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免挫折》评课稿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发言稿

《人生难免挫折》评课稿

时间:2022-09-01 11:51:01

《人生难免挫折》评课稿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发言稿的您有所帮助。

1、《人生难免挫折》评课稿

  思想政治比赛课,在上个星期结束了。参赛学习中,很多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简单评论,全当是学习心得的积累及和各位教师交流沟通。如有不当望批评指正。

  优点:

  一、选取参赛课内容利于情感的表达、符合时政性和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中选取了“幼年时因为触到高压电失去了双臂的平罗回中某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教师出示了其学习场景、作业等图片。教师引用发生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了实例的说服力。

  在讲授如何克服困难战胜灾难中,教师先播放了“4.14青海玉树地震”“我想回家”的视频;然后让学生给地震中的孩子说几句话。采用这种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非常符合思政课中的时政性,不仅突出课本的主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回答的也非常好。

  二、教师板书规整,并按照教学过程依次书写,清晰的展示了教学思路、教学内容。

  虽然现在教学内容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但板书不可缺少(因为幻灯片是不停转换的),这样对学生了解掌握课本内容,教师归纳总结都非常有益。

  三、自然导入课本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让学生一起唱“隐形的翅膀”并引入某学生的实例自然引入课题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展开课本内容埋下伏笔。

  四、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将当堂所学知识运用学生的实际生活上并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师展示了中外名人所都遇到挫折、引出知识点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挫折,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等”采用这种方法当堂就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解运用并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五、灵活对待学生回答,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凸显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回答自己遇到的挫折时说:“自己眼睛小,同学都打击我,自己也挺自卑的”。教师让这个学生转过来,并对着全班学生说:“大家都看看这位同学可爱不可爱,同学们以后不要在打击她,眼睛小了能聚光,聪明自信”。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采用灵活的方法,并鼓励引导其战胜自卑,这就体现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累下的教学智慧。

  六.运用多媒体展示,面对“学习中考了60分的挫折,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结果的实例”。从而使学生直观的懂得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战胜困难“我能行”的信念。同时这个实例举的也非常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从侧面能够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能够非常好的进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三个学生都说:“自己父母离婚了,对自己的打击及感受”,学生能够当着全班学生及听课教师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隐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小女孩说:“自己小时候胳膊摔伤后,病情恶化,医生说要截肢;她和她的家人都不同意,到处寻医,最终治好了自己的病,这就是自己遇到挫折并战胜困难的最深刻的印象”。我听到这个学生的亲身经历,我心中有着抑制不住的感动,在教学中能有这样真实而感人的回答真是了不起!。

  学生给“玉树灾区”的孩子说鼓励的话时,学生回答:“玉树不倒、青海长青;玉树的同胞们、要坚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总结概括的也非常到位:“玉树虽高、没有天高,青海虽远、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八、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情绪,并将课本知识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学生站起了大喊三声“我能行”,并让学生一起唱“真心英雄”的歌。这样在不经意间突出了课本,将“勇于克服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融入到学生中,潜移默化的树立做“真心英雄”的信念。

  九、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和蔼,虽然没有高昂的语调,但在教学过程中无不显示其充沛的情感。

  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在教学中,非重难点的问题提问学生过多,致使出现了拖堂的想象。如果能将有些提问简练些,将时间安排到后面重难点的总结、及唱“真心英雄”是不是更好呢!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及学生的回答没有进一步的挖掘其教育意义。

  比如:在教师出示了图片让学生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后,学生分析的比较到位,但这几幅图也表现了很多青少年从“一般违法走向犯罪”的过程。教师如果稍微提示一下,我们要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实现了思政课大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设计让学生给“玉树地震中受灾”的孩子们说句话的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说的非常好。教师通过其回答引导出这就是要勇于克服生活中挫折具体表现的教学目标。其实通过这样感人的回答也可以顺便的提一下: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抓住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名族精神教育的锲机。

