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9-01 14:32:21

《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李枝能•示范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

  授课时间:2010年5月13日下午第2节

  授课班级:寨乐中学八⑨班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2、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鸭蛋中饱含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时有哪些风俗?(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民间有哪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加清明节)(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引出文章写作的主体──“端午的鸭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捉摸出如许滋味?)

  二、感知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齐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注意本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端午的风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其中哪些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哪些是作者的家乡特有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上面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端午的风俗,从整篇文章看,在这些风俗中作者重点围绕哪一个风俗展开的?(端午的鸭蛋)

  3、的确,作者这篇文章是围绕他家乡的鸭蛋展开的,那么我们下面一起来品味一下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看看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特点?

  4、请同学们再一起来朗读文章的第2、3自然段,读的时候要考虑刚才老师提的那个问题。

  5、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的特点:(多、奇、好。)

  6、再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特点的时候,让学生用文中内容加以说明。

  特点讲完后,抓住文中“空头”二字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特点:

  (问:刚才同学在讲高邮鸭蛋的特点的时候,有一个词“空头”怎么来理解?)

  “空头”:敲后空的地方。学生解释后,追问这个词属于口语还是书面语?

  那么请同学看看本文中还有没有类似这种特点的语言了?

  (学生寻找,举例回答)

  7、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使用这种平俗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8、平俗的语言,固然自然鲜活,明白如话,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华美和灿烂。所以要想文章的语言自然而又华美的话,语言中除了要运用平俗的语言外,还需要加上一些优美典雅的语言。那么我想请同学看看汪曾祺在这篇文章中是否运用了典雅的词语?

  (或者,教师举一例点明该语段使用的语言具有文言的特点,给人带来一种典雅而高深的感觉。如“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接着学生在文中举例,并作简要分析,教师简单点评。

  9、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说其雅,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文言词;说其俗,是它适度地运用了口语。雅俗相济,使文章的语言既华美又清新,读来是一种享受。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0、作者用这样华美而又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家乡端午的鸭蛋,可见家乡的鸭蛋在作者心中是印象深刻。

  问:大家想一下过春节时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印象深刻的?(鞭炮、饺子、元宵、灯笼、压岁钱等等)

  印象深刻代表着什么?(喜欢)推己及人

  请同学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自豪、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11、这些语句中除了充满了作者对鸭蛋的感情,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什么感情?

  (学生可能会说到:对家乡的喜爱。)

  12、作者写鸭蛋是为了写家乡,但是这里写的鸭蛋不是普通的鸭蛋,他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中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端午吃鸭蛋这是一种民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写鸭蛋还是为了写什么?

  写端午,不仅仅是端午,具体地说应该说是端午的民俗风情。那我们再进一步想想看,写端午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又可以由点到面来写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端午的风俗,品味汪曾祺富有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的语言风格;以及一个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人生的哲理。

  四、布置作业:P139研讨与联系一

2、《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

  ---岳阳楼区学院路中学蔡军华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掌握“掩、门楣、腌腊、络子、胤”等词的读音、字形。

  2、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过程与方法】: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系j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ng拧nng成小绳门楣mi用酒和hu苋菜xin籍贯j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o大襟jīn车胤yn熏xūn五毒似的sh旆de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又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的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视野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茨菇()()晾去()辗转()韭菜()

  (2)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3)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4)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2、共同体味端午的味道。

  板书设计:

3、《端午的鸭蛋》学案及练习(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学案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安排。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从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一、资料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整体感知

  1、查一查,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囊萤映雪()络()子

  2、写一写,根据拼音准确写出汉字。

  车yìn()城huáng()庙sù()然起敬yān()鸭蛋

  3、想一想,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练囊:

  4、浏览课文,理顺文章思路。(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理顺文章思路。)

  5、作者善于发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情趣,本文通过对“端午的鸭蛋”的难以忘怀表现了怎样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赏析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有何作用?(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朗读文章第2、3自

  然段。)

  方法链接:写作手法

  A、对比B、衬托C、象征D、先抑后扬(先扬后抑)E、托物寓义

  3、写“高邮咸鸭蛋”与“端午的鸭蛋”有何联系?

