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风唤雨的世纪》段落大意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段(1):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段(2):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段(3-4):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四段(5):引用名言,点明文章的中心。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给问题分分类。(略)
2、下面是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从你们小组的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
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 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来形容?
(原意: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这句诗本来不是写梨花,而是用梨花形象地比喻雪来得快、下得大。在课文中指:20世纪的科技成就又快又多,就像这突如其来的大雪一样,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把人们的美好理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我发现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有的问题可以帮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的问题右以引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3、“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看电视,只需轻轻地按动遥控器,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打开电脑,只需简单地敲击键盘,就可以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晚上,打开电灯,即使是黑夜,我也
可以在明亮地灯光下安心地写作业。手机QQ,手机微信接近了我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距离。高铁和飞机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2、《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大意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部分(2-5):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写西山群岛必将变的更美丽,更加富饶。
课文主题
通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教材课后习题
3.西沙群岛的海里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海洋里的鱼儿们长得千奇百怪。有的身上长着各种花纹,真象美丽的珊瑚在海里移动;有的鱼儿像一个织布的梭子,在水里灵活的窜来窜去;还有的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精灵,在你眼前闪一下就消失不见了!海洋里的鱼儿可真可爱。
3、《美丽的小兴安岭》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总写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第二部分(2-5):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景物和物产。
第三部分(6):总写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课文主题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答:“抽出”,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答:“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覆盖了整个森林。用上“浸”字来形容雾中的森林,使人感到 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
二、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提示:课后第二题是引导理解全文的一道题。它要求学生在获得小兴安岭景色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四季的景色进行比较。这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需要学生分析和思考。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谈,说出自己的理由(理由可以是美丽的风景,也可以是物产丰富)。
例:我要夏天去那里。那里的树木是那样茂盛,遮住了太阳,树林里一定很凉爽。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我很喜欢那种朦胧的感觉。我还要去看野花,和美丽的野花一起拍照,一起聊聊这小兴安岭的美景。
三、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
提示:学习本文写景物的方法:选择能反应这个季节的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
来到稻田
例1:瓦蓝瓦蓝的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在悠闲地飘来飘去。秋风一阵又一阵,悄悄地来到人们的身边,人们感到有点凉意。秋天,一个让人们喜悦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我家乡的田野吧!,农民们正在弯着腰收割金黄色的稻子。长长的稻穗半遮住了人们的身子。当你远眺时,一望无际,真所谓“一颗稻谷知秋来”啊!,一棵棵树上的果实多着呢,有石榴、火龙果、橙子,还有我最喜爱的桔柑……数也数不清。当你随便摘一个果实品尝,哗!很甜哦!真想再吃上……秋季来临,菠萝蜜就散发出迷人的香味,就像有磁性的东西一样把你吸引住了。菠萝蜜长得与榴莲差不多,有圆形的,椭圆形的,只是刺不长,不容易刺到人。当你用大刀切开它,挖出一块肉,放到嘴里,更是甜津津的,不过,还没到秋季时,它可不让你吃哦!秋天是迷人的。我希望成为音乐家,用动听的曲子来歌唱它;又希望成为画家,用五彩缤纷的画来描绘它!
例2:家乡的秋天,正是丰收季节。稻子熟了,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地的“金子”。玉米熟了,农民伯伯把它们垛在木头架上,像一座金字塔;大豆熟了,农民伯伯把它们晒在场院里,发出耀眼的金光。像一些散碎的小金子;高粱也熟了,红红的。狗尾巴一样穗子,正在向人们招手呢!啊!我爱这丰收的秋天。
4、《蟋蟀的住宅》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段(1):讲蟋蟀由于它的歌唱和住宅而有名。蟋蟀出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唱歌,二是住宅。前者人们都很熟悉,后者则不甚了解。下文着重介绍蟋蟀的住宅为什么有名。
第二段(2-6):主要写蟋蟀住宅的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第三段(7-9):讲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写建造过程,说明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认真,一点儿也不随遇而安。可见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这也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美,也体现了作者长期坚持细致观察的敬业精神。
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主要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搜索蟋蟀的巢穴,一连几个钟头细心地观察蟋蟀建造住宅,发现蟋蟀从秋天初寒到冬天,一直坚持不懈地观察蟋蟀。
2.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想想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1)秋天初寒时,蟋蟀选好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草儿茂盛的地方,然后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足踏地,再用后腿上的两排锯把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住宅完成后,蟋蟀还会不断地整修。
(2)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一方面是因为住宅本身就是个“伟大的工程”:住宅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住宅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另一方面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这与它要完成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整修等工作相比,反差巨大,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工程”。
3.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1)这样写极富趣味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说明浅显易懂,易于理解。
(2)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而本题所给片段说明性极强,含有较多专业名词,属于专业性的说明文。
5、《麻雀》段落大意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讲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
第二段(第4-5自然段):讲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猎狗被带走,小麻雀得救。
课文主题
课文讲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种强大的力量。
教材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件事的起因:一只小麻雀从巢里掉到了地上,“我”的猎狗想要伤害它。经过:老麻雀不顾安危从树上飞下来奋力保护小麻雀,最后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慑住了;结果:“我”唤回了猎狗,小麻雀得救了。