  在马老师讲完课后,我抑制不住自己说了声“好”。非常有幸课间简单的和马老师交流沟通了一下自己对她这节课的看法。我一直觉得提高教学水平讲课虽然很重要,但评课也同样重要;因为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在大家指出自己的优缺点的前提下,自己充分认识自己讲课的优与劣的基础上,自己才能扬长补短,不断进步和提高,所以我直率的在网上做这种评课活动。

  因自己水平有限,记录有限,其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望各位教师指正。

2、小学语文评课《李广射虎》评课稿

  人间三月,料峭春寒,可聚源路小学却春意浓浓,各科教师公开课的展示与评课交流活动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听了语文老师王春玲老师执教的《李广射虎》一课,眼前一亮,好一堂简约、明快的语文课!

  本课亮点如下:

  一、王老师的课堂语言凝练精当、生动形象、富有启迪性。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是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常常会问,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啰啰嗦嗦,拖泥带水;有的老师整堂课表情严肃,语调平淡;有的老师则用“作秀”语言,“甜言蜜语”……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情感如何?发展又如何呢?可见,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语言艺术的人。

  二、教学设计巧妙、重点突出、过程紧凑。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塞下曲》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由诗入文,循文悟诗,诗话互照,情景同现,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三、时间调控适当。

  本堂课王老师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同时再在课堂上还具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控,动态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王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问题。然后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学的需要,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如:“从那些词句你看出了李广的神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抓住描写李广动作的词,描写当时环境的词来理解,品味,进行讨论解答。随着主要问题的解决,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程资源。

  在本节课,王老师还通过补充阅读唐代王昌龄赞颂李广的诗句以及《塞下曲》六首中的其中几首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六、课堂上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位学生发言时将“石棱”的“棱”读错,在进行纠正之后,王老师没有忘记鼓励这个孩子再次来读,达到了让这个孩子真正记住这个词的正确读音,更给了他信心。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足之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才能不断进步。

3、小学语文评课《滴水穿石的启示》评课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洪老师没有用烦琐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其次,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比较感性地了解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这样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更多的内容。这三位伟人,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太远,因此,洪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并通过插图、文字方面的介绍,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还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朦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艰巨的困难,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另外,在重点词句的理解与阅读时,课件的运用更突出了训练的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洪榴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非浅。

4、《月光曲》评课稿年级语文课稿

  《月光曲》一课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的回答课后的.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的美;理解贝多芬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听了胜利大街小学徐聪聪老师所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些许感受:

  一、徐老师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如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老师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并且让学生“用心读,看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 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5、《詹天佑》评课稿

  我今天评的课文是由著名教师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张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张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张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其次,张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张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张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张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思路新颖,引人入胜。

  张老师以“感动中国”作为切入点,以这一条线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在语文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有特色。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三分钟的录像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五、评价合理及时。

  张老师整堂课的评价语,语言优美,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板书井然有序。

  张老师的板书就是他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张祖庆老师的课,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张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二、我觉得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平实,就象詹天佑所说的话一样,课文的内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否借鉴一些詹天佑平时的为人处事,与人说话的语句来作为铺垫,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一些呢?

  三、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四、课外知识的添加是不是少了点,教师是为学生打开一道学习知识的大门,这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没有提示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好象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是否显得苍白了一些?

6、《饮酒评课稿》评课稿

  《饮酒》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篇饮酒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饮酒评课稿,一起来看一下。

  一堂令人难忘的公开课,第一次知道了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扣人心弦,优美动人,让人回味无 穷。

  我是带着欣喜的心情去听李东平老师的课的,以前听她讲过《鲁提辖拳打镇 关西》,精巧的教学设计,诗一般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次带着期望去听,相信她会带给我美的享受。

  上课伊始,李东平老师用富有文采的语言点出陶渊明隐居的山,同学们自然 说出陶渊明的名字。李老师顺势把作者的生平阅历通过多媒体让同学们了解了, 所谓知人论世,学诗歌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阅历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自然要朗诵诗歌,富有文采的导入已经给学生创设了朗诵诗词和品味 诗词的情境,就为下边的步入《饮酒》的学习设定了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台阶。