  4、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是不是多余?为什么?(朗读文章第6自然段。)

  5、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示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最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积累迁移

  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如:吃粽子、系百索子、挂符、赛龙舟等。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méixiànjínángyínglào2.胤隍肃腌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反光刻苦读书故事。

  4.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5.文章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豁达恬然,善于去感受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和诗意之

  美。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三、1.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①上海店也卖高邮咸鸭蛋②高邮双黄蛋多③与其他地方的咸鸭蛋对比)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3.为下文的“端午的鸭蛋”渲染气氛,作下铺垫。

  4.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5.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

  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此句中,“尤为别处所不及”古汉语的点缀使句子多了书卷气,且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语言的典雅之美。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4、沪教版七上《你是我的辞典》(公开课教案)(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标题的双重含义。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人物面对逆境时乐观、坚韧的品格,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人物之间的真情。

  3、学习主人公乐观积极,顽强坚韧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懂得在逆境中应具有积极乐观、顽强坚韧的品格。

  一、由题导入、析题:

  1老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有位老师不说话,肚里学问却很大,如有字词不认识,你就快去请教他。(谜底:辞典)

  2从这个谜面,你能发现辞典有些什么特点吗?

  3“辞典”前加上“你是我的”,你又会想到些什么?

  4针对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想要了解些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释疑:

  课题为“你是我的辞典”,“你”是指谁?“我”又是指谁?

  三、理解“你是我的辞典”的双重含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一)理解“女儿是父亲的辞典”这层含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1为什么你认为女儿是父亲的辞典?

  2这里辞典的意义是什么?

  3父亲为什么要让女儿做他的辞典?

  4从中可看出父亲和女儿的性格各是怎样的?

  5师小结。

  (二)理解“父亲是女儿的辞典”这层含义,把握人物精神品质(性格特征):

  1为什么你认为父亲是女儿的辞典?

  2这里辞典的意义是什么?

  3从中可看出父亲和女儿各有什么品质特点?

  4讨论:父亲突然阻止我上大学,然而最后又同意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5师小节。

  四、拓展(生活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象本杰明这位父亲一样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辞典”,如你的父母、老师甚或陌生人,他们都是值得你敬重或学习的人,那让我们翻开这些厚重的“辞典”,去看看这些“辞典”都教会或让你懂得了什么?

  五、回到课题,重释课题

  六、作业:随笔:读《你是我的辞典》有感

  附板书:

  你是我的辞典

  女儿父亲教会单词,提高语言能力

  父亲女儿教会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

  处世之乐观顽强、学习之坚韧刻苦

  善良、宽容自尊心强、

  乐观、坚韧刻苦好学、

  刻苦、爱女儿爱父亲

5、《芦花荡》教学设计(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6、《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7《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0年,地点:横山多媒体教室:执教:左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请同学再说说它的由来,及其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课件显示端午节的来由)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课件显示)

  2、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课件显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本,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课件显示]

  (2)看图片,知风俗: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

  (3)作比较,说含义: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4)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5)看文段,谈感情: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6)赏文字,忆童年: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五、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1)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六、揣摩语言(找句子,说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七、拓展训练: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煮鸡蛋……)(课件显示)

  2、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童年的趣事是什么?端午有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3、写作文:家乡的端午节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受戒》《大淖nào记事》)

  说端午-------介绍七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情感: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

  作业:“家乡的端午节”或其他。

7、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积累古诗文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难点: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复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教案

  学生准备:课前复习、准备《解读3+2》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展示目标 1.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当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的三篇史传文学,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圣贤作心灵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从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

  2.展示本课复习目标

  听、思、

  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

  自主复习

  提示:因为本单元知识量大,知识点集中,向学生布置自主复习的任务。明确复习任务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名句积累等。

  投影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回答

  提示:自主练习题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题,需要学生强化记忆。讲评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把出错的环节重点记忆,归类整理。

  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

  分析归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三篇史传的主旨立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部分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进行调控。 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内容,进行主旨、人物形象、写法特点的概括,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引导、订正。

  。

  展示交流

  1、主旨立意:

  1、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2、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3、在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学法指导:归纳主旨是在借助注释,联系背景的前提下,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局部剖析进行概括。

