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词语注解课文翻译等知识点汇总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生字
囊:行囊 药囊
萤:萤火 流萤
恭:恭敬 恭维
勤:勤苦 勤劳
博:博学 博大
贫:贫困 贫穷
焉:心不在焉 不复出焉
逢:相逢 遭逢
卒:士卒 卒业
需要背诵的内容
字词解释
恭勤:肃敬勤勉。
通:通晓,明白。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是:这。
方:正在。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课文翻译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家贫不常得油,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问之,曰:“欲作针。”
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囊萤夜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囊萤夜读》 ,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铁杵成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2、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及词语解释
一、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q0834s2g8n0]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亡:wáng(死亡、流亡、亡羊补牢)
牢:láo(牢记、坐牢、牢固)
钻:zuān(钻出、钻研、钻牛角尖)
劝:quàn(劝告、劝说、劝学)
丢:diū(丢失、丢人、丢下)
告:gào(告诉、告别、报告)
筋:jīn(脑筋、牛筋、钢筋)
疲:pí(疲劳、疲倦筋疲力尽)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寓:yù(寓言、公寓、寓所)
则:zé(规则、原则、两则)
圈:juàn(羊圈、猪圈、牛圈)
叼:diāo(叼着、叼起、叼住)
坊:fāng(书坊、坊间、作坊)
悔:huǐ(后悔、悔过、悔恨)
此:cǐ(从此、因此、长此以往)
焦:jiāo(焦急、焦虑、心焦)
喘:chuǎn(喘气、喘息、气喘吁吁)
四、多音字
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
转:zhuǎn(转身)zhuàn(转动)
尽:jǐn(尽管)jìn (尽头)
五、近义词
街坊——邻居 后悔——悔恨
劝告——劝导 焦急——着急
巴望——渴望 终于——终究
急忙——赶忙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
六、反义词
急忙——从容 明白——糊涂 筋疲力尽——精力充沛
七、理解词语
1.揠苗助长:“揠”的意思是拔。“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拔禾苗来帮助它们生长。
2.焦急:着急。
3.巴望:盼望。
4.街坊:邻居。
5.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6.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7.亡羊补牢:亡,丢失。牢,指养牲畜的圈。“亡羊补牢”指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
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
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
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
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
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
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
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
卒:zú(士卒、卒岁、卒业)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杵:chǔ(铁杵、杵臼、木杵)
四、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磨:mó(磨炼)mò(石磨坊)
五、课文翻译
囊萤夜读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这条小溪,(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到山上完成学业。
六、问题归纳
1.读了《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与古人学习条件(尤其是车胤这种想在夜晚看书连灯油都缺乏的条件)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我们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看书。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认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2.为什么要写李白“未成,弃去”?
此处“未成,弃去”与故事结尾处“还卒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婆婆铁杵成针的意志对李白的影响极大。
七、课文主题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4、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2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拼音
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
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
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
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
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
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
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
卒:zú(士卒、卒岁、卒业)
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杵:chǔ(铁杵、杵臼、木杵)
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磨:mó(磨炼)mò(石磨坊)
5、《21.文言文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课文注释与译文
一、我会写组词
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
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
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
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
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
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
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
多音字
斗:dòu(争斗)dǒu(斗胆)
曝:pù(曝晒)bào(曝光)
角:jiǎo(角落)jué(角色)
三
伯牙鼓琴
[注释]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
[注释]
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6、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课文翻译课后练习解答等知识点归类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援:yuán(支援、援助、援引)
俱:jù(俱全、面面俱到、与时俱进)
弗:fú(弗许、弗若、自愧弗如)
辩:biàn(辩论、争辩、狡辩)
四、多音字
将:jiānɡ(将来)jiànɡ(将领)
缴:jiǎo(缴纳)zhuó(弓缴)
斗:dǒu(斗笠)dòu(战斗)
五、理解课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六、问题归纳
1.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2.“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4.“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七、课文主题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首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然后多读几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最后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善:善于,擅长。之:指弈秋的教导。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 弈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小学语文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
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7、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诗句翻译等知识点归类及练习
生字组词: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鼻涕 感激涕零
巫:巫婆 巫术
多音字:
裳:shàng 衣裳
cháng 霓裳 (诗中衣裳遵循古音读cháng)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 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解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课文主题归纳】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背景拓展】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解释】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饱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8、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生字组词等课文知识点解读及练习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
漫灭—磨灭 回忆—回想
9、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 课文 12《古诗二首 》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一、笔画笔顺
二、会写的字及组词
首:首先首长元首
采:采用采花开采
无:有无无力无心
尖:笔尖刀尖尖刀
树:大树树叶树苗
爱:爱心可爱爱护
角:牛角羊角号角
二、会认字及组词
踪zōng(踪迹)(失踪)
迹jì(足迹)(踪迹)
浮fú(浮萍)(漂浮)
萍píng(萍踪)(萍水相逢)
泉quán(泉水)(甘泉)
流liú(流水)(流汗)
柔róu(温柔)(柔弱)
露lù(露水)(露珠)
四、多音字
露lù(露珠) lòu(露面)
角jiǎo(牛角) jué(角色)
藏cáng(藏身)zàng(西藏)
五、易写错的字
首:下边是“自”,不要写成“白”。
无:第三笔竖撇与第一笔横相连,不要写成“元”。
树:中间“又”的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爱∴中间是
,不要写成“一”。
尖:上部第一笔是“|”,不要写成“」”。
六、近义词
立—站 捕—捉
闭—关踪迹—足迹
七、反义词
藏—露 细—粗
爱—恨 闭—开
八、词语解释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九、背诵古诗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教材分析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10、二年级下册课文15《古诗二首》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一、生字笔画笔顺
二、会写字及组词
湖hú(江湖)(西湖)(湖水)
莲lián(莲花)(莲子)(莲叶)
穷qióng(无穷)(穷人)(穷苦)
荷hé(荷花)(荷叶)(荷包)
绝jué(绝句)(绝对)(绝交)
含hán(包含)(含义)(含水分)
岭lǐng(山岭)(岭南)(大兴安岭)
吴wú(吴国)(东吴)(姓吴)
三、易错字
岭:右边是“令”,不是“今”。
荷:注意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泊bó] [pō
四、多音字
行
xíng(步行)háng(银行)
泊bó(停泊)pō(湖泊)
五、近义词
风光—风景别样—特别
鸣—叫青天—蓝天
六、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1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9 古诗三首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与同步练习
一、生字组词
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
符fú(符号、相符、音符)
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é(何时、何地、何苦)
牧mù(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ú(单独、独自、独立)
异yì(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二、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四、问题归纳
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五、课文主题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六、课后习题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主要描绘了春节人们放爆竹、畅饮屠苏酒、用新桃换旧符等热闹场面。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美丽又凄迷的江南春雨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亲人团聚、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场景。
每课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