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化学习模式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语言

小班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化学习模式

时间:2013-08-14 10:39:53

小班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化学习模式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语言的您有所帮助。

小班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化学习模式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中2~4岁年龄段是听、看、说的敏感期。小班幼儿在听说能力上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听说带有模仿性。二是听说带有明显的对象感、拟人性。三是在叙述生活中的事物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小班幼儿是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与成人、同伴有联系的交往的,即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新异的、刺激的、活动的物体或形象往往支配着他们的注意,且无意注意易转移。而从语言发展的规律看,整个幼儿期,幼儿处在由情境性语言向连贯性语言过渡的阶段,需要借助情境才能理解学习内容。因此,情境性语言只有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可见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在幼儿期言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布鲁纳认为“只有内在动机才起长效作用”,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意识,而且要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也就是教师要给幼儿准备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一个与实际经验相联系的情境,同时根据幼儿的需要和生活经验给予一些暗示,使得幼儿有兴趣了解某个问题,以便获得某种为现在的生活所需要的语言经验。无论是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或生理、心理特点,还是幼儿期语言发展的规律都显示出他们更适合运用情境化学习模式来感知和发展语言。

 所谓情境化学习模式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之中,与具体形象、事物发生直接互动作用,以促使幼儿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运用情境化学习模式时,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经验,其实质是将语言活动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因此,情境化学习模式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进行领域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促使环境、教师、幼儿等多元化交往,让幼儿与具体形象、事物及教师、同伴直接互动,从而产生情感、认知、动作等各方面的认同、体验与活动,并在交互作用中激发幼儿的倾听、说话的兴趣,切实提高小班幼儿的听说能力。情境化学习模式符合有关幼儿智慧发展阶段中关于幼儿形象表象、动作表象的发展是促进言语能力发展关键的理论阐述,也符合小班幼儿认知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下面三种情境化学习模式值得借鉴。

 一、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指随机地创设并运用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情境,以激发幼儿与景、物、人交流的兴趣或进行某方面习惯培养的一种方法。小班幼儿会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存在。这种泛灵现象是其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实际上,这也是幼儿与环境交流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力图介入环境的一种努力。因此,在运用生活情境法中,教师可以随机地通过富有“灵性”的椅子、桌子及幼儿看来有生命力的周围事物来激发幼儿与景、物、人交流互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学说话的愿望。如想象“我”坐的椅子、靠的桌子就是一个“家”;坐下后小腿放进桌子下就是“关门”,这样,幼儿会边坐边讲:“我关门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就使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富有了情趣性,又使幼儿学说了一句话。又如在活动室的墙壁上挂上一个小钩,幼儿可以随意地将自己喜爱的玩具、物品挂上去,幼儿会将此“景”此“物”看成活动的、有生命的物体,自发地与它交谈、说话,与它交朋友。具体运用生活情境法,还应考虑到以下活动策略。

   1.必须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所创设的情境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认知基础。选择的内容可分为三方面:①“幼儿自发的活动”,即幼儿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如锻炼、游戏等。②“幼儿的自然环境”,包括幼儿周围生活中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③“幼儿的社会环境”,即与幼儿现在生活或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如同伴交往、生活自理等。这也是情境教学法在领域渗透方面起到平台作用的体现。教师在选择生活经验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随机地渗透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教育。如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上海特奥会期间,幼儿通过收集和交流特奥会的标志、特奥会运动员、特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等有关信息,不仅培养了语言能力,同时也认识了周围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收集、概括信息能力的发展。再如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其他领域的问题,如科学领域的“为什么有的植物不发芽,为什么有的植物发芽”,社会领域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玩什么游戏”等。所以,教师在创设与这些经验、问题相关的情境时,就可以进行其他领域知识的教育。

   2.重视及时捕捉、即时再现的指导技能
   根据生活情境法随机、突发的特点,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的机智性,要善于观察。其中,及时捕捉生活的契机进行适时的情境引导是关键。如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自然情境——幼儿一窝蜂地拥向活动室门口,适时引导幼儿学讲“开火车穿山洞,一个一个挨着走”。幼儿在开火车的情境中,自然地体验并感受到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方法又快又安全,同时又自然地练习了语言。

 二、模拟情境法

 模拟情境法指创设一个可供模拟的特定情境,使幼儿产生模仿、学习的愿望和行动,是激发幼儿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方法。教师利用小班幼儿言语、思维和行动带有好模仿、重复的特点,让幼儿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模仿、扮演,激发幼儿听说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利用小班幼儿好模仿的本能创设情境“我学动物”;利用墙面布置的动物形象,感知与“胖胖熊”对话时声音的轻响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创设模拟听说环境——“我学胖胖熊说话”,幼儿通过自发的模仿,体验、感受不轻不响的说话,声音最好听。又如通过木偶表演创设动物之间的相互对话及各自动作的情境,促使幼儿通过观察进行模仿。这些在观察条件下的模仿过程,使幼儿对表达时的语气、动作、表情等有了更深入的感知,从而培养了他们初步具有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和技能。模仿情境法的具体运用,同样应考虑到以下活动策略。

