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中国石拱桥》导学稿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 潘红霞 审核 语文教研组 日期 11.3
课题 《中国石拱桥》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导学
目标 1、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继续了解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及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味语言,总结全文。
重点
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
学
过
程 一、温故而知新
1.说说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2.说说卢沟桥的特点。
二、预
习
导
学 1、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指名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3、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齐读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三、合
作
研讨。
一、研讨文章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中国石拱桥》?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4)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先整体,后局部: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二、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引典籍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
四、课
内
精
读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五、写作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
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五、课
后
小
结 在同学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七、布
置
作
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3、牛刀小试
(1)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4、继往开来
(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
提示:对未来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可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2)课外搜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
教
学
反
思:
2、《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
(一)知识梳理
1、说明文是指客观地或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两类:(1)说明文(2)说明文
3、常见说明顺序:
①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②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总体—部分……)
③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式、式。
5、了解作者:茅以升,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三、研讨与交流
1、文本梳理:
第一层(1-2段)介绍石拱桥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3-9段)主要以、为例具体的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分析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层(10段)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2、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依次举了哪几个例子?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3、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为什么选两个而不只选其中一个呢?
4、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四、自测自评
1、借助工具书,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洨()河匀称()佥()河堤()郦道元()桥dūn()和xié()饮jiàn()堆qì()残sǔn()推chóng()hú()形惟妙惟肖()
2、解释词语:
绝伦:
惟妙惟肖:
3、第5段对赵州桥特点的说明分作四点,写作结构形式是,这四点的安排顺序是;这种说明方法叫,其中(一)(二)(三)方面着重说明赵州桥的特点,(四)方面着重说明赵州桥(艺术价值)的特点。
3、《中国石拱桥》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1.定义: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种类:(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3)科学小品文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总体到部分……)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一种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5.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作引用、作诠释等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在准确的前提下,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平实、生动)
二、作者介绍: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ú()形拱()形匀称()张鷟()xiáo河()残损()惟妙惟肖()石砌()推崇()巧妙绝伦()
2解释: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古朴:
匀称:推崇;
3、理清课文的结构
(了解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
三、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4、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5、分别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赵州桥 卢沟桥
1)1)
2) 2)
3) 3)
4)
6、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些特点的时候,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
7、第10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8、理清说明文的顺序
四、找出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五、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能否去掉?)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可算是”能否删去?)
4、《老山界》导学案(一)(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老山界》导学案(一)
科目:语文年级:七主备人:周国民课型:新授时间2007/5序号___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观察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
1.字词
惊惶(huǎng):惊慌,恐惧。
苛(kē)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ān)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jué咀嚼 ┏shèng盛开
嚼┫ 盛┫
┗jiáo(口语)嚼口香糖 ┗chéng盛饭
2.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3.内容结构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结构。
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后,填写如下表格:
时间
地点
活动
第一天天黑
下午山脚
山沟登山
行军
夜里
山腰
露宿
半夜下午
山腰山顶,下山路上
冻醒下山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上山路上
登山
〔说明:设计这一表格,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层次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从而理解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特点,同时,填写“活动”一栏,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4.课文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深入探究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有何好处?
课堂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矗()立péngpài()()蜷()曲jǔjué()()呜咽()酣()然入梦落()得很远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A、叹息B、轰响C、轰鸣),大概是在(A、哭泣B、叹息C、怒吼)自己的命远;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三、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教后反思
5、九《古诗四首》导学案(一)(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九《古诗四首》导学案(一)
科目:语文年级:八主备人:周国民课型:新授时间:2007.10序号:_____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导学过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
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五.课外延伸
1.选择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首,写下自己的感受。
2.收集其他各个时期的爱国诗篇,加以背诵。
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 )秦hu俰()夜泊( )夜阑(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①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分)
教后反思:
6、《老山界》导学案(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老山界》导学案(二)
科目:语文年级:七主备人:周国民课型:新授时间2007/5序号___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观察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思考理由。
3、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列出纲要;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4、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可由学生展示学习卡片完成):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在“之”字拐的路上行军;山腰露宿(表现);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5、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讨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6:(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朗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
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紧”、“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战士们又具有的乐观精神。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谧,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课堂检测:
1: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2、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教后反思:
7、《中国石拱桥》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中国石拱桥》学案
初二语文组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教学设想
1、借助课文标题,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利用讨论的方法,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法导引
这是一篇说明文,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了解对象:说明了什么事物?
