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树妈妈评课稿
一、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教材观
面对新课程,我们只有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个教例使我真正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教材的奴隶变成教材的主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我明确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促进者、发展着、创造者,也将改变我的孩子们对教材、教师的盲目崇拜和迷信。
二、从教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通过这次事件,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课堂教学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这一深刻含义。让我充分利用了“新课程为教师留下的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从教案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解放手脚,变按“程序”上课为“随机调控”,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这一节课,使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在实践中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出充分的空间,树立新的学生观
“你觉得谁的唱法更好听?”我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让孩子们自己感受、讨论,进行非指导性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学生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多样的演唱趣味。这种探究性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使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音乐课程的性质。
2、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
孙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整节课吸引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作为一名经验丰富、职业素养极高的教师,孙老师通过课件、读文等多种教学形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还让学生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自然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孙老师不仅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根据男女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女生在读蒲公英妈妈这一节时,由于女孩的声音和性格特点,恰恰读出了风的“轻”和“柔”。男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上,孙老师预设的十分准确,他们毋庸置疑地选择了苍耳,读出了铠甲般坚硬与牢不可破。这样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各得其所的学习氛围,恰恰证明了如今课堂上的主人就是学生,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结合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习内容形象、具体。例如:铠甲、山洼等词语,孙老师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一一向大家“解释”了这些词语,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自己来形容,教师只是适时引导,学生很容易将知识内化,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学习。
三、研读教材,深度挖掘。
在分节学习过程中,孙老师通过“抠字眼”,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风的“轻”、豆荚炸开时的那声“啪”……这些字眼的深度挖掘,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点环节,通过重点词句,品读全文,在品味中感悟文章,在感悟中升华思想。
四、肢体语言丰富,恰到好处。
刚刚说到孙老师在品读课文时“抠字眼”,那就不得不说说她那形象具体的肢体语言描述了。在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是你的“教辅工具”,用不好那就是画蛇添足。现在我的脑海里还萦绕着当时孙老师那一个“啪”的姿势,形象且具体。我想孩子们也一定记住了豆荚成熟时的那一声“啪”,在今后的写作中,拟声词的应用一定精准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孙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整节课,没有听到老师一句“做好了”、”认真听”这样的口令,仅仅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控制了这个课堂纪律。让学生不再被动中服从,而是让学生自觉地向“正能量”靠拢。
3、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
听了孙x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
亮点一:
教态自然大方,亲切,有亲和力,使学生很快溶入文本。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饶有趣味的儿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受学生们的喜欢。孙老师温柔的声音,赞赏的目光,带领着孩子进行了一趟愉快的科普知识之旅。
亮点二:
识字
孙老师的识字教学有层次,比如在教学生字“娃、洼、挂”时,孙老师先出示一组词语“娃娃、山洼、挂住”,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落实生字的读音。再提问学生看着标红的“娃、洼、挂”,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来。学生用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方法识字生字效果自然更好。最后,孙老师又呈现识字儿歌“有女抱娃娃,有水是山洼,有手把衣挂”
亮点三:
了解学生的起点,教学准备很充分
孩子们对于植物,其实有些陌生。课伊始,孙老师就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组有趣的“植物妈妈”,为课后的`拓展铺垫。在教学生字“苍、豌”时,又呈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图片,让孩子们认识了这三种植物。在阅读教学中,文中“铠甲”很难理解,孙老师也准备了图片,方便学生理解。
孙老师人美,课更美,更多的亮点正等着我们继续发现呢!