2.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
老麻雀的无畏
猎狗的攻击与退缩
(1)课文写老麻雀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节描写描绘出了老麻雀“临战”时的状态和表现,体现出了它的勇敢和无畏。相关句子见第4、5自然段。
(2)作者主要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猎狗的攻击与退缩。相关句子见第4自然段第一句和第6自然段。
6、《鲁宾逊漂流记》段落大意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概括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
第二部分(10-19):写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课文主题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 “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等情节。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
鲁滨逊克服了很多困难是缺乏本子、笔和墨水,于是他通过用刀子刻痕来记录日期;二是缺乏铲子、鹤嘴锄、铁锨等工具,于是他用笨拙的方法来建造房子;三是孤独,有一条狗和两只猫陪伴他,靠找事情做来排遣寂寞。
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是忧郁而寂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开始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如实记录下来,通过好处与坏处的对比,找到了值得宽慰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通过鲁滨逊在岛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积极的人。
选做: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妈妈去外地出差十几天了,我感觉生活学习乱了套。
坏处:1.早晨没有人喊我起床。
2.中午只能在学校吃食堂。
3.家庭作业没有人帮我检查。
4.双休日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像以前一样跟妈妈去游乐园。
5.好久没有吃到妈妈包的饺子了。
好处:1.每天晚上自己定好闹钟,早晨闹钟一响赶紧起床。
2.跟同学们在一起吃饭挺热闹的。
3.写完家庭作业自己检查一遍,比以前细心多了。
4.双休日在家里阅读名著。
5.自己动手包了一次饺子,虽然包的饺子不好看,也没有妈妈包的饺子好吃,但是心里很高兴。
妈妈不在家的日子,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我开始变得独立起来,收获还是很大的。
7、《忆读书》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 (1 ):点题。开篇点题,引出读书的话题。
第二部分 (2-8):读书经历。回忆读书经历,点出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 (9-10):择善而读。以丰富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好书。
第四部分 (11-12段):读书感悟。总结全文,告诉我们“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表达了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告诉青少年“读书好”,勉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答:冰心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有:七岁时读《三国演义》,引起对章回小说的兴趣;然后读了《水浒传》,觉得里面的人物性格生动、个性鲜明,比《荡寇志》强多了;十二三岁时读《红楼梦》,中年时再读,体会大有不同。冰心认为只有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书才是好书。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示例:这句话是作者的阅读体会,读了这句话,我也深有同感。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扩充知识面,就要在课下有选择地、广泛地阅读。在我的书柜里就有许多中外名著,每当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我都会读上一个小时。在阅读中,我了解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阅读让我感到幸福,从书中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快乐。以后我还会坚持阅读,让阅读伴我成长。
3.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一半。
我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
示例一:。字音读不对,自然也很难理解这个字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句子的含义,不利于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我们在读书时还是要尽可能把握每个词语、每句话的内涵,这样才能加深理解,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我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
示例二:。作者当时年纪尚小,要她像成人那样去读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七八岁的小孩,读书时从整体入手,不要过分纠结于某个字、词的含义,只要把握大致内容就可以了。
8、《夏天里的成长》课文主题段落大意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
第二部分(2-3):写夏天里植物、动物、山、地、河和铁轨、柏油路都在快速地成长。
第三部分(4):写夏天里人也要赶时候,尽量地长。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课文的中心句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作者通过描写夏天植物、动物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和柏油路等事物都在生长的现象,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最后水到渠成,说明人也一样,要在自己的“夏季”尽量地用力地长。
2.课文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
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棚架上的瓜藤、竹子、高梁、 苞蕾、苔藓、草、蔬莱等植物, 以及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动物。通过描写这些动植物在夏季的快速生长,突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
9、《太阳》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说明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让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课文从在个方面介绍太阳:(1)距离远;(2)体积大;(3)温度高
作用: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动植物。
(2)没有太阳,我们就没有吃的穿的,也没有煤炭。
(3)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4)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课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主要采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列数字: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作比较、列数字: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举例子、列数字“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用: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从而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10、《鸟的天堂》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玩。
第二部分(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_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参考答案: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作者看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参考答案: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鸟的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这是静态描写;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作者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热闹活动的景象,这是动态描写。
11、《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我”一直想上台表演。
第二部分(3-19):写“我”上台扮老虎,演出没成功。
第三部分(20-21):写“我”演出失败后寻找失败的原因。
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我”在学校的文艺表演《兄妹历险记》中扮演一只大老虎,结果演砸锅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文章表现了“我”的求真精神。
教材课后习题
1.结合课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么开导“我”?
“我”的演出窝囊。因为“我”连出场都是被老师推出来的,可见“我”的心里是多么紧张。表演时,老师同学都哄堂大笑,这也说明“我”表演得不像老虎,所以很窝囊。
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同学,你不要难过,没有关系的,这是你第一次上台表演,能做到这样已经很棒了。以后多找机会锻炼自己,你就不会怯场了,你要相信自己,下一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