  齐读、泛读、范读,每一遍都有评价,每一遍都有提高,学生感觉不到吃力,第 二遍注意到了情感、第三遍注意到了语速、第四遍注意到了节奏的划分、第五遍 已经加上了古韵悠悠的意蕴,学生几遍读下来,由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到能读出 诗的意蕴和节奏并且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朗读,学生已经能 够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了。 课前同学们都对诗歌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翻译这首诗很顺利的完成了。 进入诗歌的鉴赏阶段,李老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入了诗歌的学习:“人们都说, 在文人的体内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诗,而酒会化为笔下 的文字。陶渊明的诗洋溢着酒的清香,看看你能不能理解出诗中的那份酒意?” 巧妙诗意的衔接,完美。李老师用“诗中没有写到酒,而为什么以《饮酒》作为 标题?”和多媒体展示《饮酒》的序文以让学生从中得出什么信息的方式,深入 挖掘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第一句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什么作者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李老师以此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当时那些达官贵人的追 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老师一句话道出了那些所谓达 官贵人的世俗追求。李老师话锋一转问道:“陶渊明的在此的心境如何呢?用一 个词回答。”“悠然”学生很快说出来了正确答案,学生热烈的讨论悠然是一种什 么样的心境,李老师说到“别人都是想着去做官的,有人为做官还专门跑到终南 山去隐居?

  而陶渊明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里学生不但清楚了终 南捷径这个典故的意思还了解了典故背后的故事,不但扩展了知识面还增加了课 堂的趣味性。“陶渊明在这里做什么呢?”老师不失时机的抛出了这个问题。“采 菊”学生回答。“都说诗情画意,把这首诗画出来的话,你会用哪些色彩呢?” 老师的追问,让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学们描绘了美丽的菊花、棕色的栅 栏、绿绿的小草,同学们还根据老师的提示,总结出了此景“清幽”的特点。“《爱莲说》中有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他只喜欢菊花呢?”老师的追问也没能难住 同学,“菊,花之隐逸者也,既然菊是花中的隐逸者,那我就做个人中的隐士吧。” 学生的回答也很巧妙。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道出了菊花的生长的环境还有季 节,枯萎而不凋落的形象。“落英缤纷,大多数的花都是花瓣飘落在地上,而菊 花即使枯萎了也是生命的绝唱。所以古人有画菊的有赞菊的,苏轼就说过‘菊残 犹有傲霜枝’郑思肖也说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这些诗句 让你觉得菊花有种超凡脱俗的美。”老师富有诗意的'话语让我们更能领会菊花的 高洁,也更加诗意的理解了作者的选择,菊花与诗人是融为一体的,老师又继续 追问:“陶渊明采这么多的菊花做什么?”,同学纷纷回答泡茶、泡酒、收藏?6?7 有一个同学说到了吃,很多同学都很疑惑,不知道菊花能吃,李东平老师顺手拈 来《离骚》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来解答,巧妙。“有人认为 ‘悠然望南山’更好,你觉得‘望’和‘见’哪一个更好?”老师的问题让同学 们跃跃欲试,而且几个同学都回答的很好。“‘见’更能体现出作者悠然的心境, 元好问在《论诗》中说苏东坡都认为见更好”,李老师很轻松地引经据典,展现了一个教师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鸟儿累了,回家了,孤零零的诗人也觉得累了, 想离开官场,回归田园了。经过师生的想象,同学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诗的内涵, 李老师继续挖掘更深层的意蕴:“作者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我是作者 会说‘此中有真意,田园真是美’,而作者为什么却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 已忘言’呢?”一同学说说了就不美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 错’说了就反倒不美了”,精辟的点评。

  陶渊明追名逐利的魏晋时期,是找不到 朋友的,“陶渊明饮的不是酒,是寂寞”, 在这里李老师给这一句网络流行语 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博冠博带,早也落失人烟,这一方平凡里偶尔回放着却能雕刻山河,镌刻人心的动人与满贯?6?7千年之后的今天,红 尘的喧嚣,世事的纷扰,有时会让你们感到无味,要不我们暂且浅尝于古人的风 采之风吧,斟一碗诗歌的烈酒,与千年前的桃风遥遥相对,然后在语文这一方天 地中,诗意的呻吟,品味余风的优雅。”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李老师的课达到了 顶峰,让我们领略了语言更为华丽绚烂的一面。在师生互动中,很多优美的语言, 我无法在此一一描述出来,这样肢解开来说这一堂课,似乎已经破坏了课堂的完 美效果。