  2.分析《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陈胜: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有志有谋。

  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静、不畏强暴、机智果敢、据理力争。

  诸葛亮:远见卓识、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雄才大略、鞠躬尽瘁,是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是在了解作者对文中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3.总结《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陈涉世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洁富表现力。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比、衬托、人物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出师表》:议论、叙述、抒情水乳交融;语言质朴、恳切、精练。

  学法指导:总结写作特色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学生明确

  圈点勾画

  记笔记

  拓展迁移

  总结反思

  循序渐进,学有所获,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写法及感悟体验等仿照例句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可以谈学习本文后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或体验,引导生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例: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获取成功。

  《出师表》一文总结了蜀汉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的“亲贤臣,远小人”。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要做国家建设的“贤人”。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交流有关学习本文的收获。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单元重点语段及五首宋词。

  2、完成《解读3+2》

  3、推荐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背一背

  做一做

  记一记

8、《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李枝能•示范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

  授课时间:2010年5月13日下午第2节

  授课班级:寨乐中学八⑨班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2、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鸭蛋中饱含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时有哪些风俗?(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民间有哪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加清明节)(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引出文章写作的主体──“端午的鸭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捉摸出如许滋味?)

  二、感知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齐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注意本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端午的风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其中哪些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哪些是作者的家乡特有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上面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端午的风俗,从整篇文章看,在这些风俗中作者重点围绕哪一个风俗展开的?(端午的鸭蛋)

  3、的确,作者这篇文章是围绕他家乡的鸭蛋展开的,那么我们下面一起来品味一下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看看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特点?

  4、请同学们再一起来朗读文章的第2、3自然段,读的时候要考虑刚才老师提的那个问题。

  5、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的特点:(多、奇、好。)

  6、再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特点的时候,让学生用文中内容加以说明。

  特点讲完后,抓住文中“空头”二字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特点:

  (问:刚才同学在讲高邮鸭蛋的特点的时候,有一个词“空头”怎么来理解?)

  “空头”:敲后空的地方。学生解释后,追问这个词属于口语还是书面语?

  那么请同学看看本文中还有没有类似这种特点的语言了?

  (学生寻找,举例回答)

  7、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使用这种平俗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8、平俗的语言,固然自然鲜活,明白如话,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华美和灿烂。所以要想文章的语言自然而又华美的话,语言中除了要运用平俗的语言外,还需要加上一些优美典雅的语言。那么我想请同学看看汪曾祺在这篇文章中是否运用了典雅的词语?

  (或者,教师举一例点明该语段使用的语言具有文言的特点,给人带来一种典雅而高深的感觉。如“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接着学生在文中举例,并作简要分析,教师简单点评。

  9、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说其雅,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文言词;说其俗,是它适度地运用了口语。雅俗相济,使文章的语言既华美又清新,读来是一种享受。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0、作者用这样华美而又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家乡端午的鸭蛋,可见家乡的鸭蛋在作者心中是印象深刻。

  问:大家想一下过春节时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印象深刻的?(鞭炮、饺子、元宵、灯笼、压岁钱等等)

  印象深刻代表着什么?(喜欢)推己及人

  请同学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自豪、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11、这些语句中除了充满了作者对鸭蛋的感情,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什么感情?

  (学生可能会说到:对家乡的喜爱。)

  12、作者写鸭蛋是为了写家乡,但是这里写的鸭蛋不是普通的鸭蛋,他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中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端午吃鸭蛋这是一种民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写鸭蛋还是为了写什么?

  写端午,不仅仅是端午,具体地说应该说是端午的民俗风情。那我们再进一步想想看,写端午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又可以由点到面来写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端午的风俗,品味汪曾祺富有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的语言风格;以及一个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人生的哲理。

  四、布置作业:P139研讨与联系一

9、《珍珠鸟》教学新设计(县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叙述描写之中的写法。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听读与自主阅读中感悟、欣赏文章;在思考和交流中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的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与深刻哲理,体验反思,学会信赖。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学习难点: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

  学习设想: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分别用“三个句式”贯穿其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与探究,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进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预习要求: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冯骥才。②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时数:一节

