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祭祀活动感悟范文
一、围绕主题,活动纷呈。
让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灿,让英雄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学生在烈士墓前的发言如在昨天,各项活动如期开展,我校清明节活动“形式多样,活动纷呈”。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向孩子们宣传革命烈士故事以及革命的意义。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首先利用清明节前的星期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然后在班会上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让孩子们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听他们讲讲革命故事。
3、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把清明节教育活动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比如让孩子们温习有关清明节的诗句,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二、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缕缕春风、绵绵细雨,诉不尽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听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学生们心潮起伏,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同学们的心酸了,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
通过清明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从而使他们真正明白没有无数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了广大学生珍惜今天、把握明天;通过清明节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爱国主义就是爱家庭、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就是要在平时自觉规范、加强修养、努力学习造就爱国的能力。
2、清明节祭祀感悟范文
清明,缠绵的雨丝带来的不是以往的浪漫,而是侵入骨髓的凄寒。
清明。清明,说出口总有种伤感涌上心头。莫名地,心情变得很沉重。
先人的离世,往往是大家心中一段最为悲痛的回忆,深埋在记忆深处,不愿提起、不愿忆起。而清明,则将所有的哀思拉回到现实,就那样平静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于是,最初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又回来了。逝者安息,生者,却难以放下。
我相信,清明时节的雨,每一滴都是由大家的思念化成的。这种思念、如此痛,如此让人心伤。于是当这雨滴落在大家身上时,才让人心中升起难以名状的感伤,才让人的心情变得莫名的沉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是个随手就可以捡拾泪水的时节,亦是个哀伤蔓延的时节。转身、低首、难言。谁将痛的滋味,连同思念一同葬了?
当真葬得了、忘得掉么?
清明,我们都清楚的明白,逝去的,不会再重来。但那份思念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遗忘的。我们只是压制着,努力不去想。
但是清明,却将所有的一切释放。于是,怀念啊、伤感啊、难忘啊什么的,一下子全都回来了。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反而在心中越发清晰的展现出来。
这雨,下个不停,泪水也流个不停。不想再克制了,哭便哭吧,终究,那是所有人都难以忘记的,那些曾经深爱着我们的人即便不在了,我们也要勇敢地走下去。否则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爱和我们的纪念呢?
这雨,下得阴晦。但我们应该笑得明媚,不可以让那些曾经深爱着我们的人,看见我们不快乐,不可以……
清明时节雨纷纷。
3、清明节祭祀感悟范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桃花雨红英雄泪,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英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歌泣的悲壮史诗。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的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鲜花和话语中……
英雄们的事迹在身边回温,的确,他们用行动注解了对人民的赤诚。他们强悍的手臂永远指向远方。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一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穿过空间的缝隙,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刚毅与坚强:永远不让英雄们失望。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死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新中国的今天,更离不开我们最可爱的人们——英雄先烈们。如果没有你们,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如此迅猛发展,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当今的大学生的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深切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明晰党史,双肩担使命,心头记责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握现在,为新世纪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4、清明节祭祀感悟范文
今年的清明节给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人多车多。清明节这一天,大家非常繁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把一个本来不大的小山城堵个水泄不通,上山的路上竟然到处都堵车.....扫墓、上坟,这是大家怀念故人、传递爱心的传统文化习俗。但清明节好象超过春节的热闹程度,不得不让人有点想法了。
清明节上坟时 还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上坟的人哭着脸的少,面带恬淡微笑的人多。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是说上坟的人心情是悲痛和沉重的。但现在上坟的人流中有大部分以上的人是面带微笑的,这与早晚上下班的人流紧张与疲惫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墓地上也有哭泣的,但那都是些刚刚失去亲人没多久的,哭泣大多都是很短暂的,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观念。毕竟“人死如灯灭”,生生死死的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大家已经把死亡看的很淡、很淡,所以即便是在墓地,也不觉得这就是悲伤之地。在上坟祭祖扫墓的人流中,一群群一对对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他们或是微笑着打着招呼,或是微笑着边走边交谈,全然没有为地下之人悲伤的心情,他们更多的是互相问候着家常里短、人情世故、过去未来……总之,愉悦的表情伴随着扫墓人,全然没有诗人杜牧描述“欲断魂”的神色。
大家真的把祭祖扫墓看成了放松心情的日子。人生有苦有乐,活着的人的确不需再为死去的人悲伤,而应该为死去的人高兴,因为他们终于脱离了人生的种.种苦难了!——不知这样理解对吗?不知道清明节去扫墓的大家都有些什么样的感想呢?