  李老师讲了一堂非常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公开课,她的课传达的是语言、是 文化、是文学,是一种游走于字里行间的惬意。听她的课,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她 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听者在她的引领下到中国文学的王国里游历了一翻。从中 感受到的是中国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现代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折服和敬仰。 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和文学热爱的精神传 达给了学生,有这样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来影响这些学生,这些学生在 她的感染熏陶下一定会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即使有一天这学 生不学习语文了,他也会深深陶醉于这种文化的氛围中,自觉地摄取文化的养料。 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青年教师,一个紧紧抓着时 代脉搏的有活力的教师,一个有着方法指导有着责任心的人民教师,学生有这么 一位好的老师是一种幸运。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关于文化关于文学关于人生。 我想这是她这堂课最大的优点,也最深入人心的东西,优美的语言萦绕 在学生心中久久难忘。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饮酒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7、《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

  《中华文明的曙光》是初一教材的第一课,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抱着期盼、兴奋的心情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如何通过老师的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感到学习历史并不难,而且非常有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这节课老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亮点一:“史由证来”——注重养成学生的“证据”意识:

  “史由证来”是史学的基本意识。根据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证据意识即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解和释史实”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1)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历史资料。

  老师提问“你认为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历史?”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用图示进行归纳:通过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学询问长辈、历史网站等途径获得的实物、图片、文献、口述等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黄帝和炎帝”一目的内容,则是由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读《上下五千年》、到图书馆等途径查找资料,课堂交流。

  (2)指导学生从考古图片材料、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中,老师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骨骼化石图》、《北京人的.工具》、北京人用火的遗迹》等一组北京人生活、生产的考古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获取信息、合理想象,拉近学生与探究的距离。特别是在观察北京人用火的遗迹图片和文字时,老师提出:“你从这些遗存中发现哪些信息?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灰烬厚达6米,说明他们保留火种”、“他们吃熟的食物,因为有烧过的兽骨”、也有的说:“他们也吃植物,因为有烧过的树籽。”从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初步具有了“证据”意识,用从考古图片资料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作为证据,解决问题、言之有据。

  (3)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神话传说时代的英雄。神话不是历史,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世界上任何古老的民族的历史都离不开神话。怎样让学生理解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在学生讲述了黄帝和炎帝的故事后,老师提问:“大家觉得故事可信不可信?”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可信与否?能不能找到证据呢?”在学生疑虑重重的情况下,老师采用了文物证史的方法,展示一组考古图片,并说明这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当时同一时期甚至比传说时代更早的出土文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如:“布纹陶钵”、“丝织残片”当时已经养蚕、纺织;“船形陶器”只能说明当时有船,但不能说明是谁发明了船;出土的石镰、碳化水稻说明当时发明了原始农业;出土的七孔古笛、陶埙证明当时有了原始音乐。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被考古发掘证明的内容是可信的,没有被发掘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4)整理历史信息。

  新课结束前,老师提出:“在这节课中有哪些可以成为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学生回答:出土文物、口传资料、文字资料。课后作业则是要求学生模仿老师所做的表格,整理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这节课白老师自始至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亮点二:“神入”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断给学生营造“神入”历史的场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头问道:“你想从历史中了解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古代人的交通、服装、怎么生活),老师话题一转:“历史这门课包括了过去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用通俗的贴近学生的语言解释了历史这门课的内容。通过观察一组北京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图片,让学生想象“用火以后北京人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取暖、照明、驱逐凶猛的野兽、吃烧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北京人时代,“如果你是北京人,结合北京人生活的特点,你从早到晚是怎么过的?”这个问题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既具有科学性(合理想象)又有趣味性,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学生的讨论分热烈,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说“一大早出去打猎、找回一些树籽,在火上烤,烤熟了之后让妇女和孩子先吃”、有的说“天刚蒙蒙亮,我召集大家到森林里挖陷阱,一头鹿掉到陷阱里了;然后大家有在河边用树枝找鱼,在树上摘植物的果实。”学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在课堂上闪烁出的智慧火花,当他们的回答不断得到老师的赞扬时,他们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始终在一种宽松、有趣、兴奋的氛围中度过。