  学习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鸟鸣声。

  清脆的鸟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而人类奉献给鸟儿的却是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曾几何时,我们已很难听见小鸟悦耳的歌声了。当你目睹生性胆小的珍珠鸟趴在人的肩头做梦时,你的感想如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冯骥才,走进珍珠鸟,去聆听那首感人肺腑的信赖的颂歌。

  二、屏显珍珠鸟的图片,简介珍珠鸟。

  三、理解——感受温馨的情谊。

  ①、听读课文,划出交代“我”举动的语句,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步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②、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句式说话“因为(我)……所以(珍珠鸟)……”,来感受人鸟之间的温馨的情谊。

  ③、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在平静地叙事描写当中,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将人鸟相亲相爱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温馨的情谊。

  四、品味——学习细腻的语言。

  开展小组学习,把文中描写珍珠鸟的句子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然后用“我觉得句(词)写得美,美在它写出珍珠鸟”句式说话。

  五、感悟——探究深邃的哲理。

  ①、如果人世间失去信赖又会怎样呢?请看三幅图片。

  ②、思考: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

  ③、用“要赢得信赖,就应该。”的句式说一句话。

  结束语:关爱、宽容、理解,尊重,是通向信赖的桥梁!有了它们,你、我、他,都能在湛蓝的天空下,在和煦的春风里创造出信赖的美好境界。而信赖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地球家园就会安定和谐。生命是如此美丽,请善待和珍爱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六、作业;

  ⑴ 有人说:方寸之地,何谈信赖!作者真的关爱珍珠鸟就应该放它回归自然,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⑵ 回忆生活中,你接触某种小动物的深刻经历,完成一个重点表现接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的作文片段。

10、散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分歧?(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分歧的?当时是怎样想的?明确:(散步时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伴儿子的时日还长——尊老母亲:走小路疼爱孙子——爱幼我:走大路委屈儿子顺从母亲

  因为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4)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同学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三、细读6、7、8三小节,研读有关句子,学生讨论解决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问题:把我解决在散步时遇到的分歧说成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作出选择,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明确:民族领袖在关键时候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是家庭的中心人物,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分歧,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这样说决不是小题大做,这也是我感到责任重大的原因。

  拓展:在发生分歧时,如果依从了儿子,结果会怎么样?

  明确:母亲心中或多或少会有阴影,儿子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家庭将不再和睦

  引申:同学们,平时在家中与爷爷奶奶也会发生这样的分歧吗?

  如吃饭,老年人爱吃软饭,年轻人爱吃硬一点的

  老年人爱吃清淡的,年轻人爱吃油腻的

  看电视,老年人爱看戏曲,年轻人爱看偶像剧……

  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应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示,凡事应以尊老为前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①问题:“不算重”、“轻”与“整个世界”矛盾吗?

  ②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不算重”、“轻”是指母亲和儿子的体重,“整个世界”是说母亲和儿子在我和妻子心目中的分量,因而并不矛盾。

  我背上的是母亲,代表过去;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代表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我和妻子背的可不就是整个世界吗?所以我和妻子稳稳地、慢慢地、仔细地,可见我和妻子对生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3、集体朗读6、7、8,体会文中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四、这篇文章不光情美,景也美,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金色的菜花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美丽的景色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也是作者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的心情的写照。作者从春景联想到生命,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五、韵律美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对称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体验拓展:

  (1)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停留在作者家中,还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你了解哪些亲情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父母的深爱我们无以回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怎样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快乐轻松一些,是我们做儿女值得深思的问题。过渡语:

  七、课堂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板书设计

  散母亲承前

  分歧“我”、妻子使命感

  步儿子启后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铁骑兵》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杜牧诗三首学案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人教版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陋室铭》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文讲评课件肖像、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苏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民为贵》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从描写中品读人物复习《藤野先生》和《热爱生命》 内乡县灌涨初中王红丽 (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拟写颁奖词(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相关信息 端午节的演讲稿500字 端午节专题演讲稿文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总结幼儿园 端午节简单问候短信83句 端午喝雄黄酒的问候短信88句 端午节诗歌朗诵演讲稿 端午节诗句古诗94条 端午节短信问候领导71句 端午节演讲稿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