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上周听了张老师校长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一课,一直觉得意犹未尽。张老师的课清新洒脱,他儒雅的气质、潇洒的板书、幽默的语言,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都带入了辛弃疾所描绘的那一幅恬淡宁 静的乡村画面中,听着听着,所有的人都“醉”了……张老师的课“朴实、扎实、真实”,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咀嚼到了语言文字的味 道,品味着宋词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听了这一课,收获颇多。
一、以读代讲,整体感知
张老师的导入很简单,就是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然后把词牌名板书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首词的词牌名叫做清平乐。多好听的一个词牌名!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张 校长继而扩展开来,问学生:“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的说满江红,有的说渔歌子,还有的说水调歌头。我很喜欢这样的开头,因为通过 回忆旧知识,学生对词牌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张老师又点了两名同学诵读,全班读,教师作点评,特别指出了“莲蓬”一词,并且告诉学生,莲蓬的 “蓬”平时读轻声,但是在这首词当中可读“lián péng”,目的是押韵,读起来更好听。这样解释就显得很巧妙了。
二、手舞足蹈,字正腔圆,揣摩意韵感悟美
为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意韵,张老师依学而教,据学而生。她先让学个体试读全词,目的是探底;接着用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击掌而歌,力求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灵动的指导妙趣横生,课堂上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字正腔圆”地吟着诵着,和着唱着,手之舞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做到了“过目成诵”。美的词韵,美的词境,美的享受在师生心中潜滋暗长,他们身心愉悦,学习其乐融融。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味意境体验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用词形象,追求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张老师努力把握诗的整体意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文字,想象那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通过咀嚼文字、品悟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片段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这首词里有哪些是作者喜欢的?
生:青青草。
师:青青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绿色的小草,写出了小草的颜色。
师:是啊,这里运用了一个叠词“青青”,既好听,又形象,突出了小草的颜色。
师:你觉得这首词里还有哪些是作者喜欢的?
生:相媚好。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这幅画面很温馨。
师: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说吴地方言。
张老师在解说这首词时,不是硬生生地把每一个词挑出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了宁静幽美的'村寨,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片段二:品析词眼,提挈全篇
品“无赖”
师:哪个词是说小孩子调皮的?
生:无赖。
师:我们现在是怎么理解“无赖”的?
生:不讲理的人,调皮捣蛋的人;
师: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有趣的意思。
生:我看是可爱、顽皮的意思。
师:哪一个字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
生:喜。
生:卧。
生:从文中“最喜”一词可以看出。
师:哦,确实如你们所说,这里的“无赖”是指可爱、顽皮的意思。古今词义的差别就在这里。文中的“卧”字怎么体现出小儿子的顽皮可爱呢?你们再观察一下,能说说小儿的动作或神情吗?从中你们又体会出什么呢?
生:因为文中写道小儿子剥莲蓬,别人都是站着或者坐着的,只有他是卧着的,可见他很调皮,很可爱。
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尽情联想,品出了一个“卧”字的味道,也品出天真,品出专注,品出童趣。
品“醉”
这首词中,“醉”字是很有味道的,那么这个“醉”字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味道呢?张老师是这样展开课堂教学的:
师: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吴地方言。
师: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独处的时候。
生:醉里。
师:不可能完全醉,那么老公公老婆婆为什么醉呢?
生:彼此恩爱,很陶醉。
生:看到孩子们很辛勤地工作、玩耍,在沉醉。
生:回忆年轻时沉醉。
生:看到美丽的风景,沉醉了。
师:谁来为老公公讲几句话?他们用什么话来讲?为什么要用方言?
生:让别人听不懂。
生:他们只会讲吴方言。
生:说家乡话会比较有味道。
师:老公公看到这种情境,他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家,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次走进词中,走进词人。(读)
以上教学中,张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巧妙重组,为孩子们提供了刺激感官的情境图;通过分解、组合、想象、吟诵、链接,做到以读引思,以思促读,图文结合,引领 孩子们走进阔大的词中境界;同时,根据语境来帮助学生品词眼,扣文眼,变枯燥为多采,变单一为丰富,让学生体会古词的绝妙之美,意境的朦胧之美,词律的音 韵之美。
四、想象补白,对比整合,生成意趣升华美
在学生深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根据主题教学思想,张老师拓展延伸,让学生想象补白,体现了走进文本解读,跳出文本感悟的章法。
师:如果你是老公公,你会对老婆婆说些什么?
生:老婆子啊,你看我们的大儿子多勤奋,你看我们的小儿子多可爱!
师:如果你是大儿子,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想,我的辛苦能换来父母的恩爱,弟弟的安康,我很快乐。
师:这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但是我就奇怪呀,大儿勤劳不是最喜,中儿智慧不是最喜,为什么最喜欢无赖的小儿?