2、抓住特征:说明的对象具有哪些特点?
3、理清顺序: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4、找准方法: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品味语言:语言有什么特点?
『相关资料』茅以升(1895-1989),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从小好学上进,善于思考。10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淹死了不少人,这件事给茅以升震动很大,他暗下决心,长大了要造结实的桥。1916年,他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官费留美研究生,1920年获博士学位。在旧中国,由他主持建成了钱塘江大桥——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加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是千万座石拱桥中的杰出代表。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江河大地……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预习导学
一、给括号前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拱()形洨()河陡()坡和谐()残损()桥墩()推崇()惟妙惟肖()
二、给多音字注音:
饮()涧匀称()
饮称
饮()马称()呼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描绘得精妙逼真。()
2、非常精巧美妙无与伦比()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解决“预习导学”内容
二、读课文,给每段标上序号,提出不懂得地方。要求:提问题时,先说出是哪一段,再说是哪些句子。
三、概括各段大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四、给课文题目添加定语。(所添加的内容尽量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的中国石拱桥
五、思考:中国石拱桥有很多,文章为什么只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
《中国石拱桥》学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教学设想
1、借助课文标题,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利用讨论的方法,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训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文题目:中国石拱桥。
(二)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弧(hú)形拱(gǒng)形洨(xiáo)河
陡(dǒu)坡和谐(xié)残损(sǔn)
桥墩(dūn)推崇(chóng)惟妙惟肖(xiào)
二、给多音字注音:
饮(yǐn)涧匀称(chèn)
饮称
饮(yìn)马称(chēng)呼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描绘得精妙逼真。(惟妙惟肖)
2、非常精巧美妙无与伦比(巧妙绝伦)
(三)质疑解难
1、请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地方。要求:给每一段标上序号;提问题时,先说出是哪一段,再说是哪些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什么意思?
“初月出支,长虹饮河”是什么意思?
“卢沟晓月”的“晓”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释和集体讨论弄明白。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其中“28道拱圈拼成"”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靠讲解使学生明白,最好利用画图或可演示的教具,效果更好。
(四)整体感知
①石拱桥的外形
②石拱桥的结构
③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④赵州桥的的历史
⑤赵州桥的特点
⑥卢沟桥的特点
⑦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⑧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⑨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⑩解放后石拱桥的新发展
(五)给课文题目添加定语。
给3分钟时间思考、准备,尽量对所添加的内容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学生可能添加的定语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丽而坚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有优良传统的……
多姿多样的……
体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
[说明]这一个步骤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说读的目的。
(六)思考
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
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
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逐一引导他们弄明白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学生研究这两座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征”。
明确: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8、《中国石拱桥》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中国石拱桥》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初步了解本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
基础知识积累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惟妙惟肖()匀称()
暴涨()倾听()佥载()洨河()
二、解释词语:古朴:匀称:胜景:
巧妙绝伦:惟妙惟肖:推崇:
三、走近作者: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发表于是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阅读感知
一、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是说明文中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其特征是(选用课文中的短语回答)
。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梳理文章结构。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细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顺序,结合具体的语段写出你的发现。
4、想一想:本文向大家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探究
(一)1.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
2..作者写中国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3.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4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5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说明方法大盘点: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精读课文,盘点文章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探究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课本具体的句子上作批注。
示例: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至21.6米。”
……这是“列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有关知识,。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这是“打比方”,把石拱桥的桥洞形状比作“虹”,生动形象地介绍石拱桥的外形,给人以优美的印象,通俗易懂。
(把你的发现写在课本上)
(三).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请以文中具体的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示例: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接近于到处都有,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我的研究