4、《妈妈的帐单》评课稿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从彼得给妈妈的帐单入手,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彼得是个能干的孩子这一结论。出示妈妈的帐单后,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体会妈妈给彼得的十年幸福生活所付出的那份辛苦,填写妈妈应向彼得索取多少报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照顾后,请他们再填写妈妈那份不完整的帐单时,有许多学生已在情感上受到了感染,不约而同地填写了0芬尼。当学完课文,反复朗读了妈妈那份无价的、无私的、无声的帐单后,学生已体会到了母爱的那份真诚。因此,有的学生激动地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妈妈,我因您而骄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教材中能体现的“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的魅力所在。
3、教师的语言精炼、流畅。
在整个的教学中,沈老师的语言是很精炼的,没有重复的、多说的话;沈老师的语言也是流畅的,各个环节的
5、《爱迪生救妈妈》评课稿
上午在二(3)班听了龚老师一节课,感觉这节课上的还不错。
首先就是龚老师的态度变的非常好,能弯下腰和学生轻声低语的
其次,是课堂上学生的
第三,从课堂学习过程看出了龚老师班的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做的的确很棒,表现在互学、展示环节学生发言有序、神态从容自若,表达流畅自然,答案有理有据,口号整齐划一。正是从每个小组展示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口号中,感觉有点让学生受限制太多,没有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是让学生的聪明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四,结合课文内容,有的小组同学带来了手电筒、镜子等实验器具,在小组展示过程中,进行了简单的模仿实验,帮助了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非常棒。遗憾的是这个实验没有在大展示中进行演示,真是美中不足呀。
如果还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课堂上学生展示感情朗读的比较少,特别是学生一个人自我的感情朗读,因为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读书毕竟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还有就是感觉导学案中学生写的“作业”有点多,纯属个人看法,仅供
6、九年级物理评课稿初中物理评课稿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我们物理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物理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
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这说明第二中学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且不说她们教态亲切自然,也不说她们工整、美观的板书,单是她们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出众的外貌,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他们年轻、有朝气。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物理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这种创新思维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最后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遵循着“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又形成了本节课的又一次高潮。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
7、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评课稿
自导学案实施以来,自主学习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发展,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近日我校再一次举行了自主学习研讨活动,徐妮老师执教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很好地落实。下面我以此课为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鼓励探究 优化学习过程
(一)抓好课前预习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合理使用导学案是我们语文教学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学习当中徐老师注重的是充分运用课前预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抓好课前的预习非常有必要,因为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畅,读出感情,那是不切实际的,毕竟我们还要完成一些教学目标、任务。通过预习,获得个人的初步理解、体验和感受,在自读中不断提出读中疑惑问题,有了问题,课中学习自己就有了目标。其次重视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具体使用情况的检查。上课一开始徐老师就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我想大家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吧。来请你告诉我文中的植物妈妈都有谁?我们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把它们请出来吧,(蒲公英)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蒲”?真是个好办法,好下一位植物妈妈是….(苍耳),你又是怎么记住“苍”的?来最后一位植物妈妈(豌豆)说说“豌”字怎么记的。看来呀同学们记字的.方法可真不少,来我再来考考你,这些生字你认识吗?(生字卡片)
这样的设计其实起着一石二鸟的作用,不仅用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同时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这种及时、有效地检测、评估、反馈,才能把自学要求落到实处。这是确保“自主学习环节”主动性、高效性的必不可少的机制性措施。
(二)小组合作 提高学习效率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科学合理划分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作用是很有学问的。通过具体的实践我认识到2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也就是同桌两个人的合作效果最好)如果人多了,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在今天的这节课上,徐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2人合作学习小组。为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引导,老师首先和学生学习了描写蒲公英的一段,具体措施如下:1、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蒲公英妈妈的好办法,谁能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指名读。)读得真流畅!
2、想一想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什么?(降落伞)赶快在书上把这个关键的词语圈出来。
这就是降落伞,我们看蒲公英一朵一朵白白的绒毛下面就是他的种子,多像降落伞呀。
3、这小小的蒲公英宝宝呀准备起飞了,它需要谁的帮助呢?(风)你在文中找到这个关键词了吗?
4、在美丽的草地上,一群蒲公英宝宝们已经做好了旅行的准备,一阵风吹过,这个宝宝出发了,这个宝宝出发了,他们两个,还有他们都出发了,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怎么说?对,这就是“纷纷出发”。赶快圈出这个关键词吧。
5、瞧,他们多开心呀!你能做一个开心的蒲公英宝宝读读这一小节吗?