5、清明节祭祀感悟范文
清明节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地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句号。”就这样,到了现代社会,祭祀活动中地封建庸俗之风仍影响着一些人句号。在城市,且不说有地人当街焚香、烧冥币纸人民币污染环境,就是焚烧地祭奠纸品也“现代”得离谱:纸糊地扑克、麻将、冰箱、彩电、汽车、别墅、纸制地“三陪女”等等应有尽有句号。这些东西把现代物欲享受与封建迷信色彩搅跟到一起,让纯朴地情思变得怪异句号。在山区,人们在祭扫先人墓时随意点火,导致火灾,使山林受损,环境被破坏句号。这些做法完全背离了扫墓地初衷,使清明节变得并不“清明”句号。
纪念已逝亲人,关键在心意句号。良好业绩,家庭跟睦,才是对已逝亲人地比别的都好最好告慰句号。时代变了,扫墓地方法应当更文明句号。清明扫墓要采取文明健康、符合时代特点地祭祀方法,让人们祭拜祖先地传统习俗跟善良愿望能以更加环保、自然地方法得到充分表达句号。目前,网上扫墓、音乐祭扫、鲜花悼念、植树寄哀思等无污染、无危害地文明祭祀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句号。结合当前开展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每一个人都应“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文明祭祖,破除迷信,继承中华民族地传统美德,做一位新时期地文明市民句号。
6、清明节祭祀逝者感想范文
逝去的是岁月是历史,却不是一种情怀,小学起就跟随老师去北宁的烈士陵园扫墓,那时觉得高高的纪念碑有着说不出的巍峨和肃穆,一朵精致的白花别于胸前,一条红领巾默默拭去纪念碑上的尘土,却拭不去内心的疑问,我们来那里做什么,他们走了,我们来看他们,他们明白吗,那高高的塔碑底下埋藏的又是什么。带着疑问而来,又带着疑问而归。一年一年,扫墓变成了形式。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几代人的梦想,几代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换的我们今朝发展的机会。为了一个契机,为了创造一个环境,多少代人用他们的肩膀默默承担。犹如当年红军过河攻占高地,冲锋的战士踩着水中战友肩膀过河,不时有人倒下了,有人牺牲了,可这种奔跑却没有停止,因为他们明白只有不停的往前冲才有胜的期望,战友的牺牲才是值得的。而此刻我们有如那些冲锋的战士,我们也务必不停的往前跑,往前冲,不住脚步的去发展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为这天而倒下的先辈,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实现一个全民族共同的梦想---中华之崛起。
如今扫墓对我而言真的不只是一个形式,它是一个民族的血痛。扫墓是追忆,扫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有如镌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致敬,向我们的英雄。
7、清明节祭祀心得感受范文
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 一个纪念祖先的日子。
在我的老家保康,清明节习俗的形成要上溯先楚时期楚人的祭祀活动。
楚人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抵、人鬼”。其中,楚人祭祀包括祖先在内的人鬼的主要方式是墓祭。楚人墓祭分为腊祭和春祭。腊祭就是在阴历腊月23日小年之后,楚人给死亡亲友的坟墓上坟, 其主要方式是烧祭火,送灯,给坟墓培土。这种风俗主要源于楚人崇火,希望祖坟上冒青烟,后人香火延续不断。腊祭活动以家庭为主。
公元前1043年,第一任楚子熊绎在荆山立国,定都丹阳,也就是现在的保康县马良镇重阳。那时,楚人就开始了春祭活动。
楚人春祭十分隆重。当河边柳树刚吐翠抽条时,楚人便相约到来到祖坟地,修理坟前拜台,植松柏保风水,给坟墓培土,而且坟上的土堆的越高越好。另外,楚人还割去坟墓四周的杂草、荆棘,然 后集中烧掉。这些整理坟墓环境的工作结束后,楚人便挑来饭菜,众人席地而坐。族长先在坟墓前的拜台上摆放酒、菜、饭,然后又磕头,依次叫死去的祖宗吃饭。完毕,众人方可用餐。
楚人这种风俗主要体现楚国早期的政治是以宗法统治为主。宗法统治是族长说了算,族长通过这种墓祭活动,凝聚人心,教育后人不忘记祖宗功德,启迪后人光祖耀宗。同时,族长也通过这种春祭 方式惩恶扬善。在楚国早期,常有不孝之子在春祭中被族长拉到祖坟地处死。
保康的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从前荆山有一个书生,他的父亲为了让他能够继续读书求士,在伐木中被树木砸死了。书生安葬了父亲后外出考学,到了清明节那天也没有给父亲的坟墓上插清明 吊。有一日夜里,书生梦见了父亲。父亲指责书生不孝,让他在阴间倍受折磨。原来,到了清明节这天,阴间要举行清明大会。每个亡灵要高举着清明吊参加评选,看谁的清明吊漂亮。没有清明吊的亡 灵则被赶出会场,被罚苦工。听罢,书生赶快跪下给父亲磕头,哭着承认自己的过错。哭着哭着,书生醒了。书生便把自己在梦中见到的情景告诉给荆山的人们。第二年清明节前夕,书生给父亲的坟墓 上插满了清明吊,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从此,不管是再忙的荆山农人,还是再远的异地学子,总是在清明节前夕回到故里,为亲人的坟墓插满清明吊。
