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故事背景词语解释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故事背景词语解释

时间:2022-07-08 20:27:27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故事背景词语解释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故事背景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2、第18课《天下第一楼》题目解答 作者简介 词语解释 主体概括 段落大意

一、文题解读

  “天下第一楼”是指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的京师老字号“福聚德”烤鸭店,以“天下第一楼”称之,突出其鼎盛时的辉煌。以此为题,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其本身又是剧本的写作线索。

二、作者简介

何冀平

,1951年出生于广西,剧作家、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8年,其创作《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搭济:帮人脱离困难。

  行xíng头tou:戏曲演员演出时穿的服装。

  落lào子zi:民间曲艺莲花落的俗称,也泛指北方地区的曲艺杂耍。

  喜幛zhàng子zi:题上贺词的整幅绸布,用以贺喜,多为红色。

  打镲chǎ:方言。胡扯,胡搅。

  鼎dǐng盛:正当兴盛或强壮的时候。

  幌huǎng子:也叫望子。旧时挂在店铺门外高处,表明店铺性质的标志。现多比喻为了掩盖真实意图而假借的名义。

  侦zhēn缉jī:侦查缉捕。

  怯qiè懦nuò:胆小怕事。

  忌讳huì: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拾掇duo:整理,修理。

  雕梁画栋:在栋梁等 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后来也指豪华的建筑。

  赫hè赫扬扬:光明盛大的样子,形容兴旺显赫。

二、主题概述

  课文选自剧本的第三幕,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通过叙写装潢一新的福聚德的开业当天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形象地刻画了卢孟实想干事业却处处受阻的现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今天得赶致美斋头炉萝卜丝饼”):交代了福聚德的开业的兴隆景象以及掌柜的身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从“唐茂昌带福子气冲冲地上”到“掌柜的是你祖宗?跪下”):写卢孟实出场前,唐茂昌与王子西、罗大头以及克五、罗大头与成顺的矛盾冲突,暗示着社会背景的复杂和福聚德开业的不顺。

  第三部分(从“一个衣着整齐的小伙计快步跑上”到“玉雏儿扶卢下”):卢孟实出场后,先后经历了卢孟实与小伙计、卢孟实与罗大头、卢孟实与唐茂盛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预示着福聚德开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暗示着福聚德由盛而衰的过程。

  第四部分(从“唉,不知道打哪就给你横插一杠子”到结尾):尾声。揭示福聚德由盛转衰的根源。

3、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简介 词语解释 故事背景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阿来阿来,藏族,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二、故事背景

  2012年,阿来到甘肃武威作关于藏文化圈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工作,武威之行结束后又到了丽江。丽江市人民政府听说作家阿来到了当地,就邀请他写一篇关于丽江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应丽江当地政府此次邀请所作。

三、理解词义

  1.矗立:高耸地立着。

  2.映照:照射。

  3.苍劲:①(树木)苍老挺拔;②(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4.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5.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6.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叙述一滴水经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后,游览丽江的情形。着重展现丽江古城的自然风景之美。

  第二部分(⑥—⑩):叙述一滴水再次醒来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了丽江古城的建筑之美。

  第三部分(⑪—⑭):叙述一滴水经历玉河中的徘徊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丽江古城的民俗之美。

  第四部分(⑮、⑯):交代一滴水离开丽江,奔向大海。

4、第21课《伟大的悲剧》作者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二、故事背景

  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1.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5.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6.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③):写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6):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世人的悼念和敬仰。

5、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解释,问题归纳解析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7.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8.《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7、第7课《土地的誓言》作者课文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8、第11课《台阶》作者 故事背景 文体知识 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二、故事背景

  《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

三、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四、理解词义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9、第17课《壶口瀑布》作者简介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

  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10、第15课《最苦与最乐》作者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11、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⑭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12、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 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三、理解词义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13、第22课《太空一日》作者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九重》一书。

二、故事背景

  《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三、理解词义

  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大象的耳朵课文生字拼音组词课后习题解答等知识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二年级下册课文15《古诗二首》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蜘蛛开店》生字笔顺拼音组词课后练习答案预习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写法指导与范文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知识要点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解读 《荷叶圆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习作指导与范文 《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 《习作:学写倡议书》习作指导与范文 《我的植物朋友》写作指导与习作范文 《荷叶圆圆》生字拼音组词句子解析等知识点归类 《猴王出世》生字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彩色的梦》词语理解重点句子问题解答及课后习题答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单元知识点归类预习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作文范文大全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精神文明创建标语68句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通讯稿 词语搭配练习题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精神科护士节演讲稿范文 精神卫生日宣传标语86句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