6、你读的多开心呀。我仿佛看见蒲公英宝宝们飞啊飞啊,他们会飞到哪呢?(草地上、花坛里、马路边)草地就成了他的家,花坛就成了他的家….
像这样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家,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四海为家。”
7、同学们再来看,我把刚才我们圈出来的的关键词,填到了这个表格里,下面我们看着表格说一说蒲公英妈妈的办法吧。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一边全出了重点词语,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了不少需要解决的字词,将识字这一环节融合在其他环节之中,学生就弄明白了蒲公英妈妈让孩子出发准备了降落伞,同时还需要有风的帮助。这样在后面的学习过程当中孩子们就明白改如何去自学了。
8、大树妈妈评课稿
一、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教材观
面对新课程,我们只有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个教例使我真正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教材的奴隶变成教材的主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我明确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促进者、发展着、创造者,也将改变我的孩子们对教材、教师的盲目崇拜和迷信。
二、从教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通过这次事件,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课堂教学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这一深刻含义。让我充分利用了“新课程为教师留下的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从教案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解放手脚,变按“程序”上课为“随机调控”,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这一节课,使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在实践中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出充分的空间,树立新的学生观
“你觉得谁的唱法更好听?”我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让孩子们自己感受、讨论,进行非指导性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学生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多样的演唱趣味。这种探究性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使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音乐课程的性质。
9、《妈妈的帐单》评课稿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从彼得给妈妈的帐单入手,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彼得是个能干的孩子这一结论。出示妈妈的帐单后,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体会妈妈给彼得的十年幸福生活所付出的那份辛苦,填写妈妈应向彼得索取多少报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照顾后,请他们再填写妈妈那份不完整的帐单时,有许多学生已在情感上受到了感染,不约而同地填写了0芬尼。当学完课文,反复朗读了妈妈那份无价的、无私的、无声的帐单后,学生已体会到了母爱的那份真诚。因此,有的学生激动地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妈妈,我因您而骄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教材中能体现的“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的魅力所在。
3、教师的语言精炼、流畅。
在整个的教学中,沈老师的语言是很精炼的,没有重复的、多说的话;沈老师的语言也是流畅的,各个环节的导语清新、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言发展定会有长足的提高。
10、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班二年级语文上册内容,课文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欢迎阅读参考。
孙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整节课吸引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作为一名经验丰富、职业素养极高的教师,孙老师通过课件、读文等多种教学形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还让学生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自然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孙老师不仅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根据男女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女生在读蒲公英妈妈这一节时,由于女孩的声音和性格特点,恰恰读出了风的“轻”和“柔”。男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上,孙老师预设的十分准确,他们毋庸置疑地选择了苍耳,读出了铠甲般坚硬与牢不可破。这样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各得其所的学习氛围,恰恰证明了如今课堂上的主人就是学生,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习内容形象、具体。例如:铠甲、山洼等词语,孙老师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一一向大家“解释”了这些词语,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自己来形容,教师只是适时引导,学生很容易将知识内化,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学习。
三、研读教材,深度挖掘。在分节学习过程中,孙老师通过“抠字眼”,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风的“轻”、豆荚炸开时的'那声“啪”......这些字眼的深度挖掘,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点环节,通过重点词句,品读全文,在品味中感悟文章,在感悟中升华思想。
四、肢体语言丰富,恰到好处。刚刚说到孙老师在品读课文时“抠字眼”,那就不得不说说她那形象具体的肢体语言描述了。在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是你的“教辅工具”,用不好那就是画蛇添足。现在我的脑海里还萦绕着当时孙老师那一个“啪”的姿势,形象且具体。我想孩子们也一定记住了豆荚成熟时的那一声“啪”,在今后的写作中,拟声词的应用一定精准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孙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整节课,没有听到老师一句“做好了”、“认真听”这样的口令,仅仅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控制了这个课堂纪律。让学生不再被动中服从,而是让学生自觉地向“正能量”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