生:喜欢他的调皮、天真。
生:从他的顽皮中找到了自己的童年。
师:是谁可以让这个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
生:父母。
生:兄长。
师:是啊,没有和谐恩爱的父母,没有勤奋智慧的兄长,哪有天真无虑的孩子?这样美满的家庭,老师叫做“安居乐业”。
在创编补白中,学生的思维像风筝一样飘了起来,有夸儿子的,有赞翁媪的,有誉自然田园风光的,孩子们绘声绘色,意趣昂然。在自由洒脱的补白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村居”的“居”字上,使其尽情品味恬静温馨之美。
2、小学语文评课《梅花魂》评课稿
本周是五年级的杨絮惠老师的示范课。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就以杨老师的这堂课写了评析稿,我觉得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都是优秀的。例如:
1、李献秋老师
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角度进行评价。她说:在教学杨老师富有激情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这堂课中,快学完课文之时,杨老师这样问学生:“外祖父把手绢递给我时,此时外祖父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想象,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老师做到了。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自己!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但今天这堂课在“生生对话”这方面不够体现出来。
2、王新新老师
(1)情穿全课。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了难点——体会老华侨的情感,从而设计了吟诗入情,赞梅生情,对话抒情的三个大环节。针对每一处环节老师设计了不同的过渡语,老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从而一步步的走进了文本。老师教学的情感线是很清晰的',强烈的。
(2)浑然一体,过度自然。《梅花魂》一课讲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老师利用因果关系,一一带出,推着情感不断深化、强化使情感达到顶峰,最后化作了一曲《中国心》结束。
(3)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3、黄卡丹老师
(1)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上课伊始,扬老师以课件展示梅花图,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一幅幅冷艳幽芳的梅花,如临其境,如闻其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爱梅花,歌颂梅花。在学生谈感受后,杨老师来个自然的过度:从同学们的感受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喜欢上了梅花,文中也有一位老人很喜欢梅花。而且,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
1、吟诵诗词,黯然流泪;
2、弄脏梅图,大发脾气;
3、不能回国,痛哭流泪;
4、临别之际,送墨梅图;
5、离开星岛,送绣梅绢。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杨老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十三自然段时,杨老师适时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并以自己的这种感受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个别读,最后齐读。)。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读”来评价:今天教师指导读书归纳起来是三大亮点
1、巧用过渡语,使学生想读。
2、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读。
3、巧变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我们坚持的每次教研活动后写评析稿,这样促进了每位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将继续研究,继续创新,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3、小学语文评课《三打白骨精》评课稿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可以说本堂课上得相当精彩,纵观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谈话导入—再读梳理—品读深入延伸扩展,并选了相当恰当的切入口,抓住“三”这个关键词,从大处着眼文本,使长文短教,力求营造新型的语文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教师溶情,舞动课堂
新大纲特别讲求“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与学生商讨的态度,善于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始,学生对陆老师是陌生的,陆老师采用了一首歌《一个师傅三徒弟》这段生动开场白,不仅营造了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更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动机此时,学生的.阅读心向在教师的调解与引导下,转向了诱人的故事之中,他们期待的是一睹为快。学生大多体现出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陆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使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
二、读中感悟悟中体情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读训练如何落实,教师以情一步步推动文章的品读深入,他并不急于从主要人物孙悟空入手,而是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研究白骨精的诡计多端,以它的坏来衬托孙悟空的正义。以情感来推动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阅读。找出最能体现孙悟空句子,进行品读。最后的影片让学生体会孙悟空的不足的地方,客观的评价孙悟空。从文本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从不同角度客观的评价,这是本堂的亮点。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练读与品评中。
三、尊重需求,平等对话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导师,起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阅读本是个性化的内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前理解,亲自去思索、去发现、去品悟,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课例围绕“孙悟空有和特点”这一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感悟。让学会在自由的朗读中,运用比较读,表演读等手段,逐渐让学生走进文本,极具个性化的充满正义的孙悟空形象也深深印入了学生的心灵。可以说是既给学生提供了交际的方法,又使学生的交际意识,交际能力得到了增强与提高。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着思想感情的交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语文观念
4、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课。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和手段,以学科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个性化。
本节课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思维空间,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如本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四个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和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多媒体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支点。本节课注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络学习课文及有关知识,这是任何学具不能比拟的。学生真正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呈现多元、开放态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创新智能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三、体现了教学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克服了障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本节课课后作业的设计:学生可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完成。
四、体现了教学模式创新性。
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改革教学流程,创新性地运用学科教学网站,为学科整合课探索了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学习时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些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5、小学语文评课《玲玲的画》评课稿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的。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执教老师以“为什么玲玲在画被弄花了的地方画上小狗?”这个问题上做足了文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玲玲的画》这堂课,以识字、写字、朗读课文为教学重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的过程,自主学习生字。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采用开火车读词语,给生字重新组词,读生字的方式,检验了学生的识字效果。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还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带着感受读文,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执教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比较强,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也很到位。而且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教学有这么几个优点:
1、识字教学较好,特别是用词语形式出现的,使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并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抓住重点词句,突出重难点,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读,在读中体会玲玲的心理变化过程。
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节课让学生共读了七遍。第一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画出生字。第二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三遍精读5到10自然段。第四遍分角色读课文。第五遍是浏览读课文。第六遍齐读最后一段。第七遍默读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最后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注重了写字指导。指导比较到位,教师适时进行示范。
5、采用的是疑问式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6、视学生的互读互评。
7、板书活泼,使学生一目了然。
8、评价语言好。
6、小学语文评课《桂林山水》评课稿
听了杜丽娟老师《桂林山水》的教学,我的感受比较深,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杜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杜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多种方法阅读。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如果再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处理教材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就更好了,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还有就是一个我们教师普遍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如果能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一节成功的好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会吸取经验,改正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7、《科学解释说理题讲评课》评课稿
今年温州市中考科学试卷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增加了一道6分的解释说理题,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我们科学老师都非常陌生,本次区复习会议上温州××学校的陈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解释说理题讲评课,受益匪浅。
陈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做了上课过程中要解释的三个题目,然后在课开始的时候问学生你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很多也很真实:容易错;表达能力不好,答不到点上等,很顺利地引入主题。陈老师在讲解第一道题的时候是先一一出示学生的答案然后让该学生评价自己当时的答案,再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该答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最佳答案。在整个过程中陈老师很注意对学生方法的引导,最后陈老师归纳出解答说理题的三个步骤并板书:审清题意,理清关系,组织语言。接下来的题目学生就可以沿着这样的三个步骤来一一评价了。
我认为陈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每讲一个题目都是先出示学生的各种答案然后让该学生评价自己当时的答案,再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该答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最佳答案。避免了老师满堂灌学生到最后什么也搞不明白,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俗话说“一个先生一个法”,假如复习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学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学生主观的努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复习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而外,还需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如果陈老师能在解题读题方面再对学生多一点方法的指导的话那本节课将更完美。
8、《清平乐村居》的优秀评课稿
周二在多媒体教室听取了五年级翟翠老师的古诗教学。整堂课中,在翟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在古诗《清平乐村居》中畅游,由浅入深,从简短的词句中挖掘古诗的内在美。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看到了村居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情怀,到最后从这首词感受辛弃疾这位大将的田园风情后面蕴藏着伟大的家国情怀!当课堂进入高潮结束的时候,我从心底涌起了为翟老师鼓掌的冲动,“不错”,至少,我觉得这堂课,在教材中能进能出,教法灵活多样,感情抒发到位,古诗教学能讲得这样游刃有余,实属不错。
(一)课前延伸。
上下五千年,滔滔文化情。中国泱泱大国,文化底蕴丰厚,有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高唱倾诉自己小家的酸甜苦辣,大家的政治谋略。最突出的就是唐诗宋词,流传最广。翟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吟诵《游子吟》《咏柳》《村居》《春晓》,让学生回忆的古诗经历,导入新课,自然流畅。
(二)方法巧妙。
引导学生读诗既要“读厚”也要“读薄”。读厚,通过“溪”字,让学生想象,在田园风情的村庄里,一对操着吴方言的老夫妻俩在低矮的`茅屋下聊天,三个儿子在周围活动的场景。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会是很乏味的一件事情,但是翟老师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复琢磨,在字里行间死去活来,学生能深入到文字中感受田园风光的舒适。
(三)层次清晰。
翟老师是有着大将风度的教师,既能钻进文本,也能跳出文本,在文字中穿梭,环环相扣,收尾巧妙。在回归到作者辛弃疾时,也是值得称赞的低昂。大将之所以奔赴沙场,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百姓的田园生活啊!整堂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让听课的教师未感到一丝的枯燥,乏味。
希望翟老师的课能越来越精彩,希望我们山口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师都悟得语文教学的真谛,带领孩子们在语文课中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9、《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上周听了张老师校长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一课,一直觉得意犹未尽。张老师的课清新洒脱,他儒雅的气质、潇洒的板书、幽默的语言,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都带入了辛弃疾所描绘的那一幅恬淡宁 静的乡村画面中,听着听着,所有的人都“醉”了……张老师的课“朴实、扎实、真实”,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咀嚼到了语言文字的味 道,品味着宋词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听了这一课,收获颇多。
一、以读代讲,整体感知
张老师的导入很简单,就是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然后把词牌名板书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首词的词牌名叫做清平乐。多好听的一个词牌名!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张 校长继而扩展开来,问学生:“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的说满江红,有的说渔歌子,还有的说水调歌头。我很喜欢这样的开头,因为通过 回忆旧知识,学生对词牌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张老师又点了两名同学诵读,全班读,教师作点评,特别指出了“莲蓬”一词,并且告诉学生,莲蓬的 “蓬”平时读轻声,但是在这首词当中可读“lián péng”,目的是押韵,读起来更好听。这样解释就显得很巧妙了。
二、手舞足蹈,字正腔圆,揣摩意韵感悟美
为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意韵,张老师依学而教,据学而生。她先让学个体试读全词,目的是探底;接着用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击掌而歌,力求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灵动的指导妙趣横生,课堂上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字正腔圆”地吟着诵着,和着唱着,手之舞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做到了“过目成诵”。美的词韵,美的词境,美的享受在师生心中潜滋暗长,他们身心愉悦,学习其乐融融。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味意境体验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用词形象,追求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张老师努力把握诗的整体意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文字,想象那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通过咀嚼文字、品悟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片段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这首词里有哪些是作者喜欢的?