比较阅读:《我是桥》吴小红
不管走到哪里,桥总是给我太多的感触。我爱望着那些石头的、木质的、水泥的、钢铁的桥身,俯瞰着汤汤流水对桥墩的冲刷,抚摸着桥被风霜剥蚀的痕迹,印入我脑海中的总是它那苍老的面容。岁岁年年伫立不动的桥啊,跨越着高山峡谷,连接着江河天堑,把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平凡或不平凡的人送向远方,而自己却面对一方不变的天地,任凭自然的风雨和岁月的沧桑消磨着青春。我明白,桥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它和教师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教师的事业不是鲜花,甚至不是绿叶。鲜花是令人艳羡的,绿叶是令人敬仰的,它们的事业充满着诗意与辉煌。金秋时节骄傲地悬挂在枝头的果实,就是对鲜花绿叶最好的馈赠。教师的事业是桥的事业,请看:在学生满堂的教室里,教师是知识之桥;在循循善诱的教诲中,教师是心灵之桥;在风云变幻的人生舞台上,教师是灵魂之桥。就像桥只是前进途中的一个部分一样,教师只是文明传递中的一个过程;就像到达目的地的人也许会忘了桥的存在一样,许多辉煌成果中教师的劳动可能被忽略;像许多教师本可以成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一样,桥本身也许可以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厦,成为令人仰止的丰碑,成为美丽如画的园林,但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座桥,永远固守着同一片蓝天,扎根于同一片黄土,遥望着迷人的远方,不断重复着自己的故事。啊,桥啊,桥也有心吗?
是的,我知道,风雨中不堪重负的时候,桥在呻吟;滚滚人流涌过桥身的时候,桥在呐喊;当人们拥抱远方灿烂云霞的时候,桥在期待;当人们创造新的辉煌的时候,桥有寂寞;当人们在远方享受阳光的时候,桥有失落;当人们怀抱鲜花徜徉的时候,桥有欢乐;当人们经过桥去寻找新的风景的时候,桥有骄傲……是的,我知道,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教师是桥;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教师是桥;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教师是桥;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教师是桥。是的,我知道,学生知识的飞跃,需要教师的桥;祖国事业的飞跃,需要教师的桥;人类文明的飞跃,需要教师的桥。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座桥吧,植根于祖国的土壤,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承担着学生的希望,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当学生成为远方丰碑的时候,当祖国成为世界丰碑的时候,当文明成为人类丰碑的时候,你、我、他,我们将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抒发一个教师甘为人梯、甘为人桥的奉献精神,语言形象生动,意蕴丰厚,特别是排比句的运用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与语言特征,为这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学习打下基础。
拓展迁移:1、你心中理想的桥是什么?请赶快动手画出你心中的桥,然后互相交流你设计的成果吧。
2、写写你家乡的小桥,给大家做个简短的说明,300字左右。
3、桥充满了魅力,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感受,课后请搜集有关桥的诗歌、俗语、故事等。总结本节课小组表现情况,给予鼓励。
9、《中国石拱桥》导学案(表格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中国石拱桥》导学稿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 潘红霞 审核 语文教研组 日期 11.3
课题 《中国石拱桥》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导学
目标 1、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继续了解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及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味语言,总结全文。
重点
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
学
过
程 一、温故而知新
1.说说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2.说说卢沟桥的特点。
二、预
习
导
学 1、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指名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3、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齐读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三、合
作
研讨。
一、研讨文章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中国石拱桥》?
(3)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4)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先整体,后局部: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二、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引典籍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
四、课
内
精
读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五、写作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
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五、课
后
小
结 在同学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七、布
置
作
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3、牛刀小试
(1)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
4、继往开来
(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
提示:对未来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可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2)课外搜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的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
教
学
反
思:
10、《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中国石拱桥》导学稿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执笔 潘红霞 审核 语文教研组 日期 11.3
课题 《中国石拱桥》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
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
三、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
学
过
程 一、导
入
新
课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预
习
导
学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
3、简介作者
三、整
体
感
知
1、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1.石拱桥的特点。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3、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四、理
解
探
究
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短语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合作讨论)
1、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2、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五、课
后
小
结
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洨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七、布
置
作
业
1.思考: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