8、《人生难免挫折》评课稿

  思想政治比赛课,在上个星期结束了。参赛学习中,很多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简单评论,全当是学习心得的积累及和各位教师交流沟通。如有不当望批评指正。

  优点:

  一、选取参赛课内容利于情感的表达、符合时政性和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中选取了“幼年时因为触到高压电失去了双臂的平罗回中某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教师出示了其学习场景、作业等图片。教师引用发生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了实例的说服力。

  在讲授如何克服困难战胜灾难中,教师先播放了“4.14青海玉树地震”“我想回家”的视频;然后让学生给地震中的孩子说几句话。采用这种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非常符合思政课中的时政性,不仅突出课本的主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回答的也非常好。

  二、教师板书规整,并按照教学过程依次书写,清晰的展示了教学思路、教学内容。

  虽然现在教学内容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但板书不可缺少(因为幻灯片是不停转换的),这样对学生了解掌握课本内容,教师归纳总结都非常有益。

  三、自然导入课本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让学生一起唱“隐形的翅膀”并引入某学生的实例自然引入课题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展开课本内容埋下伏笔。

  四、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将当堂所学知识运用学生的实际生活上并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师展示了中外名人所都遇到挫折、引出知识点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挫折,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等”采用这种方法当堂就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解运用并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五、灵活对待学生回答,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凸显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回答自己遇到的挫折时说:“自己眼睛小,同学都打击我,自己也挺自卑的”。教师让这个学生转过来,并对着全班学生说:“大家都看看这位同学可爱不可爱,同学们以后不要在打击她,眼睛小了能聚光,聪明自信”。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采用灵活的方法,并鼓励引导其战胜自卑,这就体现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累下的教学智慧。

  六.运用多媒体展示,面对“学习中考了60分的挫折,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结果的实例”。从而使学生直观的懂得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战胜困难“我能行”的信念。同时这个实例举的也非常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从侧面能够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能够非常好的进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三个学生都说:“自己父母离婚了,对自己的打击及感受”,学生能够当着全班学生及听课教师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隐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小女孩说:“自己小时候胳膊摔伤后,病情恶化,医生说要截肢;她和她的家人都不同意,到处寻医,最终治好了自己的病,这就是自己遇到挫折并战胜困难的最深刻的印象”。我听到这个学生的亲身经历,我心中有着抑制不住的感动,在教学中能有这样真实而感人的回答真是了不起!。

  学生给“玉树灾区”的孩子说鼓励的话时,学生回答:“玉树不倒、青海长青;玉树的同胞们、要坚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总结概括的也非常到位:“玉树虽高、没有天高,青海虽远、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八、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情绪,并将课本知识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学生站起了大喊三声“我能行”,并让学生一起唱“真心英雄”的歌。这样在不经意间突出了课本,将“勇于克服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融入到学生中,潜移默化的树立做“真心英雄”的信念。

  九、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和蔼,虽然没有高昂的语调,但在教学过程中无不显示其充沛的情感。

  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在教学中,非重难点的问题提问学生过多,致使出现了拖堂的想象。如果能将有些提问简练些,将时间安排到后面重难点的总结、及唱“真心英雄”是不是更好呢!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及学生的回答没有进一步的挖掘其教育意义。

  比如:在教师出示了图片让学生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后,学生分析的比较到位,但这几幅图也表现了很多青少年从“一般违法走向犯罪”的过程。教师如果稍微提示一下,我们要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实现了思政课大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设计让学生给“玉树地震中受灾”的孩子们说句话的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说的非常好。教师通过其回答引导出这就是要勇于克服生活中挫折具体表现的教学目标。其实通过这样感人的回答也可以顺便的提一下: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抓住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名族精神教育的锲机。

