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环境下《词五首》教学尝试与反思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网络环境之教学理论依据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并谈了几点思考体会。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走进大多数校园。的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学习,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完成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通过网络这一新的教学体系,提高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思考的状态,主动进入探索角色,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教育学依据: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越活跃,知识技能掌握就越牢固。
3、信息论和控制论依据: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程的控制、调节,使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反馈周期越短、控制越及时,效果就越好。
4、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依据: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词五首》的教学实践
1、准备工作: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网站建设。针对语文教学,我建的网站中包括课文参考资料和论坛两大部分。我根据课文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加入到课文参考资料中,里面有课文分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相关文章、同步练习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浏览。在语文论坛中每个学生都注册了用户,学生可在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论坛中主要以语文研究为主,学生浏览完有关资料后可在相应课文论坛提问、讨论。论坛具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后就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激励作用。
2、课堂教学:
《词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的第25课,包括《望江南(梳洗罢)》《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五首词,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对诗词进行欣赏。我们知道,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是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而是学生构建出自己的独特意义。这篇课文共五首词,内容较多,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教学,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不仅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真正理解词内容,而且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这样费时且效率较低,很难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在多媒体电教室学习这篇课文。
我用三个课时、分三个学习阶段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第一个阶段:尝试一般研讨
〖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培养信息素质;
2、了解、熟悉课文的背景资料;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4、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短文:《谈谈诗词的欣赏》
1、作者及花间派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作品内容: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二、根据课文,向学生提出以下学习任务
1、阅读网站内关于五首词的资料;
2、根据有关资料任选一:
首词写一份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简介,并推测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将这些内容写成短文发表在论坛内;
3、任选两首诗词尝试进行赏析,并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在论坛内。
三、进行小结
第二阶段:引导重点合作研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研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信息素质;
3、指导学生进行诗词欣赏。
〖教学过程〗
一、熟悉作者和内容
1、介绍作者:大屏幕显示作者资料,同时把学生论坛中的作者介绍展示出来;(如一学生的发帖)
2、朗读诗歌:配乐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⑴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景或事?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
⑵这首词与《破阵子》比有什么异同?
二、研讨课文(通过论坛讨论。)
1、概括诗歌内容(3~5句话);分析你认为诗中最精彩、最感人的句子。
2、深入理解课文(以问题的形式,如课件3)。(学生根据资料发表观点,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反馈信息,适时指导和评价)
三、诵读和小结
第三阶段:自主深入探究。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懂得诗词的欣赏,为自主深入探究打下了基础。)
1、提供赏析参考例文:李世中的《〈南园〉赏析》。
2、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外,要求学生在其余四首词中任选一首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我也参与讨论,与学生一起交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欲说无语,是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欲诉无人,于是,唯有借诸两行热泪以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了……
──《武陵春》赏析
……“可怜白发生”,最后的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但我认为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意味,那就是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学习《破阵子》
3、知识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4、总结归纳。
三、课后反思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这篇课文,是抱着尝试的态度进行的,但收获不小。我和学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过程中的无穷愉悦,所有学生均参加了讨论,学生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见解的独到都让我感到吃惊。课后思考,有一些体会。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学认为,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习的真正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他们在深入学习课文后发表看法,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
2、跃活了学生的思维:
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交流中能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另外,这样的学习环境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真正的思考。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只好急迫地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久而久之,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就会丧失。
3、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了知识框架。对于这次古诗词欣赏教学来说,学生的个性思维表现得尤为突出。
4、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落实: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单独学得多,合作探究少,缺少足够的交流,师生交流可能有一些机会,但生生交流却难以充分的进行。在网络环境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进行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后,通过网络合作讨论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过程,实现完全交流。
5、达到了还语文课本来面目的目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对课文进行架空的技巧分析,分析字词、段落大意、篇章结构等,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舞台,而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需要用语言表达和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实现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不断探索,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考书目】
⑴《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之研究与实践》
刘春林
2004.6《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⑵《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2、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反思──《桂林山水》教后感
新的时代对人才必然有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进步。网络环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本文对此问题以《桂林山水》为例进行探讨。
我上了一节网上教学的研究课,以运用信息技术贯彻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为出发点,具体要求: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2、读写结合。下面就是我对这次研究课的实践探索和教后体会。
一、实践探索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培养信息时代的读写能力为出发点。
2、以探究和协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利用、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
3、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
本课教学环节是:
1、把先前下载的桂林山水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品读欣赏,描述漓江:
⑴
根据自学提示学习第二段,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点击该词语,就会出现相应的词义文本框。
⑵
再读,找特点。
⑶
漓江水有哪些特点?