生:青青草。
师:青青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绿色的小草,写出了小草的颜色。
师:是啊,这里运用了一个叠词“青青”,既好听,又形象,突出了小草的颜色。
师:你觉得这首词里还有哪些是作者喜欢的?
生:相媚好。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这幅画面很温馨。
师: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说吴地方言。
张老师在解说这首词时,不是硬生生地把每一个词挑出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了宁静幽美的'村寨,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片段二:品析词眼,提挈全篇
品“无赖”
师:哪个词是说小孩子调皮的?
生:无赖。
师:我们现在是怎么理解“无赖”的?
生:不讲理的人,调皮捣蛋的人;
师: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有趣的意思。
生:我看是可爱、顽皮的意思。
师:哪一个字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
生:喜。
生:卧。
生:从文中“最喜”一词可以看出。
师:哦,确实如你们所说,这里的“无赖”是指可爱、顽皮的意思。古今词义的差别就在这里。文中的“卧”字怎么体现出小儿子的顽皮可爱呢?你们再观察一下,能说说小儿的动作或神情吗?从中你们又体会出什么呢?
生:因为文中写道小儿子剥莲蓬,别人都是站着或者坐着的,只有他是卧着的,可见他很调皮,很可爱。
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尽情联想,品出了一个“卧”字的味道,也品出天真,品出专注,品出童趣。
品“醉”
这首词中,“醉”字是很有味道的,那么这个“醉”字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味道呢?张老师是这样展开课堂教学的:
师: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吴地方言。
师: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独处的时候。
生:醉里。
师:不可能完全醉,那么老公公老婆婆为什么醉呢?
生:彼此恩爱,很陶醉。
生:看到孩子们很辛勤地工作、玩耍,在沉醉。
生:回忆年轻时沉醉。
生:看到美丽的风景,沉醉了。
师:谁来为老公公讲几句话?他们用什么话来讲?为什么要用方言?
生:让别人听不懂。
生:他们只会讲吴方言。
生:说家乡话会比较有味道。
师:老公公看到这种情境,他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家,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次走进词中,走进词人。(读)
以上教学中,张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巧妙重组,为孩子们提供了刺激感官的情境图;通过分解、组合、想象、吟诵、链接,做到以读引思,以思促读,图文结合,引领 孩子们走进阔大的词中境界;同时,根据语境来帮助学生品词眼,扣文眼,变枯燥为多采,变单一为丰富,让学生体会古词的绝妙之美,意境的朦胧之美,词律的音 韵之美。
四、想象补白,对比整合,生成意趣升华美
在学生深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根据主题教学思想,张老师拓展延伸,让学生想象补白,体现了走进文本解读,跳出文本感悟的章法。
师:如果你是老公公,你会对老婆婆说些什么?
生:老婆子啊,你看我们的大儿子多勤奋,你看我们的小儿子多可爱!
师:如果你是大儿子,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想,我的辛苦能换来父母的恩爱,弟弟的安康,我很快乐。
师:这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但是我就奇怪呀,大儿勤劳不是最喜,中儿智慧不是最喜,为什么最喜欢无赖的小儿?
生:喜欢他的调皮、天真。
生:从他的顽皮中找到了自己的童年。
师:是谁可以让这个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
生:父母。
生:兄长。
师:是啊,没有和谐恩爱的父母,没有勤奋智慧的兄长,哪有天真无虑的孩子?这样美满的家庭,老师叫做“安居乐业”。
在创编补白中,学生的思维像风筝一样飘了起来,有夸儿子的,有赞翁媪的,有誉自然田园风光的,孩子们绘声绘色,意趣昂然。在自由洒脱的补白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村居”的“居”字上,使其尽情品味恬静温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