   1.创设动态的模拟情境
   幼儿的模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发展幼儿尝试、模仿和表达的能力,教学上就应该仿“真”,让幼儿模仿真实的人、物或景。同时,创设动态的模拟情境还要通过变换时间、地点、事物等有关情境,让幼儿学习运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模仿转换的技能。如创设“小猫悄悄走”这一情境,让幼儿边说边做,并通过变换时间、地点等在园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迁移。

   2.拓展幼儿想象
   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再造现象。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模仿技能和习惯,运用联想和对比把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新的模仿、运用。如通过“不倒娃娃笑了”,模仿不倒娃娃快乐的情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哭也不闹,大家哈哈笑”;同时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在遇到其他困难时想一想不倒娃娃,此时幼儿通过想象、迁移,就会在新的情境中迁移以往经验。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也促使幼儿学习运用相关的语言。
 在运用模拟情境法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语言的发展,如运用适当的语气、动作和表情以及与人交谈的习惯和技能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模拟情境中涉及的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在模拟人际交往情境“我学胖胖熊说话”、木偶表演对话等活动中,逐渐认识到用什么语气说话比较好听,人们容易接受,逐渐学会与同伴、成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这也是在情境化语言教学中进行领域渗透教育的体现。

   三、艺术情境法

   艺术情境法指利用文字作品所特有的艺术氛围创设情境,以审美为手段,塑造惟妙惟肖、带情感倾向性的艺术形态,是激发幼儿运用语言进行艺术化再现的一种方法。幼儿的情绪、情感是与一定的客观环境等密切相连的,而且幼儿的情绪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容易激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从而引起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这是小班语言领域运用艺术情境法的价值之一,同时艺术情境法也是在语言领域中渗透艺术教育的一个有利平台。例如,引导幼儿体验艺术情境中的音律、图画作品和艺术作品形象带来的美的感受,激起幼儿“用艺术作品表现语言,用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兴趣。但是,要让幼儿身临其境,教师还必须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幼儿理解、体验。

   1.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参与作品学习,无论是欣赏、表演或创造,教师都可以在激发幼儿感知中,有机地运用录像、幻灯、磁带等电教手段,把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幼儿面前,把抽象的听觉形象与具体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如学习作品《大狮子和小老鼠》时运用动画片和教学磁带,在幼儿面前展现大森林及动物的特定画面,就很容易激发幼儿兴趣。

   2.运用立体场景,激发幼儿的形象感知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对幼儿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画面或直观的形象,激发幼儿的情感。如学习作品《爸爸的大口袋》,可以创设一个直观的、立体的场景,教师化装成爸爸与幼儿在一起,随情节深入师幼共同表演,从而将幼儿带入与欣赏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内心体验和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情感与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以语言方式,通过形象的描述而提出问题,或以活动方式设置、模拟一定环境而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与形象、情境相联系,使幼儿有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如在学习作品《小兔找太阳》巾没置疑问:“小兔找到太阳了吗?她找到的太阳是什么?”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进入角色体验。
   在小班语言教育活动中具体运用艺术情境法时,还应考虑以下活动策略。
   (1)兴趣激发策略。即创设艺术情境,进行适时情感渲染,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但是教师应做到语言生动、情境形象、启发有趣。
   (2)师幼共情策略。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与幼儿融人同一活动情境。教师是设计者,是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幼儿需要在教师情绪感染下,产生积极的体验,此时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
   情境化学习模式的创设和运用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引起幼儿的直接注意,引起其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演示能引起幼儿的情绪高涨,有利于幼儿活动动机的增强与认识的内化和强化,从而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由此也促进了幼儿在注意的持久性、倾听的细致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推荐 论图书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英语教育四大误区 幼师要努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浅谈如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蒙台梭利方法的历史回顾 用教育叙事法评价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多元评价 善于观察和倾听幼儿的同伴语言 哪些材料可以作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材料 表演角色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中的作用 幼儿渗透性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特殊价值 幼儿园各年龄班语言学习游戏的特点 如何做好情境表演讲述活动的准备工作 幼儿讲述语言能力中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在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最新语言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幼儿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如何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的倾听行为的培养 幼儿语言教育中的欣赏文学作品行为培养 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表述行为培养 幼儿语言教育中的早期阅读行为培养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在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 在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信息 小班安安全全玩滑梯教案反思 小班游戏大家来做操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小熊的生日宴会教案 小班数学公开课糖果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筷子真好玩教案反思 小班综合课认识蝌蚪教案反思 语言教案中班教学方案与反思合集 小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三角形 语言故事100篇 小班美术好吃的饼干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