  在马老师讲完课后,我抑制不住自己说了声“好”。非常有幸课间简单的和马老师交流沟通了一下自己对她这节课的看法。我一直觉得提高教学水平讲课虽然很重要,但评课也同样重要;因为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在大家指出自己的优缺点的前提下,自己充分认识自己讲课的优与劣的基础上,自己才能扬长补短,不断进步和提高,所以我直率的在网上做这种评课活动。

  因自己水平有限,记录有限,其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望各位教师指正。

9、《人生的开关》评课稿

  这是陆老师的五年级的一节课。朴实无华,没有用一个幻灯片,却又精彩无比,一节课里引爆了不少笑声,一节课里,让学生走进了文本,去发现文章,研读文本,通过文本启迪学生去思考人生,认识人生,把握人生,为人生控制好自己的开关,给学生深刻的品德教育,为学生的人生作出奠基。

  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去读文章《人生的开关》,让学生说出对于人生的自己的理解。这样,一开始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头脑里有了人生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学习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圈出关键词,这其中,对于出现多音字的,让学生读好它的不同读音,学习正确使用。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就黑板上出现的关键词概括出前半部分的内容,提出要精炼准确的要求。相机还解释了“悄悄的”“蛊惑”等词语的意思。他的解释是很有趣的,很形象的,如“悄悄的”,让学生把声音一次次地压低,直到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蛊惑”一词的时候,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你受过蛊惑没有?给学生大量说话的机会。然后再次回到文本,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主人公经受住蛊惑没有,从正面和反面进行引导,认识到经受了蛊惑,则人生顺畅,没有抵制住的话,则充满坎坷。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开关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人生是什么,并进而启发学生,人生的两种境界也就是光明或者黑暗。这里的正反对比说明和讲授,我认为很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人生开关的认识和思考。其中的道理谈的也是很充分和深刻的,也是进入了学生的内心深处的'。

  陆老师在后面,让学生总结,你学到了什么,概括出人生的感悟。且对于汇报交流中好的孩子,进行了褒奖,并适时地告诉学生,走自己正确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最后,老师再次告诉学生,人生道路上,能不能理会蛊惑,决定了道路是顺畅还是坎坷,就看你如何选择,号召同学们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里,我们看到,这确实是一堂很有思想内容,凭借具体材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让学生就文本生发思考,生发认识,并能联系生活,联系自身,很好的对学生发挥了指导和思想启蒙的价值,课堂容量不太大,却目标专一,中心明确,对于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等也落到了实处,对于人生的启迪和引领等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这是朴实但是诚实的一节课,是给人启发引人回味的课。好课不在形式,内容的质朴和深刻本身也就是一种美。

幼儿园发言稿推荐 新生开学典礼新闻稿 小学秋学期开学典礼新闻稿 初一开学典礼新闻稿 大学活动新闻稿参考 教师节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 小学生中秋节诗歌朗诵稿水中的月亮 最新开学典礼新闻稿 大学开学典礼主持稿 中秋节诗歌朗诵稿中秋节祝愿 校园春节防疫健康教育工作讲话稿 公司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广播稿 爱国演讲稿 初中班级竞选副班长竞选稿 公司专业岗位专员技能培训通讯稿 新闻稿的写作指导及 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招新新闻稿 志愿者代表发言稿 经济学论坛新闻稿

最新发言稿 《人生难免挫折》评课稿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评课稿 《家庭的日常消费》评课稿 《人类的家园—地球》评课稿 《盐与水的分离》评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六一儿童节领导的讲话稿范文 茎越长越高的评课稿 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评课稿 锻炼交往能力的评课稿

相关信息 人生需要朋友演讲稿学生 挫折——孩子成功的起点 人生梦境故事100篇 人生故事100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唯美诗句70条 人生感悟情感微信签名语录124句 人生挚情父母的爱作文八百字 人生感悟经典微信签名121句 人生的诗句100条 人生中的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