(同一种意思有不同的说法,请你们用不同语言表达出来,写在留言板上)
3、上网,表现美:
欣赏漓江美景和美文,找出喜欢的画面,通过重组、再造想象、来描绘一番。
4、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5、质疑自学,描绘山色:
⑴
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
⑵
学生上网自学。
⑶
交流:
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
根据山色和山文,进行重组和想象,描绘桂林山色。
6、上网领略祖国风景名胜美景和美文,用自己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几点启示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真正落实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同时我也得到了几点启示:
1、网上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网络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如本课例中所体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课中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室;制作一个存有有关桂林方方面面内容,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供学生查阅;传授学生制作电子文本的方法。为上课创设必备的条件。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的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2、在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阅读的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的基础能力,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以前那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尽收眼底。而且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的家庭,使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在这篇课文中学生阅读了大量描写桂林山和水的文章,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性,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借网络环境,加强写作体验: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进行写作的良好素材。而许多学生一碰到写作文就叹苦经:作文难--写不好、写不出、不知道写什么。面对单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思维受到限制,内容千篇一律,无真情实感,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写作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对生活知识和常用词汇比较贫乏,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语言的积累,缺乏对信息的搜集、组织与处理的能力。在表达的方式与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这就是传统作文教学所造成的。而网络下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学习环境。并通过建立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我们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描写桂林山水和祖国美景的文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使更多的文章聚集于一处,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本次写作相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自主地查阅与欣赏不同的文章,进行想象、重组、创造,他们写作与表达的欲望也就得到了激发,在这种主体性的支持下,学生的写作就更生动而又具有真情实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与写作,学会了在富有创意的表达而不拘泥于模仿。用自己独特的表述手法来描述自己的真实经历与感受,从而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从而达到读写一体化。
4、网上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课特点,提出读写一体化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接着学生开始自由选择主题,自主阅读资料库里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协作完成电子文稿。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唯有相互合作才能构造出整体和谐的力量。在电子文稿的制作及介绍、展示过程中,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文字处理,有的热衷于版面设计等等,只有小组成员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个代表本组水平的电子文稿。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在更加灵活、开放的课堂环境里进行更加复杂、高效的读、写活动,成为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同时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也渗透了德育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语文的推进素质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结合”。
三、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由于网络教学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为浓厚、讨论的热情极为高涨,此时老师较难控制好课堂的秩序。
2、由于网上交流、写作都需学生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学生平时接触还不多,所以较费时。
3、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反思──《桂林山水》教后感
新的时代对人才必然有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进步。网络环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本文对此问题以《桂林山水》为例进行探讨。
我上了一节网上教学的研究课,以运用信息技术贯彻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为出发点,具体要求: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2、读写结合。下面就是我对这次研究课的实践探索和教后体会。
一、实践探索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培养信息时代的读写能力为出发点。
2、以探究和协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利用、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
3、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
本课教学环节是:
1、把先前下载的桂林山水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品读欣赏,描述漓江:
⑴
根据自学提示学习第二段,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点击该词语,就会出现相应的词义文本框。
⑵
再读,找特点。
⑶
漓江水有哪些特点?
