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随笔:浅谈“批评”
回忆我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感觉“批评”这种教育方法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我惯用的,总觉得,孩子做得不对就该批评,这似乎也天经地义。但从长期以来收到的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
那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不要批评呢?怎样做更好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给了我许多启示。他说:“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力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其潜台词就是正面批评少用为好,要用也要讲点艺术。
以前,每当孩子接二连三地犯错误时,我往往会无名火直往上窜,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过后,回想一下,其实这种“无名火”发得确实也无意义,有时实际效果还恰恰相反。
记得有一年我教小班,班上有个叫强强的小朋友。自从进园来,几乎天天欺负小朋友。短短一个月来,小朋友、家长的“告状声”是接连不断。为此,强强是常常被我狠狠的批评。结果两个月下来,他仍是依然故我。从那以后,我便开始观察、分析强强打人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下来,发现他每次打人的原因还真是各不相同。有时是帮别人打抱不平;有时是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便重拳还击;有时是以自我为中心强抢别人的玩具;有时是跟小朋友玩耍少了分寸……于是我便针对他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耐心倾听他的辩解,并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该怎么做才对。一段时间下来,他的不良行为有了明显转变。
“告状声”也慢慢消失了。
可见,批评中也要允许孩子辩解,有时老师看到的往往是幼儿行为的结果,而不明其原因,我们应当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前因后果,帮助他们分析,以及教给他们如何处理的方法。有时适度的宽容也是一种批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