问:为什么要把他知道的东西全教给我们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以后没有机会教自己知道的东西了。这话反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句妙在表面没有说明人物的爱国感情,但爱国感情却显得更浓更感人。以下几句也是这样。)

  3)、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追问: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专心画“杠子”算是法国字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他们之所以能这样专心,把“杠子”都算是法国字,可见他们多么热爱法语,热爱祖国啊!这话巧妙地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追问:他们真的会强迫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不会。这话巧妙地反映德国士兵的愚蠢,反映“我”对侵略者的憎恨,反映“我”的爱国思想和精神太强,以致产生这种想法。)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塑造典型人物表现生活的方法十分巧妙,十分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今天就以《最有趣的一课》为题,反映这堂课的全过程,反映这堂课的气氛和环境,反映这堂课有趣的形式和内容,反映这堂课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有趣之处,反映这堂课学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有趣之处。文章要以“我”见闻感受为线索,围绕“有趣”展开,文章语言要诙谐有趣,并像课文语言一样表面不提有趣,实则非常有趣。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都德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背景介绍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雪》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狼》导学案、教案(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幼时记趣》自主感悟生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雨霖铃》说课稿(原创)(粤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雨霖铃》(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枣核》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赵普》第一课时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必修说课) 种树郭橐驼传: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周庄水韵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相关信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尝试,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的评课稿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垃圾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