(同一种意思有不同的说法,请你们用不同语言表达出来,写在留言板上)
3、上网,表现美:
欣赏漓江美景和美文,找出喜欢的画面,通过重组、再造想象、来描绘一番。
4、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5、质疑自学,描绘山色:
⑴
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
⑵
学生上网自学。
⑶
交流:
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
根据山色和山文,进行重组和想象,描绘桂林山色。
6、上网领略祖国风景名胜美景和美文,用自己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几点启示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真正落实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同时我也得到了几点启示:
1、网上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网络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如本课例中所体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课中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室;制作一个存有有关桂林方方面面内容,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供学生查阅;传授学生制作电子文本的方法。为上课创设必备的条件。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的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2、在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阅读的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的基础能力,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以前那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尽收眼底。而且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的家庭,使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在这篇课文中学生阅读了大量描写桂林山和水的文章,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性,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借网络环境,加强写作体验: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进行写作的良好素材。而许多学生一碰到写作文就叹苦经:作文难--写不好、写不出、不知道写什么。面对单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思维受到限制,内容千篇一律,无真情实感,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写作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对生活知识和常用词汇比较贫乏,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语言的积累,缺乏对信息的搜集、组织与处理的能力。在表达的方式与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这就是传统作文教学所造成的。而网络下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学习环境。并通过建立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我们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描写桂林山水和祖国美景的文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使更多的文章聚集于一处,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本次写作相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自主地查阅与欣赏不同的文章,进行想象、重组、创造,他们写作与表达的欲望也就得到了激发,在这种主体性的支持下,学生的写作就更生动而又具有真情实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与写作,学会了在富有创意的表达而不拘泥于模仿。用自己独特的表述手法来描述自己的真实经历与感受,从而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从而达到读写一体化。
4、网上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课特点,提出读写一体化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接着学生开始自由选择主题,自主阅读资料库里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协作完成电子文稿。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唯有相互合作才能构造出整体和谐的力量。在电子文稿的制作及介绍、展示过程中,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文字处理,有的热衷于版面设计等等,只有小组成员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个代表本组水平的电子文稿。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在更加灵活、开放的课堂环境里进行更加复杂、高效的读、写活动,成为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同时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也渗透了德育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语文的推进素质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结合”。
三、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由于网络教学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为浓厚、讨论的热情极为高涨,此时老师较难控制好课堂的秩序。
2、由于网上交流、写作都需学生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学生平时接触还不多,所以较费时。
4、《词五首》案例反思
【教学案例】
我教《词五首》时,意在让学生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授《望江南》一词时,我先大致描述了词的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几个体现重难点的几个问题:
1、“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2、“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3、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4、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学生在讨论争论中,推波助澜的逐渐找出了答案。教师只是对答案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教后反思】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5、网络环境下《词五首》教学尝试与反思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网络环境之教学理论依据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并谈了几点思考体会。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走进大多数校园。的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学习,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完成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通过网络这一新的教学体系,提高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思考的状态,主动进入探索角色,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教育学依据: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越活跃,知识技能掌握就越牢固。
3、信息论和控制论依据: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程的控制、调节,使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反馈周期越短、控制越及时,效果就越好。
4、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依据: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词五首》的教学实践
1、准备工作: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网站建设。针对语文教学,我建的网站中包括课文参考资料和论坛两大部分。我根据课文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加入到课文参考资料中,里面有课文分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相关文章、同步练习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浏览。在语文论坛中每个学生都注册了用户,学生可在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论坛中主要以语文研究为主,学生浏览完有关资料后可在相应课文论坛提问、讨论。论坛具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后就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激励作用。
2、课堂教学:
《词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的第25课,包括《望江南(梳洗罢)》《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五首词,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对诗词进行欣赏。我们知道,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是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而是学生构建出自己的独特意义。这篇课文共五首词,内容较多,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教学,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不仅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真正理解词内容,而且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这样费时且效率较低,很难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在多媒体电教室学习这篇课文。
我用三个课时、分三个学习阶段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第一个阶段:尝试一般研讨
〖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培养信息素质;
2、了解、熟悉课文的背景资料;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4、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短文:《谈谈诗词的欣赏》
1、作者及花间派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作品内容: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二、根据课文,向学生提出以下学习任务
1、阅读网站内关于五首词的资料;
2、根据有关资料任选一:
首词写一份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简介,并推测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将这些内容写成短文发表在论坛内;
3、任选两首诗词尝试进行赏析,并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在论坛内。
三、进行小结
第二阶段:引导重点合作研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研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信息素质;
3、指导学生进行诗词欣赏。
〖教学过程〗
一、熟悉作者和内容
1、介绍作者:大屏幕显示作者资料,同时把学生论坛中的作者介绍展示出来;(如一学生的发帖)
2、朗读诗歌:配乐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⑴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景或事?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
⑵这首词与《破阵子》比有什么异同?