这个传说证明了一个事实:人们在清明节祭祀活动中感恩前辈,教育后代要孝顺父母。
现在,清明节祭祀上坟插清明吊成为保康当地习俗已得到很好传承。远在千里之外保康人,如果不能回来,便打电话拜托他人代插清明吊。
保康清明节的这些习俗,都是为了怀念死者,祭奠先人,教育后代不要忘既自己是炎黄子孙!
8、清明节祭祀心得感受范文
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祖或亡故亲友的节日。故乡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的脸上不像喜庆节日里的样子,脸上挂着的是对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节被国家列入了法定的节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携妻儿往家赶,一进大门,院子里干干净净的,黄黄的土地上一尘不染,星星点点地洒上了清水,屋顶的炊烟正缓缓地飘着,母亲举着两只沾 着面的手从屋里迎了出来,儿子从院心飞进了母亲的怀里,惊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腾”地一声窜上了布满红霞的天空。不用问,母亲在蒸祭祀用的供馍和面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馍和燕子是用发酵的 面粉蒸的。供馍像大一点的象棋般大小,出笼后还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红色的颜料,点上一个圆圆的点。一份供馍四个,一个坟墓就要摆上三份,一共十二个。每家都要蒸上几十个,因为哪家也有几 个老祖宗的坟墓。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农民自己种的白面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但每逢清明,母亲总要把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为什么一份不是三个或五个?我在小的时候就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一边捏着供品一边警示我,不要乱问,但她又总是要告诉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这时,我总不再多问,感觉到这就是 一项很严肃的大事业,因为母亲亲手蒸的馍要供奉给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则可以说是母亲的工艺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态各异,或飞或站,或张嘴鸣叫, 或回眸张望,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还背了一只小燕子。母亲说,河里的冰化了,燕儿们从南方回来了,老远呀,小燕子飞累了,妈妈就背上他吧。
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们装在一只竹篮子里,连同炒好的各种菜肴和酒,还有各种水果,再把香烛和专供亡人用的冥币装好,扛一把铁锹到坟地里祭供先人。到了坟前先要把祭品摆好 ,点了香烛,敬了酒,焚化了纸钱,然后再用铁锹铲上新土轻轻拢在坟头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们就要嚷着跟大人们去上坟,但不过十二的小孩是决不会让去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没有问过父母亲, 估计这中间还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从十二岁那年起,父亲就主动叫上我去上坟,我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扛上铁锹,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亲的后边,和父亲并排相跟着祭祀长眠在坟地里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来参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节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亲去为祖先们上坟,但长大后的我已经觉得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虽然母亲的供馍照样蒸,燕子照样做,各种各样的菜肴照样烹炒 ,我也附和着总是在路上买上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父亲看见后就笑着说:“若能花上这钱,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上坟、烧纸。
从坟地回来,父亲总要用铁锹折上一截酸枣树枝,把母亲做的燕子细心地扎上去,举回家中,把它别在窗户上面。一时间,就会感到一种春和景明,燕语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亲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问他们,那死去的爷爷奶奶真能吃上你们蒸的馍,花上我给他们的钱么?
父母亲相视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儿子,你是记者,还不知道这?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灯灭,就不存在了,但作为儿孙后辈却要记住前人的养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沥沥拉拉地下,我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孝敬大人有饭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用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给了我们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义代代传下去!
9、清明节祭祀活动感悟范文
一、围绕主题,活动纷呈。
让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灿,让英雄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学生在烈士墓前的发言如在昨天,各项活动如期开展,我校清明节活动“形式多样,活动纷呈”。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向孩子们宣传革命烈士故事以及革命的意义。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首先利用清明节前的星期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然后在班会上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让孩子们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听他们讲讲革命故事。
3、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把清明节教育活动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比如让孩子们温习有关清明节的诗句,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二、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缕缕春风、绵绵细雨,诉不尽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听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学生们心潮起伏,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同学们的心酸了,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
通过清明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从而使他们真正明白没有无数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了广大学生珍惜今天、把握明天;通过清明节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爱国主义就是爱家庭、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就是要在平时自觉规范、加强修养、努力学习造就爱国的能力。
10、清明节祭祀个人感悟范文
春风拂杨柳,清明祭忠魂。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月4日上午9:00,西南大学生活园区学生党员服务总队及学生自律委员会干部及委员代表在辅导员陈丽华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张自忠烈士陵园,进行清明节扫墓活动。
整个活动进行得庄严肃穆,井然有序。活动伊始,陈丽华老师在墓前真挚致哀悼辞:“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或许会随时间流逝而变淡,但留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永远不会消磨……”,深刻表达了对烈士的悼念之情。随后竹园园区学生党员服务队委员代表致哀悼词并敬献花束,全体人员默哀一分钟,表达对张自忠将军的崇敬与缅怀之情。接着,学生党员代表喻欢带领全体人员庄严宣誓,表示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奋勇向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全体人员绕着烈士陵墓缓步行走,依次向革命烈士献上小白花,以缅怀革命先烈为解放事业所作的丰功伟绩。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自发参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学习张将军的革命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此次活动的举办,使同学们了解到了革命先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有助于引导广大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1、清明节祭祀个人感悟范文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从我有记忆起,就觉得清明与其他节日的不同,至今还充满迷惑。
清明节那天,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祖父的坟前,开始,爸爸拿出铲子,铲来一些草,铺在祖父的坟上,我拿出一些长长的纸钱插上,妈妈把火纸拿出来,点燃了放在祖父的坟前。然后,给我了两三支香和一对蜡点燃了,我又像以前一样,深深的鞠了三个弓,双手合在胸前心里默默的念着:祖父保佑我学习进步,全家幸福平安。
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烧纸化钱,这不是迷信吗?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从他她的讲解中,我才明白:这是为了纪念于两千多年前的既忠又孝的介子推,清明节发展到现在主要是通过这一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以此传承中华民族孝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