二、研讨课文(通过论坛讨论。)
1、概括诗歌内容(3~5句话);分析你认为诗中最精彩、最感人的句子。
2、深入理解课文(以问题的形式,如课件3)。(学生根据资料发表观点,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反馈信息,适时指导和评价)
三、诵读和小结
第三阶段:自主深入探究。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懂得诗词的欣赏,为自主深入探究打下了基础。)
1、提供赏析参考例文:李世中的《〈南园〉赏析》。
2、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外,要求学生在其余四首词中任选一首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我也参与讨论,与学生一起交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欲说无语,是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欲诉无人,于是,唯有借诸两行热泪以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了……
──《武陵春》赏析
……“可怜白发生”,最后的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但我认为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意味,那就是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学习《破阵子》
3、知识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4、总结归纳。
三、课后反思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这篇课文,是抱着尝试的态度进行的,但收获不小。我和学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过程中的无穷愉悦,所有学生均参加了讨论,学生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见解的独到都让我感到吃惊。课后思考,有一些体会。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学认为,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习的真正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他们在深入学习课文后发表看法,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
2、跃活了学生的思维:
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交流中能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另外,这样的学习环境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真正的思考。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只好急迫地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久而久之,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就会丧失。
3、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了知识框架。对于这次古诗词欣赏教学来说,学生的个性思维表现得尤为突出。
4、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落实: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单独学得多,合作探究少,缺少足够的交流,师生交流可能有一些机会,但生生交流却难以充分的进行。在网络环境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进行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后,通过网络合作讨论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过程,实现完全交流。
5、达到了还语文课本来面目的目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对课文进行架空的技巧分析,分析字词、段落大意、篇章结构等,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舞台,而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需要用语言表达和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实现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不断探索,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考书目】
⑴《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之研究与实践》
刘春林
2004.6《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⑵《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6、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和《夜》教学反思
【小编寄语】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如果能及早的发现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这就是教学反思的益处。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外国诗两首》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①诗歌教学需重朗读。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有朗读指导,有听读<跟读;有初读<再读<品读;有自由读<分节读<指名读<齐读;有比较读<有师生同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品”(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正是诗歌教学的特色。
②诗歌教学还需注重情感的体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讲究“调动学生的体验”。本堂课上,这爱国情感是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出来的,因而才有了先前的嘻嘻哈哈和后来的情不自禁地抢说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与名篇,情不自禁地哼唱爱国歌,情不自禁地议爱国谈启示。
③“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方法的指导,因而我引导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而第二首则采用了探究合作式自主学习。
④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充分的肯定,才有了学生智慧之光的闪耀。作为老师,看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与探究,你不能不为学生的能力叫好称绝。
⑤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所以必须弘扬。只有“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具象化”之后,才能顺利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有将这种神圣的情感落实到实处<小处后,才能促进学生爱国心灵的内化与升华。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7、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反思
【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反思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
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的效果,值得一学,同时也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是多媒体课件中少了把学生带入意境的声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现的秋景图。今后在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我会向一些年轻老师学习,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8、《词两首》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由两首词组成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箱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两首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在写作上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融情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两首词都有唯美的图画,美好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感悟画面美,领悟意境美,体会情感美,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带领学生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教学《渔歌子》时,我让学生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飞翔的白鹭、尽情盛开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渔翁……学生抓住了这些景物,脑海中就容易自由组合,整体感知出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卷。
其次,我带领学生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像作者一样,因为沉醉二迷失了回家的方向,解雇闯进了荷塘的深处。迷迷糊糊之中,展现在眼前的,竟然是朵朵娇艳的荷花和片片碧绿的荷叶……此时此刻,你是不是也陶醉其间了?
再次,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景美。两首词多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相应意境,绝非为了描景而绘景,为了创意而设景,而是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在所创设的意境里,寄托作者的意向,赋予相关的情思。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翁,他那里实在垂钓肥美的鳜鱼,而是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悠闲地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不过,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有些事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因此,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上完课,我也觉得有不少遗憾之处:首先,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就应进行示范读。其次,对于画面的理解,我觉得学生想象的还不够深入,教师应该进行引导,让学生想到更多更美的画面,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9、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学反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出前面我们总结的感情出来。
为了理解豪放词风格,设置了以下问题:
老师为什么要把这几首词放到一起来学习?
学生讨论后会明确:这几首词都是豪放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进入到下一个问题:从这三首词中归纳总结出一些豪放词的特点: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从题材、情感和风格等方面提示学生进行总结。
然后通过投影归纳豪放词的特点。
展示俞文豹《吹剑录》中关于豪放词与婉约词的论说。
通过拓展阅读,开阔学生思路,成形整体认知。一是豪放词代表作;二是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通过学生交流课前准备及此前储备的作家及背景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布置作业,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要求学生:选取三首词中的一首,反复呤咏、体会,改写成一篇350字的抒情散文。对于觉得作业有难度的学生,提示突出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